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胡智聰 Woo, Chi-Chung |
|---|---|
| 論文名稱: |
臺港兩地敎育標準字形硏究 Discrepancies in Educational Chinese Character Standard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aiwan and Hong Kong |
| 指導教授: |
高佑仁
Kao, You-R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799 |
| 中文關鍵詞: | 字形差異 、臺港比較 、漢字字樣學 、國字標準字體 、常用字字形表 |
| 外文關鍵詞: | Character form variation, Taiwan–Hong Kong comparison, Chinese character form studies, Standard Form of National Characters, List of Graphemes of Commonly-Used Chinese Characters |
| 相關次數: | 點閱:36 下載:1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硏究旨在從歷時與共時兩個層面,探討臺灣與香港兩地敎育字形標準的異同,並剖析其標準硏訂背後的邏輯,以及實際應用中的問題。硏究首先回顧漢字字樣學的發展歷程,及歷代官方字樣標準的演變,爲後續分析奠定理論與歷史基礎。接着進一步聚焦於臺灣、香港、中國大陸、日本與韓國五個硏訂了敎育字形標準的地區,釐淸其標準硏訂過程與取向,尤以同樣使用繁體字的臺、港兩地為對照重點。
在比較方法上,筆者彙整兩地常用敎育字,整理出合計4,912字,逐字比對其標準字形,並將兩地字形不同者,區分為「重要差異」與「細微差異」兩類。其中607字屬於重要差異,佔12.36%;1,167字屬細微差異,佔23.76%;扣除重複計算者後,共有1,686字呈現字形差異,約佔比34.32%。此一數據顯示,臺、港兩地在敎育字形上的分歧具有實質意義,不能視爲偶發或零星現象。
在第參章中,筆者挑選具代表性的字例與部件深入分析。在「重要差異」類別中,再分爲「麪、裏、牀、着、臥、汙、冑、邨、電、衛、敘、龜、曬」等在常用字中不作爲他字部件的重要字形,以及「匕、?、老、幺、茲、?、夂、反、戶、曰、片、木、麻、米、肉、靑、寺、壴、告、巩、次、兌、囪、臽、肅、黃、朁、於、周、縣、?、叟」等重要部件。這些字例反映兩地硏訂者在形體選擇上出現差異的背後原因。部分討論亦在第伍章中延伸至與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敎育字形的異同比較,進行更廣泛的共時分析。此外,筆者也探討「細微差異」的具體分別,發現主要涉及一些書寫習慣,提出宜學習日本的做法,包容一些不影響字形正確性的書寫差異。
第肆章則聚焦於標準體系內部的一致性問題。臺灣的標準字形如「埠、絮、圖、漩、燈、褥、彝、耀、竊」等,與香港建議字形如「柒、棍、開、新、煲、幣、漩、靼、篆、蠡、踏、燈、耀、輝」等及「䒑、立、白、百、自、貝」等形塊或部件,在體系內呈現不一致現象。此外,經比對臺灣國字標準字體的楷書母稿與宋體母稿,亦發現某些字形於不同字體間存有差異。同時,在香港《常用字字形表》與《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間,筆者亦發現標準未盡統一之處,反映其標準硏訂與實踐環節尚有待整合與調整。
筆者於分析過程中亦指出諸多實質問題,包括:同一部件的寫法不統一,且無長期習慣、結字美觀等必要;不必要的分化;違背字理的混同;破壞六書字理的選形;誤據《說文》訛誤釋形而修改慣見寫法;不符大眾習慣的取形;過於細微,卻跟彰顯構字理據無關的規定等。這些問題往往與硏訂者原有的宗旨或原則背道而馳,亦顯示現行標準在實務上仍存漏洞,有待檢討與修正。
在結論部分,筆者除指出上述問題的重要性與潛在影響外,亦針對如何精進字形標準提出具體建議,包括修訂時應兼顧學習者既有習慣與系統穩定性,避免因標準更動造成過大衝擊。整體而言,本硏究不僅揭示臺港敎育字形分歧的箇中原由,也期望為未來字形標準的硏訂與修正提供參考,促進敎育與實際書寫間有更理想的共識建立,呼應今日新時代的敎與學需求。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tandardized forms of Chinese characters used in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Adopting bot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erspectives, it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ormulation logic,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character standards in these two regions. Through comprehensive character-by-character comparison, the research identifies significant divergences and evaluates their implications for orthographic standardization, Chinese education, and policy development. By situating the analysis within broader East Asian contexts, the study highlights how Taiwan and Hong Kong exemplify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negotiating tradition, pedagogy, and linguistic modernization.
一.歷代原典文獻(按古今時序排列)
1.〔東漢〕許愼著,〔北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縮印同治十二年陳昌治本)。
2.〔東漢〕許愼著,〔北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淸嘉慶丁卯年藤花榭本)
3.〔東漢〕許愼著,〔淸〕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東漢〕許愼著,〔淸〕段玉裁注,李添富校訂:《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年)。
5.〔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6.〔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7.〔南梁〕顧野王原編,〔北宋〕陳彭年等新編:《大廣益會玉篇》(靜嘉堂文庫藏元至正二十六年南山書院刊本)。
8.〔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9.〔唐〕顏元孫著,〔唐〕顏眞卿書,施安昌編:《顏眞卿書干祿字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
10.〔唐〕顏元孫:《干祿字書》(故宮博物院藏明拓南宋紹興壬戌刻石蜀本)。
11.〔唐〕顏元孫:《干祿字書》(南宋寶祐五年陳蘭孫木刻本)。
12.〔唐〕顏元孫:《干祿字書》(日本內閣藏文化十四年翻印宋寶祐丁巳年陳蘭孫木刻本)。
13.〔唐〕顏眞卿:《顏眞卿書法全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
14.〔唐〕艾居晦、陳玠、魚宗會等刻:《開成石經》(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藏拓本)。
15.〔唐〕張參:《開成石經.五經文字》(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藏拓本)。
16.〔唐〕張參:《五經文字》(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淸乾隆祁門馬氏叢書樓影刻石經原本)。
17.〔唐〕唐玄度:《開成石經.新加九經字樣》(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藏拓本)。
18.〔唐〕唐玄度:《五經文字附九經字樣》(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淸乾隆祁門馬氏叢書樓影刻石經原本)。
19.〔遼〕釋行均:《龍龕手鑑》(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宋高宗時期浙江刊本)。
20.〔南唐〕徐鍇傳釋,〔南唐〕朱翱注音:《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21.〔北宋〕郭忠恕:《佩觿》(孫沐萬玉堂明嘉靖六年本)。
22.〔北宋〕郭忠恕:《佩觿》(淸康熙間吳郡張士俊刊澤存堂五種本)。
23.〔北宋〕陳彭年等:《大宋重修廣韻》(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南宋寧宗年間杭州刻五卷本)。
24.〔北宋〕陳彭年等:《大宋重修廣韻》(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影印上海圖書館藏宋刻本)。
25.〔北宋〕陳彭年等:《大宋重修廣韻》(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淸康熙年間澤存堂本)。
26.〔北宋〕丁度等:《集韻》(淸宮天祿琳琅舊藏南宋潭州本)。
27.〔北宋〕司馬光等:《類篇》(日本內閣所藏的淸朝揚州詩局刊本)。
28.〔南宋〕毛晃、〔南宋〕毛居正:《增修互註禮部韻略》(上海圖書館藏元至正十五年日新書堂刻明修本)。
29.〔元〕黃公紹編,〔元〕熊忠擧要:《古今韻會擧要》(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藏元刊本)。
30.〔元〕李文仲:《字鑑》(日本內閣藏淸康熙年間吳郡張士俊刊澤存堂本)。
31.〔元〕周伯琦:《六書正譌》(上海圖書館藏元至正十五年平江郡守高德基刊本)。
32.〔明〕樂韶鳳、〔明〕宋濂等:《洪武正韻》(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年劉以節刊本)。
33.〔明〕樂韶鳳、〔明〕宋濂等:《洪武正韻》(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隆慶元年刊本)。
34.〔明〕樂韶鳳、〔明〕宋濂等:《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洪武正韻》(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35.〔明〕郭一經:《字學三正》(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九年山東曹縣公署刊本)。
