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士瑜
Huang, Shi-Yu
論文名稱: 高雄市中洲地區的聚落空間構成分析
A Morphologial Analysis of Settlements in Chung-Chou
指導教授: 洪傳祥
Hung, Chuan-Hs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中洲聚落空間構成民宅
外文關鍵詞: Chung-Chou, Morphology, Vernacular House, Settlement
相關次數: 點閱:139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西南沿海地區是早期漢民族祖先移民入墾的區域,發展出獨特的聚落空間,今日許多西南沿海的聚落仍保有傳統的空間模式,受到自然與人文環境影響下形成。而高雄港灣外沙洲上的中洲地區,更因為港口的特殊地形以及建設,形成其特有風貌。本研究即對於高雄市中洲地區的聚落進行探討,以田野調查、測繪、資料收集,再經由分析、歸納、比對等步驟,深入中洲地區的聚落空間體系、民宅群組模式與民宅設施之形成與變遷進行探討。本研究主軸有四大部分:

    一、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中洲地區的發展與其自然與人文因素密不可分,藉由文獻資料與耆老口述了解此地區的環境變革,並整理、歸納以建構社經活動概況,提供明確的空間探討觀點。

    二、聚落空建體系:環境空間範圍、聚落水路交通、民宅以及重要的公共設施等組成聚落的整體空間模式,發展出屬於此地獨特的樣貌以及運作模式,將上述因素分析與套繪整理,統整出聚落的空間架構。

    三、民宅群組模式:中洲地區民宅經調查確有特殊組合方式,分析群組組合方式與形成因素,並規納群組變遷模式,深入了解聚落空間與民宅群組間的相互關係。

    四、民宅設施分析:受到空氣環境與社會文化雙重的條件影響下,由傳統的建築型式中衍生出地方差異,中洲地區的民宅設施具其特殊基本形式、內部空間格局與分佈狀況,因此記錄並統計分析之,再將民宅結構、立面、規模與整體聚落的關係做一探討。

    The southwestern coast of Taiwan is the earliest area where the Han people immigrants settled. And then the settlements develop their own space structures. Up to now, most of the settlements at the southwestern coast of Taiwan have been maintained the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 and it is grow under their ow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Chung-Cho area located at the shoal of Kaohsiung Port is develops in special way because of the landform and port’s construction. We will research into the settlements in Chung-Chou through induc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coming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 mapping and documentation-collection. To point at how to form the settlement organization, the house facilities and to develop the settlement. 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1.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development of Chung-Chou has a closely relationship with natural and cultural factors. Rely on collect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dictions to understand the evolvement. Form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the past time by inductive reasoning. Therefore we can get the precise point of view about space.

    2.The construction of settlements
    The spatial construction of settlement is organized by the space scope, the water and l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e location of buildings and the important public facilities, and brings the unique shape and operating mode. We superimpose the images and analyze these factors to figure out the framework.

    3. The combination mode of buildings
    The buildings in Chung-Chou are composed in particular way. We will deep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settlement and buildings by analyzing and inducing the combination mode.

    4. Diagnosis of Residential Facilities
    Because of both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prototype develops several different ones. There are basic forms, interior layouts and the locations of the residential facilities in Chung-Chou. We record and analyze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then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dings and settlements.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1-1 一、時間界定……………………………… 1-1 二、空間界定……………………………… 1-2 三、行文界定……………………………… 1-2 第三節 文獻回顧……………………………1-2 一、聚落與民宅相關研究…………………1-3 二、中洲地區相關研究…………………… 1-4 三、高雄地區資料…………………………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1-5 第二章 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 2-1 第一節 自然環境……………………………2-1 一、地理位置………………………………2-1 二、氣候條件……………………………… 2-2 三、地形環境……………………………… 2-2 第二節 開發脈落………………………… 2-4 一、荷蘭與明鄭時期……………………… 2-4 二、清朝統治時期………………………… 2-5 三、日本殖民統治時期……………………2-7 四、國民政府以降………………………… 2-10 第三節 社經結構………………………… 2-11 一、人口組成……………………………… 2-11 二、宗教組成……………………………… 2-14 三、經濟產業……………………………… 2-17 第三章 聚落空間體系………………………………… 3-1 第一節 空間範圍………………………… 3-1 一、聚落區位與規模……………………… 3-1 二、居民生活範圍………………………… 3-3 第二節 交通體系………………………… 3-3 一、水上聯繫……………………………… 3-3 二、陸上聯繫……………………………… 3-7 第三節 聚落設施………………………… 3-10 一、港埠設施……………………………… 3-10 二、政務設施……………………………… 3-12 三、宗教設施……………………………… 3-13 四、文教娛樂設施………………………… 3-15 五、民宅建築……………………………… 3-16 第四節 聚落空間組織模式……………… 3-17 一、街道組織……………………………… 3-17 二、建築群組…………………………… 3-20 三、空間運作模式………………………… 3-21 第四章 民宅的群組模式……………………………… 4-1 第一節 合院群組………………………… 4-1 一、垂直發展式…………………………… 4-4 二、水平發展式…………………………… 4-8 第二節 獨立護龍群組………………………4-9 一、同向排列式……………………………4-11 二、對向排列式…………………………… 4-13 第三節 群組變遷模式…………………… 4-15 一、合院群組變遷模式…………………… 4-16 二、獨立護龍變遷模式…………………… 4-26 三、變遷趨勢……………………………… 4-29 四、變遷因素檢討………………………… 4-31 第五章 民宅的型式與格局………………………….. 5-1 第一節 建築型式…………………………. 5-1 一、合院…………………………………… 5-1 二、獨立護龍……………………………… 5-2 三、街屋…………………………………… 5-3 四、其他…………………………………… 5-4 第二節 內部空間格局…………………… 5-4 一、合院型式……………………………… 5-4 二、獨立護龍型式………………………… 5-12 三、街屋…………………………………… 5-17 第三節 分布狀況…………………………. 5-22 一、合院群組……………………………… 5-22 二、獨立護龍群組………………………… 5-23 三、街屋…………………………………… 5-24 四、其他……………………………………5-24 第四節 小結……………………………… 5-24 第六章 建築規模與結構……………………………… 6-1 第一節 主要結構……………………………6-1 一、木構架………………………………… 6-1 二、加強磚造……………………………… 6-2 三、簡易鋼架……………………………… 6-2 第二節 建築規模…………………………. 6-5 一、建築物高度…………………………… 6-5 二、建築高度與形式關係………………… 6-5 三、建築容積……………………………… 6-7 第三節 外牆立面材質……………………. 6-8 一、洗石子………………………………… 6-8 二、磁磚…………………………………… 6-8 三、三合土………………………………… 6-8 四、水泥粉光與粉光上漆…………………6-8 五、鐵皮…………………………………… 6-8 六、木片…………………………………… 6-9 第四節 小結………………………………6-11 第七章 結論…………………………………………… 7-1 第一節 聚落空間特徵………………………7-1 一、交通系統……………………………… 7-1 二、群組組織……………………………… 7-1 三、公共設施……………………………… 7-2 第二節 民宅型式的改變…………………. 7-2 第三節 後續研究………………………… 7-3

