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苑真
Hong, Tiffany Yuan-Chen
論文名稱: 那些看不見的與不被看見的──「鬼」在台灣電視劇中的再現與轉型
The Unseeable and the Unseen: The Represen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Ghosts in Taiwanese TV Drama
指導教授: 楊芳枝
Yang, Fang-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類戲劇電視工業本土性正義文化再現
外文關鍵詞: quasi-drama, television industry, native-ness, justice,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71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討論九〇年代以降,台灣電視劇中鬼的再現與轉型。借助文化研究的角度,本文透過分析九〇年代的類戲劇、2017年的「植劇場」靈異單元、以及《通靈少女》和《魂囚西門》兩部「國際台劇」,將靈異題材的湧現與隱匿視為主流文化的排除/收編現象,將「鬼」視為一個文化符號,藉由分析文本中的「鬼」的再現(形象、表現方式、劇情鋪排等等)觀看在不同時期「鬼」被賦予的文化意義及其背後所隱含的社會意識形態,並將之放置回歷史進程之中,探究其在政治因素、商業考量、以及社會情感等要素的變遷下,其形象與意義的生成與轉變。

      台灣電視產業自1962年成立以來,發展迄今約莫六十年,在政治控管與文化政策的引領下,過往電視劇在題材與內容上態度相對保守並遵循著特定的美學傳統。本文指出以鬼為主題的靈異電視劇在電視史上有著明顯的兩波浪潮:第一波主要出現於九〇年代被視為低俗文化的類戲劇,第二波則是2017年後的新類型戲劇。這兩波浪潮的轉折,同時是一個自低俗文化移向高等文化的昇華過程,亦標誌着主流文化對本土論述態度的轉變。在這個文化新/舊、高/低的鬥爭協商中,「鬼」的意義產生了變化,其中顯著的改變,是「鬼」原本所連結的公義價值判斷慢慢失落,改而由強調溫馨與愛的正向價值所收編。「鬼」雖然維持了本土的象徵地位,卻也在新的商品化過程中被去歷史化與政治化。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television representations of the ghost in Taiwan from 1996 to 2019. Using theories from cultural studies,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emergence of supernatural/ghostly TV dramas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their changing images as ghosts as cultural signs. By analyzing narratives of the quasi-dramas in the 90s, “House of Toy Bricks” and “1000 Walls in Dream” from the Q-Series, and the so-called “International Taiwanese Dramas” such as “The Teenage Psychic” and “Green Door”,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cultural meanings of the ghost as well as the social ideologies behind the text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under the dynamic change of socio-political conditions and the process of commercialization.

    The first major television network in Taiwan was founded in 1962 by the KMT government. The industry was then operated as an institution for propaganda and a mechanism to redistribute commercial profits within the party. Due to the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levision system, the industry had been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and conscious about aesthetic values when it came to the making TV programs/dramas.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wo distinguishable waves of the ghost drama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TV drama: The first one is the quasi-dramas in the 90s, and the second one begins in the 2017 in the newly formed “genre drama”. Such trans-generic movement from the former to the later marks the elevation of ghostly matters from low culture into the high culture and indicates the change in the concepts of native-ness/Taiwanese-ness in the mainstream popular cul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4 第四節 範圍界定 19 第五節 章節架構 23 第二章 鬼與正義的距離:九〇年代電視劇中鬼的角色與功能 26 第一節 「鬼」的初現:解嚴後的靈異題材 26 第二節 穿越虛實的鬼:《台灣靈異事件》 30 第三節 民間劇場的類戲劇:《台灣奇案》與《藍色水玲瓏》 37 第四節 鬼、正義、秩序、與法律的斡旋 42 第五節 小結 49 第三章 魂兮歸來:電視劇靈異題材的隱沒與回歸 52 第一節 偶像劇的崛起與類戲劇的衰落 52 第二節 靈異偶像劇的驚鴻一現:《惡靈05》 54 第三節 「鬼」再次出現的契機:偶像劇的退潮與新類型戲劇的興起 57    一、《積木之家》的善惡模糊化 63    二、《夢裡的一千道牆》:鬼形象的翻轉 69 第四節 愛的情感政治 73 第五節 小結 77   第四章 與國際接「鬼」:台劇的全球在地化策略 79 第一節 走向國際數位平台的台劇 79 第二節 《通靈少女》的人性本善溫馨路線 86 第三節 《魂囚西門》「渡人先渡己」的正向政治 89 第四節 全球在地化的台灣性與小清新:溫情、愛、和家庭的扣連 93 第五節 小結 103 第五章 結論 105 參考書目 113

