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建齊
Pan, Chen-chi
論文名稱: 論《勸世良言》對洪秀全的影響
On the Influence of Good Words for Exhorting the Age on Hong Xiuquan
指導教授: 蘇梅芳
Su, Mei-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上帝教《斯隆抄本》《勸世良言》馬禮遜粱發洪秀全《神天聖書》《聖經》中譯太平天國
外文關鍵詞: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Shen Tian Sheng Shu, Holy Bible, Good Words for Exhorting the Age, The Manuscript of Sloane, God-worshiping, Robert Morrison, Hong Xiuquan, Liang Afa
相關次數: 點閱:178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洪秀全(Hong Xiuquan)和他的太平天國(The TaipingHeavenly Kingdom)是中國歷史上最奇異的事件之一。十九世紀初,隨著基督新教傳入中國,在這塊深受傳統文化制約的土地上,發展出一個全新的宗教---「上帝教」(God-worshiping),這樣不中不西的「新宗教」卻與早期《聖經》中譯工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早在十七世紀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巴設(Jean Basset)(1662-1707),將《聖經》部分內容翻譯成中文,這個作品被稱為《斯隆
    抄本》(The Manuscript of Sloane),是目前已知最早將《聖經》內容中譯的作品。藉此抄本之助,第一位派往中國宣教的新教牧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成功地在道光三年(1823)
    (the third year of Emperor Daoguang’s reign )完成《聖經》全書的中譯,馬禮遜將其命名為《神天聖書》(The Holy Bible)並出版發行。此時中國官紳對於新傳入的基督教存在許多的誤解,大量關於基督教負面的謠言流傳在中國民間,有鑑於此,馬氏的中國籍助手梁發(LiangAfa)(1789-1855),遂將《神天聖書》內容改寫成更符合中國國情的宣教手冊,即為《勸世良言》(Good Words for
    Exhorting the Age),隨著傳教士在廣州科舉試場外暗中發送,此書流入洪秀全手中。

    科舉考試屢試不第的洪秀全因憂鬱而患重病,恍惚間做了一場昇天異夢。洪(Hong)夢醒後,將夢中情節與《勸世良言》內容兩相結合,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宗教觀,而這樣新的宗教詮釋與基督教教義是迥然不同的。洪為解釋其新宗教概念創造了「閻羅妖」(Yan Luo, The Evil King of Hell)、「東海蛇妖」(The Demon Devil of Eastern Sea)等新詞彙,而以「上帝次子、耶穌之弟」自居。建立太平天國後,洪秀全對《聖經》的準確性產生質疑,開始著手改寫《聖經》,使其符合自己所宣揚的「上帝教」教義,並融入往後太平天國的政治發展中。

    本文在具體研究成果上,解決長久以來,認定《神天聖書》難以尋蹤或無法調閱的問題。提供史學界及宗教學界,有關最早中譯聖經《神天聖書》所在地,使得後續研究得以藉此展開。研究中亦透過「勘誤」,證實作為目前普遍使用的《勸世良言》版本,在目錄頁碼印刷上有錯植的現象。另外發現《神天聖書》與《斯隆抄本》在聖經相同篇章上,除文體承繼有相當大的關聯外,《神天聖書》也大幅改善《斯隆抄本》的缺失,本文亦對此進行初步比對及
    說明。

    《勸世良言》對洪秀全的影響,使得剛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質變為「上帝教」,而在太平天國以一種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方式存在。但洪秀全按照自己喜好隨意解釋、改寫《聖經》,並且曲解《勸世良言》來建構太平天國的宗教觀。當一本原本用來傳揚基督教的手冊被賦予如此重大的任務,遠超過梁發原先寫作的目的,隨著太平天國的日益壯大,《勸世良言》無法再提供洪秀全處理繁
    複的政務運作,最後竟失去其影響性。

    Hong Xiuquan with his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he set up was one of the most extraordinary events in Chinese history.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into China, a place deeply condition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 a completely new
    “God-worshipping” religion was developed. This non-oriental and non-occidental “new religion” was intricately related to the early attempts at a translation of the Holy Bible into Chinese.

