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蘭雅 Huang, Lan-Ya |
|---|---|
| 論文名稱: |
電影《千方百計》對莎士比亞《奧瑟羅》改編與詮釋研究 Research of the Film O: Adaptation from Shakespeare’s Othello |
| 指導教授: |
陳佳彬
Chen, Chia-P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 畢業學年度: | 10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6 |
| 中文關鍵詞: | 《千方百計》 、《奧瑟羅》 、莎士比亞 、電影改編 、文本分析 |
| 外文關鍵詞: | “Othello”, “O”, William Shakespeare, Film Adaption, Text Analysi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3 下載: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分析電影《千方百計》如何自莎士比亞原著中取捨與重置人物(戲劇行動者)、情節(戲劇行動)、主題(戲劇任務)的設定,以及其詮釋當代新義。該電影由美國獅門電影公司(Lionsgate Films)2001年出品,根據莎士比亞《奧瑟羅》(Othello)改編而成,提姆・布萊克・尼爾森(Tim Blake Nelson, 1964 - )執導的現代校園電影《千方百計》(“O”)。
本研究以電影《千方百計》及莎士比亞《奧瑟羅》為研究對象,透過文獻回顧、文本分析、詮釋學、圖像學等研究方法,對文本進行比對分析。藉由戲劇行動者如何透過戲劇行動事件,展示人物性格與作為,達成本研究探討電影《千方百計》對《奧瑟羅》的詮釋與創造。
導演提姆・布萊克・尼爾森在電影《千方百計》中,跳脫莎士比亞《奧瑟羅》的時空設定,並將經典文學作品藉由戲劇元素融入電影視覺語言,詮釋當代性與時代新意,成功地改編《奧瑟羅》原著精髓。
This thesis aims to analyze the movie “O” from Shakespeare's original selection and replacement of characters (dramatic personification), plots (climatic action), theme (theatrical mission), and its interpretation of contemporary new meanings from “Othello”. In 2001, Lionsgate Films produced the modern campus movie, “O”, directed by Tim Blake Nelson (1964 -), which was adapted from Shakespeare's “Othello”.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textual analysis, annotations and graphic explanations of “O” and “Othello” as the main core to analyze the original script of the character performance settings. The action in displaying the characters traits and dramatic tension become the content for us to explore the interpretation and creation.
Tim Blake Nelson recreated “O” to demonstrate Shakespeare's recognition in "Othello" by integrating the cinematic visual language and theatrical elements. Furthermore, it successfully engaged the essence of “Othello” by depicting the contemporary meaning and historical values.
中文專書
張泗洋。《莎士比亞的三重戲劇 研究・演出・教學》。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梁建鋒。《美國教育》。香港:三聯出版社,1997年。
王維昌。《莎士比亞研究》。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
彭鏡禧。《發現莎士比亞:台灣莎學論述選集》。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
張泗洋主編。《莎士比亞大辭典》。北京市:商務印刷館,2001年。
寒心。《忌妒心理學》。高雄市:宏文館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林洋慈。《剖析嫉妒心理》。台北市:水牛出版社,2003年。
彭鏡禧。《細說莎士比亞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中心,2004年。
余阿勳、劉焜輝。《愛與恨心理學》。台北市:水牛出版社,2006年。
楊士隆。《犯罪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6年。
吳輝。《影像莎士比亞-文學名著的電影改編》。北京市: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市:如果出版社,2008年。
張冲、張瓊主編。《視覺時代的莎士比亞:莎士比亞電影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彭鏡禧。《與獨白對話 莎士比亞戲劇獨白研究》。台北市:書林出版社,2009年。
張麗。《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戲劇分類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王文正。《電影文化意象》。台北市:東大學術,2011年。
彭磊編。《莎士比亞戲劇與政治哲學》。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11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年。
吳祖強主編。《威爾第:奧賽羅》。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2013年。
財團法人奇美博物館基金會著。《閱讀新奇美─奇美博物館典藏欣賞》。台南市:奇美博物館基金會,2014年。
孫昂。《美國槍枝文化一部用槍枝寫成的國家歷史文學》。哈爾濱市: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
潘德榮。《西方詮釋學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15年。
王磊。《莎士比亞戲劇欣賞》。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何一梵。《莎士比亞不做的事》。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16年。
范琪斐。《買槍,養馬,呼大麻-范琪斐的美國時間》。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2016年。