    一、專書

    九色夫,《魂囚西門》(暖暖書屋:2019)
    王唯,《透視台灣電視史》(臺北:藝術實驗中心,2006)
    台灣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台視二十年》(台北:台灣電視股份有限公司,1982)
    好風光創意執行、原動力文化,《一場溫柔的革命——植劇場全紀錄》,(台北:原動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
    何渝婷,《就想演戲:24位植劇場新秀的第一幕好戲》,(台北:先知資訊,2018.02)
    周蕾,《溫情主義寓言.當代華語電影》,(台北:麥田,2019)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1994)
    林美容,《台灣鬼仔古》(台北:月熊,2017)
    林美容、李家愷,《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台北:五南,2014)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出版,1995)
    姜龍昭,《電視縱橫談》(台北:民生報社,1979)
    茉莉‧安德魯斯,《形塑歷史:政治變遷如何被敘述》(台北:聯經,2015)
    陳秀華,《臺灣女鬼:民俗學裡的女鬼意象》(台北:東販,2018)
    彭芸,《匯流時代的電視產業及觀眾》(五南圖書,2004)
    鄭志明,《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文津,2010.07)
    鄭志明,《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台北:大元書局,2005)

    Ahmed, Sarah. 2010. “Happy Objects”, The Affective Theory Reader, edited by Melissa Gregg, Gregory J. Seigworth, Duke University Press. Pp. 29-51.
    Ahmed, Sarah. 2004.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Chun, A. 2000 ‘Democracy as hegemony, globalization as indigenization, or the “culture” in Taiwanese national politics’, Wei-Chin Lee (ed.) Taiwan in Perspective, Leiden: Brill Publications.
    Deidre Pribram, E. (2011). Emotions, Genre, Justice in Film and Television, Routledge.
    Gordon, Avery. 2008. Ghostly Matter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Iwabuchi, Koichi. 2015. Resilient Border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ternationalism, Brand Nationalism and Multiculturalism in Japan.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Jameson, Frederic. 1981. The Political Uncounscious: 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irrlees, Tanner, 2013. Global Entertainment Media: Between Cultural Imperialism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Yang, Fang-Chih Irene. 2015. Taiyu serial dramas in Taiwan: A history of problem-making. Television Histories in Asia: Issues and Contexts. Taylor and Francis Inc. pp.164-181


    二、期刊論文

    羊憶蓉,〈從社會秩序到社會正義〉,《法治、人權與公民社會: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台北:桂冠,2002),頁95-122。
    余國藩,(范國生譯)〈「安息罷,安息罷,受擾的靈!」──中國傳統小說裏的鬼〉,《中外文學》第17卷第4期(1988/09/01),頁4-36。
    林麗雲, 〈威權主義下台灣電視資本的形成〉,《中華傳播學刊》第九期(2006/06/01),頁71-112。
    林麗雲,〈威權主義國家與電視:台灣與南韓之比較〉,《新聞學研究》第八十五期(2005年10月),頁1-29。
    哈諾,〈加強節目淨化 三台雷厲風行〉,《電視綜合週刊》第二十三期(1970/09/20),頁19-21。
    柯裕棻,〈電視的政治與論述:一九六〇年代台灣的電視設置過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六十九期(2008年3月),頁107-138。
    范銘如,〈另眼相看──台灣當代小說的鬼/地方〉,《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二期(2006/04),頁115-130。
    章玉萍,〈刻奇還是坎普?——反思「小清新」現象〉,《文化研究雙月報》138期(2013/05),頁32。
    陳一香,〈多頻道環境下的電視節目多樣性分析:以台灣無線電視台語有線電視綜合頻道為例之比較分析〉,《廣播與電視》第十八期(2002/01)頁27-58。
    劉亮雅,〈鬼魅書寫: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中外文學》33卷1期(2004/06/01),頁165-183。
    賴以瑄,〈蔡岳勳後儒家影視劇的東亞國際化與市場競爭〉,《新聞學研究》第一三五期(2018年4月),頁49-92。