    As early as the 17th century a French Catholic missionary Jean Basset (1662-1707) translated part of the Bible into Chinese and this work The Manuscript of Sloane was the earliest known Chinese version. With the help of this manuscript the first Protestant missionary in China Robert Morrison (1782-1834) complete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in the third year of Emperor Daoguang’s reign and gave it a Chinese name“Shen Tian Sheng Shu”The Chinese officials and gentries at that time harbored many misunderstandings of this newly introduced Christianity and many negative remarks about this religion was passed on among common people, and it was aimed at this situation that Morrison’s Chinese assistant Lian-Fa (1789-1855) had decided to rewrite“Shen Tian Sheng Shu”and turn it into a pastoral handbook that would suit better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hina, and the result was Good Words for Exhorting the Age. This was distributed in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 field at Canton and it came into the hand of Hong Xiuquan.

    Hong Xiuquan failed several times in official examinations and, as a consequence, became depressed and seriously ill, during which he had a strange dream about his ascendance into heaven. After that he compared what happened in his dream with Good Words, by which he developed his own religious view but his new interpretation would be rad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Christian doctrines. Hong invented new concept such as “Yan Luo” (The Evil King of Hell) or “The Demon Devil of Eastern Sea” to explain his ideas and saw himself as “The second son of God and younger brother of Jesus”. After he established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he began to doubt the accuracy of the Bible and started to rewrite it in order to make it conform to his “God-worshipping” religion, which became an element of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egime.

    The present research attempts to solve the difficulty in tracing“Shen Tian Sheng Shu”and in its reading which have eluded scholars.It attempts to give scholars in history and religion the whereabouts of the earliest“Shen Tian Sheng Shu” to form as basis for further inquiries. The present research has found, via corrigendum, and proved that the widely used version of Good Words contained mistakes in page numbers in the content; in addition, though“Shen Tian Sheng Shu”had followed The Manuscript of Sloane in style but it had improved a great on the deficiency of the latter and this research will make a preliminary comparison and explanation.

    Good Words exerted an influence on Hong and transformed the newly introduced Christianity into “God-worshipping” religion and existed in a very Chinese traditional way in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However, Hong interpreted and rewrote the Bible according to his whims and distorted Good Words in order to build up his religious ideology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It must go far beyond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Liang-Fa that a pastoral handbook was given such a heavy responsibility. Yet, with the consolidation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Good Words no longer offered any inspiration for Hong for the complex political maneuver and therefore it lost any influence it used to hav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致謝文 ……………………………………………………… VI 目 錄 …………………………………………………… VIII 序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及相關論著回顧 ……………………………7 一、相關文獻 二、太平天國宗教研究文獻 三、關於《勸世良言》及梁發研究文獻 第三節 研究問題及方法 ………………………………15 第一章《勸世良言》先行作品:《神天聖書》 ………………19 第一節 馬禮遜與《神天聖書》 …………………………20 一、馬禮遜抵華前中國禁教背景 二、馬禮遜生平 三、馬禮遜赴華宣教 第二節 《斯隆抄本》與《神天聖書》 …………………45 一、《斯隆抄本》與《神天聖書》承繼關係 二、《斯隆抄本》與《神天聖書》互校 第二章 梁發與《勸世良言》 …………………………………59 第一節 嘉慶十二年至咸豐四年官紳反教言論 …………60 一、對西教儀禮的誤解 二、對西教教理的疑慮 第二節 梁發的宣教事業及活動 …………………………67 一、梁發與馬禮遜的接觸 二、《馬禮遜日記》下的梁發 第三節《神天聖書》與《勸世良言》的關係 …………76 一、從書寫方式看內容承繼關係 二、《勸世良言》對《神天聖書》有條件選擇 三、《勸世良言》的嚴重缺失及目錄體例 四、《勸世良言》與《神天聖書》對洪秀全的影響 第三章 天王洪秀全與《勸世良言》…………………………87 第一節 洪秀全的雙重形象………………………………87 一、關於清方文獻上的洪秀全 二、別於清文獻記載的洪秀全 三、洪秀全的真實面貌 第二節《勸世良言》對洪秀全的啟發 …………………99 第三節 洪秀全對《勸世良言》的詮釋 ………………105 一、上帝 二、閻羅妖與東海蛇妖 第四節《勸世良言》對太平天國詞語的影響…………113 一、太平天國的宗教用語 二、洪秀全權威的建立 結論 ………………………………………………………121 參考書目………………………………………………………129 附錄 ………………………………………………………141 附錄一:馬禮遜、米憐聖經舊約章節分工細目表 附錄二:〈1819年馬禮遜關於聖經翻譯過程致倫敦傳教會報告〉 附錄三:關於《馬禮遜謄本斯隆抄本》第一部份共二十八章概況 附錄四:《勸世良言》目錄頁碼錯植調整與篇目對應表 附錄五:《勸世良言》中《神天聖書》部分或未引用篇目 附錄六:《勸世良言》中全部引用《神天聖書》篇目 表一:《勸世良言》全文抄錄《神天聖書》各章百分比 表二:《勸世良言》各章內容引用神天聖書統計簡表 附表一:梁發年表(1789-1855) 彩圖一:郭士立(Gütslaff)譯本《舊遺詔聖書》封面數位彩圖 彩圖二:郭士立(Gütslaff)譯本《新遺詔聖書》封面數位彩圖 彩圖三:香港中文大學牟路斯怡圖書館 彩圖四:英華書院 圖五:《神天聖書》封面 圖六:廣東省貢院略圖 信件一:臺灣聖經公會授權使用回函

