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絲榆
Huang, Szu-yu
論文名稱: 多元文化教育下新移民子女教育基本權的憲法建構與檢討
Construction and Review of Educational Right of Constitution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unde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指導教授: 許育典
Hsu, Yue-D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新移民新移民子女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國原則教育基本權
外文關鍵詞: New Immigrant, New Immigrant Childre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 Principle of Pluralistic Culture, Educational Right
相關次數: 點閱:151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下,教育所欲達到的目標是以學生為主體,使其能自由的追求自我的發展,以及不因任何條件及背景而有差異的教育機會均等。我國憲法所保障的教育基本權,亦是以人的自我實現為出發,給予學生一個能自由的開展自我人格而不受侵犯的環境。我國的新移民子女已逐漸進入國中小學及高中就讀,是我國未來重要的人才資源。然在新移民子女的就學過程中,仍有因其特殊的家庭背景與文化差異的因素,而在學習及發展上遭遇困難的現象。故為使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問題得到改善,本文藉由對於多元文化教育的討論,連結到我國憲法多元文化國原則的保障,進而建構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下的新移民子女教育基本權保護法益內涵。透過多元文化教育在我國憲法教育基本權中的保障落實,可以為新移民子女提供一個盡可能自由與多元的教育環境,並同時提升國人對於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包容。 

    To make the student able to pursue their self-development, and not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 conditions or the background to reach the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re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unde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To make students develop their personalities in a free environment and not to be interfered for achieve their self-actualization is what fundamental right of education in constitution protect.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in Taiwan are getting in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They are the important human resources in the future. However,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still have some problems in school because of their special background 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mmigrant student and the native student. Therefo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of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this thesis will construct the protection of fundamental right of education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unde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the principle of pluralistic culture in the constitution. By the implemen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fundamental right of education in constitution, we can provide a free and pluralistic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meanwhile, enhance the 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to the different culture of people in Taiwan.