    Davis, Colin. 2005. Hauntology, Spectres and Phantoms, French Studies, Volume 59, Issue 3, pp. 373–379.
    Federman, Sarah. 2016. Narrative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ding to Confli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Engagement and Resolutio,. vol2, No.2, pp.154-171.
    Iwabuchi, Koichi. 2010. Globalization, East Asian Media Cultures and Their Publics,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2, p. 197-212.
    Martinez, A. and Rubenstein, R. (2016). The Truth of Fiction: Literature as a Source of Insight into Social Conflict and Its Resol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Engagement and Resolutio,. vol2, No.2, pp.208-224.
    Neale, Steve. 1990. Question of Genre, Screen, Vol. 31, Issue 1, p. 45-66.
    Yang, Fang-Chih Irene. 2012. From Korean Wave to Korean Living: Meteor Garden and the Politics of Love Fantasies in Taiwan, KOREA OBSERVER, Vol. 43, No. 3, p. 419-445.
    Yang, Fang-Chih Irene. 2013. Remediating Japanese Dramas: Exploring the Politics of Gender, Class, and Ethnicity in Loser-Dog Queen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Vol. 46, No. 5, p. 1070-1091.
    Yang, Fang-Chih Irene. 2018. The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of Chinese Drama (Huajyu) in Taiwan, Boundary 2, Vol. 45, No.3 , p.149-172
    三、報章雜誌