    壹、中文部分
    一、《聖經》相關重要版本(按年代先後順序)
    1. 未署作者,《斯隆抄本‧馬禮遜謄本》,臺北:中原大學1988年翻印。(寫於1700,未出版)。

    2. (英)馬禮遜譯,《神天聖書》,英華書院藏版:道光七年刻本(1827) (香港中文大學顯微資料)。

    3.郭士立,《新舊遺詔聖書》,1840新加坡鉛字本(臺灣聖經公會數位典藏)。

    二、史料(按著者筆畫順序排列)
    1. 中國史學會主編,《太平天國》,上海:上海書店,2000。
    2. 中國近代史資料彙編,《教務教案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75。
    3.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太平天國文書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4. 文海出版社編,《中外條約彙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5. (清)文慶等編,《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6. 王慶成主編,《影印太平天國文獻十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
    7. 王慶成編注,《天父天兄聖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8. (清)王錫祺,《小方壺輿地叢鈔‧第九秩》,臺北:廣文書局,1962。
    9.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10. (法)白晉(Bouvet)(1656-1730)著,馮作民譯,《康雍乾兩帝與天主教傳教史》,臺中:光啟出版社,1966。
    11. (清)印光任、張汝霖著,《澳門紀略》,臺北:成文出版社,1750。
    12. (清)余正爕,《癸巳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80。
    13. 文海出版社編,《大清十朝聖訓》,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
    14. (清)林則徐,《林文忠公(則徐)公牘》,臺北:文海出版社,2003。
    15. (清)昆岡,《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6. (清)夏燮,《中西紀事》,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17. 徐宗亮等編,《通商約章類纂》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
    18. (英)海恩波(M. Broomahll)(1866-1937)著、簡又文譯,《傳教偉人馬禮遜》,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7。
    19. (英)馬禮遜夫人編,顧長聲譯,《馬禮遜回憶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20. 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
    22. 國風出版社編,《史料旬刊》,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
    23.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24. 張榮錚等點校,《大清律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25. (清)梁廷枏,《海國四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26. (清)梁廷枬,《粵海關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
    27. (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
    28. (清)梁發,《勸世良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
    29. (清)許地山編,《達衷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30. (清)陳其元,《庸閒齋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31. (清)勒德洪奉敕撰,《清世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32. (清)楊光先,《不得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3.(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臺北:臺灣東方書店,1963。
    34. (清)趙爾巽、柯劭忞等編纂,《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
    35. (清)劉禹生,《世載堂雜憶》,北京:中華書局,1997。
    36. (清)魏源,《海國圖志》,長沙:岳麓書社,1998。
    37. 羅爾綱、王慶成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太平天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38. (唐)釋慧苑,《新譯大方華嚴經音義》,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
    三、專書(按著者筆畫順序排列)
    1.【美】孔飛力(Philp A Kuhm),《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三聯書局,2002。
    2.【美】孔飛力(Philp A Kuhm),《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3. 方 豪,《中西交通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3。
    4. 方 豪,《李之藻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5. 王文傑,《中國近代史上的教案》,福州:協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會,1947。
    6. 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8。
    7. 王慶成,《太平天國的文獻和歷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8. 王慶成,《太平天國的歷史與思想》,北京:新華書局,1985。
    9. 史 式,《太平天國詞語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
    10.【美】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天國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God’ Chinese Son: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f Hong Xiuquan),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11.【美】羅倫培登(Roland Bainton)著,古樂人、陸中石譯,《這是我的立場─改教先導馬丁路德傳記》,香港:道聲出版,1987。