36.〔明〕梅膺祚:《字彙》(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明萬曆四十三年刊本)。
37.〔明〕梅膺祚:《字彙》(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三年刊本)。
38.〔明〕梅膺祚:《字彙》(哈佛燕京圖書館藏高村氏於天保十五年求得本)。
39.〔明〕梅膺祚:《字彙》(臺北:世界書局,2018年,影印埽葉山房藏版)。
40.〔明〕焦竑:《俗書刊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41.〔明〕張自烈著,〔淸〕廖文英編:《正字通》(日本內閣藏淸康熙十年白鹿書院本)。
42.〔明〕張自烈著,〔淸〕廖文英編:《正字通》(臺大圖書館藏淸康熙十七年劉炳刊正本)。
43.〔明〕張自烈著,〔淸〕廖文英編:《正字通》(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淸康熙二十四年秀水吳源起淸畏堂刊本)。
44.〔淸〕吳任臣:《字彙補》(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康熙五年本)。
45.〔淸〕張玉書、〔淸〕陳廷敬等主編:《御製康熙字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康熙五十五年內府武英殿本)。
46.〔淸〕張玉書、〔淸〕陳廷敬等主編:《康熙字典(檢索本)》(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47.〔淸〕顧藹吉:《隸辨》(康熙五十七年項絪氏玉淵堂刻本)。
48.〔日本〕太宰純:《倭楷正訛》(日本國立國語硏究所藏明和三年東都書市刻本,1753年)。
49.〔淸〕愛新覺羅.永瑢、〔淸〕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淸乾隆年間武英殿本)。
50.〔淸〕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武漢古籍書店,1983年)。
51.〔淸〕王筠:《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52.〔淸〕傅雲龍:《游歷日本圖經》(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淸光緒十五年刊本)。
二.現代原典文獻(按出版時序排列)
(一) 臺灣地區:
1.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纂,張其昀監修,林尹、高明主編:《中文大辭典》(臺北:華岡出版部,1973年)。
2.中華民國敎育部:《國民常用字表初稿》(臺北:敎育部社會敎育司,1975年)。
3.中華民國敎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初稿名國民常用字表)》(臺北:敎育部,1978年)。
4.中華民國敎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訂正本)》(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5.中華民國敎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6.中華民國敎育部社會敎育司編:《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7.中華民國敎育部:《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臺北:敎育部,1983年)。
8.曾榮汾:《國字標準字體敎師手冊》(臺北:敎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4年)。
9.敎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字標準字體楷書母稿<敎育部字序>》(臺北:敎育部,1998年)。
10.敎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字標準字體宋體母稿<敎育部字序>》(臺北:敎育部,1998年)。
11.敎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字標準字體方體母稿<敎育部字序>》(臺北:敎育部,1998年)。
12.敎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字隸書母稿<敎育部字序>》(臺北:敎育部,1998年)。
13.敎育部國民及學前敎育署、社團法人美感細胞協會、justfont:《敎育字體應用指南》(臺北:臺灣創意設計中心,2018年)。
14.中華民國行政院編:《文書處理手冊》(臺北:行政院,2023年)。
(二) 香港地區:
1.香港敎育署語文敎育學院中文系編:《常用字字形表》(香港:敎育署,1986年)。
2.香港敎育署語文敎育學院中文系編:《常用字字形表(修訂本)》(香港:敎育署,1990年)。
3.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小學課程綱要——中國語文科小一至小六課程綱要》(香港:敎育署,1990年)。
4.香港敎育署語文敎育學院中文系編:《常用字字形表(修訂本)》(香港:敎育署,1993年)。
5.李學銘主編:《常用字字形表(九七年修訂本)》(香港:香港敎育學院,1997年)。
6.李學銘主編:《常用字字形表(二零零零年修訂本)》(香港:香港敎育學院,2000年)。
7.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資訊科技署與法定語文事務署合編:《香港電腦漢字楷體字形參考指引》(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02年)。
8.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資訊科技署與法定語文事務署合編:《香港電腦漢字宋體(印刷體)字形參考指引》(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02年)。
9.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敎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敎育組:〈常用字字形表(二零零七年重排本)〉,《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香港:政府物流服務署,2007年),頁432-583。
10.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敎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敎育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香港:政府物流服務署,2007年)。
11.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敎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敎育組:《常用字字形表》(香港:政府物流服務署,2012年)。
12.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與公務員事務局法定語文事務部合編:《香港電腦漢字參考字形》(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17年)。
(三) 中國大陸地區: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敎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GB13000.1字符集漢字折筆規範》(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年)。
2.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敎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通用規範漢字表》(北京: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2013年)。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21年)。
(四) 日本地區:
1.〔日本〕諸橋轍次編纂:《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書店,1999年。初版發行於1955-1960年)。
2.〔日本〕文化廳:《常用漢字表——平成22年11月30日內閣告示》(東京:ぎょうせい,2011年)。
3.〔日本〕文化廳編:《常用漢字表の字体・字形に関する指針(報告)》(東京:三省堂,2016年)。
(五) 韓國地區:
1.〔韓國〕敎育部:《2022 개정 교육과정에 따른 교과용도서 개발을 위한 편수자료Ⅱ - 인문·사회과학 / 체육·음악·미술 편》(首爾:화신문화,2023年)。
三.近人專著(按作者或編者筆畫排列)
1.上海博物館商周靑銅器銘文選編寫組主編:《商周靑銅器銘文選(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2.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3.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84-1994年)。
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修訂本)》(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
6.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編,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78-1982年)
7.王力:《同源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8.王礽福、曾協泰、鄺子器等:《出版物用字手冊》(香港:香港出版學會,2000年)。
9.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10.王寧主編,敎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組編:《《通用規範漢字表》解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11.王襄輯:《簠室殷契徵文》(尚儀近代華文書籍暨圖像資料庫藏石印本,1925年)。
12.王襄輯:《簠室殷契徵文考釋》(天津:天津博物院,1925年)。
13.丘永福:《字學:文字造形的理論與實務》(臺北:藝風堂,2005年)。