    中國時報,〈「靈異事件」下周一上演〉,《中國時報》(1996/06/29)
    中國時報,〈立委批評電視節目內容 教長歸咎法令不夠健全〉,《中國時報》(1970/06/05)
    王蓉,〈「台灣靈異事件」從善如流 陰陽眼不辦案了〉《中國時報》(1996/09/08)
    宇若霏,〈郭書瑤短髮又邋遢 嘆「人比鬼可怕」〉,《蘋果日報》(2017/01/09)
    何秀玲,〈少女發功…版權賺進上億〉,《經濟日報》(2017/05/20)
    吳啓綜,〈洪小鈴:靠近我的男人很衰〉,《民生報》(2005/09/02)
    吳啓綜,〈鄭元暢林依晨該不該意外之吻〉,《民生報》(2005/09/30)
    李安君,〈謝祖武一走「鐵頭」升級 汪建民躍上首席男主角〉,《中國時報》(1999/11/08)
    李雅筑,〈布局亞洲25年,這次把宮廟故事當王牌HBO首部中文影集《通靈少女》由台灣操刀〉,《商業週刊》1527期(2017/02/20),頁58-59。
    林美璱,〈「靈異事件」下周一上演〉,《中國時報》(1996/06/29)
    林淑娟,〈《通靈少女》熱搜冠軍 紅龜粿暴紅郭書瑤冒生意經〉,《中國時報》(2017/04/05)
    林淑娟,〈《魂囚西門》扮心理師撞鬼 老蕭欠人情債郭碧婷逼肉償〉,《中國時報》(2019/01/19)
    林朝億,〈蔡英文興奮見「通靈少女」:很少從頭到尾看完影集〉,《Newstalk》(2017/09/23)
    社論,〈「通靈少女」為文創產業指點迷津〉,《經濟日報》(2017/05/08)
    邱莉玲,〈HBO、NETFLIX、KKTV上門談合作 年輕編導帶頭衝 新台劇打國際盃〉,《工商時報》(2017/05/07)。
    夏迪,〈瓊瑤式連續劇威震八點檔 電視圈苦思迎頭痛擊妙策〉,《聯合報》(1987/06/02)
    徐紀琤,〈三台類戲劇報導節目愈黑愈紅〉,《中國時報》(1997/10/11)
    徐紀琤,〈盛竹如復出 變色龍開紅盤〉,《中國時報》(1997/04/17)
    張文輝(整理),〈溝通時間大家談〉,《聯合報》(1996/08/25)
    張文輝,〈新片要到明年才能播出,十七日後,華視原時段重播,此舉迫於無奈,只因怕「灌籃高手」事件重演……〉,《聯合報》(1996/07/03)
    曹競元,〈整頓靈異節目 新聞局雷大雨小〉,《中國時報》(1996/09/08)
    粘湘婉,〈通靈少女發燒 結局虐心 導演陳和榆︰珍惜身邊的人〉,《自由時報》(2017/05/02)
    粘嫦鈺,〈M型電視時代?民視5節目停錄〉,《聯合報》(2007/12/14)
    粘嫦鈺,〈台灣靈異事件收視長紅 謝祖武跟著水漲船高〉,《聯合報》(1996/07/03)
    陳長華,〈競播香港製武俠劇 旅港藝人表示惋惜〉,《聯合報》(1982/04/18)
    陳亭均,〈《通靈少女》導演陳和榆在玄幻靈異中捕捉人性 首部台灣囡仔拍的HBO影集 講台語又有鬼〉,《今周刊》,1060期(2017/04/17),頁50-53。
    彭子珊,〈讓世界看見不同的台灣《通靈少女》如何推台劇「南進」?〉,《天下雜誌》,2017/04/26,頁114-116
    程晏鈴,〈誰綁架了你的眼球?〉,《天下雜誌》,547期(2015/06/19)
    賀靜賢,〈台灣靈異事件 雖收尤榮〉,《中國時報》(2003/01/22)
    楊起鳳,〈大陸劇全面回溫 無線8點檔淪陷〉,《聯合報》(2012/10/21)
    楊起鳳,〈缺乏補助 台灣劇自求多福〉,《聯合報》(2009/05/02)
    楊起鳳、杜沛學、陳慧貞,〈談文創 沒奧援 台灣星星亮不了〉,《聯合報》(2014/02/28)
    葉宜欣,〈偶像劇搞鬼?好瞎!〉,《聯合報》(2005/06/28)
    廖成芳,〈中華電信Mod攜手公視推4K影集魂囚西門16日全球同步首播〉,《台灣新生報》(2019/02/14)
    廖佩玲,〈《魂囚西門》登上Netflix 創台劇交易版權新高紀錄〉,《鏡周刊》(2019/02/12)
    劉子鳳,〈另類戲劇挑戰主流失利 「台灣作家」系列收視獎項皆紅〉,《聯合報》(1999/03/07)
    劉子鳳,〈台視全部落榜 民視名利兼得:另類戲劇挑戰主流失利 「台灣作家系列」收視獎項皆紅〉,《中國時報》(1999/03/07)
    劉子鳳,〈為台灣的前景著想 製作人說重話〉,《聯合報》(2000/02/24)
    劉子鳳,〈製新裝搶觀眾:「金枝玉葉」第二代男的帥、女的嬌〉,《聯合報》(2001/08/17)
    劉宜,〈鬼魅出關 好膽看過來〉,《中國時報》(2005/08/05)。
    劉煥彥,〈HBO《通靈少女》打趴外片 台灣原創叱吒亞洲〉,《蘋果日報》(2017/04/25)
    劉煥彥,〈HBO來台拍戲 2大幕後推手是它們〉,《蘋果日報》(2017/05/01)。
    潘怡豪,〈人心即鬼神,《魂囚西門》你看見了什麼?〉,《Vogue》(2019/03/08)。
    鄭人豪,〈偶像劇:台灣戲劇黃金十年〉,《新活水》(中華文化總會,2017年11月)頁28-29。
    蕭方綺,〈金鐘頒獎典禮 植劇場溫柔革命 成功開啟台灣類型劇〉,《自由時報》(2017/10/01)
    蕭方綺,〈證實植劇場2籌備中 王小棣憾《積木之家》成遺珠〉,《自由時報》(2017/08/24)
    謝秉芸(編輯),〈台劇出頭天!植劇場8部劇集重磅登Netflix,高品質影視革命撼動全球〉,《科技報橘》(2017/07/31)
    譚巧雲,〈如戲〉,《聯合報》(2003/01/15)