鹿谷孫。《莎士比亞研究十講》。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中文譯本
莎士比亞(Shakespeare, William)著,朱生豪譯。《奧瑟羅》(Othello)。台北市:世界書局,1996。中英對照,莎士比亞全集。
小泉八雲著,虞爾昌譯。《莎士比亞評傳》(The Cimplet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台北市:世界書店,1996年。
莎士比亞(Shakespeare, William)著,梁實秋譯。《奧賽羅》(Othello)。台北市:遠東圖書公司,1999年。(第三版第二刷)中英對照,莎士比亞叢書,第34冊。
羅伯・格拉漢姆(Rob Graham)著,蘇福忠譯。《莎士比亞》(Shakespeare)。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
讓・米特里(Mitry,J.)著,崔君衍譯。《電影美學與心理學》(esth’etique et psychologie du cinema)。南京市:鳳凰出版傳媒,2001年。
亞里斯多德(Aristotilis)著,陳中梅譯。《詩學》(Poetria),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3年。
于貝斯菲爾德(Anne Ubersfeld)著,宮保榮譯。《戲劇符號學》(LIRE LE
THEATRE) 。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
馬克・奧康奈爾與拉結・艾瑞(Mark O’connell, Raje Airey)合著,余世燕譯。《象徵和符號》(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sings &; Symbols) 。深圳市:南方日報出版社,2004年。
路易斯・吉奈提(Louis Giannetti)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Movies) 。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5年。
約瑟夫・愛潑斯坦(Joseph Epstein)著, 李玉瑤譯。《嫉妒》(ENVY) 。北京市:三聯書店,2007年。
威廉.哈茲里特(William Hazlitt)著,顧鈞譯。《莎士比亞的戲劇中的人物》(Characters of Shakespeare’s plays)。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雅克・奧蒙(Jacques Aumont)著,崔君衍、胡玉龍譯。《電影理論與批評字典》(Dictionnaire Theorique et Critique Du Cinema)。北京市:世紀出版集團,2011年。
柯爾奈留.杜米丘(Corncliu Dumitriu)主編,宮保榮等譯。《莎士比亞戲劇辭典》(Shakespeare dictionary of plays and characters)。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布魯姆.威廉(Bloom, Allan)著, 馬濤紅譯。《莎士比亞筆下的愛與友誼》(Shakespeare on Love and Friendship) 。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12年。
法蘭克・哈里斯(Frank Harris)著,許昕譯:《莎士比亞及其悲劇人生》(Shakespeare Jiqi Beiju Rensheng) 。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
馬克・奧康奈爾(Mark O’connell)著,余世燕譯。《象徵和符號》(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Signs and Symbal)。深圳市:南方日報出版,2014年。
陶德・克利特(Todd Klick)著,張敬華譯。《電影敘事節奏-編劇必備的120分鐘設計技巧》(Something Startling Happens)。北京市: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年。
吉姆・派柏(Jim Piper)著,曹怡平譯。《看電影的門道》(Getting Picture?) 。北京市: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
J.M. 伊雯森(J. M. Eveson)著,蕭秀琴譯。《跟莎士比亞學創作》(Shakespeare for Screenwriters : Timeless writing tips from the master for drama)。台北市:商周出版,2016年。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謝靜雯譯。《莎士比亞故事集》(Tales From Shakespeare)。台北市:大雁文化出版,2016年。
學位論文
簡君憲。〈《奧瑟羅》與《霸王別姬》:悲劇行動必然率與性格必然率之實踐〉。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2004年。
陳佳琦。〈淺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上海市: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程瑩珺。〈論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戲劇共性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上海市: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桂芝。〈威爾第歌劇《奧瑟羅》中苔斯德夢娜的人物及唱段分析〉。北京市: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石仲玲。〈美國校園暴力成因及防治之研究〉。台北市: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劉南南。〈美國中小學校園暴力探悉〉。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比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8年。
李慧子。〈心理分析與悲劇觀念〉。成都市: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李韻茹。〈莎士比亞《奧瑟羅》中的歷史人性〉。大連市:大連理工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會議論文
陳淑芬。〈莎士比亞在台灣的戲劇教育〉。戲劇跨領域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4年11月。
沈林。〈莎劇的重現與再生〉。第一屆世界戲劇院校聯盟國際大學生戲劇節研討會論文,北京市:中央戲劇學院,2010年9月。
公共文件
法務部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吳永達、周柏源:〈台灣毒品氾濫情形之比較研究〉。2015年。
西文專書
Howard, Furness. A new variorum Edition of Shakespeare: Othello. New York: Dover Pub, 1963. Print.
