| 研究生: |
魏子閔 Wei, Tzu-Min |
|---|---|
| 論文名稱: |
論資本社會下洗錢防制的挑戰與風險-兼論不正交付帳戶罪 Challenges and Risks of Anti-Money Laundering in a Capitalist Society: A Supplementary Discussion on the Crime of Unlawful Transfer of Financial Accounts |
| 指導教授: |
古承宗
Ku, Chen-Ch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0 |
| 中文關鍵詞: | 新制度主義 、洗錢防制法 、不正交付帳戶罪 、人頭帳戶 |
| 外文關鍵詞: | New Institutionalism, Anti-Money Laundering Act, Dummy Accounts, Crime of Unlawful Transfer of Financial Accounts |
| 相關次數: | 點閱:52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資本社會高度依賴資金流動與金融創新的脈絡下,洗錢行為呈現流動化、匿名化與平台化等新型態,傳統以刑罰為中心的洗錢防制模式已逐漸失靈。本文從歷史制度主義的角度出發,指出我國《洗錢防制法》及相關制度多係回應FATF評鑑或重大詐欺事件而緊急修法,其發展軌跡呈現高度「外部驅動」、「反應式立法」特徵,欠缺與本土金融文化、執法資源與司法解釋實務的整合。此種路徑依賴導致制度表面合規,卻難以有效運作與持續性調整,未來修法應透過制度回顧與政策審計,釐清歷史關鍵選擇點對制度瓶頸的影響,進而進行有機整合與功能重構。其次,從社會制度主義出發,洗錢防制制度之遵守與否,實取決於其是否能被行為者所認知與接受。若制度規範與社會主體之行為邏輯、文化預期產生衝突,如強制通報制度被認為干擾客戶關係、受益人揭露制度被視為侵犯隱私,則即便立法完備,實務執行效果亦將有限。因此,本文認為洗錢防制法的制度效能,應建立於行為者之制度認同之上,透過風險導向教育、資訊透明、數位工具應用以及業界自律參與機制,促進制度內化,建構可持續的合規文化。最後,本文從理性抉擇制度主義的角度指出,制度設計若無法提供遵法誘因或降低違法的機會成本,將難以驅動行為者作出符合法規的選擇。最後,以《洗錢防制法》第22條新增之「不正交付帳戶罪」為例,即為填補傳統洗錢罪與幫助詐欺罪在證明主觀故意困難時的處罰空隙,透過刑罰前置化與行政告誡雙軌設計,提高源頭治理之可執行性。然本文亦指出,單一刑罰規範仍非萬靈丹,應配合金融機構內部控制、行政處分、科技監理、風險分級等措施,透過行為誘導與制度激勵機制,引導行為人作出遵法選擇,方能真正提升洗錢防制體系的治理效能與制度韌性。
In the context of capital-driven economies, money laundering has evolved to become more fluid, anonymous, and platform-based, rendering penalty-centered frameworks increasingly ineffective. This study, using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lens, reveals that Taiwan’s Anti-Money Laundering Act reforms are often reactive, driven by FATF evaluations or major fraud cases, lacking integration with local financial practices and legal realities. From a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perspecti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reforms depends on social acceptance—mandatory reporting or disclosure rules may face cultural resistance. The paper proposes a shift toward internalized compliance through education, transparency, digital tools, and industry participation. From rational choice theory, incentives and enforcement must align to drive lawful behavior. The new Article 22 criminal offense exemplifies this by bridging legal loopholes in traditional laundering cases. Still, sustainable governance requires complementary non-criminal measures like internal controls and risk-based supervision.