    四、學位論文

    吳亦均(2018):青燈下的女鬼:姚鳳磐恐怖電影主題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論文。
    陳怡蓁(2019):紅衣小女孩系列電影行銷研究──論台灣恐怖片之文化元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馨平(2013):從韓國恐怖電影看女/鬼的文化意涵。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電子媒體

    Maple,〈《通靈少女》第一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確立台劇新風貌與新典範〉,《娛樂重擊》(2017/04/02)
    Maple,〈Netflix《魂囚西門》總評:製作水平穩定的混血之作〉,《娛樂重擊》(2019/03/16)
    Maple,〈專訪/《魂囚西門》監製於蓓華X導演謝庭菡:用國際規格與團隊,建立產業和觀眾的信心!〉,《娛樂重擊》(2019/01/30)。
    Maple,〈專訪/HBO Asia節目部副總陳威聖:《通靈少女》是我們走入亞洲的關鍵一步!〉,〈娛樂重擊〉(2017/04/07)
    Maple,〈專訪/植劇場《積木之家》導演廖士涵:恐怖類型戲劇不只是嚇人而已,人心才最恐怖!〉,《娛樂重擊》

    〈小大銅鈴眼!類戲劇興衰史!〉,《小明星大跟班》,中天綜合台,台灣,(2018/02/26)(引用自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HcSe0FsSM)
    〈最容易發生命案的演員來了!各種奇特死法都難不倒他們!〉,《麻辣天后傳》,中天綜合台,台灣,(2018/03/07)(引用自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P_Ukod5ro&t=2s)
    內政部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moi.gov.tw/posts/1634220183273045/ (2017/05/05)
    立場新聞,〈【專訪台灣製作人】當港劇轉攻大陸 台劇如何憑「小國策略」打入國際?〉,《立場新聞》(2017/10/06)
    卓庭伍,〈天上的轉型正義:看不見的台灣〉,《放映週報》(2018/05/21)
    孫志熙,〈陳和榆談《通靈少女》:在地獨有的「公廟」加普世的「少女」〉,《Bios Monthly》(2017/11/10)
    徐嘉凱,〈台劇如何起死回生:談M型娛樂〉《Selfpick》(2017/04/14)
    馬欣,〈先天不足與後天失調 台灣演員出走潮〉,《娛樂重擊》(2016/04/27)
    陳羿谷,〈鄧如雯事件〉,《台灣大百科全書》(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nrch.culture.tw)
    渴膩怒,〈當夢幻無法隨現實長大:台灣偶像劇的矛盾困境〉,《大數據》(2016/04/29)
    楊鎵民,〈黨政軍條款的爭議事件始末〉,《卓越新聞電子報》(2016/03/18)
    蔡英文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tsaiingwen/posts/10154135630506065:0 (2017/04/01)
    蔡英文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saiingwen/posts/10154631953551065/ (2017/09/30)
    繆子琳,〈越鄉土、越國際——日本與台灣的「真文創」,連結地方的人與人〉,《換日線》(2017/05/18)

    六、政策文件

    文化部,〈2009年影視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電視、電影及流行音樂〉
    文化部,〈2011年影視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電視及電影產業〉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