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范綱塏 Fan, Kang-Kai |
|---|---|
| 論文名稱: |
臺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豆形器與連杯形器之演變 The Change of Dou and Multiple Stem-Cup Pottery Shapes in the Neolithic Period of Central Taiwan |
| 指導教授: |
熊仲卿
Shiung, Chung-Ch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考古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48 |
| 中文關鍵詞: | 豆形器 、連杯形器 、類型學 、量化分析 |
| 外文關鍵詞: | Dou, Multiple Stem-Cup, Ceramic Typology, Quantitative analysis |
| 相關次數: | 點閱:52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豆形器與連杯形器是存在於臺灣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類型。此二器型有以下三點特徵:一、材質特殊,皆多為泥質陶與夾細砂陶,不同於同時代其他夾粗砂的陶器類型;二、存在的時間特定,不同於罐、缽、甑、瓶等等陶容器,此二器型僅見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與中期;三,形制多樣,豆形器與連杯形器雖然有特定的形制,但器物間也有各類不同的差異。本文將使用類型學方法(Typology),透過觀察豆形器與連杯形器的器物特徵,並以統計方法歸納其類型系統,從而梳理臺灣新石器時代豆形器和連杯形器的演變趨勢,並討論豆形器與連杯形器在功能上與風格上的意義以及其與臺灣中部地區新石器史前文化內涵的關聯。
Dou and Multiple Stem-Cup types of pottery existed in Taiwan during the Neolithic Age. These two pottery shapes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 they are made of special materials, mostly clay and fine sand,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types of pottery with coarse sand of the same period; second, they exist at a specific time, unlike jars, bowls, Dou and Multiple Stem-Cup are only found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Neolithic period. Third, the shapes are diverse. Although Dou and Multiple Stem-Cup have specific shapes, there are also var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bjects.
This essay will use the typology method to obser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facts and summarize their type system with statistical methods, to sort out the change of Dou and Multiple Stem-Cup in Taiwan during the Neolithic period,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u and Multiple Stem-Cup. Base on the result to understand Dou and Multiple Stem-Cup and their relevance to the Neolithic prehistoric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entral Taiwan.
一、古典文獻
段玉裁
1980[1808] 《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郭璞
1988[313] 《宋本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
鄭玄
1976[164]) 《鄭注周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二、中文文獻
Trigger, B. G.,徐堅譯
2008 《考古學思想史》,湖南:岳麓書社出版
不著撰人
2021《臺中市13期重劃區第一標工區涉及麻糍埔遺址滯洪池工程搶救發掘計畫結案報告書》,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委託庶古文創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
王嘉能、段紹崴
2024 〈3D 建模的考古應用:以圓山雙口罐製作工藝為例〉宣讀於「2024年臺灣考古學會年會」,臺灣考古學會主辦,8月30-31日。
石璋如
1950 〈從籩豆看臺灣與大陸〉,《大陸雜誌》1:4:7-10。
1969 〈殷代的豆〉,《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39上:51-82。
朱正宜、邱水金、戴瑞春、鍾亦興、張益生、邵美華、宋昱潔、莊詩盈、劉鵠雄
2012 《大龍峒:遺址搶救發掘及施工監看計畫成果報告》,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財團法人樹谷文化基金會執行。
朱正宜
2016 《西濱快速公路56K+140-56K+320段榕樹下文化遺址緊急搶救發掘成果報告書(定稿本)》,交通部公路總局西部濱海公路北區臨時工程處委託庶谷文創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
朱正宜、鍾亦興