Lowers, James K. Othello Complete Study edition. U.S.A.: Cliffs Notes Inc, 1966. Print.
Gill, Roma. Oxford School Shakespeare Othello.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rint.
Coles, Jane. Othello.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rint.
McCulloch, Helen and Carey, Gary K. Cliffs Notes on Shakespeare’s Othello. Hoboken: Wiley Publishing Inc., 2000. Print.
McMillin, Scott. The First Quarto of Othello.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rint.
Holste, Gayle. Othello. Hauppauge: Barron’s Eduational Series, Inc., 2002. Print.
Impelluso, Lucia. Nature and Its Symbols. Los Angeles: Getty Publications, 2004. Print.
Neill, Michael. Othello.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rint.
Jackson, Russell. Shakespeare on Fil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rint.
Hall, Kim F. William Shakespeare 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 Text and Contexts. Boston: Bedford/St. Martin’s, 2007. Print.
Vitkus, Daniel. Othello Barnes & Noble Shakespeare. New York: Barnes & Noble INC., 2007.Print.
Crowl, Samuel. Shakespeare and Films.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2008. Print.
Evenson, J.M. Shakespeare for Screenwriter. CA: Michael Wiese Production, 2013. Print.
O’connell, Mark and Airey, Raje.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sings &dream; Symbols. New York: Metro Books, 2013. Print.
Jackson, Russell. Shakespeare and the English speaking Cinema. Cambrid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rint.
Maguire, Laurie Maguire, The Arden Shakespeare Othello Language and Writing.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14. Print.
Hindle, Maurice. Shakespeare on Film. London: Palgrave Press, 2015. Print
中文期刊
江韻輝。〈莎士比亞的悲劇在螢幕上〉。《世界電影》。04期,(1958年)。頁35-47。
方光珞。〈均衡的力量-莎士比亞悲劇中女角的解析〉。《中外文學》。第3期,(1975年)。頁234-247。
宋慧玲。〈奧瑟羅心理活動的探討〉。《河北師範大學學報》。4期,(1993年)。頁106-109。
王路。〈誰是《奧瑟羅》的主人公〉。《聊城師範學院學報。4期,(1995年)。頁109-112。
彭鏡禧。〈莎劇中文譯本概述:臺灣篇〉)。《中外文學》。28卷2期,(1999年)。頁149-164。
王曉鈞。〈《奧賽羅》嫉妒心理研究〉。《深圳大學學報》。17卷4期,(2000年)。頁98-103。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期,(2000年8月)。頁5-42。
南天青風。〈關於《奧瑟羅》〉。《電影評介》。11期,(2001年)。頁26-27。
張愛民。〈《奧賽羅》的馬鞭-論嫉妒心理在悲劇中的根源及推動作用〉。《平頂山師專學報》。4期,(2003年)。頁51-52。
喬書靜。〈忠貞隱忍的犧牲品-悲劇女性苔絲德夢娜之性格分析〉。《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1卷3期,(2009年)。頁125-127。
陳美娜。〈苔絲德夢娜的悲劇人生〉。《當代小說》。22期,(2009年)。頁20-21。
張青、張明。〈嫉妒的背後-談《奧瑟羅》中的身分認同以及其他〉。《皖西學院學報》。25卷4期,(2009年)。頁101-103。