14.〔日本〕加納喜光監修:《学習漢字新辞典》(東京:小學館,2018年)。
15.〔日本〕平山三男著,〔日本〕和全繪圖:《漢字の語源図鑑》(東京:かんき出版,2022年)。
16.田小琳主編,趙志峰、李黃萍、劉鍵編著:《漢字字形對比字典》(香港:中華書局,2022年)。
17.〔日本〕石橋鯉城編:《顏眞卿字典》(東京:二玄社,1992年)。
18.〔美國〕石靜遠著,吳煒聲譯:《漢字王國:從打字機鍵盤、拼音系統到電腦輸入法的問世,讓漢字走向現代的百年語言革命》(臺北:麥田出版,2024年)。
19.〔日本〕安岡孝一、〔日本〕安岡素子:《日本・中国・台湾・香港・韓国の常用漢字と漢字コード》(京都:京都大学未踏科学硏究ユニット・学知創生ユニット・人文科学硏究所,2017年)。
20.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硏究中心編,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
21.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硏究中心編,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上海:中西書局,2022年)。
22.江連浩、馬錦強:《珍秦齋古印展》(澳門:澳門市政廳出版文化康樂部,1993年)。
23.〔日本〕佐藤喜代治編:《漢字敎育》(東京:明治書院,1989年)
24.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25.何群雄:《漢字在日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年)。
26.巫俊勳:《《字彙》編纂理論硏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27.李孝定編述:《甲骨文字集釋》(臺北 :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5年)。
28.李宗焜:《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
29.李宗焜編著:《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30.李郁周:《書寫與書法論集》(臺北:蕙風堂,1996年)。
31.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說文》與歸部之探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32.李淑萍:《《康熙字典》硏究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33.李淑萍:《漢字篆隸演變硏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34.李萬健:《中國古代印刷術》(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35.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36.杜忠誥:《說文篆文訛形釋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37.杜忠誥:《漢字沿革之硏究》(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38.汪慶正主編、馬承源校閱:《中國歷代貨幣大系・1・先秦貨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39.〔日本〕兒島慶治:《香港.日本漢字字体対照表》(香港:向日葵出版社,1999年)。
40.周碧香、馬偉怡、戚恕平、陳玉明:《漢字好好敎 好好敎漢字——華語師培與漢字敎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
41.季旭昇:《說文新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42.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
43.季旭昇:《常用漢字》(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44.季旭昇、陳美蘭、鄒濬智、高佑仁、陳嘉凌:《文字學》(新北:國立空中大學,2025年)。
45.〔日本〕府川充男、〔日本〕小池和夫:《旧字旧かな入門》(東京:柏書房,2001年)。
46.林宏明:《戰國中山文字硏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2年)。
47.林浩昌:《大同小異:辨識漢字不同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20年)。
48.林義光著,林志強、田勝男、葉玉英評注:《《文源》評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49.邱益彰@道路硏究社:《香港道路探索:路牌標誌×交通設計(增訂本)》(香港:非凡出版,2021年)。
50.〔日本〕阿辻哲次:《戦後日本漢字史》(東京:新潮社,2010年)。
51.故宮博物院編、羅福頤主編:《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52.柯志杰、蘇煒翔:《字型散步Next:從台灣日常出發,無所不在的中文字型學》(臺北:臉譜出版,2019年)。
53.柯佩君:《西周金文部件分化與混同硏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54.〔日本〕紀田順一郎編,〔日本〕紀田順一郎、〔日本〕林隆男、〔日本〕彌吉長光等著:《『大漢和辞典』を読む》(東京:大修館書店,1986年)。
55.孫海波:《魏三字石經集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56.孫劍秋:《標準字體書寫要點》(臺北:國立臺北敎育大學,2007年)。
57.孫慰祖主編:《古封泥集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
58.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
59.徐富昌:《睡虎地秦簡文字辭例新編》(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60.荊州博物館:《張家山漢墓竹簡(三三六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年)。
61.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62.袁仲一:《秦代陶文》(陝西:三秦出版社,1987年)。
63.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最終修訂版)》(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年)。
64.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
65.馬承源:《中國靑銅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66.高佑仁:《淸華柒《越公其事》硏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
67.高更生:《現行漢字規範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68.高明編著:《古陶文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69.商承祚:《先秦貨幣文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
70.商務印書館辭書硏究中心編寫:《新華寫字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71.國立敎育資料館編:《國語文改進意見彙編》(臺北:國立敎育資料館,1980年)。
72.張秀民著,韓琦增訂:《中國印刷史(插圖珍藏增訂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73.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74.張素格:《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電腦字形檔字形比較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75.張軸材主編,北京書同文數字化技術有限公司編:《中日韓常用漢字對比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76.〔日本〕斎賀秀夫、〔日本〕野材雅昭編:《小學生の漢字辞典》(東京:小学館,1985年)。
77.〔日本〕笹原宏之著,彭曦譯:《漢字的現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78.〔日本〕笹原宏之著,丁曼譯:《日本的漢字》(北京:新星出版社,2019年)。
79.莊澤義:《香港小學課本用字規範》(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
80.許寶強:《缺學無思:香港敎育的文化硏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5年)。
81.連蔚勤:《秦漢篆文形體比較硏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年)。
82.郭書謙:《字的形音義》(香港:現代敎育硏究社,2012年)。
83.郭斯恆:《香港造字匠2——香港字體設計師》(香港:三聯書店,2023年)。
84.陳善相:《常用標準國字解說》(臺北:作文出版社,1979年)。
85.陳善湖:《常用標準國字解析》(臺北:遼力出版社,1983年)。
86.陳新雄:《古音硏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87.陸錫興:《漢字形體史》(上海:上海敎育出版社,2023年)。
88.〔日本〕雪朱里、〔日本〕Graphic社編輯部著,蔡靑雯譯:《文字部:造字×用字×排字,14組世界頂尖字體設計師的字型課》(臺北:臉譜出版,2018年)。
89.勞榦:《居延漢簡圖版之部》(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57年)。
90.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硏究中心:《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敎程》(上海:中西書局,2024年)。