    第一章 緒論 1 壹、研究動機 1 貳、研究目的 3 參、研究方法與範圍 5 肆、論文架構 6 第二章 新移民、新移民子女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 9 壹、臺灣新移民的形成 9 一、臺灣的移民歷程 9 二、跨國婚姻與臺灣的新移民女性 10 三、臺灣的新移民政策發展 11 四、新移民子女的定義 12 貳、我國的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 13 一、我國移民政策中的多元文化 13 二、新移民子女教育方案的發展 14 參、新移民子女的教育現況與問題 17 一、家庭功能不足 17 (一)新移民配偶的生活適應問題對子女身心發展的影響 17 (二)新移民配偶的語言隔閡問題 18 二、文化認同的矛盾 19 三、政策執行效率不彰 21 四、小結 23 肆、多元文化教育下的新移民子女教育 24 一、文化與多元文化教育的關係 24 (一)「文化」的概念 24 (二)文化與教育的關係 25 (三)多元文化社會與教育的關係 26 (四)臺灣作為多元文化社會 27 二、多元文化教育及其在我國的發展 28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28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定義與內涵 30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方式 31 (四)多元文化教育於我國的發展 33 三、新移民子女的多元文化教育 35 (一)多元文化教育作為新移民子女自我實現的途徑 35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論下的新移民子女教育 36 第三章 從憲法原則而來的新移民子女教育基本權:以多元文化國與多元文化教育為核心 39 壹、憲法原則作為新移民子女教育基本權的憲法基礎 39 一、民主國原則作為新移民子女教育基本權的憲法基礎 39 (一)民主國原則的內涵與憲法依據 39 1.民主的內涵 39 2.我國憲法的民主國原則依據 40 (二)民主國原則下教育權利的保障 42 1.教育作為民主國家的基礎 42 2.民主國原則下教育權利的保障 43 (三)民主國原則下新移民子女的教育保障 43 1.少數族群的教育權利 43 2.新移民子女作為少數族群的教育權利保障 45 二、法治國原則作為新移民子女教育基本權的憲法基礎 45 (一)法治國原則的內涵 45 (二)法治國原則下的新移民子女教育權利保障:以教育基本權為核心 47 三、社會國原則作為新移民子女教育基本權的憲法基礎 48 (一)社會國原則的發展 48 (二)社會國原則的內涵 49 (三)基本國策效力及社會國原則的憲法依據 50 (四)社會國原則下新移民子女的教育機會均等 52 1.社會安全下新移民子女的教育扶助 52 2.社會正義下的新移民子女的教育機會均等 53 貳、多元文化國原則作為新移民子女教育基本權的憲法基礎:以多元文化教育為核心 55 一、多元文化國原則的發展與內涵 55 (一)多元文化國的發展 55 (二)多元文化國的內涵 56 1.國家中立性原則 56 2.國家寬容原則 57 二、多元文化國原則的憲法依據 58 三、多元文化國原則與多元文化教育的連結:以新移民子女教育為核心 60 (一)多元文化教育下的新移民子女教育:以國家中立性原則為基礎 61 (二)多元文化教育下的新移民子女教育:以國家寬容原則為基礎 63 第四章 新移民子女教育基本權的憲法保障內涵 65 壹、教育基本權在我國法制上的意義 65 一、學習權與受教育權的概念釐清 66 二、教育基本權的概念 68 三、小結 69 貳、新移民子女教育基本權的主觀權利功能 70 一、作為防禦權的保護法益 70 (一)自我實現權 72 (二)父母的教育權 73 (三)教師的教學自由 74 二、作為共享權的保護法益 75 (一)新移民子女教育基本權與共享權的憲法連結 75 (二)現有教育機會入學請求權 76 (三)必要教育扶助創設請求權 77 參、新移民子女教育基本權的客觀法功能:以多元文化教育為核心 78 一、作為客觀價值秩序的保護法益 79 (一)以新移民子女為核心的多元文化教育計畫 80 (二)以新移民子女為核心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標準 81 (三)以新移民子女為核心的多元文化教育教材編制 82 (四)以新移民子女為核心的多元文化教育師資培育 83 二、作為制度性保障的保護法益 84 三、作為組織與程序的保護法益 86 (一)新移民子女所屬學校的校園自治 87 (二)新移民子女參與學生自治 88 (三)新移民子女家長參與學校事務 88 第五章 從新移民子女教育基本權檢討新移民子女教育現況 91 壹、從主觀權利功能檢討 91 一、防禦權部分 91 (一)避免主流的標準阻礙適性教學 91 (二)減少新移民家長行使教育權的阻礙 92 (三)在專業自主權範圍內給予多元文化的教學 93 二、共享權部分 95 (一)實質教育機會均等的前提:現有教育機會入學請求權 95 (二)新移民子女必要教育扶助的落實: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 95 貳、從客觀法功能檢討:以多元文化教育為核心 97 一、客觀價值秩序:新移民子女多元文化教育的落實 97 (一)多元文化教育應深入新移民子女教育計畫 97 (二)新移民子女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標準應更具彈性 99 (三)避免過於主流化的多元文化教科書編制:以國中小社會科為例 100 (四)加強多元文化教育的師資培育 102 二、制度性保障部分:欠缺系統性的考核監督機制 105 三、組織與程序保障部分:協助新移民家長的學校事務參與 106 第六章 結論 109 參考文獻 115

    一、中文文獻

    Bob Moon/Miriam Ben-Peretz/Sally Brown著,李菁菁譯,《教育學總覽》,臺北:韋柏文化,2006年1月。

    Carlos Alberto Torres著,張建成主譯,《民主、教育與多元文化主義:全球社會公民職權的困境》,臺北:學富文化,2010年10月。

    Hans-jürgen Papier著,蔡宗珍/李建良譯,《當代法治國圖像》,臺北:元照,2014年8月。

    Jeanne H.Ballantine著,黃德祥/林重岑/薛秀宜譯,《教育社會學》,臺北:心理, 2007年10月。

    Peter Kivisto著,陳宗盈/連詠心譯《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07年9月。

    Peter M. Huber著,黃相博譯,〈在中小學與大學之受教育權(Recht auf Bildung in Schule und Hochschule)〉,《世新法學》,8卷2期,2015年6月,頁385-413。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102年年報》,臺北: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4年11月。

