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任上勇 Jen, Shang-Yung |
|---|---|
| 論文名稱: |
戰後臺東市漢人民俗信仰之研究 Han People’s Folk Bliefs in Taitung City After World War II |
| 指導教授: |
石萬壽
Shyr, Wan-Show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86 |
| 中文關鍵詞: | 民俗信仰 、臺東市 、阿美族 、卑南族 |
| 外文關鍵詞: | Han Chinese folk beliefs, Taitung City, Amis Tribes, Puyuma Trib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5 下載:1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東與花蓮並稱臺灣的後山地區,也是臺灣最晚開發的縣份,清朝時期的臺東,漢人遠少於先住民。日本時代初期因移民政策限制,交通又不方便,漢人增加不多;日據時代晚期雖然上述因素消除,漢人大量增加,但因政府的壓制,漢人民間信仰仍不興盛。因為臺東是再移民地區,當時的信仰除了長濱鄉寧埔村城山寧城宮的三山國王,都已不再是家鄉神等有族群意識區分的神明,而是在西部已經變成普遍信仰的神明,如玉皇上帝、玄天上帝、天后、土地公、觀音、神農大帝、太子爺等,然其中卻幾乎沒有西部最常見的王爺信仰。
戰後因漢人大量東移,及政府不再限制民俗信仰發展,因此,各類宮、廟、堂、壇快速增加,祭祀神明的種類也日漸多元。在日本時代之前沒有的王爺廟、壇也隨著西部移民東來,帶來家鄉神而出現;有極少數當時不敢公開的信仰,戰後也日漸公開而立廟。各類信仰的數量,除隨處可見的土地公外,並沒有明顯以哪一類神明較多。在信仰源起部分,以地方信仰中心最多,靈驗和神蹟次之,同鄉居末,以及其他原因而產生的信仰。
本研究劃分為市區、東北區、西南區三個區域,其中以市區最為富庶,也是擁有最多帶有私人性質廟宇、神壇的區域,有許多是藉由大廳、房子偏間改建出來的堂、壇。其他兩區域除東北區富岡里有許多私壇外,則較少見私人性質較重的廟宇、神壇。研究也發現,信徒無論經濟好或壞,都很熱衷建廟。
臺東的民俗信仰有許多行業神,其中以聖文殿系統最早(含聖文殿、荷葉殿、聖隆宮)。後因天后宮主辦元宵遶境,有其他行業神參與之影響,信徒因而各擁自己行業的祖師爺加入遶境,有油漆、水電、糕餅業。此外還有漢醫藥、國術體育、理髮等行業神。目前除了糕餅業的孔明先師以外,都已有固定的祭祀地點。玄武壇的玄壇元帥(寒單爺),因早期信徒大多是「佚陶人」,而讓人有流氓神的印象;後來隨著元宵砲炸肉身寒單爺,成為臺東最知名的神明之一,在堂主李建智的整頓和考證下,洗脫流氓神的汙名,正名為武財神。
本研究發現臺東幾乎沒有文神信仰,僅濟化殿、東凌宮奉祀孔子,但皆非主神;文昌帝君的系統則只有仁愛福德宮、卑南鄉的凌霄寶殿。這與臺東開發最晚,文教之風不盛,故對文神較乏積極崇拜有關。近年來因應考生需求,終於在凌霄寶殿供奉文昌帝君。臺東也極少醫神信仰,但有許多廟宇的興起伴隨治病的故事而來,顯示信徒相信神明具有萬能的力量。本研究又發現臺東市內以觀音為主神的民俗廟宇僅有玉雲亭,另有少數私人神壇、道場也奉祀觀音。
臺東市還有一特殊現象,就是居住在平地的許多阿美族、卑南族等原住民,有的本來不信教,也有不少原本信奉基督教,卻在神蹟靈驗的顯化下參與漢人的民俗信仰。
Taitung is one of the latest territories to be developed in Taiwan. The populationof Han Chinese People in Taitung only overshadowed the aboriginal population after the World War II. Before this period, Han Chinese folk beliefs were limited to populardeities such as Yu-Huang-Shang-Di (玉皇上帝), Ma-Zu (媽祖), Guan-Sheng-Di-Jun(關聖帝君) and Xuan-Tian-Shang-Di (玄天上帝). The number of templ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ost World War II. In addition, these folk beliefs evolved much varietyafter de-restriction of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scope of this thesis is limited to the post World War II period in Taitung City.Because the scope falls in the recent past, it is possible to interview both the temple
adherents who supported temple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emple leaders. Field investigation, in addition to reviewing related literature, was used. This included temple and surrounding area visits, interviews of past and current temple leaders, and interviews of temple members to documen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area folkbeliefs. From these sour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belief development andlocal population or economic conditions can be examined.