91.曾榮汾:《字樣學硏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92.湯志彪:《三晉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
93.黃沛榮:《漢字敎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樂學書局,2003年)。
94.黃沛榮、李玉馨:《漢字的整理與統合》(臺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1992年)。
95.黃靜吟:《秦簡隸變硏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96.〔日本〕黑須雪子:《大書源》(東京:二玄社,2007年)。
97.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上海:上海大東書局,1934年)。
98.葉曄:《葉曄的美字養成課:身體記憶書寫,小孩大人一學就會》(臺北: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
99.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
100.裘錫圭著,許錟輝校訂:《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101.詹鄞鑫:《談談小篆》(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年)。
102.雷超榮:《香港標準字形字典》(香港:執筆善導中心,2016年)。
103.靳埭強:《字體設計100+1》(香港:經濟日報出版社,2016年)。
104.廖潔連:《一九四九年後中國字體設計人:一字一生》(香港:MCCM Creations,2009年)。
105.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106.趙平安:《《說文》小篆硏究》(廣西:廣西敎育出版社,1999年)。
107.趙平安:《隸變硏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
108.趙平安:《《說文》小篆硏究(修訂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109.劉釗:《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110.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1.劉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112.劉釗:《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
113.厲兵主編:《漢字字形硏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114.潘慧如、康寶文:《小學中文科常用字硏究報告》(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2003年)。
115.魯實先:《說文正補.轉注釋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
116.臉譜出版編輯部編、葉忠宜(卵形)統籌製作:《Typography字誌(Issue 1~6)》(臺北:臉譜出版,2016年)。
117.鍾柏生等編:《新收殷周靑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118.韓若時:《海峽兩岸漢字印刷標準字形對比硏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6年)。
119.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120.羅振玉輯,陳乃乾影印:《魏正始石經殘字》(民國十二年海寧愼初堂陳氏從上虞羅氏本)。
121.羅福頤:《古璽文字徵》(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臺北帝國大學圖書鈐印本)。
122.羅福頤:《漢印文字徵》(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臺北帝國大學圖書鈐印本)。
123.羅福頤主編,故宮博物院編:《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124.欒保群:《山海經詳注(插圖本)》(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四.學位論文(按作者筆畫排列)
1.呂瑞生:《《字彙》異體字硏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2.巫俊勳:《《字彙》編纂理論硏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1年)。
3.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說文》與歸部之探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4.李景遠:《張參五經文字之硏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5.李景遠:《隋唐字樣學硏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6.李蘇和:《唐玄度《九經字樣》硏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7.周滿莉:《國小學童對國字標準字體的認知與學習狀況之分析硏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大學語文科敎學碩士論文,2005年)。
8.林芳如:《正字通俗字資料及其學理硏究》(臺北:臺北市立敎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9.〔韓國〕金旻奏:《韓臺日現行漢字字形比較硏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22年)。
10.孫建偉:《大陸和臺灣字形規範的比較硏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1年)。
11.徐寧:《海峽兩岸宋體楷體字形比較硏究》(重慶:西南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13年)。
12.高月霞:《楷書標準字形體疑義探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13.高然:《兩岸常用字表字形差異硏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14.張素格:《海峽兩岸CJK字符集差異字形硏究》(河北:河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2011年)。
15.陳怡如:《《正字通》正補《字彙》之硏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16.陳庭楷:《《干祿字書》之形體學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17.陳麗桂:《文字、書體與書法的關係生成與相互影響硏究》(臺中: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硏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8.曾榮汾:《干祿字書硏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
19.黃艷萍:《兩岸三地現行漢字字形硏究與書同文》(重慶:西南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12年)。
20.楊義騰:《《正字通》與歷代重要字書之比較硏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21.裴夢蘇:《域外視角:《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硏究》(福建: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
22.劉依婷:《大陸與臺灣漢字字形比較硏究》(南京:南京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15年)。
23.蔡邦佑:《中日文現行常用漢字字形比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24.謝碧珠:《國字標準字體與初唐楷書字樣差異之硏究——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爲中心》(新竹:國立新竹敎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敎育硏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5.羅菲:《海峽兩岸微別字形硏究》(廣西:廣西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4年)。
26.羅筠慧:《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硏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27.寶帥:《大陸與臺灣次常用漢字字形對比硏究》(遼寧:遼寧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9年)。
五.單篇論文(按作者或編者筆畫排列)
1.于翠玲:〈《康熙字典》在近代的出版流變〉,《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20年5月),頁50-55。
2.于豪亮:〈中山三器銘文考釋〉,《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頁37-54。
3.〔日本〕中田正心:〈標準字体私見:台湾省の「常用国字標準字体表」について〉,《中央学院大学論叢》第17卷第2號日(1982年12月),頁115-145。
4.中國語文學會:〈關於「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中國語文》第311期(1983年5月),頁83-84。
5.中國語文學會:〈「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若干字形應予修訂——敎育部將硏復意見函中國語文學會參考〉,《中國語文》第367期(1988年1月),頁38-41。
6.尤盛:〈香港漢字書寫系統中異體字部件的簡化——以三組形似部件爲例〉,《中國語文通訊》第96卷第1期(2017年1月),頁19-29。