2007 《西濱快速公路白沙屯南通灣段工程委託店子窩遺址搶救發掘工作 店子窩遺址成果報告》,交通部公路總局、西部濱海公路中區工程處委託庶古文創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何傳坤
1977 〈臺中縣大肚山台地及彰化南投縣境八卦山台地史前文化調查報告〉,張光直編,《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o. 70:27-64。
2000 〈認識台灣中部地區史前文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第147期。
何傳坤、屈慧麗
2009 〈臺中地區史前文化變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第265期。
何傳坤、屈慧麗、黃正璋
2004 《南勢坑史前遺蹟:王鴻博先生田野調查手稿南勢坑遺址考古發掘報告》,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何傳坤、劉克竑
2006 《台中縣營埔遺址發掘報告》。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吳美珍、郭素秋
2012 《「重要古物沙鹿南勢坑遺址文化層(灰坑剝取物)保養與保存管理計畫」成果報告》,臺中市文化資產管理中心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執行。
吳艷榮
2013 〈鳳鳥雙連杯與楚人婚姻觀〉,《楚天主人》(09):51-52。
宋文薰、連照美
1987 《卑南考古》,臺北:南天。
李仰松
1980 〈試談我國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雙連杯”和“三耳杯”及其有關問題〉,《中原文物》04:13-20。
李匡悌
1996 《牛埔遺址考古調查試掘報告》,交通部臺灣國道新建工程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李作婷
2019 《彰化縣列冊考古遺址牛埔遺址監管暨考古試掘探勘評估計畫成果報告書》,彰化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李坤修、黃郁倫、夏麗芳
2013 《土理土器:臺灣史前陶容器特展標本圖錄》,臺東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李德仁
2003 《史前暨原住民文物圖錄:郭東輝先生捐贈郭德鈴先生收藏》,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李曉東
2014 〈好川墓地陶豆的造型裝飾與風格特征〉,《中國陶瓷》50(05):70-73。
2015 〈好川墓地陶豆體現的設計思想〉,《麗水學院學報》37(06): 24-28。
杜正勝、黃銘崇
1998《來自碧落與黃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精選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沈建華、曹錦炎
2001 《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孟昭聯
2015 《甲骨文字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屈慧麗
2010 《臺中市西屯區12期重劃區公兼兒六基地遺物內涵調查工作執行計畫成果報告》,文英基金會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10 《國立中興大學頂橋仔遺址試掘評估計畫及後續處理成果報告》;國立中興大學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12 〈梳理的文明-再看西大墩遺址牛罵頭文化的特色〉,《田野考古》 15(2): 17-46。
2013 《102年度臺中市遺址監管及管理維護計畫成果報告》,臺中市文化資產處管理中心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16 《臺中市「台中公園遺址」水源段79、82、82-2、135-9號地試掘計畫成果報告(定稿本)》,臺中市政府水利局委託計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16 《臺中市西屯區「安和路」遺址福和段331號工程用地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慶合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17 《臺中市西屯區安和路遺址出土人骨及文物清理計畫結案報告》,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委託計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19 《臺中市知高遺址、西安里遺址與惠來遺址(河南路)出土遺物整理計畫結案報告》,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23 《中部人說故事──兼錄黃炫星先生捐贈水蛙窟遺址標本》,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屈慧麗、黃文樹、蔡衡
2010 〈從惠來遺址出土遺物和古土壤形態探討台中盆地史前環境〉,《考古人類學刊》72:35-66
林朝棨
1957 《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邱水金、朱正宜、楊鳳屏、張益生
2018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第四期考古遺址發掘及監測計畫三抱竹南遺址發掘成果報告(定稿本)》,科技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委託財團法人樹谷文化基金會執行。
俞偉超
1989 〈關於「考古類型學」的問題〉,《考古學是什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頁54-107。
徐昭峰、王凱凱
2022 〈小河沿文化陶豆研究〉,《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43(03):57-63。
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
2023《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
