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美均 Chen, Mei-Chun |
|---|---|
| 論文名稱: |
從傳統山水畫之「空間表現」論李可染山水畫之突破 |
| 指導教授: |
劉梅琴
Liu, Mei-Ch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 畢業學年度: | 9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4 |
| 中文關鍵詞: | 山水畫 、繪畫空間 、空間表現 、李可染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4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研究二十世紀畫家李可染(1907-1989)山水畫空間構圖方面之表現。李氏深具傳統山水畫根砥,同時受過西畫訓練,透過西畫技巧結合中國筆墨之運用,其畫作構圖佈局具視覺直觀之縱深效果,筆者企圖透過對李氏山水畫空間表現之分析,比較其畫作與傳統山水畫空間構圖之差異,以探討李氏突破性之貢獻及時代意義。
本論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章從傳統脈絡至李氏山水,探討山水畫自發韌至二十世紀的空間構圖變化歷程,內容包括傳統山水畫構圖形式之演變、二十世紀山水畫之困境與變革以及李氏山水畫風格的分期分類研究。
第二章為中西繪畫「空間」表現手法及李氏之空間構圖理論。此章分二節,第一節探討中西空間意識以及表現手法的差異,第二節為李氏之空間構圖理論,分為構圖、形象處理、層次表現等方面探討。
第三章為李可染山水畫空間表現手法分析,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李氏繼承傳統的部分,包括以大觀小之構圖法、積墨法等,第二節探討李氏強化畫面空間之手法,針對構圖、光影、塊面運用等方面分析,第三節探討李氏山水畫與傳統山水畫空間表現之差異,以歸納李氏突破性之空間表現。
第四章為李可染山水畫之時代精神及影響。李氏山水畫強調空間縱深的表現,是其對明清繪畫形式主義之反動,他親身說明山水畫來自於生活而非想像,其山水畫切近生活實質並具時代感,他不但從傳統山水畫中走出來,更提供山水畫在空間表現上的多樣可能性。
文獻資料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條。
〔宋〕郭熙,《林泉高致》。
〔明〕王世貞,《藝苑梔言》。
〔明〕王履,《華山圖序》。
〔清〕孔衍烒,《石村畫訣》。
〔清〕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
〔清〕唐岱,《繪事發微》。
〔清〕笪重光,《畫筌》。
〔清〕鄒一桂,《小山畫譜》下卷,「西洋畫」條。
〔清〕蔣和,《學畫雜論•樹石虛實》。
〔清〕龔賢,《龔安節先生畫訣》。
一般書籍
中國畫研究院編,《李可染論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云雪梅,《黃賓虹畫論》,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王琢,《李可染畫論》,臺北:華正書局,民76。
伍霖生,《傅抱石畫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
江兆申,《雙溪讀書隨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
何懷碩,《大師的心靈》,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87。
李澤厚,《美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李霖燦,〈中國畫的構圖研究〉,《美術論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
阮榮春、胡光華,《中國近代美術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林木,《二十世紀中國畫研究》,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胡東放,《中國畫黑白體系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胡懿勳,〈齊白石與黃賓虹〉,《民初十二家北方畫壇》,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
郎紹君,〈二十世紀山水畫〉,《中國現代美術全集》,香港:錦年國際有限公司,1998。
郎紹君,《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李可染》,臺北:錦繡文化企業,1994。
郎紹君,《論中國現代美術》,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
孫美蘭,《李可染研究》,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1。
孫美蘭,《李可染畫論》,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徐奇、彭一誠,〈劉國松之於傳統〉,《扣開中國畫名家之門》,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貢布里希,《藝術的歷程》,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貢布里希,《藝術與幻覺》,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高居翰,《中國繪畫史》,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五版一刷,1990。
高劍父,《我的現代國畫觀》,臺北:德華出版社,1975。
梅墨生,《中國名畫家全集--李可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民89。
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
童中熹,《山水畫》,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馮虛,《李可染》,江蘇:古吳軒出版社,1999。
馮曉,《中西藝術的文化精神》,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楚戈,〈跨越時代的畫家—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香港:大業公司,1990。
楊彥,《李可染山水畫技巧解析》,江蘇:美術出版社,1999,2刷。
楊新等著,《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萬青力,《李可染評傳》,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4。
董欣賓,《中國繪畫對偶範疇論》,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刷,1992年。
詹姆斯˙埃爾金斯,《西方美術史學中的中國山水畫》,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
達芬奇,《芬奇論繪畫》,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鄭明,《現代水墨畫家探索》,臺北: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版二刷,民81。