7.王宇信、楊寶成:〈殷墟象坑和「殷人服象」的再探討〉,《甲骨探史錄》(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頁467-489。
8.王恩田〈釋匕、氏、示〉,常宗豪等編輯:《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硏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3年),頁133-147。
9.王瑜楨:〈楚系簡帛文字龹旁與灷旁訛混現象〉,中興大學中文系編:《古文字與簡帛文獻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2011年)。
10.王寧:〈說「丹」、「同」、「井」之間的關係〉,《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硏究中心》網站,2012年12月18日,網址: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975(2024年6月10日査詢)。
11.古屋昭弘〔日本〕:〈《正字通》版本及作者考〉,《中國語文》總第247期(1995年12月),頁306-311。
12.田小琳、趙志峰、鍾昕恩:〈漢字字形對比之硏究〉,《辭書硏究》2022年第6期(2022年11月),頁12-22。
13.吳宗輝:〈唐宋以來漢字通行字形局部調整硏究〉,《漢字漢語硏究》2020年第3期(2020年9月),頁47-55。
14.李牧:〈兩岸漢字字形的比較與分析〉,《第八次漢字書同文學術硏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炎黃文化硏究會,2005年),頁33-56。
15.李家浩:〈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卷眞僞硏究〉,《古文字與古代史》第5輯(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2017年),頁441-493。
16.李添富:〈臺灣敎育部《異體字字典》的正字觀〉,《第五屆海外中國語言學者論壇論文集》(江蘇:江蘇師範大學語言科學編輯部,2015年),頁98-106。
17.李添富:〈《異體字字典》的正字綱領〉,《中國文字學報》第7輯(2017年1月),頁8-20。
18.李菁菁:〈漢字繁簡親疏計量硏究〉,《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華文敎學與硏究)》總第33期(2009年1月),頁66-76。
19.李學勤:〈包山楚簡中的土地買賣〉,《綴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頁152-155。
20.李學銘:〈「常用字標準字形硏究計畫」報告〉,《語文敎育學院學報》第2期(1986年8月),頁79-94。
21.李學銘:〈從常用字標準字形硏究說到語文敎師的培訓〉,語文敎育學院中文系編:《語文敎師培訓與語文敎學》(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1987年),頁56-59。
22.李學銘:〈特稿:《常用字字形表》〉,《中國語文通訊》第5期(1989年11月),頁3-9。
23.李學銘:〈《香港標準字形字典》序〉,雷超榮:《香港標準字形字典》(香港:執筆善導中心,2016年),卷前頁2-4。
24.杜晶晶:〈兩岸漢字規範標準對比硏究〉,《語言文字應用》2018年第3期(2018年7月),頁11-20。
25.沈俊平:〈晚淸同文書局的興衰起落與經營方略〉,《漢學硏究》第33卷第1期(2015年3月),頁261-294。
26.來國龍:〈釋楚簡中的儥、䢱、覿:兼及古文字學和古音學的相關問題〉,《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國語言學報)》39卷2期(2011年6月),頁403-418。
27.周祖謨:〈唐本說文與說文舊音〉,《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集刊》第20本上冊(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48年),頁107-130。
28.周駿富:〈中文字體與中文電子計算機的關係〉,《圖書館學刊》第3期(1976年6月),頁57-75。
29.季旭昇:〈談現代漢字硏究與敎學中的「記號字」〉,《中原華語文學報》第10期(2012年10月),頁51-73。
30.林澐:〈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林澐文集.古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頁33-55。
31.林澐:〈豊豐辨〉,《林澐文集.文字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頁59-63。
32.〔韓國〕河永三:〈韓國漢字敎育現狀及對策分析〉,《全球敎育展望》總第276期(2010年7月),頁47、54-56。
33.〔韓國〕金俊秀:〈關於《常用國字標準字表》的若干建議〉,《中國言語硏究》第60輯(2013年),頁421-447。
34.〔韓國〕金俊秀、李蘇和:〈中華民國標準字體評述〉,《漢字漢文敎育》第39輯(2016年),頁39-70。
35.〔韓國〕金俊秀:〈韓國印刷用漢字字形所見偏旁形體不一致現象及其修改方案〉,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東亞文明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24年),頁186-204。
36.〔日本〕阿辻哲次:〈談談一個部首不同的寫法——日本電腦上的一個麻煩問題〉,《漢字硏究》第7輯(2012年12月),頁245-254。
37.施安昌:〈關於《干祿字書》及其刻本〉,《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1期(1980年1月),頁68-73。
38.施安昌:〈唐代正字學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3期(1982年10月),頁77-84。
39.洪固:〈談整理國字〉,《東師語文學刊》第2期(1989年6月),頁51-72。
40.洪固:〈由文字學從正與從俗觀點談兩岸標準字體之異同〉,《東師語文學刊》第10期(1997年6月),頁161-186。
41.胡智聰:〈《中文大辭典》字頭字樣與國字標準字體差異之硏究〉,國家敎育硏究院、中國訓詁學會編:《2023辭書編纂與訓詁暨第十六屆中國訓詁學全國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家敎育硏究院,2023年),頁89-120。
42.胡智聰:〈楚簡書寫風格與若干字形筆畫現象探究——以新見楚簡爲例〉,中國文字學會編:《第四屆文字學靑年學者暨硏究生論文硏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24年),頁189-204。
43.唐蘭:〈釋眞〉,《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頁31-33。
44.孫建偉:〈大陸和臺灣字形差異探因〉,《勵耘語言學刊》2012年第1期(2012年1月),143-153。
45.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集刊》第2本第1分(1930年5月),頁60-75。
46.徐中舒:〈怎樣考釋古文字〉,常宗豪主編,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硏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3年),頁7-20。
47.徐寧:〈海峽兩岸字體字形差異硏究———以宋體與楷體爲例〉,《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10期(2012年10月),頁36-46。
48.張玉金:〈論殷商時代的祰祭〉,《中國文字》新30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頁1-30。
49.張金蘭:〈臺日常用漢字對比與對日華語敎材編寫建議〉,《北市大語文學報》第21期(2019年12月),頁127-146。
50.張政烺:〈釋甲骨文俄、隸、蘊三字〉,《中國語文》1965年4期(1965年8月),頁297-298。
51.張素格:〈海峽兩岸文字問題硏究現狀及展望〉,《臺灣硏究集刊》總第127期(2013年3月),頁88-94。
52.張富海:〈說「井」〉,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硏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硏究(第十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7月),頁126-136。
53.張蒙蒙:〈從《通用規範漢字表》和《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看兩岸字用字形差異〉,《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6期(2014年11月),頁10-16。
54.張慶龍:〈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部首的寫法〉,《硏習資訊》第9卷第1期(1992年2月),頁50-53。
55.張慶龍:〈國民小學國語課本新字體與舊字體之比較、整理硏究——國字標準化政策的推行資料〉,《人文及社會學科敎學通訊》第3卷第4期(1992年12月),頁133-146。
56.張慶龍:〈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異體文字的刪併情形統計〉,《硏習資訊》第10卷第3期(1993年6月),頁26-29。
57.張慶龍:〈常用國字標準字體——依造字原理選擇標準字體說明〉,《硏習資訊》第10卷第6期(1993年12月),頁29-32。
58.許長安:〈臺灣「標準字體」評介〉,厲兵主編:《漢字字形硏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頁218-228。
59.許長安:〈臺灣整理漢字概述〉,李宇明、費錦昌主編:《漢字規範百家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頁249-264。
60.連登崗:〈漢字字形系統與印刷字形規範〉,厲兵主編:《漢字字形硏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頁40-59。
61.郭永秉:〈再談甲骨金文所謂「溫」字〉,《古文字硏究》第31輯(2016年10月),頁54-61。
62.郭永秉、鄔可晶:〈說「索」、「?」〉,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3輯(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頁99-118。
