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羅翊榮 Lo, Yi-Jung |
|---|---|
| 論文名稱: |
願景與機制整合的挑戰:高雄市新草衙違建地區發展與再造的個案研究 The Challenge of Connection between Vision and Mechanism - The Case Study of New Caoya Squatter Settlement in Kaohsiung |
| 指導教授: |
黃崑山
Huang, Kuen-Sh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0 |
| 中文關鍵詞: | West End社區 、都市村民 、都市再造 、願景 、機制 |
| 外文關鍵詞: | Mechanism, Vision, West End, Urban Villagers, Urban Redevelopm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2 下載:1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美國五、六零年代的都市再造工作是一種誤判「願景」與粗糙「機制」的教訓,其中最為明顯的案例便是波士頓的West End社區,學者Herbert Gans稱他們為「都市村民」,並對被視之為貧民窟而遭美國五零年代都市更新的「聯邦推土機」剷平提出批判。
本研究以此為起點,並對高雄市的違建社區:新草衙進行個案研究。該地區是因城鄉移民而聚集在公有地的違建戶,發展始於民國五、六零年代,經過數十年的「願景」與「機制」的誤用和政經背景而形成特殊的地景與聚落。公部門從過去的處理焦點與組織權責放在「政治效益」、「土地適法性」、「稅收」上卻是改造成過不彰得到教訓,而將該議題在民國九零年代交由都市發展部門和專業者主導,雖然都市規劃者雖已經提出可行性的專業建議,然而「願景」與「機制」仍舊無法有效整合,其中原因除了專業者、政府與居民間的不協調,而新草衙獨特的社經條件和政治因素使的他們雖是經濟的弱勢但卻是政治的強勢,他們能將草根力量轉化為正式的議會政治而和公部門或專業規劃者抗衡,形成比West End社區更複雜的情勢與問題,亦是「願景」與「機制」整合的新挑戰。因此,本研究最後並非要提出實質、詳細的規劃方案而是就對個案現象的研究提出新草衙都市再造過程中所發現的課題與挑戰。
“Urban Renewal” in America is the lesson of the wrong “Vision” and rough “Mechanism” in 1950’s. The “West End” community renewal project in Boston exemplifies this phenomenon. Sociologist Herbert Gans, he examined this particular community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sociology and defined residents in the West End as the “Urban Villagers”. Moreover, he criticized the renewal policy and described the American federal government as “slum bulldozer” .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Herbert Gans’ study, which provides a new platform for extended discussion of the case study of New Caoya Community in Kaohsiung. This community was an urban-rural migrant in 1960’s and developed most large squatter settlement in Taiwan. The main points of discussion include the misemployment of “Vision” and “Mechanism” in planning of the past to form conflicting squatter settlement landscape, the failing of the effort of the city government as the only force on “Politics Effect”, “Land Ownership” and “Land Tax”, and the urban planners’ viewpoints.
Despite the efforts of professionals and urban planners to propose several programs and suggestions to redevelop the community, the concepts of “Vision” and “Mechanism” are still disconnected. This is because urban planners, city government staff and community inhabitants have difficulty with producing a consensus. Besides, New Caoya Community inhabitants are able to transform grass-root capacity into formal political capacity. And therefore, Kaohsiung city council eventually would have great political effect to influence city government and urban planners’ redevelopment programs. This characteristic makes redevelopment works for New Caoya Community, however, more complex and more difficult than the West End. The New Caoya Community therefore faces the new challenge of connection between “Vision” and “Mechanism”.
At the end of this research, the conclusion will suggest more of an advancement in the tasks of dealing with problems of redevelopment for New Caoya Community rather than a provision of specific planning program or solution.
【中文文獻】
中文專書
朱啟勳,1975,「都市更新:理論與範例」,台隆出版社。
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編/著/出版,2002,「都市更新魔法書:實現改造城市的夢想 」。
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編/著/出版,2002,「都市更新法規經緯2002」。
謝慶達譯,Jonathan Barnett著,1993,都市設計概論,創興出版社。
謝慶達譯,Ranae Hanson、John McNamara著,1998,夥伴:鄰里-公司合作模式的社區復甦實例,創興出版社。
謝慶達譯,Edward Relph著,1998,現代都市地景,田園城市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裡出版社。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巨流圖書公司。
高孟定、鄭建凱,2000,台灣現行的都市計畫,懋榮工商專業書店。
林 青,1979,赴美研習「都市更新」心得報告,台北市工務局都市計畫處。
蔡勇美、郭文雄,1982,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巨流圖書公司。
孫清山譯,Mike Savage、Alan Warde著,2004,都市社會學,五南文化事業。
蔡勇美、張英華,1997,台灣的都市社會,巨流圖書公司。
陳東升,1995,金全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巨流圖書公司。
夏鑄九,1993,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邱延亮譯,Oscar Lewis註,1976,貧窮文化: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牧童社會科學叢刊。
高雄市政府出版品