魯道夫˙安海姆,《藝術與視知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盧輔經主編,《關於筆墨的論爭》,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期刊論文
丁厚祥,〈心窮萬物之源、獨有千古更在墨〉,《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1998年第3期,頁135-137。
方聞,〈中國山水畫的圖繪性表現〉,《朵雲》1991年第3期,頁5-24。
王伯敏,〈咫尺千里的審美意蘊—釋有限與無限〉,《新美術》,1996年第2期,頁8-14。
王伯敏,〈倪瓚山水畫的空疏美〉,《新美術》,1995年第1期,頁39-40。
王伯敏,〈龔賢墨法水法論〉,《朵雲》1990年第3期,頁108-111。
王克文,〈試論五代兩宋山水畫構圖的審美特徵〉,《朵雲》1987年第4期,頁138-140。
朱錦鸞,〈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的蛻變〉,《藝術家》第249期,1996年2月,頁310-345。
吳定一,〈畫泉要有聲、畫山要有形—龔賢中年畫風的轉變〉,《朵雲》1992年第1期,頁33-46。
吳雨生,〈宋代繪畫研究〉,《朵雲》1988年第1期,頁51-67。
李在其,〈山水畫上的時間和空間(下)〉,《藝術家》第92期,1983,頁130-135。
李在其,〈山水畫上的時間和空間(上)〉,《藝術家》第91期,1982,頁98-101。
李錦勝,〈試論中西繪畫中的光〉,《朵雲》,1990年第2期,頁35-42。
杜哲森,〈元代山水畫基本格局與審美心態〉,《美術研究》1988年第4期,頁73-77。
杜哲森,〈李可染和他的藝術風格〉,《美術研究》57期,1990,頁4-8。
周小甌,〈略論中國繪畫美學虛實之思維方式特徵〉,《藝術百家》2000年第3期,頁120-124。
周學斌,〈淺談黃賓虹李可染的用光特點〉,《佛山大學學報》第15卷第1期,1997,頁50-57。
尚輝,〈區域地貌與中國山水畫的風格及流派〉,《朵雲》1992年第3期,頁14-23。
林田壽,〈中國山水畫構圖中視點移動的分析研究〉,《新竹師專學報》1985年第12期,頁313-346。
邵培德,〈中國水墨畫的語境和樣式的當代性〉,《美術研究》第100期,2000年第4期,頁69-73。
邱孟瑜,〈談李可染師造化的精神內核與傳統文人畫的異質性〉,《史論研究》,頁47-49。
姚有多,〈山水畫革新的偉大突破〉,《典藏古美術》第98期,2000年11月,頁116-118。
胡佩衡,〈中國山水畫寫生的問題〉,《繪學雜誌》第3期,1921年11月,頁3-11。
胡懿勳,〈李可染的繪畫與內涵〉,《典藏古美術》第98期,2000年11月,頁110-115。
郎紹君,〈黑入太陰意蘊深〉,《文藝研究》1986年第3期,頁59-69。
郁之,〈傳統樹法縱論〉,《朵雲》第19期,1988,頁20-25。
徐書城,〈透視學的歷史命運〉,《美術研究》1991年第2期,頁10-17。
高飛,〈虛實之境—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空間語境的審美特徵〉,《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年第4期,頁133-136。
崔成雨,〈水墨畫中的空白及其運用〉,《淮陰師專學報》第19卷,1997第1期,頁109-111。
莊詰,〈黃山、黃山畫派與中國山水畫的一些問題〉,《藝術家》1987年第151期,頁82-88。
許行,〈黑墨團裡有文章〉,《藝術家》第160期,1988 年9月,頁110-117。
陳永怡,〈近現代中國畫改造中的“中西融合”取向〉,《新美術》,1998年第4期,頁31-39。
黃天才,〈李可染筆下的灕江山水〉,《藝術家》第306期,2000年11月,頁365-367。
黃貞燕,〈二十世紀中國水墨畫家李可染〉,《歷史文物月刊》第10卷第7期,頁70-76。
黃澤昌,〈實處俱靈、斷處俱續〉,《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1,頁104-106。
楊誠,〈現代中國山水畫寫生畫派的開創者—李可染〉,《史論研究》,2000年第2期,頁50-52。
楊雷,〈技法因素與審美樣式的創造〉,《藝術百家》第1期,1999,頁119-121。
楊雷,〈技法因素與審美樣式的創造—山水畫創作思考〉,《藝術百家》,1999年第1期,頁119-121。
萬青力、祈大衛,〈法國畫家安椎˙克羅多及其中國之行〉,《雄獅美術》第242期,1991,頁181-190。
劉龍庭,《中國巨匠美術週刊—趙孟頫》第136期,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劉曦林,〈中國畫的傳統與現代〉,《美術交流》1993年第2期,頁89-95。
蔣勳,〈中國近代水墨畫的發展初探〉,《探討我國近代美術演變及發展藝術研討會專輯》,台灣: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1,頁92-112。
蔣勳,〈可貴者膽,所要者魂〉,《藝術家》第306期,2000年11月,頁358-363。
錢志堅,〈畫境與畫意—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空間構造比較研究(上)、(中)、(下)〉,《炎黃藝術》第42-44期。
鍾家驥,〈視覺節選與繪畫語言〉,《朵雲》,1988年第18期,頁5-11。
韓振剛,〈中國傳統繪畫符號性研究〉,《新美術》,1995年第4期,頁10-13。
韓默一,〈中國畫虛實芻議〉,《唐都學刊》第17卷,2001第3期,頁98-99。
嚴守智,《中國巨匠美術週刊—范寬》第122期,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圖錄書目(本論文採用之圖片書目)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五代宋遼金1,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初版,1999。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方聞,〈中國山水畫的圖繪性表現〉,《朵雲》1991年第3期。
何政廣編,《世界名畫家全集—康斯塔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初版,1999。
車永仁編,《中國近現代名畫家集—李可染》,台北:錦繡文化企業,1994。
尚輝,〈區域地貌與中國山水畫的風格及流派〉,《朵雲》1992年第3期。
徐邦達編,《中國繪畫史圖錄》(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五刷,1997。
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三版,1997。
高居翰,《中國繪畫史》,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五版一刷,1990。
國立故宮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初版,1989。
國立故宮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精華特輯》,初版,1996。
張應流編,《李可染中國畫集》,香港:大業公司,1990。
梅墨生著,《中國名畫家全集—李可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89。
楊彥編著,《李可染山水畫技法解析》,江蘇:美術出版社,二刷,1999。
楊新等著,《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初版,1999。
萬青力,《李可染評傳》,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4。
劉思量著,《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