63.陳玉明:〈兩岸漢字字形規範與華語敎學問題初探〉,《臺鋼學報》第28/29卷(2023年7月),頁59-69。
64.陳秉新:〈殷虛征人方卜辭地名匯釋〉,文物硏究編輯部編:《文物硏究》第5輯(安徽:黃山書社,1989年),頁70。
65.陳偉武:〈兩件新見曾國銅器銘文考述〉,《愈愚齋磨牙集》(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頁46-53。
66.陳善相:〈談日遭浸損的國字——日產漢字字模造成的敎科書及國語文敎育的大問題〉,《書評書目》第71期(1979年3月),頁36-53。
67.陳善相:〈字樣運動今昔——並談國字的精簡統一〉,《華文世界》第16期(1979年5月),頁59-65、84。
68.陳漢平:〈釋甲骨文嘉字〉,考古與文物編輯部編:《古文字論集(一)》(西安:考古與文物編輯部,1983年),頁142。
69.陳劍:〈釋造〉,《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頁127-176。
70.陳劍:〈甲骨金文舊釋「䵼」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硏究中心》網站,2007年12月29日,網址:http://www.fdgwz.org.cn/Web/Show/280(2024年6月10日査詢)。
71.陳曙光:〈《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所收字形硏究——兼論香港寫字敎學之困境〉,《國文學報》第70期(2021年12月),頁269-300。
72.陳雙新:〈試論《說文解字》的歷時與共時硏究〉,《中國語文通訊》第79期(2006年9月),頁44-52。
73.陳雙新、張素格:〈大陸與臺灣CJK漢字字形比較與硏究〉,《中國文字學報》2010年第1期(2010年1月),頁281-296。
74.陸錫興:〈唐代的文字規範和楷體正字的形成〉,《語文建設》1992年第6期(1992年6月),頁14-16。
75.陸錫興:〈審視新字形〉,《中國文字學報》第11輯(2021年4月),頁1-11。
76.〔日本〕渡邉俊彦:〈台湾の正体字フォントの標準字体化とその普及に関する一考察〉,《拓殖大学台湾硏究》第2卷(2018年3月),頁79-100。
77.湯志祥:〈香港與內地漢字規範用字差異硏究——陸港兩地異體字和異形字差異比較及其對策〉,《國際中文敎育學報》總第3期(2018年6月),頁85-104。
78.程榮:〈兩岸三地漢字字形問題探討〉,《中國語文》總第358期(2014年1月),頁3-13。
79.費錦昌:〈海峽兩岸現行漢字字形的比較分析〉,《語言文字應用》1993年第1期(1993年1月),頁37-48。
80.黃宗義:〈國字點畫類名硏究〉,《臺南師專學報》第19期(1986年6月),頁1-25。
81.黃宗義:〈文字與書法——九成宮醴泉銘碑別字硏究〉《臺南師專學報》第20期(1975年4月),頁137-155。
82.黃靜吟:〈論兩岸文字標準化之「字體」與「筆順」評析——由古文字觀點來探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總第12期(2008年12月),頁69-88。
83.黃艷萍:〈中國大陸與香港、臺灣地區常用字的比較〉,《第二屆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出土文獻語言文字硏究與比較文字學硏究領域論文集》(重慶: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硏究所,2011年),頁273-284。
84.楊立龍:〈敎的正字地位衰退與恢復〉,《敎育論叢》第3期(2015年6月),頁17-50。
85.楊朦萌、韓若時:〈試論不同字體字形差異對漢字敎學的影響——以E-prime行爲實驗爲基礎〉,《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敎學與硏究版)》第15卷第5期(2017年9月),頁28-34。
86.裘錫圭:〈甲骨文字考釋(八篇)〉,《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78。
87.裘錫圭:〈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194-205。
88.裘錫圭:〈殷墟甲骨文字考釋(七篇)〉,《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350-361。
89.裘錫圭:〈殷墟甲骨文考釋四篇〉,《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437-443。
90.裘錫圭:〈釋郭店《緇衣》「出言有丨,黎民所?」——兼說「丨」爲「針」之初文〉,《裘錫圭學術文集.簡牘帛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389-394。
91.裘錫圭:〈說字小記〉,《裘錫圭學術文集.簡牘帛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411-423。
92.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字和从「悤」、从「兇」之字〉,《裘錫圭學術文集.簡牘帛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451-463。
93.趙平安:〈釋古文字資料中的「?」及相關諸字——從郭店楚簡談起〉,《文字.文獻.古史:趙平安自選集》(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頁45-51。
94.趙平安:〈說字小記(八則)〉,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14輯(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頁112-118。
95.劉釗:〈釋慍〉,《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頁149-156。
96.劉釗:〈釋「儥」及相關諸字〉,《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頁226-237。
97.劉釗:〈試論「育」字的形體來源〉,《中國文字》總第9期(2023年6月),頁1-20。
98.劉擇明、陳輝恒:〈香港中文字形問題整理〉,梁源、張洪明、邵宜、鄭國民、李子建編:《粵港澳大灣區的漢語言與敎育》(香港:三聯書店,2024年),頁6-21。
99.劉鍵:〈大陸、香港、臺灣三地繁體字字形差異比較——基於《漢字字形對比字典》的硏究〉,《東亞漢學硏究》2024特別號(2024年6月),頁299-308。
100.潘慧如:〈推行寫字敎學時不能馬虎的小問題——鉤還是不鉤?〉,《中國語文通訊》第87-88期合刊(2009年9月),頁43-52。
101.蔡忠霖:〈論字書的字形規範及其「竝正」現象——以唐代字樣書爲例〉,《文與哲》第15期(2009年12月),頁33-60。
102.蔡邦佑、〔韓國〕金旻奏、戴浩一:〈韓國漢字與臺日漢字的字形比較:以現今電腦字型爲範圍〉,《華語文敎學硏究》21卷2期(2024年6月),頁1-25。
103.鄺嬡萍:〈淺談香港幼稚園敎師的漢字字形敎學——由「艹」和「⻀」說起〉,《語文建設通訊》總第114期(2017年6月),頁53-57。
104.羅珮慈:〈「爲」字構形溯源〉,中國文字學會編:《第四屆文字學靑年學者暨硏究生論文硏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24年),頁169-187。
105.蘇建洲:〈利用《上博楚竹書》字形考釋金文二則〉,《《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硏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頁133-139。
106.蘇新春、郭光明:〈兩岸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對比硏究——20世紀中期以來兩岸語言政策走勢與特點〉,《語言文字應用》2018年第3期(2018年7月),頁2-10。
六.査詢或徵引網站(按作者或編者筆畫排列)
1.Github社群:〈請還原Traditional Chinese的眞正Tradition寫法〉討論串,《思源黑體》Github網站,2014年7月16日,網址:https://github.com/adobe-fonts/source-han-sans/issues/6(2025年6月10日査詢)。
2.Unicode聯盟:《Unihan數據庫》網站,2023年9月1日,網址:https://www.unicode.org/charts/unihan.html(2024年6月10日査詢)。
3.一點字坊:《傳承字形標準化文件》Github網站,2022年9月17日,網址:https://github.com/ichitenfont/inheritedglyphs(2024年6月10日査詢)。
4.〔日本〕上地宏一:《グリフウィキ》網站,2006年10月1日,網址:https://glyphwiki.org(2024年6月10日査詢)。
5.〔韓國〕大學修學能力試驗:〈한문 교육용 기초 한자 1,800자는 무엇인가요?〉,韓國《大學修學能力試驗》網站,2013年1月4日,網址:https://www.suneung.re.kr/boardCnts/view.do?boardID=1500231&boardSeq=3016442&lev=0(2024年6月10日査詢)。
6.中文界面諮詢委員會:《共通中文界面》網站,1999年5月,網址:https://www.ccli.gov.hk/tc/cliac(2024年6月10日査詢)。
7.中文界面諮詢委員會:〈中文界面諮詢委員會工作小組第6次會議關於字形意見的跟進〉,《共通中文界面》網站,2016年6月10日,網址:https://www.ccli.gov.hk/doc/wgcliac2016-m7AOB_b.pdf(2024年6月10日査詢)。
8.中文界面諮詢委員會:〈香港電腦漢字參考字形〉,《共通中文界面》網站,2017年5月,網址:https://www.ccli.gov.hk/tc/download/reference_glyphs.html(2024年6月10日査詢)。
9.中文界面諮詢委員會:〈以部件爲基礎的字形參考指引〉,《共通中文界面》網站,2002年2月27日,網址:https://www.ccli.gov.hk/tc/download/glyphs_guidelines.html(2024年6月10日査詢)。
10.中央硏究院資訊科學硏究所:《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網站,2004年8月,網址:https://chardb.iis.sinica.edu.tw(2024年6月10日査詢)。
11.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殷周金文暨靑銅器資料庫》網站,2009年5日,網址:https://www.ihp.sinica.edu.tw/~bronze(2024年6月10日査詢)。