    中國教育學會,《多元文化教育》,臺北:臺灣書店,1993年12月。

    王雅倩/陳宛庭,〈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養態度、生活適應與新住民青少年憂鬱相關性之探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0卷1期,2016年3月,頁29-52。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臺北:元照,2014年9月,6版

    朱柔若,《全球化與臺灣社會─人權、法律與社會學的觀照》,臺北:三民,2008年5月。

    朱雅萱/陳志賢,〈淺談新移民家庭青少年子女自我認同〉,《教師之友》,51卷3期,2010年12月,頁22-30。

    吳清山,〈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期,2004年3月,頁6-12。

    吳學燕,《移民政策與法規》,臺北:文笙,2009年1月,2版。

    吳瓊洳,〈新移民子女文化認同之研究:以雲林縣國中生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報》,2卷23期,2009年12月,頁187-204。

    吳瓊汝/蔡明昌,〈新住民家長參與親職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2期,2014年3月,頁1-32。

    吳俊憲/吳錦惠,〈新移民子女課程與教學〉,臺北:五南,2009年3月。

    李仁淼,〈平等保障與積極性優惠措施〉,《月旦法學教室》,150期,2015年4月,頁36-50。

    李仁淼,〈憲法與行政法--以教育法為中心:第一講-學習權之權利性質與保障內容〉,《月旦法學教室》,102期,2011年4月,頁39-40。

    李仁淼,〈學生的髮型自由與自我決定權〉,《月旦法學教室》,96期,2010年9月,頁6-7。

    李建良,〈「制度性保障」理論探源:尋索卡爾‧史密特學說的大義與微言〉,收於: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臺北:元照,2004年10月,頁219-265。

    李建良,〈德國基本權理論攬要--兼談對臺灣的影響〉,《月旦法學教室》,100期,2011年2月,頁38-50。

    李震山,〈憲法中基本權利保障規範間之關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9期,2003年8月,頁127-133 。

    李惠宗,《憲法要義》,臺北:元照,2015年9月,7版。

    李惠宗,《教育行政法要義》,臺北:元照,2004年9月。

    李國基,〈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雙族裔認同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3月。

    李銘義,《教育計畫與評鑑》,高雄:麗文文化,2014年5月。

    宋宥賢/林顯明,〈教學現場的教師應如何看待「新台灣之子」--從建構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探述〉,《台灣教育》,691期,2015年2月,頁50-56。
    呂亞力,《政治學》,臺北:三民,2008年4月,5版。

    周志宏,〈教育行政法制之研討〉,收於:周志宏,《教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高等教育,2003年9月。a

    周志宏,《教育法與教育改革(三)》,臺北:高等教育,2012年8月。

    周志宏,〈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改革:以教育法制改革為中心〉,《法政學報》,13期,2001年8月,頁167-201。

    林明昕,〈基本國策之規範效力及其對社會正義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5卷特刊期,2016年11月,頁1305 – 1358。

    林彩岫,〈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討論〉,收於: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編,《新移民子女教育》,臺北:冠學文化,2007年3月,頁7-30。

    林瑞榮/劉健慧,〈新移民子女教育相關議題--理論與反思〉,《教育研究學報》,1卷43期,2009年4月, 頁1-21。

    林維毅,〈新移民子女教育機會均等的憲法建構與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1月。
    林彥君,〈新移民的教育與親師溝通〉,《台灣教育》,667期,2011年2月,頁46-49。

    林寶安,〈台灣的未來與新移民〉,收於:林寶安主編,《新移民與在地社會生活》,新北市:巨流,2011年9月,頁303-315。

    武蘭蕙,〈論新移民子女課程實踐中之教師專業〉,《國民教育》,51卷6期,2011年8月,頁55-62。

    洪于婷,〈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研究教師教導新移民子女之經驗〉,國立中正大    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柯儀婷,〈兩位國小教師面對異文化學生的教學態度之初探性研究〉,《學校行政》,2011年11月,頁190-204。

    胡蘭沁/董秀珍,〈多元智能、父母管教方式對自我概念影響之階層線性模式分析--新移民子女與本籍生之比較〉,《教育研究學報》,46卷1期,2012年4月,頁69-96。