魏聰洲、陳奕齊、廖沛怡,2005,移民、苦力、落腳處-從布袋人到高雄人,高雄市政府勞工局。
陳震東,1988,高雄市人口變遷之研究,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曾玉昆,1987,高雄市地名探源,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曾玉昆,1992,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陳添進等撰稿,1998,高雄市都市發展白皮書,高雄市工務局。
張清豐,2000,高雄市失業問題及其因應策略,高雄市研考會。
張國益,1987,高雄市公有土地與租賃關係之研究,高雄市財政局。
高雄市選舉委員會,編/著/出版,1981,高雄市議會第一屆議員選舉選舉實錄。
高雄市選舉委員會,編/著/出版,1982,高雄市議會第二屆議員選舉選舉實錄。
高雄市選舉委員會,編/著/出版,1983,七十八年增額立法委員高雄市議會第三屆議員選舉實錄。
高雄市選舉委員會,編/著/出版,1984,高雄市議會第四屆議員高雄市第一屆市長選舉實錄。
高雄市選舉委員會,編/著/出版,1985,第四屆立法委員高雄市第二屆市長高雄市第五屆市議員選舉實錄。
高雄市都市計畫年報,1970,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高雄市工務建設,1987,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高雄市工務建設,1989,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學術論文
楊長苓(2003),銘印、協商與抵抗的空間實踐-由康樂里非自願拆遷重思都市規劃與建築歷史,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黃麗玲(2002),都市更新與都市統理:台北與香港的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史 宓(2000),違建社區與財富累積:以台北寶藏巖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陳盈潔(1999),重新看見寶藏巖:開發中國家都市非正式文化地景的營造過程與形式,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黃孫權(1997),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地產與制度化地景,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孫千智(2000),市中心再發展理念與執行機制演變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楊靜玟(2006),以財務機制觀點評估市中心再發展之政策,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林松易(2005),都市違建聚落的形成與轉化:高雄市新草衙的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期刊暨研討會文章
周素卿,1999,都市貧民窟形成與發展的探查計劃:一個方法論的試擬,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八屆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周素卿、劉美琴,2001,都市更新視域外的性別、遷移與貧民窟生活世界—以臺北市忠勤社區女性遷入者的經驗為例,地理學報
楊友仁,1998,循環的債務:對臺北市違章建築與都市規劃的歷史觀察,城市與設計學報。
張隆盛,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都市更新的趨勢,邁向二十一世紀都市更新研討會大會實錄。
謝宏昌,2006,都市更新作為都市發展的主要策略,都市再發展策略與更新事業計劃實習講義。
龔天發,1988,從一項問卷調查談高雄市的違建問題,建築師雜誌。
魏玉櫻,1982,全省最大「都市之瘤」:草衙違建-個案分析,國會。
李嘉興,1995,全臺連線報導民代關說違建內幕:南部-草衙違建戶是港都關說文化的代表作,新新聞。
游榮富,2006,新草衙地區再造綱要計畫及辦理都市更新可行性評估座談會簡報資料:台北市都市更新實務。
夏鑄九,1997,公園苛政猛於虎?,反對市府推土機聯盟:反對市府推土機運動文件。
規劃報告書暨其他文獻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1984,高雄市都市更新研究。
都市設計協會,2006,新草衙地區再造綱要計畫及辦理都市更新可行性評估服務建議書。
都市設計協會,2006,新草衙地區再造綱要計畫及辦理都市更新可行性評估期末初稿。
變更高雄市臨海特定區通盤檢討計畫書(第二次通盤檢討)。
擴大(高雄市臨海工業區第二、三期解編部分工業用地)暨變更高雄市都市計畫臨海特定區計畫書(第三次通盤檢討)。
變更高雄市都市計畫臨海特定區細部計畫案計畫書(第四次通盤檢討)。
【英文部分】
Herbert J. Gans, 1982, The Urban Villagers : Group and Class in the Life of Italian-Americans,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Herbert J. Gans, 1966, The failure of urban renewal, Urban Renewal: The record and the controversy. Cambridge:The MIT Press.
Fried, M., 1966, Grieving for a lost home. In J. Wilson(Ed), Urban Renewal: The record and the controversy. Cambridge:The MIT Press.
West End Area Planning Group and the Boston Transportation Department、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2003, A Framework fo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End Area, 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Press.
Jacobs, J, 1961,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ries.New York:Random House.
Frieden, Bernard J、Sagalyn, Lynne B, 1989, Downtown, Inc:How America Rebuilds Cities,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Munkacy,Kenn and Rappaport,Jerome, 1983, The UDAG Program, Urban Land.
Drakakis Smith, D, 1981, Urbanization, Housing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St. Martin Press.
Charles Abvrams, 1964, Housing in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Faber.
Molotch, H, 1976, The City as a Growth Machine:Towards a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Yi-chi Chen & Monina Wong, 2002, New Bondage and Old Resistance : Rea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Labour Movement in Taiwan, Hong Kong Christian Industrial Committee.
【個人通訊】
EMP1,2005/12/12,個人通訊
WWO1,2005/12/21,個人通訊
ISO1,2005/12/12,個人通訊
WSO2,2005/12/20,個人通訊
EMP1,2005/12/14,個人通訊
ISO2,2005/12/20,個人通訊
EMP2,2005/12/14,個人通訊
ISP1,2005/12/12,個人通訊
WSO1,2005/12/12,個人通訊
ECN1,2005/12/14,個人通訊
I??,2005/12/21,個人通訊
ISP2,2005/12/12,個人通訊
WSP,2005/12/19,個人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