12.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中央硏究院資訊科學硏究所、中央硏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網站,2013年4月25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2024年6月10日査詢)。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敎育部:〈敎育部關於印發《中小學書法敎育指導綱要》的通知〉,2013年1月18日,網址: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301/t20130125_147389.html(2024年6月10日査詢)。
14.中華民國敎育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網站(第四版),2024年4月,網址:https://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2024年6月10日査詢)。
15.中華民國敎育部:《國語小字典》網站(臺灣學術網路版第四版),2021年7月,網址:https://dict.mini.moe.edu.tw(2024年6月10日査詢)。
16.中華民國敎育部:《敎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臺灣學術網路第六版),2021年11月,網址:https://dict.revised.moe.edu.tw(2024年6月10日査詢)。
17.中華民國敎育部:〈敎育部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敎科用書印製規格〉,《敎育部主管法規査詢系統》網站,2024年4月26日,網址: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3134(2024年6月10日査詢)。
18.中華民國敎育部:《敎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網站(臺灣學術網路版第三版),2021年11月,網址:https://dict.concised.moe.edu.tw(2025年6月10日査詢)。
19.中華民國敎育部:《敎育部臺灣客語辭典》網站(整合更名版),2023年2月,網址:https://hakkadict.moe.edu.tw(2024年6月10日査詢)。
20.中華民國敎育部:《敎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站(臺灣學術網路第二版),2023年6月,網址:https://sutian.moe.edu.tw(2024年6月10日査詢)。
21.中華民國敎育部:《敎育部異體字字典》網站(臺灣學術網路十四版(正式七版)),2024年3月18日,網址: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2024年6月10日査詢)。
22.中華民國數位發展部:〈中文碼介紹〉,《全字庫中文標準交換碼》網站,1999年7月21日,網址:https://www.cns11643.gov.tw/pageView.jsp?ID=9(2024年6月10日査詢)。
23.〔日本〕文化廳:〈国語施策沿革資料11 漢字字体資料集(諸案集成1)〉,《文化廳》網站,1996年12月16日,網址:https://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sisaku/joho/joho/sisaku/enkaku/enkaku11.html(2024年6月10日査詢)。
24.〔日本〕文化廳:《常用漢字表(平成22年11月30日內閣告示)》網頁,2010年11月30日,網址:https://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sisaku/joho/joho/kijun/naikaku/kanji(2024年6月10日査詢)。
25.〔日本〕文部科學省:〈別表 学年別漢字配当表〉,《文部科学省 学習指導要領》網站,2017年3月,網址:https://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youryou/syo/koku/001.htm(2024年6月10日査詢)。
26.北京師範大學漢字漢語實驗室、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硏究中心:《漢字全息資源應用系統》網站,2019年1月11日,網址:https://qxk.bnu.edu.cn(2024年6月10日査詢)。
27.北京師範大學漢字漢語實驗室、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硏究中心、中國文字整理與規範硏究中心:《數字化《說文解字》》網站,2019年9月5日,網址:https://szsw.bnu.edu.cn(2024年6月10日査詢)。
28.白易:《字統網》網站,2019年12月25日,網址:https://zi.tools(2024年6月10日査詢)。
29.〔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拓本文字データベース》網站,2005年3月25日,網址:http://coe21.zinbun.kyoto-u.ac.jp/djvuchar(2024年6月10日査詢)。
30.〔日本〕法務省:〈人名用漢字表〉,《法務省》網站,2017年9月25日,網址:https://www.moj.go.jp/content/001131003.pdf(2024年6月10日査詢)。
31.〔日本〕法務省:〈子の名に使える漢字〉,《法務省》網站,2017年9月25日,網址:https://www.moj.go.jp/MINJI/minji86.html(2024年6月10日査詢)。
32.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硏究中心:《漢語多功能字庫》網站,2014年7月8日,網址: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2024年6月10日査詢)。
33.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敎育局:〈字趣無窮(漢字的印刷和手寫體)〉,《敎育局敎育多媒體》網站,2006年4月26日,網址:https://emm.edcity.hk/media/0_6o47i198(2024年6月10日査詢)。
34.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敎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敎育組:《中英對照香港學校中文學習基礎字詞》網站,2009年7月,網址:https://www.edbchinese.hk/lexlist_en(2024年6月10日査詢)。
35.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敎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敎育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網站,2008年12月,網址:https://www.edbchinese.hk/lexlist_ch(2024年6月10日査詢)。
36.香港理工大學:《香港轉用ISO/IEC 10646的基礎模塊——香港字形及輔助工具》網站,2000年10月,網址:http://glyph.iso10646hk.net(2024年6月10日査詢)。
37.浙江圖書館:《浙江省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網》網站,2021年10月14日,網址:https://share.zjlib.cn(2024年6月10日査詢)。
38.張偉:《香港臺灣內地常用字形對照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網站,2020年1月,網址: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623020346/http://web.chinese.hku.hk/resources/commonwordsbyzhangwei.pdf(2024年6月10日査詢)。
39.陳信良:《引得市.說文解字字頭構形》網站,2012年7月,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shuowen_pic/list.asp(2024年6月10日査詢)。
40.陳信良:《引得市.說文解字部首構形》網站,2012年7月,網址:http://www.mebag.com/index/shuowen_bushou_zhengwu/list.asp(2024年6月10日査詢)。
41.陳強勤:《康熙字典網上版》網站,2005年8月20日,網址:https://www.kangxizidian.com(2024年6月10日査詢)。
42.陸勤:《中文界面諮詢委員會中文電腦用字工作小組電腦字形專責小組工作網頁》網站,2000年2月18日,網址: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905102052/http://www4.comp.polyu.edu.hk:80/~glyphwg(2024年6月10日査詢)。
43.潘慧如、康寶文:《小學中文科常用字硏究》網站,2003年8月31日,網址:https://ephpth.ephhk.com/resource/tools/lcprichi(2024年6月10日査詢)。
44.羅凡晸、楚系簡帛文字字典基礎工程硏究計畫團隊:《戰國楚簡帛電子文字編》網站,2015年6月9日,網址:http://cjbnet.org/drupal(2024年6月10日査詢)。
45.顧國林:《古音小鏡》網站,2020年8月15日,網址:http://www.kaom.net(2024年6月10日査詢)。
46.顧國林:《古音小鏡.甲骨字形庫》網站,2020年8月15日,網址:http://www.kaom.net/jgw.php(2024年6月10日査詢)。
47.顧國林:《古音小鏡.金文字形庫》網站,2020年8月15日,網址:http://www.kaom.net/jw.php(2024年6月10日査詢)。
48.顧國林:《古音小鏡.楚簡字形庫》網站,2020年8月15日,網址:http://www.kaom.net/jianc.php(2024年6月10日査詢)。
七:傳媒、新聞、網誌(按作者或編者筆畫排列)
1.Brian:〈幾千年歷史的異體字爲何只有在香港會特別盛行?甚麼是異體字?〉,YouTube《皮毛小知識》頻道,2023年11月24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GQdMFOwo2g(2024年6月10日査詢)。
2.Brian:〈出不出頭有沒有鉤?哪一個「電」字才是正確的寫法?〉,YouTube《皮毛小知識》頻道,2023年12月8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9jBEEth2Qw(2024年6月10日査詢)。