    12.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
    13. 李文海、劉仰東,《太平天國社會風情》,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
    14. 李志剛,《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15. 李振宗,《太平天國的興亡》,臺北:正中書局,1999。
    16. 杜維運著,《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01。
    17. 林治平主編,《近代中國與基督教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94。
    18. 【美】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nes)著,蔡怡佳、劉洪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臺北:立緒文化出版,2003。
    19.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5。
    20. 苑 利,《龍王信仰探秘》,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21. 夏春濤,《天國的隕落-太平天國宗教再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2. 夏春濤,《太平天國宗教》,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3.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
    24.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25. 徐中約著,朱慶葆等譯,《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26. 秦寶琦,《中國地下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27. 【美】馬士(H.B.Morse),《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The Chronicle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1635-1834),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28.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含太平天國科舉考試紀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29. 崔之友、胡臣友,《洪秀全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0. 張志剛,《宗教學是什麼?》,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3。
    31. 張星烺,《歐化東漸史》,臺北:地平線出版社,1973。
    32.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1。
    33. 張 澤,《清代禁教天主教》,臺北:光啟出版社,1992。
    34. 梁家勉,《徐光啟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5. 梁嘉彬,《廣東十三行考》,臺北:國立編譯館,1937。
    36. 【英】麥沾恩(G.H McNeur)著、朱心然譯,《梁發—中國最早的宣教師》,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8。
    37. 湯清,《中國基督教百年史》,香港:道聲出版社,1990。
    38.【英】湯森(Willian John Townsend)著,吳湘譯,《馬禮遜—在華傳教士的先驅》,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39. 【美】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編,《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3。
    40. 楊大春,《晚清基督教政策初探》,北京:金城出版社,2004。
    41. 楊紹旦,《清代考選制度》,臺北:考選部,1991。
    42. 楊森富,《中國風土與基督教信仰》,高雄:天啟出版社,1984。
    43. 楊森富,《中國基督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44. 劉哲民,《閻羅王崇拜的研究》,臺北:橄欖基金會,1986。
    45. 盧瑞鐘,《太平天國的神權思想》,臺北:時英出版社,1985。
    46. 簡又文,《中國基督教的開山事業》,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1960。
    47. 簡又文,《太平天國全史》,香港:猛進書屋,1962。
    48. 簡又文,《太平天國典制通考》,香港:猛進書屋,1958。
    49. 簡又文,《清史洪秀全載記增訂本》,香港:簡氏猛進書屋,1967。
    50. 【美】魏斐德(Fred Wakeman)著、王小荷譯,《大門口的陌生人:1836-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Strangers At The Gate),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1. 羅 光,《徐光啟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
    52. 羅爾綱,《羅爾綱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53.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叢考丙集》,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95。
    54. 蘇 精,《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55. 蘇雙碧,《太平天國史綜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
    56.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7. 龔天民,《地藏菩薩與閻羅王真相》,臺北:校園書坊,1994。
    四、期刊論文(按著者筆畫順序排列)
    1. 王育民,〈金田起義前後洪秀全宗教世界觀的重大變化〉,(收入中華書局近代史編輯室編,《太平天國史學術討論會議論文選集》第一册,北京:中華書局,1981),頁312-355。

    2. 王慶成,(《天父聖旨》、《天兄聖旨》和太平天國歷史),《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雜誌社,1985年第2期,頁191-239。

