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育寧
LEE, YU-NING
論文名稱: 西周中晚期王權變遷之研究-以周厲王為中心
A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oyal Authority during the Mid to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 Focusing on King Li of Zhou
指導教授: 江達智
Chiang, Ta-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1
中文關鍵詞: 西周中晚期周厲王王權宗法制
外文關鍵詞: Middle to Late Western Zhou, King Li of Zhou, Kingship, Clan-based lineage system, Hu
相關次數: 點閱:54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探討西周中晚期王權衰微的歷史進程,特別聚焦於西周厲王( 㝬 )時期的政治作為與歷史定位。透過傳世文獻與出土青銅器金文的證據,重新審視周厲王的施政及他的歷史形象。傳統史書如《史記》《國語》常將厲王描繪為暴虐無道的君主,然而近年來隨著〈 㝬鐘〉、〈 㝬簋〉等文物出土,呈現其戰功與重視祖德的新形象。論文指出厲王欲恢復王權,但手段失當,反引發政變,使「共和時期」出現。本文亦追溯王權衰落之源,本文認為自昭王、穆王時期的對外征伐與制度鬆動已埋下隱患。厲王處於權力衰退的關鍵轉折點,是理解西周晚期政治局勢與王權變遷的核心人物。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decline of royal authority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focusing on King Li of Zhou (Hu), a pivotal figure at the turning point from mid to late Western Zhou. Using the dual-evidence method, the study integrates transmitted texts (Shiji, Guoyu, Shangshu, Bamboo Annals) with archaeological sources, particularly bronze inscriptions from vessels such as Hu Zhong and Hu Gui. Whil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depicts King Li as a despotic ruler, epigraphic evidence reveals his military achievements and emphasis on ancestral virtue. This research compares these divergent images,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context from the reigns of Kings Zhao and Mu through the Gonghe Interregnum. It concludes that long-term structural weaknesses—military overextension, ritual system erosion, and rising aristocratic autonomy—preceded and shaped Li’s failed attempt to restore central power.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回顧4 第三節 研究方法10 第四節 研究材料15 第二章、從「王道微缺」到「王道衰微」 第一節 「王道微缺」的昭王時期18 第二節 「王道衰微」的穆王時期23 第三章、「王道遂衰」的共、懿、孝、夷時期 第一節 王位爭奪的紛亂及其影響28 第二節 封建制的衰弱37 第三節 宗法制的式微44 第四章、周厲王時期的王權勢力變遷 第一節 文獻中的周厲王49 第二節 周厲王的施政措施與對外征伐56 第五章、對周厲王的評價 第一節 傳統觀點對周厲王的評價61 第二節 現代學者對周厲王的平反論述67 第三節 反對「平反」的觀點71 第六章、結論75 附錄77 參考書目78

    傳世文獻: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四〇六冊,史部一六四,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周)公羊高撰(漢)何休解(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註疏》,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四五冊,經部一三九,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台北:頂淵文化(2008)。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孫貽讓,《古籀拾遺》,香港:崇基書店(1968)。
    (清)梁詩正撰,《欽定西清古鑑》,台北:大通書局(1983)。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台北:里仁書局(1981)。
    (清)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傑點校,《廿十二史考異(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2014)。
    專書:
    (北京)故宮博物院編,《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夏商周斷代工程報告集-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王宇信,《中國歷史大講堂-西周史話》,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7)。
    王國維著,宋韜編,《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王暉,《古文字與商周史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3)。
    王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朱歧祥,《王國維學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台北:聯經(2005)。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社(2018)。
    周書燦,《西周王朝經營四土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范祥雍,《古本竹書紀年輯校定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容庚,《商周彞器通考》,收錄於《容庚學術著作全集(七)》,北京:中華書局(2011)。
    秦永龍,《西周金文選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馬承源主編,陳佩芬、潘建民、濮茅左編撰,《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全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高木森,《西周青銅彞器彙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6)。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偉川,《兩周史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陳英傑,《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下)》,北京:線裝書局(2008)。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上下冊)》收錄於《陳夢家著作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彭裕商,《西周青銅器年代綜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黃鶴,《西周有銘銅器斷代研究一覽(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楊寬,《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葉達雄,《西周政治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2)。
    趙誠,《二十世紀金文研究述要》,太原:書海出版社(2003)。
    魯實先講授、王永誠編輯《周金疏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1)。
    錢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韓巍,《青銅器與周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上)》,台北:洪氏(1973)。
    顧頡剛(1-3)、羅根澤(4-5)、呂思勉、童書業(7)主編,《古史辨》(全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期刊論文:
    王坤鵬〈西周王巡與王權運作〉《史學集刊》第208期(2023),頁:77-85。
    王震中,〈中國王權的誕生—兼論王權與夏商西周複合制國家結構之關係〉《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2016),頁:186-208。
    杜勇,〈多重文獻所見厲世政治與厲王再評價〉《歷史研究》,第1期(2017),頁:22-37。
    林聖傑〈西周諡號研究-從金文與文獻觀察〉《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七期(2008),頁:89-121。
    張應橋,〈重評周厲王〉《鄭州大學學報》,39卷第2期(2006),頁:113-116。
    陳鵬宇,〈西周厲王時期戰爭銘文的對比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第七期(2014),頁:84-95。
    喬傳寧,〈西周中後期血緣宗族與王權政治博弈下的族群認同〉《歷史論衡》,第三期(2016),頁:51-55。
    程一凡,〈琱生鍑與厲王事件〉《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卷第4期(2013),頁:13-20。
    黃愛梅,〈西周中晚期君臣體系的變化及其對王權的影響〉《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卷第3期(2001),頁:69-73。
    葉達雄,〈西周文武成康時期的文治與武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報》,第3期(1976),頁:1-33。
    葉達雄,〈西周兵制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報》,第六期(1979),頁:33-54。
    葉達雄,〈西周昭穆恭懿孝夷時代的內政措施與對外關係〉《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報》,第五期(1978),頁:1-17。
    管東貴,〈從李斯廷議看周代封建制的解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本第3分(1993),頁:639-658。
    管東貴,〈整體觀與歷史研究—以中國古代封建制的變遷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1997),頁:1-14。
    趙運濤、李山,〈《詩經·大雅》「刺厲王」詩的二次生成〉《詩經研究叢刊》,第2期(2008),頁:271-283。
    劉龐生,〈夏、商、周斷代工程定厲王在位三十七年值得商榷-倪德衛先生〈夏、商、周斷代工程:確定年代的兩種途徑〉一文讀後〉《中國文史哲研究通訊》,第13卷第4期(2003),頁:125-132。
    學位論文:
    雷晉豪,〈征服與抵抗-周代南土的政治動態與文化轉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2014。
    謝柏霖,〈西周青銅器銘文及人名斷代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1。
    韋盧燕,〈周厲王及其時代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1。
    電子資源:
    《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https://bronze.asdc.sinica.edu.tw/qry_bronze.php
    《漢語多功能資料庫》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
    《小學堂》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
    《春秋三傳對讀系統》http://ar3c.digital.ntu.edu.tw/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