    夏曉鵑,〈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為例〉,收於:夏曉鵑主編,《騷動流移》,台灣社會雜誌研究社,2009年1月,頁73-114。

    俞懿嫻,〈從文化哲學論現代文化教育的困境〉,收於:但昭偉/蘇永明主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臺北:五南,2000年4月,頁1-46。

    秦夢群,《教育選擇權研究》,臺北:五南,2015年4月。

    商永齡,〈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法律問題〉,《學校行政》,62期,2009年7月,頁169-188。

    莊國銘,〈自由主義式公民教育理念及其問題:以國家中立與多元文化論為分析焦點〉,《政治科學論叢》,66期,2015年12月,頁41-80。

    莊淑晶,〈桃園縣八年級新住民子女的數學成就表現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許育典,《憲法》,臺北:元照,2010年8月,4版。

    許育典,《文化憲法與文化國》,臺北:元照,2013年4月,2版。

    許育典,〈文化國與公民文化權〉,《東吳法律學報》,18卷2期,2006年12月,頁1-42 。

    許育典,《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臺北市:元照,2013年6月,2版。

    許育典,《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元照,2013年6月,2版。

    許育典,〈在學關係下教育行政的法律監督──以中小學生為核心〉,《教育研究集刊》,53輯2期,2007年6月,頁73-101。

    許育典,《教育行政法》,臺北:元照,2016年11月。

    許育典,〈文化差異、多元文化國與原住民教育權〉,《成大法學》,4期,2002年12月,頁37-70。

    許宗力,〈基本權利:第二講—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2期,2002年12月,頁72-80。

    許國賢,〈寬容理念的形塑及其當代問題〉,《政治科學論叢》,17期,2002年12月,頁219-248。

    許義寶,《入出國法制與人權保障》,臺北:五南,2012年7月。

    許斐晴,〈淺談國小導師與新移民母親的親師溝通〉,《台灣教育》,673期,2012年2月,頁42-43。

    張嘉尹,〈違憲審查中之基本權客觀功能〉,《月旦法學雜誌》,185期,2010年10月,頁17-38。

    張芳全,〈第五章:新移民之子的政策規劃〉,《教育政策規劃》,臺北:心理,2006年9月。

    張亞齡/王俊斌,〈什麼才算是多元文化教育?以Maxine Greene的教育觀點檢視〉,《教育學科期刊》,9卷1期,2010年6月。

    張雪君,〈東南亞籍女性配偶與文化認同〉,收於:林彩岫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新移民的原生文化與在地適應》,臺北:五南,2012年12月,頁71-87。

    張琬涓,〈新台灣之子雙文化認同的心理歷程探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

    張茂源,《多元文化與學校經營》,臺北:華騰全球數位文化,2012年4月。

    陳慈陽,〈4.二十一世紀對法治國理念理論發展與實踐之省思〉,收於:許志雄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立憲國家之課題與挑戰:許志雄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元照,2013年12月,頁72-90。

    陳玉娟,〈新移民子女教育方案執行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
    刊》,7卷2期,2009年12月,頁89-118。

    陳玉娟,〈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成因及其策略之研究─以國民教育階段為例〉,
    《初等教育學刊》,33期,2009年8月,頁33 - 57。

    陳淑芳,〈文化憲法〉,收於:《部門憲法》,臺北:元照,2006年1月。

    陳美芝,〈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新移民族群意象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1年6月。

    黃郁婷/葉嘉瑜,〈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與新移民女性家長親師互動之研究〉,《學校行政》,2014年9月,頁16-35。

    黃昭勳,〈我國當前新移民教育發展現況之探討〉,《教師之友》,2008年1月,449卷1期,頁74-82。

    黃舒芃,《民主國家的憲法及其守護者》,臺北:元照,2009年8月。

    黃庭鈺,〈後現代教育思潮與後現代校園建築規畫〉,《學校行政》,2015年9月,99期,頁22-46。

    黃政傑,〈新移民教育課程政策的侷限與突破〉,《課程研究》,10卷2期,
    2015年9月,頁1-15。

    馮美滿,〈以Peter McLaren革命多元文化主義省思國中社會科教科書之多元文化觀〉,《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5期,2015年12月,頁105-128。