    3. 王慶成,(太平天國研究的歷史和方法),《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第3期),頁63-76。

    4. 王慶成,〈海外太平天國文獻敘說〉《淡江史學》,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1997第7、8期合刊本,頁63-100。

    5. 王慶成,〈論洪秀全的早期思想及其發展(上)(下)〉,《歷史研究》,1979年第8-9期,頁55-68。

    6. 王超然,《天啟與實踐:洪秀全的異夢及其太平天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7. 伍玉西,〈梁發對基督教義的中國化詮釋〉,《廣州大學社會學院學報》澳門:廣州大學,2003年第2期,頁35-38。

    8. 何善蒙,〈林兆恩“三教合一”宗教思想淺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臺中:逢甲人文社會學院,2006第12期,頁204-215。

    9. 吳義雄,〈關於梁發與洪秀全的幾個問題〉,《韓山師範學院學報》,潮州: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2001年第3期,頁2-12。

    10. 吳義雄,〈譯名之爭與早期的《聖經》中譯〉,《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頁205-222。

    11. 李錦全,〈洪秀全的宗教思想與中西文化的關係〉,《學術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期,頁86-89。

    12. 沈渭濱,(太平天國研究需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復旦學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5期,頁25-32。

    13. 周松柏,〈基督教教義中國化與太平天國起義〉,《貴州民族學院學報》,貴州: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1989年第2期,頁84-89。

    14. 林志穎,〈洪秀全的「天父」與「天兄」觀念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高雄:國立師範大學,2004年第16期,頁329-350。

    15. 胡繩,〈太平天國與資本主義外國的關係〉,(收入胡繩,《胡繩全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頁25-37。

    16. 茅家琦,〈基督教、儒家思想和洪秀全〉,《南京大學學報》,南京: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1979年第2期,頁43-53。

    17. 夏春濤,(“上帝”觀念和太平天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雜誌社, 1990年第5期,頁70-76。

    18. 夏春濤,(二十世紀的太平天國史研究),《歷史研究》,2000年第2期,頁162-181。

    19. 夏春濤,〈太平天國對《聖經》態度的演變〉,《歷史研究》,1992年第4期,頁139-154。

    20. 馬敏,〈馬希曼、拉沙與早期的聖經中譯〉,《歷史研究》1998第4期,頁45-55。

    21. 張英明、徐慶銘,〈論《聖經》馬氏譯本對洪秀全的影響-以“上帝譯名為例”〉,《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編輯委員會,2005第1期,頁131-135。

    22. 張維華,〈南京教案始末〉,(收入吳相湘,《中國史近代史論叢》第一輯第二冊,臺北:正中書局,1970),頁201-226。

    23. 張寄謙,〈論洪秀全〉,(收入中華書局近代史編輯室編,《太平天國史學術討論會議論文選集》第二册),頁466-485。

    24. 張德昌,〈清代鴉片戰爭前之沿海通商〉,(收入吳相湘,《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一輯第三冊),頁91-132。

    25. 郭豫明,〈略析洪秀全對於西方文化的態度〉,《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學版)》,上海:上海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2001年第6期,頁78-85。

    26. 陳華,〈論洪秀全的歷史意識---暨其宗教信仰及現實考量的關係〉,《清華學報》,臺北: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1996年第1期,頁71-120。

    27. 陳鍫,〈黃恩彤與鴉片戰後外交〉(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論集》第一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385-432。

    28. 陳德鵬,〈病因與“上帝召見”-洪秀全“異夢”新說〉《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綜合專輯)》,1997年(增刊),頁52-57。

    29. 彭澤益,〈洪秀全得《勸世良言》考證》-兼論太平天國革命與基督教關係〉,《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5期,頁51-85。

    30. 黃光亮,《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學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

    31. 黃顯忠,〈太平天國的政教理論與設施〉,(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三編),頁149-154。