    參考文獻
    一、地圖
    1.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台灣地形圖》,1926年,遠流出版社,1999年。
    2.台灣省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中洲》,台灣省林務局,1977年。
    3.台灣省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中洲》,台灣省林務局,1982年。
    4.台灣省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中洲》,台灣省林務局,1988年。
    5.台灣省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中洲》,台灣省林務局,2005年。
    6.台灣總督府檔案,《打狗港內海圖》,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11。

    二、專書
    1. 徐明福,《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1911。
    2. 李佳霖,《類型形式轉化之研究:以彰化縣八卦山山腳路民居為例》,雲科大碩論,2004。
    3. 張守真,《旗津漁業風華》,高雄市文獻會,頁27,2000。
    4.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旗峰會採微---口述歷史》,高雄市文獻會,頁238-249,2003。
    5.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聯經出版社,1979。
    6. 盧德嘉,1894,《鳳山縣采訪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62,1993。
    7. 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下)》,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2。
    8. 曾玉昆,《高雄市地名探源》,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7。
    9.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志港灣篇》,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58。
    10.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志地政篇》,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62。
    11.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志概述篇》,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56。
    12.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志民政篇》,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59。
    13.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今昔圖說》,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0。
    14.黃榮輝,《高雄市地理圖集》,高雄市政府,2000。
    15.高雄市文獻委員會,《口述歷史---旗峰會採微》,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3 。
    16.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發展史》,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8。
    17.陳正祥,《臺灣地誌》,南天書局,1993。
    18.王瑛曾,1764,《重修鳳山縣志》,臺灣省文獻會,頁157,1993。
    19.孫全文,《中國建築空間與形式之符點意義》,明文書局,頁56,1987。
    20.吳雅芳,《打狗港與旗後的發展(1624~1920)》,南師碩論,2001。
    21.胡興華,《臺灣漁會譜》,臺灣省漁業局,1998。
    22.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高雄市的產業—從農工、重化到高科技》,高雄市政府,2002。
    23.黃俊傑,〈打狗的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高雄歷史與文化論文集第一集》,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4。
    24.陳世民,《高雄市地圖樣貌集》,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頁60,2005。
    25. 高雄市役所,昭和九年,《高雄市制十年略志》,成文出版社,1985。

    三、期刊
    1.關華山,〈台灣傳統民宅所表現的空間觀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第49期,頁175-215,1980。
    2.關麗文,〈澎湖傳統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埕相研究學報》,第3卷,第1期,頁57-85,1987。
    4.石萬壽,〈明清台灣中路交通的變遷〉,《台灣文獻》,1988。
    5.賴志彰,〈福佬客的帶狀村落---彰化八卦山山腳路民居的調查報告〉,《城市與設計學報》,第4期,頁92-131,1998。
    6.鄭喜夫,〈台灣最早的抗清事件〉,《台灣風物》,第16卷,第5期,頁11-12,1966。
    7.林美容,〈姓村、主姓村與雜姓村---台灣漢人聚落型態的分類〉,《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8期,頁17-29,1991。
    8.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第36 期,頁191-205,1973。
    9.曾玉昆,〈高雄市各區探源及其發展概況〉,《高市文獻》,第9期,頁249-281,1982。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6-06-2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