庶古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2015《航海王與莊稼郎:圖錄專輯:臺灣史前文化在地化歷程》,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張光直
2013[1986] 〈考古分類〉,《考古學專題六講》,北京:三聯書店,頁60-71。
張法
2017 〈豆:作為中國遠古陶器之美〉,《人文雜誌》(03):68-73。
張翀
2020 〈器與禮:東周社會變化中的豆、觥(匜)之革〉,《藝術學研究》(05):61-69
張峻嘉
2010 《臺灣全志 卷二 土地志‧境域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張聞捷
2011 〈略論東周用豆制度〉,《考古與文物》(01):43-52+123。
郭素秋
2016 〈中部地區大坌坑式陶器的內涵─以彰化縣牛埔遺址為例〉,《田野考古》18.2:1-36
郭素秋、簡史朗
2014 《彰化縣牛埔遺址調查研究與試掘計畫成果報告》,彰化縣文化局委託打里摺文化協會執行。
郭素秋、戴瑞春、陳得仁、吳美珍
2008 《彰化縣遺址普查計畫第一期:彰化市、福興鄉、花壇鄉、芬園鄉、員林鎮》,彰化縣文化局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執行。
陳文山
2016 《臺灣地質概論》,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陳正祥
1993 《臺灣地誌》,台北,南天。
陳有貝
1997〈日本考古學中的”編年”研究〉,《田野考古》5(2):23-37。
陳奇祿
1992 《臺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
陳鐵梅
2005 《定量考古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士強、劉益昌、楊鳳屏
1999 《圓山遺址史蹟公園範圍區考古發掘研究計畫》,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楊貴三、沈淑敏
2010 《臺灣全志 卷二 土地志‧地形篇》,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臧振華
1990 〈論台灣的細繩紋陶文化──兼論台灣史前文化來源問題研究的概念和方法〉,《田野考古》1(2): 1-31。
2007 《南科出土文物選粹》,臺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臧振華、李匡悌
2012 《南科的古文明》,臺東: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
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
1995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臺中縣、臺中市》,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趙金勇、鍾亦興
1992 〈彰化縣彰化市牛埔遺址調查報告〉,《田野考古》3(2):49-66。
趙輝
2019 〈當今考古學的陶器研究〉,《江漢考古》(01):3-14。
劉克竑
2009 〈搶救牛埔遺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第283期
2011 《牛埔遺址考古調查試掘評估計畫期末報告》, 振榮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16 《台中市西屯區福和段99地號土地考古試掘報告》,黃美玉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18 《台中市西屯區福和段232地號土地安和遺址考古記錄發掘成果報告(修正版),吳銘堂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18 《台中市西屯區福和段336地號土地考古搶救發掘報告》,柏霖動機實業有限公司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19 《台中市大肚區頂街段273號土地頂街遺址考古試掘計畫期末報告》,昇佳建設有限公司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19 《台中市西屯區福和段236地號土地安和遺址考古試掘報告(修正版)》,航電企業有限公司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19 《台中市南勢坑II遺址考古試掘計畫暨一次、二次搶救期末報告(修正版)》,臺中市政府水利局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20 《台中市西屯區福和段102地號土地考古搶救發掘報告》,張啟良建築師事務所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20 《台中市西屯區福和段236-1地號土地安和遺址考古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張弘楷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20 《台中市豐原區福德段426、428地號土地烏牛欄遺址考古試掘報告(修正版)》,米羅生活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21 《台中市大肚區頂街段248號地號等4筆土地頂街遺址考古試掘計畫期末報告(修正版)》,昇佳建設有限公司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21 《台中市西屯區龍富段88地號土地惠來遺址考古發掘計畫期末報告》,
睿軒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21 《台中市西屯區惠順段117地號土地惠來遺址考古試掘計畫契約變更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聯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22 《台中市西屯區龍富段78、79、81、80、83、85、336、337地號等8筆土地惠來遺址考古試掘計畫契約變更搶救發掘報告》,久樘開發股份限公司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2023 〈牛罵頭文化的陶器〉未刊稿。
劉克竑、何傳坤
2008 〈台灣史前的陶器工藝〉,收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第243期。