This thesis covers temples of the well known deity, Han-Dan Ye, and various other deities followed by industry within Taitung City, divided into central, northeast
and southwest areas.
My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Followers of industry folk gods in Taitung, not only included devotees concerned with piety, but also members who joined for societal and business connections.
2. Folk belief development was not necessarily tied with economic prosperity and/or population change.
3. Societal concepts of folk deity capabilities evolved and grew. Originally,water deities managed only water affairs, land deities, agricultural affairs and medical deities, medical affairs. These deities then evolved capabilities in areas other than their traditional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especially gaining abilities to grant favors for health.
4. Certain aboriginal Amis or Puyuma people have converted to Han folk beliefs from atheism or Christian beliefs. The change reflects cross culture development among people in Taitung City.
5. Polytheism in Han folk beliefs exhibits high tolerance for cross folk beliefs.Most folk believers pay respect to more than one deity and may even work for different temples.
一、史料
李文良等纂修,《臺東縣史政事篇》,(臺東:臺東縣政府,民90)。
李雄揮等纂修,《臺東縣史文教篇》,(臺東:臺東縣政府,民90)。
吳文興等纂修,《關山鎮志》,(臺東:臺東縣關山鎮公所,民90)。
林美蓉等纂修,《臺東縣史漢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民90)。
孟祥瀚纂修,《臺東縣史開拓篇》,(臺東:臺東縣政府,民90)。
胡傳,《臺東州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9)。
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9)。
後山文化工作協會,《台東耆老口述歷史篇》,(臺東:臺東縣立文化中心,民88)。
陳錦榮編譯,《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67)。
陳榮發監修、夏黎明總編纂,《池上鄉志》(臺東:臺東縣池上鄉公所,民90)。
鹿子木小五郎,《臺灣省臺東廳管內視察復命書》,日本明治45年石印稿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民74)。