楊洋。〈〝正直〞的伊阿古-莎士比亞悲劇《奧賽羅》中的惡人〉。《現代語文》。2010卷07期,(2010年)。頁100-102。
劉斌。〈吉祥物的吉祥表現手法探究〉。《包裝工程》。31卷2期,(2010年)。頁70-72。
呂改改。〈抗爭與屈從-《奧瑟羅》中苔絲德夢娜之形象分析〉。《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5卷1期,(2011年)。頁58-60。
張俊梅。〈埃古劇本的獨白姓〉。《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卷1期,(2011年)。頁7-8、16。
茱莉。〈刮盤、饒舌、混音 譙出街頭文化-嘻哈音樂的演進步伐〉。《PAR表演藝術雜誌》。23期,(2012年)。頁58-62。
張燕菲。〈在高貴與卑微之間-奧瑟羅心理分析〉。《戲劇之家》。3期,(2013年)。頁138-139。
張雪。〈解讀《奧瑟羅》中手帕的象徵意義〉。《青春歲月》。16期,(2013年)。頁81。
劉鑫都。〈論《奧瑟羅》中莎士比亞的女性觀〉。《赤峰學院學報》。34卷10期,(2013年)。頁186-188。
周彥文。〈一個新生成長的學術空間〉。《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5卷第4期,(2014年)。頁115-121。
王國君。〈論莎士比亞《奧賽羅》中的悲劇性〉。《作家,Writer Magazine》。24期,(2015年)。頁160-161。
王媛媛。〈奧賽羅悲劇成因:嫉妒、輕信還是其他〉。《劍南文學》。24期,(2015年)。頁25-26。
周煥靈。〈審美文化視域下莎士比亞悲劇的電影改編〉。《電影文學》。09期,(2016年)。頁103-105。
陳鴻雁、胡可。〈淺析文學原著與電影改編的關係〉。《蘭州交通大學學報》。05期,(2017年)。頁17-19。
陳秀琪。〈從話輪轉換角度探析《奧瑟羅》中埃古的話語策略及劇中的人物關係和人物性格中嫉妒心理研究〉。《宿州學院學報》。32卷10期。(2017年)。頁1-4。
西文期刊
E.K., Weedin Jr. “Love Reason in Othello.”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rice), Vol.15 Issue2 (1975). 293- 309. Print.
Kirsch, Arthur. “The Polarization of erotic love in Othello.” Modern Language Review, Vol.73 Issue 4(1978). 721- 740. Print.
Famuyiw, O Oluwole. Famuyiwa and Ekpo, Michael. “The Othello Syndrome.”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Volume 75 Issue 2(1983). 207-209. Print.
Omer, Haim. “Doctor Iago’s treatment of Othello.”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Vol.45 Issue 1(1991). 99- 112. Print.
Cohen, Derek. “Othello’s Suicide.” University of Toronto Quarterly Vol.62 Issue 3(1993). 323-333. Print.
Cohen, Derek. “Tragedy and the Nation: Othello.” University of Toronto Quarterly Vol.66 Issue 3(1997). 526-538. Print.
Doloff, Steven. “Shakespeare’s Othello.” Explixator Vol.56 Issue 1 (1997). 12-14. Print.
Marotta, Joseph. “Shakespeare’s Othello.” Explicator Vol.58 Issue2 (2000). 69-71. Print.
Johnson, Brain D. “Shakespeare, Lean and Modern.” Maclen Volume 114 Issue 36 (2001). 60. Print.
Criniti, Steve. “Othello: A Hawk among Birds.” Literature Film Quarterly Vol.32 Issue 2(2004). 115-121. Print.
Hattaway, Michael. “Shakespeare on screen: Othello.” Cahiers Elisabethains, Vol.89 (2004). 143-146. Print.
Smith, Shawn. “Love,Pity and Deception in Othello.” Paper on Language & Literature Vol.44 Issue 1(2008). 3-51. Print.
Smith, Ian. “Othello’s black Handkerchief.” Shakespeare Quarterly Vol.64 Issue 1 (2013). 1-25. Print.