劉秋瑞
2013 〈說 “ ” 〉,《中原文物》(02):48-50。
劉益昌
1997 《臺北市芝山岩遺址受「天母忠誠路次幹管工程」影響部份處理報告》,臺北市民政局委託計畫。
1999 《存在的未知—臺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2019 《史前人群與文化》,臺北:玉山社。
劉益昌、莊家銘
2019 《國定鳳鼻頭(中坑門)考古遺址考古調查試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執行。
劉益昌、郭素秋、楊鳳屏、戴瑞春、林美智、陳惠君
2002 《新竹市上沙崙暨相關考古遺址調查研究》,竹塹文化資產叢書,No. 226,台灣考古遺址研究(10),新竹市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劉益昌、陳俊男
2007 《臺中縣考古遺址普查與研究計畫研究報告》,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
劉益昌、溫振華、王淑津、林美智
2006 《臺中縣縣定古蹟牛罵頭遺址調查研究計畫案結案報告書》,臺中縣:臺中縣文化局。
劉益昌、厲以壯
2017 《臺中市西屯區惠順段113地號出土遺物整理計畫結案報告書》,臺中市文化資產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執行。
2018 《臺中市西屯區惠民段145地號出土遺物整理計畫結案報告》,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執行。
劉益昌
2020 《臺中市西屯區安和考古遺址福和段332 地號出土遺物整理成果報告書》,東昇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委託月湖文化實業有限公司執行。
劉益昌、顏廷伃、鍾亦興
2008 《東西向快速公路八里新店線八里五股段工程影響訊塘埔遺址緊急考古發掘與資料整理分析計畫》,新亞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委託。
蔡一峰
2021 〈豆器自名 “ ” 新考〉,《文史》(01):263-272。
謝明文
2021 〈談談豆形器的自名以及它與燈名的關係——以出土資料爲中心〉,《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02):
韓建業
2018 《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臺北:五南。
韓瀟
2015 〈從崧澤文化豆、杯、壺看大汶口文化的影響〉,收自《天津美術學院學報》(03)。
蘇秉琦
1984 〈瓦鬲的研究〉,收自《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37-156。
二、中文學位論文
李宜峰
2017 〈鄭洛地區東周時期陶豆形制研究〉,吉林:吉林大學碩士論文。
汪威
2020 〈安徽江淮地區兩周時期陶豆初步研究〉,江蘇:南京大學碩士論文。
屈慧麗
2011 〈臺中地區史前文化與古環境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張博森
2018 〈兩周時期漢水中游陶豆的演變分析〉,甘肅:西北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論文。
趙金勇
1994 〈台東縣長濱鄉長光遺址發掘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劉麗華
2018 〈牛罵頭文化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蔣蓓
2016 〈崧澤文化陶豆試析〉,江蘇:南京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論文。
三、英文文獻
Adams, W. Y.
1988 “Archaeological classification: theory versus practice.” Antiquity, 62(234): 40-59.
Anderson, D. G., Smallwood, A., Miller, D. S.
2015 “Pleistocene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 PaleoAmerica 1(1): 7-51.
Andrefsky Jr. W.
2006 Lithics: Macroscopic Approaches to Analysis . 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ainerd, G.
1951 The use of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s in archaeological analysis. In Essays on Archaeological Methods. Edited by J. B. Griffin.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p117-127
Chang, K.C.
1969 Fengpitou, Tapenkeng, 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in Anthropology.
Cochrane, E. E., Rieth, T., Dickinson, W. R.
2013 "Plainware ceramics from Sāmoa: Insights into ceramic chronology,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selection among colonizing populations."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32(4): 499-510.
David, B., McNiven, I. J. , Leavesley, M., Barker, B., Mandui, H., Richards, T., Skelly, R.
2012. "A New Ceramic Assemblage from Caution Bay, South Coast Mainland Papua New Guinea: the Linear Shell Edge-Impressed Tradition from Bogi 1." Journal of Pacific Archaeology 3: 73-89.