    曾大千,〈從中小學教師專業自主論課程推動網絡之法律權限〉,《教師專業研究期刊》,3期,2012年6月,頁71-89。

    曾大千/林信志,〈中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法制分析〉,《教育科學期刊》,12卷2期,2013年12月,頁65-81。

    曾大千/陳炫任,〈論憲法多元價值對教科書編審之規範作用〉,《教科書研究》,9卷3期,2016年12月,頁65-81。

    曾銘翊,〈多元文化取向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建構〉,《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5年1月。

    詹鎮榮,〈憲法基本原則:第五講—社會國原則起源、內涵及規範效力〉,《月旦法學教室》,41期,2006年3月,頁32-41。

    楊智穎,〈體檢與前瞻十二年國教中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發展與實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卷10期,2015年10月,頁45-49。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臺北市新移民子女國小階段教育現況與需求之研究〉,《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專案研究》,2007年10月。

    劉蔚之,(多元文化教育思想之研究),收於:《多元文化教育》,臺北:臺灣書店,1993年12月,頁74-78。

    潘淑滿,《新移民社會工作實務手冊》,高雄:巨流圖書,2013年9月。

    鍾秉正,〈從社會促進談教育權之給付作用〉,《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010年6月,頁1-45。

    鍾秉正,〈從社會法觀點看教育券相關措施--以社會促進為學理基礎〉,《月旦法學雜誌》,171期,2009年8月,頁183-200。

    賴翠媛,〈新移民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業表現及接受學校相關輔導措施之調查研究〉,《特教論壇》,創刊號,2006年5月,頁12-24。

    鄭瓊月,〈新移民與多元文化〉,收於:林寶安主編,《新移民與在地社會生活》,新北市:巨流,2011年9月,頁49-142。

    鄭淑芬,〈教師的多元文化想像:以教師對新移民子女的教育經驗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月。

    蕭玉盞,〈新移民子女的家長參與〉,收於張芳全等著,《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臺北市:心理,2007年5月,頁161-178。

    謝佩蓉/曾建銘/王如哲/郭工賓,〈新移民子女國小國語文學習成就大型評量調查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4期/60卷,2015年12月,頁93-127。

    顧瑜君,〈臺灣新移民之新教育觀:以在地教師課程觀點出發〉,《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卷1期,2008年6月,頁89-128。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臺北:高等教育,2012年9月。

    龔元鳳,〈論我國以多元文化為國家定位的爭議:從多元文化教育與教育正義的觀點〉,《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1期,2015年01月,頁89-109。

    二、外文文獻
    (一)英文文獻

    Banks,James A,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Boston : Allyn and Bacon, c2002

    Banks, Cherry A. McGee , Improv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lessons from the intergroup education movement,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2005.

    Banks, James A,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form, in:Banks , James A, & Banks, Cherry A. McGee ,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Hoboken, N.J.:Wiley, c2005 ,p242-264.

    Banks, James A,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ducation:foundation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Boston : Pearson/Allyn and Bacon, c2006.

    Clauss-Ehlers, Caroline S, Diversity Training for Classroom Teaching:A Manual for Student and Educator, New York, NY:Springer, c2006.

    Erickson, Frederick, Culture in Society and in Educational Practices, in:Banks, James A, & Banks, Cherry A. McGee ,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Hoboken, N.J.:Wiley, c2005 ,p31-60.

    Gutmann, Amy, Democratic Education:With a New Preface and Epilogue,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Smolicz , J J , Cultural, ethnicity and education:multiculturalism in a plural society, in:Megarry, Jacquetta / Nisbet, Stanley / Hoyle, Eric, Education of minorities, London:Routledge, 2006 ,p17-36.

    Worchel, Stephen, ‘’They’’ Are All the Same, but Each Member of My Group is Unique, in:Arrighi, Barbara A, Understanding inequality:the intersection of race/ethnicity, class, and gender, Lanham, M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c2007 ,p27-31.

    (二)德文文獻

    Maurer, Hartmut:Staatsrecht I, 4 Aufl., München 2005.