曾聖元等纂修,《臺東縣史觀光篇》,(臺東:臺東縣政府,民89)。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主編,《臺灣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表 附1944,1945年臨時戶口調查資料》,(東京:株式會社文生書院,平成12)。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編,《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結果表》,東京:文生書院,平成12)。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編,《大正九年十月一日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記述報文附結果表:第三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東京:文生書院,平成12)。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編,《台湾總督府国勢調查報告(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臺東廳˙花蓮港廳˙澎港廳)》,(東京:株式會社文生書院,平成12)。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編,《臺灣昭和十年國勢調查結果概報》,(東京:株式會社文生書院,平成12)。
藍鼎元,《平臺紀略》,(北京:中國書店,2000)。
二、專著
王世禎,《中國各省婚俗》,(臺北:星光出版社,民70)。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85)。
刑 莉,《觀音信仰》,(臺北:揚智文化總經銷,民84)。
吳騰達,《寒單爺研究》,(臺東:臺東縣立文化中心,民85)。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7)。
陳正之,《臺灣的傳統藝陣》,(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民84)。
陳清正編,《台東天后宮滄桑史》,(高雄:國泰美術印刷出版社,民76)。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9)。
劉還月,《臺灣歲時小百科》,(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
鄭全玄,《台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臺北:知書房,民84)。
臺東縣後山文化工作協會編著,《臺東縣寺廟專輯》,(臺東:臺東縣立文化中心,民85)。
臺東縣政府,《臺東縣寺廟名冊》,(民93年12月登記,未出版)。
臺東縣政府民政處編印,《臺東縣神壇名錄》,(民95年9月編印,未出版)。
三、期刊、學位等論文
王見川,〈略論日治時期「齋教」的全島性聯合組織:台灣佛教龍華會〉,收錄江燦騰、王見川主編,《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3),頁149-190。
李玉芬,〈「後山」漢族的移墾之探討〉,收錄《臺東縣八十九年度後山文化研討會論文資料彙編》,(臺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東縣政府文化局等,民89),頁30-46。
吳建昇,《日治以前台灣後山經營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7月)。
林文寶,〈元宵夜炸寒單爺迎財神──台東民俗之一〉,《台東師院學報》第六期,(臺東:臺東師範學院,民84年6月),頁1-48。
林素珍、陳耀芳,〈台東馬蘭阿美族信仰民間宗教之研究〉,《台灣原住民研究季刊》第2卷第2期,(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2009年夏季號),頁33-68。
周梅雀,〈煙硝瀰漫炸寒單〉,《台東文獻》復刊一號,(臺東:臺東縣政府,民86年5月),頁106-113。
姜祝山,〈炮炸肉身寒單爺〉,《藝術觀點》六號,(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學院,民89),頁8-9。
黃學堂,〈日治時期台東地區的客家移民〉,《臺東文獻》復刊第十期,(臺東:臺東縣政府文化局,民93年10月),頁3-29。
楊義清,〈台東地區的鸞堂──東凌宮沿革簡史〉,《臺東文獻》復刊第八期,(臺東:臺東縣政府文化局,民92年4月),頁51-61。
