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許雅婷 Hsu, Ya-Ting |
|---|---|
| 論文名稱: |
台南市廟宇類古蹟石雕作品之研究 A Study of Stone Carving Works in Traditional Temples of Tainan City |
| 指導教授: |
徐明福
Hsu, Min-F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71 |
| 中文關鍵詞: | 廟宇 、石雕 、圖飾紋樣 、刻畫題材 |
| 外文關鍵詞: | Temples, Stone Carving, Pattern, Carving Motif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7 下載:1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的廟宇建築中,通常廣為運用各種不同的材質來表現其特色,有些因為材料的特性不耐氣候及時間等因素而容易腐蝕、損毀。石雕因其材質的特性不易遭受天候的影響而造成損毀,所以每每在廟宇興修時,較不易被置換取代。然而目前台灣對於古蹟石雕的研究不如其他類別之廟宇裝飾藝術蓬勃,再加上時代變遷、材料取得不易、人工昂貴等因素,導致匠師系統也缺乏傳承。有鑑於此本文希望能將台南市廟宇類古蹟石雕作一研究與調查,試圖從其雕刻技法、紋樣圖飾與年代變遷中分析出廟宇石雕藝術之特色。
文中以台南市十一座廟宇類古蹟內之石雕作品為調查對象,依照石雕之座落空間位置與部位,分為下列幾種類別:(1)台基:台基、台階、御路;(2)門構件:石獅、抱鼓石、門枕石、門臼;(3)石柱、柱珠;(4)壁堵;(5)石碑。將上述五種類別依照其建置年代、石材種類、雕刻技法、匠師、圖案紋樣、雕刻主題等逐一調查。
於調查分析之結果中,我們可得知,石作雕刻因少有落款,所以期建置年代難以判定,但可約略從其雕刻技法與紋樣相互比對來判定其建置年代;另外雕刻技法也因為電動施作工具的產生而有所改變,使得石作雕刻作品開始使用兩種不同的技法;紋樣的運用也從傳統象徵吉祥、富貴等圖案紋樣,漸漸開始使用歷史故事人物及戰爭題材,部分甚至使用西洋建築語彙紋樣。
Various materials were used widely to expres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Temples in Taiwan, however, some of them easily corroded and disfigured as a result of the climate-maladapted nature,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so on. The quality of Stone Carving which was not easily corroded by weather made it be awkwardly taken place of any other material whenever a temple was built. The quantity of researches about stone carving was nowhere near that about other kind of art deco in temples. Moreover, different factor such as time vicissitude, awkwardly-got materials, and high-priced manpower resulted in the shortage master inheritance. According to what had been mentioned above, the researcher observed and investigated Stone Carving work in traditional temples of Tainan city to try to analyze carving skills, patterns, and time vicissitude to realize the features of Stone Carving of temples.
Stone carvings of eleven temples in Tainan city had been chosen to be investigat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ocation of stone carving, I separated the stone carving into several categories below:(1)Base,(2)Doors Prefabricated,(3)Stone Column,(4)Walls,(5)Steles. These five categories would be researched one by one in terms of built age, stone materials, masters, patterns, and carving motifs.
From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we could learn that it’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age of stone carvings because of their rarity with signature on them. However, we were approximately able to suggest the built age by comparing carving skills and patterns. In another hand, carving skills varied due to the invention of power tools, which made people create stone carvings by two different skills. The use of patterns used to symbolize auspiciousness, wealth and social position. Then, patterns also were used for historic hero and battles, even some came from the West.