一、中文文獻
(一)學位論文
1.游哲綸,論一般洗錢罪與特殊洗錢罪,國立臺灣大學,2022年3月。
2.蔡孟遑,論提供人頭帳戶者之刑事責任-以批判幫助詐欺罪之實務見解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7月。
(二)專書
1.陳岱孫,從古典經濟學派到馬克思:若干主要學說發展論略,商務印書館,2014年04月。
2.Jan-Erik Lane and Svante Esson 著,何景榮譯,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1月。
3.李英明,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2005年04月。
4.李傑清,洗錢防制的課題與展望,法務部調查局,2006年02月。
5.薛曉源、陳家剛,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04月。
6.台灣金融研訓院編輯委員會,防制洗錢與打擊資恐政策及法令解析,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2024年04月。
7.馬躍中,經濟刑法:全球化的犯罪抗制,元照,2版,2017年03月。
8.許澤天,刑法分則(上),財產法益篇,4版,2022年02月。
9.吳庚、盛子龍,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16版,2020年10月。
10.調查局洗錢防制處金融情報中心,中華民國109年洗錢防制工作年報,法務部調查局,2021年10月。
(三)專書論文(含論文集)
1.行政院洗錢防制辦公室,2024年國家洗錢資恐及資武擴風險評估報告,頁1-118,2024年12月。
2.FelixHerzog、黃士元,譯介德國經濟刑法手冊洗錢罪章節,司法新聲,第137期,186-229頁,2021年08月。
3.王乃彥,洗錢罪的保護法益與體系地位-以洗錢防制法第 11 條第 1 項為主題,檢察新論,第 3 期,305-321 頁,2008年01月。
4.王正嘉,日本的洗錢犯罪相關規定與國際趨勢,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16期,22-31頁,2018年3月。
5.王正嘉,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論,法學新論,第 6 期,75-100 頁,2009年01月。
6.王皇玉,洗錢罪之研究-從實然面到規範面之檢驗,政大法學評論,第 132 期,215-260 頁,2013年04月。
7.王效文,刑法分則專題研究系列之四/贓物罪的處罰理由、構成要件與修正建議,月旦法學雜誌,第145期,246-256頁,2007年05月15日。
8.古承宗,洗錢刑法的正當性依據──兼論當代刑事政策的變異,收錄. 於:古承宗,刑法的象徵化與規制理性,頁221-270,2019年2版,. 臺北:元照。
9.古承宗,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科技法學評論,第 10 卷 第 1 期,115-177 頁,2013年06月。
10.古承宗,經濟刑法的保護法益與抽象危險,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 24 期,1-44 頁,2020年04月。
11.朱成光,從國際洗錢防制發展趨勢淺談洗錢防制優化方向,財金資訊季刊,第96期,2019年12月,18-21頁。
12.吳宇青,一網打盡的迷思?-最高法院 112 年度台上字第 2673 號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第 145 期,87-96 頁,2024年07月。
13.吳宗憲,全球化與全球治理:以國際洗錢防制組織的建構與發展為例。全球化與多元文化學報,第1期,1-23頁,2013年12月。
14.李世泉,資本主義的演進與政府介入公共事務的轉變,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3期,333-380頁,2005年9月。
15.李秉錡,分析洗錢犯罪之構成要件-兼評數則交付帳戶案件之判決,檢察新論,第 24 期,100-115 頁,2018年08月。
16.李茂生,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的攙偽、假冒-一個比較法的省思,法令月刊,第 67 卷 第 10 期,29-59 頁,2016年10月。
17.李聖傑,洗錢罪在刑法上的思考,月旦法學雜誌,第 115 期,44-56 頁,2004年11月15日。
18.李聖傑,洗錢罪的可罰基礎與釋義,收錄於:新洗錢防制法─法令遵循實務分析,楊雲驊、王文杰主編,頁33-49,2017年8月。
19.李碧涵、蕭全政,新自由主義經濟社會發展與分配問題,國家發展研究,第14卷第1期,33-62頁,2014年12月。
20.李震山,「先行政後司法」之行政制裁,月旦法學雜誌,第 60 期,26-27 頁,2000年04月15日。
21.阮曉眉,新自由主義化的社會投資:經濟化、人力資本與國家治理,國家發展研究,第 21 卷 第 1 期,1-42 頁,2021年12月。
22.周建宏、王怡心,企業必知洗錢防制與國際趨勢,會計研究月刊,第 370 期,69-75 頁,2016年09月。
23.周漾沂,2022 年刑事法實務發展回顧,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52 卷 特刊,1299-1326 頁,2023年11月。
24.林志潔,洗錢防制法中人頭帳戶案件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第 294 期,62-66 頁,2019年10月15日。
25.林奎燮,新制度主義及其在中國大陸研究上的意義,展望與探索月刊,第1卷第11期,94-111頁,2003年11月。
26.林鈺雄,經濟刑法:第一講-普通洗錢罪之行為類型-評析洗防法第 2 條,月旦法學教室,第 224 期,35-51 頁,2021年06月。
27.林鈺雄、蔡佩玲、楊雲驊、林志潔、李聖傑、李宏錦、謝建國、金延華,洗錢防制法的立法評析,月旦刑事法評論,第 4 期,117-129 頁,2017年03月。