趙川明,〈台東縣寺廟發展簡史〉,《臺東文獻》復刊一號,(臺東:臺東縣政府文化局,民86年5月),頁16-28。
四、田野調查與訪談
玄武堂:田野訪談,民98.2.10,受訪人堂主李建智及老信徒。
金龍宮:田野訪談,民99.2.17,受訪人執行長黃慧榮先生。
代天府玉世宮:田野訪談,民99.2.17,受訪者游添火先生。
奉順宮:田野訪談,民99.2.17,受訪人委員李東龍先生、唐添輝先生及其他信徒。
皇天府:田野訪談,民99.2.17,受訪人皇天府創始人之女陳女士。
安東府:田野訪談,民99.2.17,受訪人總務吳發全先生。另參考廟前碑記。
保安宮:田野訪談,民99.2.18,受訪人主委蕭水旺先生(蕭仁存之子)及夫人。
白雲宮:田野訪談,民99.2.18,受訪者主持吳金堂、許映秋。
忠心堂:田野訪談,民99.2.18,受訪者王顯臣先生。另在廟內牆上嵌有民90年信士盧重生所撰重建碑記《忠心堂建廟之沿革》。
知本代天府:田野訪談,民99.2.18,受訪人總幹事林信雄先生及另三位廟務人員。
福安宮(豐年里福德祠):田野訪談,民99.2.18,受訪人張照勇先生。
敬山宮及福德祠:田野訪談,民99.2.18,受訪人蔡東波、盧朝州先生。
代巡府:田野訪談,民99.2.18,受訪者郭富生先生。
濟化殿:田野訪談,民99.2.18,受訪者林春生、副主委林瓊鴻先生及兩位榮民。另因本殿孔子神像自知本代天府請來,同日於知本代天府處訪問林信雄先生當年拜孔子的原因。
慈聖宮:田野訪談,民99.2.18,受訪者吳碧奎先生。
萬世福德宮(建東社區)、福德宮(上建和社區):田野訪談,民99.2.18,受訪者不具名老鄉民。
安南宮:田野訪談,民99.2.19,主任委員張政聰先生。以及廟中民72年碑記《安南宮概史》、民84年碑記《安南宮增建二樓寶殿宮誌》。
南清宮:田野訪談,民99.2.19,受訪者李榮圈先生。
湄聖宮:田野訪談,民99.2.19、99.2.21,受訪人委員劉望先生、一位阿婆及兩位卑南族女信徒。
天上宮:田野訪談,民99.2.19,受訪人主持莊永裕先生及其妹妹。
東嶽殿功德宮:田野訪談,民99.2.19,受訪人蘇郁晴女士、主持邱順和先生,及眾信徒補充。
岩灣保安宮:田野訪談,民99.2.19,受訪者楊振傳先生。
慈德宮:田野訪談,民99.2.19,受訪者柯建綸先生。
保安堂:田野訪談,民99.2.19,受訪人南清宮主委李榮圈先生、不具名人。
仁愛福德祠:田野訪談,民99.2.19,不具名受訪者。
海神廟:田野訪談,民99.2.20,受訪者柯先生。
忠雲宮:田野訪談,民99.2.20,受訪者主持林秋蘭女士。
福寧宮:田野訪談,民99.2.20,受訪人鄭振源先生。
辰安宮:田野調查觀察及訪談,民99.2.20,受訪人鄭振源先生。
馬蘭福應祠:田野訪談,民99.2.20,受訪人主委李月圓先生、委員林坤良先生及其餘三位信徒補充。
聖文殿:田野訪談,民99.2.21,受訪人邱清豐等眾委員。
紫鳳宮:田野訪談,民99.2.21,受訪人總務吳美月女士、住持邱木井先生補充。
臺東濟公堂:田野訪談,民99.2.21,受訪人主持大師兄何國寶先生及總幹事彭先生。
北極殿:田野訪談,民99.2.21,受訪人管理委員會主委陳森川先生。
順天宮:田野訪談,民99.2.21,受訪人主委鍾雙能先生,及眾位老信徒補充。
福安宮:田野訪談,民99.2.21,受訪人鄭節子女士及女兒。
聖天堂:田野訪談,民99.2.21,受訪人主持兼管理人鍾廣成、鍾廣長兄弟及鍾家二姊妹。
忠善堂、忠合宮:田野訪談,民99.2.21,忠合宮、忠善堂處訪問交相比對、補充。受訪人忠善堂堂主鄭秋菊女士、游先生及眾信徒補充,忠合宮總務蔡文姬女士。
神農宮:田野訪談,民99.2.21,受訪者廟公李壬癸、壇務主長賴昶壯先生。
顯天宮:田野訪談,民99.2.21,受訪人謝先生。
豐安宮:田野訪談,民99.2.22,受訪人總幹事廖永福先生。
鳳凰宮:田野訪談,民99.2.22,受訪人前副主委陳信男先生及其他信徒補充。
聖隆宮:田野訪談,民99.2.22,受訪人曾任臺東鐵器商工會第十屆(任期民76-79年)理事長的現任主委郭文門先生及委員鍾雙能先生。
慈保宮:田野訪談,民99.2.22,受訪人劉婆婆及顧廟老信徒。
永康福德祠:田野訪談,民99.2.22,受訪人陳信男先生(當地市民代表)。
將軍廟:田野訪談,民99.2.22,受訪人楊老先生。
明子宮:田野訪談,民99.2.22,受訪人主委謝正容先生、余水瀛先生等三位里民。
東后宮:田野訪談,民99.2.22,受訪人女廟祝姪兒林志明先生。
忠聖堂:田野訪談,民99.2.22,受訪人主委鄭東文先生、楊福隆先生、許先生等及其他信徒補充。