王源東,1991,《透析臺灣廟宇石雕的繪畫創作》,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論。
丹青圖書,1986,《古建築磚木雕刻圖案》,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編輯部,1990,《台灣首廟天壇沿革誌》,台灣首廟天壇管理委員會。
何培夫,1995,《台南市寺廟文物選萃初輯》,台南市政府。
何培夫,1996,《台南市寺廟文物選萃 第二輯》,台南市政府。
何培夫,1998,《台南市寺廟文物選萃 第三輯》,台南市政府。
何培夫,1988,《台南市寺廟石刻圖集》,台南市政府。
何培夫,2004,《台南市古蹟導覽》,台南市政府。
何培夫,2004,《台南市古蹟導覽》,台南市政府。
何培夫,2004,《台南市古蹟導覽》,台南市政府。
何培夫,1992,《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臺南市(上)篇》,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何培夫,1992,《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臺南市(下)篇》,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李乾朗、俞怡萍,1999,《古蹟入門》,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乾朗,2003,《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乾朗,1999,《台灣傳統建築匠藝二輯》,燕樓古建築出版社。
李蒼彥,1988,《中國吉祥圖案》,南天出版社。
孟君,2001,《中華祥瑞圖典》,團結出版社。
杜仙洲,1984,《中國古建築修繕技術》,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出版。
卓克華,2003,《從寺廟發現歷史》,揚智文化。
杜潔祥,1986,《古建築磚木雕刻圖案》,丹青出版社。
林勝俊,1988,《臺灣寺廟的職權與功能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
林怡君,2000,《台北市轄內傳統廟宇建築裝飾及變遷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周耀鑾、黃依典,1985,《土木材料學》,科教圖書出版社。
孫全文,1987,《祀典武廟研究與修復計畫》,台南市政府。
孫全文,1996,《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祀典武廟修復工程施工過程記錄報告書》,台南市政府。
姚村雄,1990,《臺灣廟宇石雕裝飾之研究》,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論。
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1996,《台南市第二級古蹟北極殿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台南市政府民政局。
徐明福、徐福全,1997,《台南市媽祖廟之變遷》,台南市政府。
莊耀棋,2000,《在臺惠安峰前村蔣氏打石匠師群之研究》,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論。
梁思成,1984,《營造法式註釋》,明文書局。
梁思成,《清式營造算例及則例》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1996,《台南市二級古蹟開基天后宮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台南市政府。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1996,《台南市第三級古蹟台南天壇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報告書》,台南市政府。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1996,《台南市三級古蹟西華堂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台南市政府。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1997,《台南市三級古蹟景福祠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台南市政府。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1999,《台南市三級古蹟興濟宮與大觀音亭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台南市政府。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1998,《台南市三級古蹟擇賢堂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台南市政府。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1999,《台南市三級古蹟開基武廟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台南市政府。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1999,《台南市三級古蹟水仙宮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台南市政府。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1999,《祀典武廟研究與修復計劃》,台南市政府。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4,《台南市古蹟使用調查與評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秋月建築師事務所,1998,《第二級古蹟台灣府城隍廟修護工程記錄與施工報告書》,台南市政府。
黃秋月建築師事務所,1999,《台南市第三級古蹟水仙宮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台南市政府。
黃秋月建築師事務所,1994,《台南市第三級古蹟天壇三川殿修復工程施工紀錄工作報告書》,台南市政府。
黃秋月建築師事務所,1996,《台南市第三級古蹟台南天壇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報告書》,台南市政府。
陳奇祿,1986,《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圖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文山,1998,《岩石入門》,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吉連編撰,2001,《祀典台南大天后宮志》,祀典台南大天后宮管理委員會印行。
博風技術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吉祥如意坊.趙工杜工作群,1982,《第一級古蹟大天后宮(寧靖王府邸)之研究》,臺南市祀典大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楊仁江建築師事務所,1994,《臺南開基靈祐宮調查研究與修護》,台南市政府。
楊仁江,1991,《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檔案圖說》,內政部。
楊仁江,1998,《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檔案圖說(二)》,內政部。
張玉珍,1979,《台灣寺廟石雕藝術》,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論。
溫知禮,2002,《台灣廟宇石雕與泥塑工藝表現形式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論。
劉淑音,2003,《台灣傳統建築吉祥裝飾─集瑞構圖的表現與運用》,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論。
劉致平,1984,《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尚林出版社。
鄭昭民,1999,《澎湖西溪村打石師傅群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顏亨達,2001,《台灣傳統廟宇裝飾題材與建築空間之關聯研究》,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蘇永昌,1989,《石材施工實務》,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