3.Brian:〈8個只保留了在日文內的正確中文字!〉,YouTube《皮毛小知識》頻道,2024年2月9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XfJ4VCQZLc(2024年6月10日査詢)。
4.But Ko:〈But專欄:尋找街上字體的來歷——臺灣路標的黑體〉,《justfont blog》網誌,2013年6月18日,網址:https://blog.justfont.com/2013/06/road-guide-gothic(2024年6月10日査詢)。
5.WFG:〈干祿字書〉,《WFG網誌》,2020年7月27日,網址:https://fgwang.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html(2024年6月10日査詢)。
6.〔日本〕文化廳:〈【どう書くの?】新元号の「令」の字体・字形〉,《facebook》社交平臺網站,2019年4月1日,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bunkacho/photos/a.1796652033961530/2087209648239099(2024年6月10日査詢)。
7.〔日本〕文化廳:〈新元号は「#令和」になりましたね?✨〉,《Twitter》社交平臺網站,2019年4月1日,網址:https://www.twitter.com/prmag_bunka/status/1112554631278673920(2024年6月10日査詢)。
8.王明芳:〈《反起跑線聯盟2》小學生寫字狂被圈錯改正惹共鳴 原來「最」字寫錯好多年?〉,《經濟日報TOPick》網站,2024年8月13日,網址: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808377(2025年6月10日査詢)。
9.王淑君:〈【正字正確】小學生中文字經常寫錯乜? 家長:我都要重新學過〉,《香港01》網站,2018年11月12日,網址:https://www.hk01.com/article/256386(2024年6月10日査詢)。
10.李明融:〈你學的是哪個「龜」?媽媽見兒子作業驚寫錯30年 PO文求救網掀熱議〉,《民視新聞網》網站,2021年11月1日,網址: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1B01W0124(2024年6月10日査詢)。
11.杜潔心:〈K3寫字出界少少被圈錯 學者斥:打擊自信〉,《香港01》網站,2017年3月21日,網址:https://www.hk01.com/article/79140(2024年6月10日査詢)。
12.杜潔心:〈蔡若蓮藉寫揮春談寫字:孩子寫字字形結構無錯 批改不宜過於嚴苛〉,《香港01》網站,2019年1月31日,網址:https://www.hk01.com/article/290208(2024年6月10日査詢)。
13.林嘉頴:〈【中文視野】參考字形非正字 異體不是錯別字〉,《文匯報》網站,2020年6月19日,網址:http://paper.wenweipo.com/2020/06/19/ED2006190019.htm(2024年6月10日査詢)。
14.阿傑仔:〈是誰寫錯字?(一)〉,《符號工作站》網站,2009年1月23日,網址:https://www.ideographer.com/articles/article.php?aid=67(2024年6月10日査詢)。
15.阿傑仔:〈是誰寫錯字?(二)〉,《符號工作站》網站,2009年2月26日,網址:https://www.ideographer.com/articles/article.php?aid=68(2024年6月10日査詢)。
16.阿傑仔:〈是誰寫錯字?(三)〉,《符號工作站》網站,2009年3月29日,網址:https://www.ideographer.com/articles/article.php?aid=69(2024年6月10日査詢)。
17.阿傑仔:〈是誰寫錯字?(四)〉,《符號工作站》網站,2009年5月21日,網址:https://www.ideographer.com/articles/article.php?aid=70(2024年6月10日査詢)。
18.阿傑仔:〈是誰寫了假繁體:臺灣標準字形不是你想的那樣〉,《符號工作站》網站,2015年5月25日,網址:https://www.ideographer.com/articles/article.php?aid=85(2025年6月10日査詢)。
19.阿擇:〈如果而家畀你做返小學生,你肯定會日日寫錯字〉,《迴響》第13期(2021年7月),頁3-4。
20.姚超雯:〈路邊考現:民體字似寫錯又睇得明 「非主流寫法」或貪方便 或有含意〉,《明報》副刊第6版(2024年5月5日)。
21.施鴻基:〈字寫法改了!家長陪讀反敎錯〉,《聯合報》A9版(2015年11月21日)。
22.星河千帆:〈從《報導者》新Logo看臺標盲忠的醜陋〉,《facebook》社交平臺網站,2021年11月6日,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inheritedglyph/posts/6541664872542729/(2024年6月10日査詢)。
23.星島日報:〈小學敎師嚴改寫字功課惹熱議〉,《星島網》網站,2022年10月7日,網址: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489851(2024年6月10日査詢)。
24.柔之拔:〈孩子學寫字 老師挑骨頭 媽媽控訴敎育制度:家長最後的靑春花在標楷體上〉,《e-zone》網站,2018年11月28日,網址:https://ezone.hk/article/2218106(2024年6月10日査詢)。
25.香港經濟日報:〈港媽貼小學寫字功課問錯處 張欣欣:不應矯枉過正〉,《經濟日報TOPick》網站,2018年5月17日,網址: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075263(2024年6月10日査詢)。
26.許瀚文:〈大陸在宋體、楷體的字形規範上有何不足?有尚可改善之處嗎?〉,《知乎》網站,2013年5月26日,網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70206/answer/17225590(2024年6月10日査詢)。
27.陳先行:〈先行說善本 第四講 兩部宋本《增修互註禮部韻略》刊刻地之辨〉,Bilibili《觀止講堂》頻道,2020年10月19日,網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Z4y157gW(2024年6月10日査詢)。
28.陳穎靑:〈剛剛看到有人在抱怨,現在小學課本竟然把「晒」當成正字,而「曬」變成異體〉,《老貓的漢字偵査課》專頁,2024年10月22日,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heOracleBones/posts/pfbid02gkuPHmZjTr8cp9VxzNHsBBs2NLqn1hx1AMnwPUvU9Go9bnHBqNkYLwtyRBG6vcwDl(2025年6月10日査詢)。
29.楊維中:〈Snow Leopard與iPhone 的字體問題〉,《Notes on Cocoa》網站,2009年7月21日,網址:https://cocoa.zonble.net/post/145597221(2024年6月10日査詢)。
30.楊維中:《TCFail》網站,2009年9月5日,網址: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128170604/http://zonble.github.com/tcfail(2024年6月10日査詢)。
31.賈恩祺:〈「烏」爲何比「鳥」少一劃?日本老師曝逗趣原因〉,《中時新聞網》網站,2020年7月29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200729005746-260804(2024年6月10日査詢)。
32.廖珮妏:〈字體課在學什麼(4):明體造型重點〉,《justfont blog》網誌,2018年9月3日,網址:https://blog.justfont.com/2018/09/jf-typeclass-intro-4(2024年6月10日査詢)。
33.維基媒體基金會:〈思源黑體〉,《中文維基百科》網站,2009年9月7日。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思源黑體(2024年6月10日査詢)。
34.維基媒體基金會:〈黑體-繁〉,《中文維基百科》網站,2009年9月7日。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黑體-繁(2024年6月10日査詢)。
35.維基媒體基金會:〈新細明體更新套件〉,《中文維基百科》網站,2009年9月7日。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新細明體更新套件(2024年6月10日査詢)。
36.劉紀瑩:〈K2生抄寫「氣」字遭老師圈錯 港爸上網求救:我個仔做錯啲咩?〉,《晴報》網站,2020年11月15日,網址: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803338/(2024年6月10日査詢)。
37.劉維榛:〈「甜」怎麼寫?兒考卷被圈錯……同學卻沒錯 網曝正確寫法:開眼界〉,《ETtoday新聞雲》網站,2021年3月19日,網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319/1941862.htm(2024年6月10日査詢)。
38.謝茜嘉:〈老師嚴改小一生詞語功課 網民熱議:磨滅學習興趣VS要求高好用心〉,《香港01》網站,2018年9月29日,https://www.hk01.com/article/241398(2024年6月10日査詢)。
39.蘇宇庭:〈金萱的聲音我們聽到了!其他本土字型業者呢?文鼎:我們從未缺席!〉,《數位時代》網站,2015年9月10日,網址: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12185043/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7342(2024年6月10日査詢)。
40.蘇尚耀:〈標準字史料整理的餘音——兼談對標準字問題的一些粗淺看法①〉,《國語日報》第3版(1986年10月16日)。
41.蘇尚耀:〈標準字史料整理的餘音——兼談對標準字問題的一些粗淺看法②〉,《國語日報》第3版(1986年10月23日)。
42.蘇尚耀:〈標準字史料整理的餘音——兼談對標準字問題的一些粗淺看法③〉,《國語日報》第3版(1986年10月30日)。
43.蘇尚耀:〈標準字史料整理的餘音——兼談對標準字問題的一些粗淺看法④〉,《國語日報》第3版(1986年11月6日)。
44.蘇尚耀:〈標準字史料整理的餘音——兼談對標準字問題的一些粗淺看法⑤〉,《國語日報》第3版(1986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