東海龍門天聖宮:田野訪談,民99.2.22,受訪人主委陳萬船先生。及陳君提供的廟宇簡介。
慈雲亭:田野訪談,民99.2.23,受訪人彭雲生先生。
臺東財帛如意宮:田野訪談,民99.2.23,受訪人林進輝先生,並提供本宮《九天玄君無字心經》作為參考。
忠勝堂:田野訪談,民99.2.23,受訪人堂主田建忠先生。
媽祖壇:田野訪談,民99.2.23,受訪人鐘新金先生及夫人。
安世宮:田野訪談,民99.2.23,受訪人林宗龍先生。
荷葉殿:田野訪談,民99.2.23,受訪人陳福建先生及六位信徒共同補充。
東邑普化寺:田野訪談,民99.2.23,受訪者委員楊文生先生。
臺東都城隍廟:田野訪談,民99.2.23,受訪者白小鳳女士,白女士並提供臺東都城隍廟沿革。
東邑宣靈堂:田野訪談,民99.2.23,受訪人堂主蔡宗瑋。
保安宮:田野訪談,民99.2.23,受訪人王俊銘先生及許先生。
興隆堂:田野訪談,民99.2.23,受訪人主持林金慶先生。
鴻海堂:田野訪談,民99.2.24,受訪人堂主邱宗宏先生。
天上三聖貞宮:田野訪談,民99.2.24,受訪者宮主吳國輝夫妻及兒子。
朝天宮:田野訪談,民99.2.24,受訪者里長丈夫、曾任北宮副主委的余一峰先生。
太皇殿:田野訪談,民99.2.24,受訪人吳廟公。
靜洋萬善廟:田野訪談,民99.2.24,受訪人總務羅振生先生及眾信徒。
修緣壇:田野訪談,民99.2.24,受訪者郭柏村先生及郭阿媽(分別為壇主郭益銘先生之子、母)。
聯天宮:田野訪談,民99.2.24,受訪人曾三煌先生、夫人、二千金及張先生。
救世殿龍仙宮:田野訪談,民99.2.24,受訪人主持李文質先生及委員李庭昀先生。
武安宮:田野訪談,民99.2.24,受訪者前主委邱正亮。
臺東萬善堂:田野訪談,民99.2.24,受訪人廟婆潘素貞女士。另訪問隔壁老居民(非信徒)。
竇聖先師祖師壇:田野訪談,民99.2.25,受訪人陳太太、陳建維母子。
鎮水殿:田野訪談,民99.2.25,受訪人溫忠泰主委及眾委員、吳汝滄先生。
明安宮隆安堂:田野訪談,民99.2.25,受訪者民生里長余振維先生。
龍德宮:田野訪談,民99.2.25,受訪者主持方桂珍女士。
北極宮:田野訪談,民99.2.25,受訪人主委林精一先生。
重陽宮:田野訪談,民99.2.25,受訪人宮主廖惠玲女士。
賢興宮:田野訪談,民99.2.25,受訪人宮主夫人施秀滿女士。
代天府:田野訪談,民99.2.25,受訪人李老先生、吳老先生。
海安宮:田野訪談,民99.2.25,受訪人廟公施壽海先生及筆者三阿姨補充。
孔明先師:田野訪談,民99.2.26,受訪人去年爐主佳佳西點麵包吳麗雲女士及其兒子、金成珍名產餅行王德欽先生。
慈隆宮:田野訪查,民99.2.27,受訪人委員兼總務廖新助、主任委員易清河,另有民94年所製碑記《新園慈隆宮簡介》。
豐聖宮:田野訪談,民99.2.27,受訪人殷文品先生。另有民69、91的建廟捐獻信徒碑記。
光明里福德祠(東糖街福德祠):田野訪談,民99.3.2,受訪人糖廠子弟任晟蓀先生及糖廠員工曾子逢先生。
蘭州街福德祠(東方大鎮福德祠):田野訪談,民99.3.2,受訪人糖廠子弟任晟蓀先生、東方大鎮住戶謝錦春女士。另於2.23田野調查參觀東糖文物館內展示資料。
大橋福德祠:田野調查,民99.2.19,資料來源民41年建廟落成、民78年重建、民94年重修捐獻碑記,及附近東嶽殿功德宮眾信徒作移民背景及時代發展的補充。
臺東順天壇萬善廟:田野調查,民99.2.19,資料來源本廟碑記。
福德聖安宮:田野調查,民99.2.20,參考廟中所掛起源廟志。
萬靈堂:田野調查,民99.2.20,萬靈堂內民45陳江生所寫《為籌建第二公共墓地萬靈祠發起人留言》,及民70、82年信徒捐獻碑記。並訪問管理人吳汝滄先生。
慈安宮:田野調查,民99.2.22,廟中碑記,及訪問附近商家。
豐康福德祠:田野調查,民99.2.22,廟中碑記及對附近地理之觀察、訪問拜拜信徒。
五、網路
「TDB防災颱風資料庫網頁系統」,網址:
http://rdc28.cwb.gov.tw/data.php,上網時間:民99.3.2,pm11:00。
臺東市戶政事務所網站,網址:
http://www.taitung-house.gov.tw/?Act=page4-2-01,上網時間:民99.3.26,pm8:30。
臺東市生活情報地理資訊網,網址:http://210.241.119.107/e-life/DefaultFrame.aspx,上網時間:民99.3.29,pm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