Mutlu, Kader. “Racism in Othello.” Journa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Art Research Vol.2 Issue 2(2013). 134-141. Print.
Vaughan, Virginia Mason. “Shakespeare on Screen: Othello.”Shakespeare Quarterly Vol.67 Issue 1(2016). 140-142. Print.
Carter, Laurence. “Othello’s age.” TLS-The Literary Supplement Volume 5951(2017). 6. Print.
影音資料
《千方百計》(“O” Othello),美國:Lions Gate Films出品;台北縣永和市潮社送審發行2001. DVD。
Giuseppe Verdi, Othello Salzburg Festival Opening Concert 2008, Berlin: C Major Entertainment 2015. DVD.
網站資料
《千方百計》(Othello) 星光大道 中文網站:(Othello)
http://www.starblvd.com.tw/cgi-bin/Movie/MV_Film?file=2001/Othello/Othello.html(檢索時間:2018 年3月25日)
王雲:〈不容忽視的校園暴力問題〉,《大紀元》。 2008年8月1日。《大紀元》中文網頁:http://www.epochtimes.com/b5/8/8/1/n2212798.htm .(檢索時間:2018年3月25日)
英文台詞參考網站http://www.springfieldspringfield.co.uk/movie script.php?movie=o-othello(檢索時間:2018 年3月25日)
蘇珍睿編譯人員:〈2015年 美國6大教育議題受關注〉。教育部電子報649期2015/1/15。中文網站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3425.(檢索時間:2018 年3月25日)
黃秀雲編譯:〈管制槍械!百萬美國人上街頭〉,《聯合報》。2018年3月26日。 資料來源《聯合報》中文網頁:https://udn.com/news/story/6813/3051587. 2018/03/26發表。(檢索時間:2018 年3月26日)
電影《千方百計》演員資料來源IMBD英文網站:http://www.imdb.com/title/tt0184791/fullcredits?ref_=tt_ov_st_sm.(檢索時間:2018 年3月25日)
鍾玉鈺:〈美國科倫拜校園槍擊事案19周年 青少年上街遊行呼籲槍管〉,《中時電子報》。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中文網頁: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421002852-260408 2018/04/21發表。(檢索時間:2018 年4月22日)
獅門電影公司英文網站:Lionsgate Film-Site :https:www.lionsgate.com/movies(檢索時間:2018 年3月25日)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BD(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英文網站 :http://www.imbd.com.(檢索時間:2018 年3月25日)
Christopher Coleman. “O, You are Well Turn Now!” Soundtrack Review 英文網站 :http://www.tracksounds.com./review/o_2001.htm.(檢索時間:2017 年11月19日)
Claudia Puig. “O is for Othello, and ought to see”. USA Today. 2001年8月30日。USA Today 英文網站: http://usatoday 30.usatoday.com/life/enter/movie/2001-08-31-0-review.htm.(檢索時間:2017 年12月17日)
David Edward. “O”. Urban Cinefile Movie Review. Urban Cinefile英文網站:http://www.urbancinefile.com.au/home/view.asp?a=5864&s=Reviews_Archives.(檢索時間:2018年3月25日)
Elvis Mitchell. “The Moor Shoots Hoops” The New York Times. 2001年8月31日。The New York Times英文網站:http://www.nytimes.com/2001/08/31/movie/film-review-the moor-shoots-hoops.htmlusatoday.(檢索時間:2018年3月25日)
Ken Fox. O Movie Trailer, Reviews and More. TV Guide. 英文網站:http://www.tvguide.com/movies/O/review/134479. (檢索時間:2018年3月25日)
Mick LaSalle. “ Director Tim Blake Nelson’s Controversial “O” mirrors high-school violence.” 2001年9月2日。 SFGTE 資料來源:http://www.sfgate.com/entertainment/article/Director-Tim-Blake-Nelson-s-controversial-O-2881708.php.(檢索時間:2018 年3月25日)
Screen it! Parental Review: “O”. Screenit Movie Review for Parents. 英文網站 :http://screenit.com/movies/2001/o.html.(檢索時間:2018年3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