28.林臻嫺,從 108 台上大 3101 號裁定談防制「人頭帳戶」之修法建議,國會季刊,第 49 卷 第 2 期,83-104 頁,2021年06月。
29.林臻嫺,詐欺集團車手與洗錢罪-評最高法院 108 年度台上字第 1744 號刑事判決,國會季刊,第 48 卷 第 1 期,54-75 頁,2020年03月。
30.林臻嫺,談洗錢防制法第 15 條之 2 第 3 項之「特殊交付帳戶罪」,檢察新論,第 33 期,52-61 頁,2024年03月。
31.柯耀程,人頭帳簿,月旦法學教室,第 36 期,24-25 頁,2005年10月。
32.洪兆承,日本特殊詐騙犯罪的發展與防治策略之法制簡介,當代法律,第 8 期,29-37 頁,2022年08月。
33.洪德欽,歐盟食品安全制度對臺灣食安改革的啟示,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44 卷 特刊,1163-1236 頁,2015年11月。
34.胡婉玲,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期,頁86-95,2001年12月。
35.夏傳位,新自由主義是什麼?三種理論觀點的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第27期,141-166頁,2014年6月。
36.徐昌錦,新修正洗錢防制法之解析與評釋-從刑事審判之角度出發,司法周刊,第 1851 期 (司法文選別冊),1-25 頁,2017年05月26日。
37.徐珮菱,金融機構以外人員之洗錢防制責任研究,收錄於犯罪、資恐與洗錢,如何有效訴追犯罪?,新學林,初版,頁175-205,2017年9月。
38.徐偉群,有罪產生器-提供人頭帳戶如何構成詐欺罪/洗錢罪幫助犯?,台灣法律人,第 8 期,41-49 頁,2022年02月。
39.徐斯勤,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第32 卷,95-170頁,2001年12月。
40.馬躍中,兩岸洗錢刑事立法之比較研究-刑法全球化的思考,財產法暨經濟法,第 19 期,115-149 頁,2009年09月。
41.許恒達,人頭帳戶提供者的洗錢刑責-評最高法院 108 年度台上大字第 3101 號刑事裁定,月旦法學雜誌,第 319 期,6-24 頁,2021年12月。
42.許恒達,交付人頭帳戶的獨立刑事制裁?-評洗錢防制法第 15 條之 1 修正草案,當代法律,第 8 期,16-28 頁,2022年08月。
43.許恒達,收受、持有、使用洗錢罪之解釋疑義,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27期,1-58頁,2021年04月。
44.許恒達,國際法規範與刑事立法:兼評近期刑事法修訂動向,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46 卷 特刊,1257-1330 頁,2017年11月。
45.許恒達,國際法規範與刑事立法:兼評近期刑事法修訂動向,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6卷特刊,1257-1330頁,2017年11月。
46.許恒達,評新修正洗錢犯罪及實務近期動向,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48 卷 特刊,1435-1502 頁,2019年11月。
47.陳俊偉,2023 年新增洗錢防制法無正當理由交付提供帳戶帳號罪評釋,台灣法律人,第 28 期,78-96 頁,2023年10月。
48.陳俊偉,論提供帳戶行為的幫助詐欺或幫助洗錢故意,台灣法律人,第 26 期,48-73 頁,2023年08月。
49.黃士元,先行政後司法之執行疑慮一聚焦於告誡處分程序之可操作性,最高檢察署月刊,第 11 期,33-37 頁,2023年07月。
50.黃士元,先行政後司法之執行疑慮一聚焦於告誡處分程序之可操作性,最高檢察署月刊,第 11 期,33-37 頁,2023年07月。
51.黃士元,德國刑法第 261 條洗錢罪之解釋適用-兼論我國洗錢罪之修法建議,軍法專刊,第 67 卷 第 5 期,135-183 頁,2021年10月。
52.黃士元,譯介 德國 2021 年《刑法打擊洗錢改革法案》立法理由-以刑法第 261 條洗錢罪為中心,國會季刊,第 50 卷 第 1 期,27-67 頁,2022年03月。
53.黃元冠,全球化對檢察官司法互助之衝擊與展望,檢察新論,第 4 期,29-46 頁,2008年07月。
54.黃兆揚,洗錢防制的本土挑戰:人頭帳戶問題與對策(二),法務通訊,第 2905 期,4-6 頁,2018年06月08日。
55.黃宗旻,法益論的侷限與困境:無法發展立法論機能的歷史因素解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8卷第1期,159-210頁,2019年03月。
56.黃銘傑,讓行政的歸行政、司法的歸司法-跳脫「先行政後司法」後之「先行政無司法」窘態,月旦法學雜誌,第 201 期,91-121 頁,2012年01月15日。
57.黃銘傑,讓行政的歸行政、司法的歸司法-跳脫「先行政後司法」後之「先行政無司法」窘態,月旦法學雜誌,第201期,91-121頁,2012年01月15日。
58.楊岳平,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制與監理的法律經濟分析觀點-以行為經濟學的應用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 339 期,19-41 頁,2023年08月。
59.楊忠霖,競爭法與經濟管制,公平交易季刊,第 26 卷 第 1 期,1-48 頁,2018年01月。
60.楊雲驊,提供人頭帳戶與洗錢罪,月旦法學雜誌,第294期,56-61頁,2019年10月15日。
61.劉邦繡,行政執行的推諉與無能的刑事司法-對先行政後司法之附屬刑法的探討,新竹律師會訊,第 7 期,81-109 頁,2002年01月01日。
62.劉進慶、林虹妤、游振明,淺談臺灣資本主義發展史之研究,史匯,第3期,88-91頁,1999年4月。
63.慶啟人,洗錢防制法修法紀要,內部稽核,第 101 期,14-20 頁,2018年04月。
