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葉宗瑋 Yeh, Chung-Wei |
|---|---|
| 論文名稱: |
孔隙率對排水瀝青混凝土成效之比較 |
| 指導教授: |
蕭志銘
Shiau, Jih-M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土木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7 |
| 中文關鍵詞: | 孔隙率 、排水瀝青混凝土 |
| 相關次數: | 點閱:65 下載: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排水性瀝青混凝土孔隙率要求在15%~25%之間,而影響此孔隙率的原因,主要有粒料之級配,顆粒大小,以及瀝青用量等。而不同的瀝青混凝土粗細骨材比例會影響工程性質的表現,若粗細骨材比例適當,足使瀝青混凝土的凝聚力提升,而足夠的孔隙率可以充分排除水分,吸收噪音。
本研究主要探討在不同孔隙率下,排水瀝青混凝土工程性質的評估。其中將孔隙率由14%~25%區分14%~16%(低),17%~19%(中低),19%~21%(中),21%~23%(中高),23%~25%(高)五個區域加以比較。目的為評估不同孔隙率區域之排水瀝青混凝土性質差異,以及建議排水瀝青混凝土之最佳孔隙率區間。
根據試驗結果顯示,八號篩為主要影響孔隙率的因素,但是受影響的孔隙率區間大約在16%~23%之間,若要設計更大的孔隙率,則必須要增加四號篩以上粗骨材的比例,才能夠造成較大孔隙的瀝青混凝土試體。力學性質評估則以19%~21%區間以下之表現較為良好,透水性則以21%~23%區間以上表現較佳。建議較佳孔隙率為19%~21%,因為設計21%~23%之孔隙率時,大部分的工程性質皆會下降非常明顯,不過在這邊若單純考慮排水能力,則以21%~23%區間之孔隙率為佳。
none
1.日本道路協會,「排水性鋪裝技術指針」,(1996)。
2.中華鋪面工程學會,「排水性瀝青混凝土鋪面特輯」,(2002)。
3.方楷逸,「改質瀝青應用於排水級配之抗水侵害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 論文,台南,(2002)。
4.王建偉,「添加纖維對排水性瀝青混凝土成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南,(2004)。
5.朱柏彥,「骨材級配對排水瀝青混凝土成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2003)。
6.吳文長,「應用影像分析探討瀝青混凝土中孔隙對滲透性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南,(1998)。
7.林昶穆,「不同配合設計方法對排水瀝青混凝土成效之比較」,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2003)。
8.林佑諭,「排水性瀝青混凝土老化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南,(2004)。
9.林志棟、吳明宇,「改良型開放級配瀝青混凝土成效特性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研究所,中壢,(1999)。
10.林志棟,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及其原理,科技出版社 (1985) 。
11.高畑浩二,郡司保雄,加藤義輝,「積雪寒冷地の耐摩耗性を考慮した排水性舗装の配合に関する一考察」,土木学会舗装工学論文集 第7 巻, (2002 ) 。
12.陳秀珍,「排水瀝青混凝土與再生排水瀝青混凝土抗水侵害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南,(2004)。
13.楊翔詠,「水侵害對不同級配種類瀝青混凝土的影響」,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南,(2000)。
14.劉守益,「多孔性瀝青混凝土成效之評估」,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中壢,(1996)。
15.蔡攀鰲,「瀝青混凝土」,三民書局,台北,(1985)。
16.蔡攀鰲,「公路工程學」,國立成功大學公共工程研究中心,(2000)。
17.潘厚志,「VMA變化對於瀝青混凝土性質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南,(2004)。
18.蘇育民,「瀝青膠漿性質對於排水瀝青混凝土成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2001)。
19.Roberts ,Freddy L.,Kandhal,P.S.,Brown,E.,D.Lee,Kennedy,T.,「Hot MixAsphalt Materials,Mixture Design,And Construction」,2nd,NAPA Education Foundation,Maryland,(1996) 。
20.Huang,L.N.,Mohammad A.R.,「Fundamentals of Permeability in AsphaltMixtures」,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phalt Paving Technologist,Vol.67,pp.1-16,(1998) 。
21.Isenring, T. H., Koster, and Scazziga, I. ,「 Experiences with Porous Asphalt in Switzerland 」,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265,pp.41-53, (1990).
22.Ohkawa Hideo,Sato,Takahiro,Hokari, Kozo,「Study on the estimation of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drain asphalt」,Doboku Gakkai Rombun-Hokokushu/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n 478 pt 5-21,p 101-108,(1993) 。
23.Meiarashi,S.,M.Ishida,F.Nakashiba,H.Niimi,M.Hasebe&T.Nakatsuji,「Improvement in the Effect of Drainage Asphalt Road Surface on Noise Reduction」,Applied Acoustics,Vol.47,No.3,pp.189~204,(1996)。
24.Meiarashi,S.,M.Ishida,T.Fujiwara,M.Hasebe&T.Nakatsuji,「Noise Re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rous Elastic Road Surfaces」,Applied Acoustics,Vol.47,No.3,pp.239~250,(1996)。
25.Tan,S.A.,Fwa T.F.,Chuai C.T.,「A New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the Drainage Properties of Porous Asphalt Mixes」,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ASTM Vol.25,pp370-377,(1997) 。
26.Takashi AsaedaVu, Thanh Ca,「Characteristics of permeable pavement during hot summer weather and impact on the thermal environment」,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Vol.35 p.363~375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