    32. 楊碧玉,〈洪秀全政治人格形成之時代背景〉,《復興崗學報》,臺北:政工幹部學校復興崗學報社務委員會,2002年第76期,頁113-140。

    33. 楊碧玉,〈洪秀全的神奇經驗--「昇天異夢」之解析〉,《復興崗學報》,2003年第78期,頁1-24。

    34. 楊碧玉,〈梁發「勸世良言」一書及其對洪秀全的影響〉,《復興崗學報》,2005年第80期,頁273-298。

    35. 楊碧玉,〈洪秀全基本人格特質的形成、發展及其影響〉,《復興崗學報》,2005年第83期,頁307-326。

    36. 經盛鵬,〈論洪秀全的異夢〉,《安徽史學》,合肥:安徽省社會科學院,1989年第4期,頁42-46。

    37. 詹恩勝,〈十九世紀中期美國傅教士對太平天國的態度與影響〉,《中興史學》,臺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2005年第11期,頁105-126。

    38. 鄒身城,〈《勸世良言》與洪秀全“異夢”〉,《中山大學學報》,高雄:國立中山大學,1980年第4期,頁57-62。

    39. 雷雨田,〈梁發與中西文化的會通〉,《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湘潭:湘潭大學學報編輯部,2001年第5期,頁90-93。

    40. 鄧嗣禹,〈勸世良言與太平天國革命之關係〉,(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三編),頁99-124。

    41. 趙宏章,〈《勸世良言》與洪秀全早期思想〉,《貴州大學學報》,貴陽:貴州大學學報編輯部,1989年第1期,頁89-93。

    42. 趙宏章,〈試論《勸世良言》的儒學化傾向及其對洪秀全思想的影響〉,《貴州師範大學學報》,貴陽:貴州師大學報編輯部,1990第1期,頁54-57。

    43. 蔡慧珍,〈洪秀全的宗教神話及太平天國的政治宣傳〉,《中國文化月刊》,臺中:東海大學,2001年第250期,頁46-58。

    44. 黎尚健,〈梁發籍貫考-第一位華人牧師出生地的再探討〉,《廣東教育學院學 報》,廣東:廣東教育學學報編輯部,2000年第5期,頁90-92。

    45. 蕭一山,〈天德王洪大全事蹟考〉,(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二編),頁123-152。

    46. 簡又文,〈太平天國與中國文化〉,(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三編),頁17-56。

    47. 蘇雙碧,〈論太平天國的宗教思想〉,《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頁107-124。

    48. 羅爾綱,〈《新遺詔聖書》、《欽定舊遺詔聖書》、《欽定前遺詔聖書》跋〉,(收入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叢考丙集》,北京:三聯書店,1995),頁492-513。

    五、工具書
    1. 郭廷以編,《太平天國史事日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2. 郭廷以編,《近代中國史事日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3. 郭毅生編,《太平天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
    4. 郭毅生、史式主編,《太平天國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5. 茅家琦,《太平天國史事日誌》校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6. 張海鵬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圖書館編,《中國近代史論著目錄》,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 張撝之、沈起煒、劉德重主編,《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 陳旭麓、方詩銘、魏建猷主編,《中國近代史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
    9. 臧勵龢主編,《中國人名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0. 魏秀梅,《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再版。

    貳、外文部分
    西文專書
    1. Band, Edward.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1847-1947.London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Publishing House,1948.

    2. Fairbank, John King.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T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3.

    3. Broomhall, Marshall. Robert Morrision A Master Builder. London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1924.

    4. Cohen, Paul A. China and Christianity :T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 1860-1870.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5. Morse, H.B.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 of the Chinese Empire.Taipei :Reprinted by 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 1971.

    6. Morrision, Elija A.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rs of Robert Morrision. 2 Volmes ,
    London,1839.

    7. Wagner, Rodolf G .Reenacting the Heavenly:The Role of Religion in the Taiping Rebellion. Berkeley:Univeraity of Califomia Press ,1982.

    8. Latourette, Keeneth S.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 in China.New York,1929.

    9. Kuhn , Philp. Origins of the Taiping Vision:Cross-cultural Dimensions of a Chinese Rebellion,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19,1977.

    10. Rev.Theodore Hamberg,The Vision of Hung Sin-Tshuen and Origin of The Kwang-Si InsurrectionSan Francisco:Chinese Materials Center,Inc.press,1975.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7-07-1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