Dewar, R. E., Jr
1977 Niu-ma-t'ou, Ting Chieh, and Chiu She: A report of the archaeology of three sites in the Tatu River valley. In Reports of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the Choshui and Tatu River Valleys of West-central Taiwan. edited by K.C. Chang.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pp. 65-161.
Ford, J. A.
1954 “Comment on A. C. Spaulding, “Statistical Techniques for the Discovery of Artifact Types”." American Antiquity 19(4): 390-391.
Ford, J. A. and Steward, J H.
1954 “On the Concept of Type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 56, No. 1, pp. 42-57
Gifford, J. C.
1960 “The Type-Variety Method of Ceramic Classification as an Indicator of Cultural Phenomena." American Antiquity 25(3): 341-347.
Hein, A.
2016 “The Problem of Typology in Chinese Archaeology." Early China 39: 21-52.
Ikawa‐Smith F.
1982 Co‐traditions in Japanese archaeology, World Archaeology, Vol. 13, No. 3, pp 296-309
Lee Lyman, R. and O. B. M.J.
2006 Sedation and Cladistic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agenetic and Cladogenetic Evolution. In Mapping Our Ancestors : Phylogenetic Approaches in Anthropology and Prehistory, edited by Lipo, C. P., O’Brien, M. J., Collard, M., Shennan, S. J., and Eldredge, N., pp 65-88
Lipo, C. P., Madsen, M. E., and Dunnell, R. C.
2015 A theoretically-sufficient and computationally-practical technique for deterministic frequency seriation." PLoS One 10(4): e0124942.
Lycett, S. J.
2015. "Cultural evolutionary approaches to artifact variation over time and space: basis, progress,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56: 21-31.
Lyman, R. L., O’Brien, M. J., and Dunnell, R. C.
1997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e History, Garman:Springer.
Miller S. F. and F. Bordes
1972 On Old and New Concepts of Typology, Current Anthropology , Vol. 13, No. 1, pp. 139-141
Nance J. D.
1981 Statistical Fact and Archaeological Faith: Two Models in Small-Sites Sampling,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 , Vol. 8, No. 2 , pp. 151-165
Neff, H.
1992 "Ceramics and Evolutio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 4: 141-193.
O'Brien, M. J. and R. Lee Lyman
2002 "The epistemological nature of archaeological units." Anthropological Theory 2(1): 37-56.
O'Brien, M. J. and Leonard, R. D.
2000 Style and Function: An Introduction. In Style and Function Conceptual Issues in Evolutionary Archaeology. edited by Hurt, T. D. and Rakita, G., pp. 1-24
Pearson, R.
2022 Taiwan Archaeology:Loc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in the China Seas, 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ead, D. W.
2009 Artifact Classification:A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UK:Routledge.
Renfrew, C. and P. Bahn
2012 Archaeology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London:Thames & Hudsons.
Sackett, J. R.
1986 “Style, Function, and Assemblage Variability: A Reply to Binford.” American Antiquity 51, No.3 :628-634.
Shennan, S.
2008 “Evolution in Archaeolog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7(1): 75-91.
2020 “Style, Function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Culture History and Convergent Evolution - Can We Detect Populations in Prehistory? , edited by Groucutt, H. S, pp.291-298
Spaulding, A. C.
1953 “Statistical Techniques for the Discovery of Artifact Types." American Antiquity 18(4): 305-313.
Thomas, D. H.
1978 “The Awful Truth about Statistics in Archaeology”. American Antiquity, Vol. 43, No. 2, Contributions to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Apr., 1978), pp. 231-244
Wiessner, P.
1984 "Reconsidering the behavioral basis for style: A case study among the Kalahari S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3: 190-234.
Zhao, Y.
2020 Liangzhu Pottery. German: Springer
四、網路資料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https://ndweb.iis.sinica.edu.tw/ihparchaeo/index.jsp
2、文化部典藏網 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Default.aspx3
3、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藏品查詢系統 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nmp_collections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