    Reuter, Lutz R.:Gesetzesvorbehalt und Migration: Anforderungen an schulrechtliche Standards für zugewanderte Kinder und Jugendliche. RdJB2003 , S. 23-36.

    Simon ,Morris-Lange:Wider das Gießkannenprinzip? Formen bedarfsorientierter Schulfinanzierung zur Förderung von Kindern und Jugendlichen mit Migrationshintergrund, RdJB 2016,S. 67-88.

    三、網路文獻

    (UNESCO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2001/11/2,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13179&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最後瀏覽日:2016年12月6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95/,最後瀏覽日:2016年12月6日。

    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http://www.cles.mlc.edu.tw/~cerntcu/099-curriculum/Compulsory%20education/Education_Reform_1996.pdf,1996,最後瀏覽日:2016年10月17日。

    教育部,〈104學年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2016年4月27日,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son_of_foreign_104.pdf,最後瀏覽日:2016年12月23日。

    教育部電子報,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period_num=527&topical_sn=721&page=2,最後瀏覽日:2015年5月20日。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教育部105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 https://www.yda.gov.tw/Content/Messagess/contents.aspx?&SiteID=563426067575657313&MmmID=653624307351623455&MSID=707501770652765447,最後瀏覽日:2016年12月13日。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中等學校、國民小學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2013年4月,http://ws.moe.edu.tw/001/Upload/1/relfile/7542/25948/8e5a84ef-7aa4-4c63-ab1a-57887dbe14bd.pdf,最後瀏覽日:2017年3月1日。

    內政部移民署,〈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104年7至12月辦理情形〉,2016年9月,
    http://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attachment/69216134055.pdf,最後瀏覽日:2017年3月1日。

    內政部移民署,〈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104年1至6月辦理情形〉,2016年9月,
    http://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Data/6649102.pdf,最後瀏覽日:2017年3月1日。

    內政部移民署,〈104年7月 22縣市新住民重點學校成果累計月報表〉, 2015年8月,
    https://www.immigration.gov.tw/np.asp?ctNode=33792&mp=1,最後瀏覽日:2017年2月27日。

    內政部移民署,〈104年度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適應輔導成果報告〉,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318426&ctNode=31543&mp=1,2016年7月,最後瀏覽日:2017年2月23日。

    內政部移民署,〈103年度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行動方案〉,2014年1月,http://www.immigration.gov.tw/lp.asp?ctNode=33977&CtUnit=18280&BaseDSD=7&mp=1,最後瀏覽日:2017年3月1號。

    〈新住民子女,入學資料不敢填媽媽國籍〉,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story/6885/715240-%E6%96%B0%E4%BD%8F%E6%B0%91%E5%AD%90%E5%A5%B3-%E5%85%A5%E5%AD%B8%E8%B3%87%E6%96%99%E4%B8%8D%E6%95%A2%E5%A1%AB%E5%AA%BD%E5%AA%BD%E5%9C%8B%E7%B1%8D,最後瀏覽日:2015年9月25日。

    〈東南亞計算方式不同,新臺灣子適應有困難〉,臺北市教育e週報,453期,http://enews.tp.edu.tw/prient.aspx?EDM=EPS20100609052548PIN,最後瀏覽日:2015年10月2日。

    司法院大法官,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asp?expno=485,最後瀏覽日:2016年11月23日。

    新住民培力發展資訊網,〈104年度補助地方政府辦理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輔導成果報告〉,http://ifi.immigration.gov.tw/lp.asp?CtNode=36484&CtUnit=19891&BaseDSD=7&mp=ifi_zh,最後瀏覽日:2017年3月1日。

    藍佩嘉,〈外籍新娘不是不停下蛋的母雞〉,《新新聞》,2004年7月,http://www.awakening.org.tw/active/1/03_4.asp,最後瀏覽日:2017年2月1日。

    曾大千/吳清山/陳榮政,〈我國教育權之現況探討與分析研究報告〉,《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2014年11月,
    http://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8&mp=teric_b&xItem=1838368&resCtNode=591,最後瀏覽日:2017年2月27日。

    下載圖示 校內:2018-07-20公開
    校外:2019-07-2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