64.慶啟人,試論全球反洗錢浪潮之臺灣因應策略,刑事法雜誌,第 53 卷 第 2 期,43-87 頁,2009年04月。
65.慶啟人,論人頭帳戶之刑事處罰,全國律師,第 11 卷 第 10 期,85-98 頁,2007年10月。
66.蔡中民,國家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與理論脈絡,台灣政治學刊,第19卷2期,7-39頁,2015年12月。
67.蔡佩芬,反洗錢國際組織與司法互助議題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法學論叢,第 5 期,47-131 頁,2009年09月。
68.蔡佩玲,洗錢防制法新法修正重點解析,檢察新論,第 21 期,46-95 頁,2017年01月。
69.蔡佩玲,國際洗錢防制發展趨勢與我國洗錢防制新法-兼論刑事政策變革,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14期,3-12頁,2017年10月。
70.蔡佩玲,錢的秩序與遊戲-洗錢防制新法解析,月旦刑事法評論,第 4 期,109-116 頁,2017年03月。
71.蔡孟遑,論提供人頭帳戶者之刑事責任-以批判幫助詐欺罪之實務見解為中心,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7月。
72.蔡宜家,111 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人頭帳戶提供者之特性與防制,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 37 期,125-166 頁,2024年04月。
73.蔡宜家,111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人頭帳戶提供者之特性與防制,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37期,125-166頁,2024年04月。
74.蔡宜家,提供帳戶行為之罪孽印記-評析幫助洗錢罪認定與正犯化趨勢,法律扶助與社會,第 10 期,47-93 頁,2023年03月。
75.蔣念祖,美國、新加坡及香港洗錢防制國際相互評鑑報告之研析,台灣法學雜誌,第 378 期,19-54 頁,2019年10月28日。
76.調查局洗錢防制處金融中心,109年洗錢防制工作年報,法務部調查局,1-20頁,2021年10月。
77.鄭善印,人頭帳戶刑責之研究,律師雜誌,第 320 期,18-25 頁,2006年05月。
78.鄭善印,人頭帳戶刑責之研究,警察法學,第 5 期,245-269 頁,2006年10月。
79.薛智仁,2019 年刑事法實務回顧:詐欺集團的洗錢罪責,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49 卷 特刊,1623-1665 頁,2020年11月。
80.蘇子喬,〈台灣憲政體制的變遷軌跡(1991-2010):歷史制度論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28卷第4期,頁147-223,2011年1月。
二、德文文獻
1.Berghoff, Hartmut (2024), Wirtschaftskriminalität als Grenzgängertum. Zwischen kommerzieller Integrität und professioneller Delinquenz, In: Ahlheim, Hannah / Rehlinghaus, Franziska (Hg.) (2024), Abgrenzen, Entgrenzen, Begrenzen (2024), 1. Aufl., Göttingen: Wallstein Verlag, S. 171-186.
2.Hoven, Elisa (2023) , "Die neue liberale Lust am Strafrecht?" 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vol. 135, no. 4, S. 707-735.
3.Kasiske, Peter (2011) , “Die Finanzmarktkrise Und Das Strafrecht.” Leviathan, vol. 39, no. 4, S. 519-538.
4.Klose,Bernhard (2020),"Wirtschafts- und Unternehmensstrafrecht als steuerndes Element des Wirtschaftslebens? " Wirstra: Zeitschrift für Wirtschafts- und Steuerstrafrecht, no.2, S.41-49.
5.Scholz, Yannick Joshua Robert (2020),Die Auswirkungen des Geldwäschegesetzes (GwG) auf die leichtfertige Geldwäsche gemäß § 261 Abs. 5 StGB. - Bonn, 2020. - Dissertation, 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 S.24.
6.Werner, T. A. (1996). Geldwäsche - die ökonomische Dimension unbekannter Gefahren. PROKLA. Zeitschrift für Kritische Sozialwissenschaft, Bd.26 Nr.103, S.259-281.
三、英文文獻
1.Coniglio, Joseph, (2020). Economizing the Totalitarian Temptation: a Risk-averse Liberal Realism for Political Economy and Competition Policy in a Post-neoliberal Society , Santa Clara Law Review, Vol. 59, No. 3, 70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