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許勻慈 Hsu, Yun-Tzu |
|---|---|
| 論文名稱: |
郭柏川「東方新野獸」藝術風格研究 A Study on Kuo Po-Chuan’s Artistic Style of New Eastern Fauvism |
| 指導教授: |
劉梅琴
Liu, Mei-Ch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 畢業學年度: | 10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20 |
| 中文關鍵詞: | 郭柏川 、東方新野獸 、狂野氣質 、國族意識 、宣紙油畫 |
| 外文關鍵詞: | Kuo Po-Chuan, New Eastern Fauvism, rave styl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xuan paper mix oil paint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7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命題「郭柏川『東方新野獸』藝術風格研究」,從「東方」與「野獸」兩者名詞間的聯繫,在歷經研究探析後使得將「東方」與「野獸」,以「新」字作串接,筆者將之併合為「東方新野獸」一新名詞,旨在探析臺灣藝術家郭柏川(1901-1974),何以在繪畫歷程歷經不同地域(東瀛、北平、臺灣)及當時代的洋畫衝擊下,突破、內化與創新出具東方意識的野獸風格作品,表現殊異之東方新野獸趣味。
從文獻分析郭柏川生命歷程,切入東、西方野獸派之交流與滲透,以藝術社會學明晰郭柏川所處時代背景等議題,藉由以上的基礎與脈絡,將之與郭柏川藝術表現相比較,以定位其藝術中展現新的東方野獸趣味,最後由風格分析法探究郭柏川表現「東方新野獸」藝術風格與形式表現。而東方新野獸藝術實為汲取西歐野獸派風格的構成與色彩,於構成上有平面式構圖、色塊面構成、簡化細節與陰影等特性,在色彩表現更含有原色、純色與主觀色彩的運用;郭柏川將西歐野獸派風格結合於東方中華精神的內蘊、思維及技法,運用西方的油畫色料結合東方的宣紙媒材,加入地方性的色彩、紋飾與風俗,表現出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及筆墨技法的線性。郭柏川將兩大東、西方系統折衷內化後,形成屬於己我之東方野獸藝術風格,此藝術展現於整體形式表現消融了西歐野獸派的狂狷,取而代之為承襲東方的理性溫雅,同時又不失其野趣,且充分突顯東方民族性與地方性;形成中西方條件互融之藝術整合,印證於郭柏川意念:藝術追求時代性、民族性與自我性。
此研究藉由外部表象與內在心境,從野獸風格作品觀看東方意味表徵與精神表現,重新釐清郭柏川於東方野獸藝術之歷史定位與創新價值。此外,論文中提供筆者自行設計之相關圖表,期能由此提供讀者一明晰、簡捷之圖文研究探析。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rtistic style of Taiwanese artist Kuo Po-Chuan (1901-1974).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how Kuo created the new artistic style titled Eastern Fauvism and how it impacted Western art. Moreover, Kuo’s artistic style shows not only national consciousness, but also self-reflect and endemically emotion.
There are two main elements included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section, namely: Kuo’s life background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Fauvism. Firstly, Kuo’s background was described accordingl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of art. Secondly, the style of Kuo’s “New Eastern Fauvism” was illustrated by style analysis.
Kuo’s new artistic style is closely related to Western Fauvism and Eastern spirit. On the one hand, Kuo combined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Fauvism, including its compositions, color styles, lump compositions, details and shadows simplification, primary colors usage and subjective colors usage. On the other hand, Kuo painted on xuan paper with oil painting pigment to address Eastern spirit. Accordingly, he added local ornamentations to express th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Chinese painting skills.
In conclusion, Kuo’s artistic style ‘New Eastern Fauvism’ was integrated Western Fauvism and Eastern spirit. It is worthwhile to note that Kuo addressed rational and mild characteristics of Eastern spirit to present the rave style in Western Fauvism. Meanwhile, his paintings demonstrate not only Eastern 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but also rave style. In accordance with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Kuo’s idea pursu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era, nationality and ego. Moreover, based on its external (appearance) and internal (state of mind) quality, Kuo’s works can be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Western Fauvism as well as Eastern spirit appropriately. In addition, the Historical positioning and Innovation value of Kuo’s ‘New Eastern Fauvism’ can be clarified by this research.
一、 中文書目
(一) 專書
王白淵,《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5。
于安瀾,《畫史叢書〈二冊〉》,上海:人民美術,1959。
曾霄容,《文化論》,臺北:青文,1971。
嘉門安雄,呂清夫譯,《西洋美術史》,臺北:大陸,1972。
陳景容,《繪畫隨筆》,臺北:東大圖書,1978。
朱婉華,《柏川與我》,臺南:郭為美,1980。
孫濌,《中國畫家大辭典》,北京:中國書店,1982。
何耀宗,《色彩基礎》,臺北:東大圖書,1982。
康丁斯基,吳瑪悧譯,《點線面》,臺北:藝術家,1985。
余城,《明代青花瓷器發展與藝術之研究》,臺北:文史哲,1986。
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臺北:藝風堂,1987。
林惺嶽,《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7。
朱文葦,《中國畫論》,臺北:駱駝,1987。
亞諾豪斯(Arnold Hauser) ,居延安譯,《藝術社會學》,臺北:雅典,1988。
莊永明,《臺灣紀事:臺灣歷史上的今天》,臺北:時報文化,1989。
范景中,《藝術與人文科學-貢布里希文選》,中國浙江:浙江攝影,1989。
陳秋謹,《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臺北:藝風堂,1989。
劉思量,《藝術與創造》,臺北:藝術家,1898。
王秀雄等編,《西洋美術辭典》,臺北:雄獅美術,1984。
沃夫林 (Heinrich Wolfflin),曾雅雲譯,《藝術史的原則》,臺北:雄獅,1987。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臺北:雄獅美術,1991
Susanne. K. Langer,列大基譯,《情感與形式Feeling and Form》,臺北:商鼎,1991。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藝術創作與欣賞之理論與實務》,臺北:藝術家,1992。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1992。
李欽賢,《日本美術史話》,臺北:雄獅圖書,1993。
洪文慶,《郭柏川》臺北:錦繡,1994。
Marcel Giry,李松泰譯,《野獸派》,臺北:遠流,1994。
錢振宗,《清代瓷器賞鑒》,臺北:南天,1994。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成都:巴蜀,1994。
臺北市立美術館,《一九四五-一九九五臺灣現代美術生態》,臺北:臺北市立美館,1995。
王家誠,《郭柏川》,臺北:錦繡,1995。
Herschel B.Chipp,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I》,臺北:遠流,1995。
王光鎬,《明清織繡》,臺北:藝術圖書,1995。
吳興文,《圖說藏書票-從杜勒到馬諦斯》,臺北:宏觀文化,1996。
閻冬梅,《中國明清瓷器》,臺北:藝術圖書,1996。
李蕭錕,《色彩學講座》,臺北:藝術家,1996。
倪再沁,《茲土有情-李梅樹和他的藝術》,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
張朝暉,《中國繪畫史》,臺北:文津,1996。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上海:上海書店,1996。
徐小虎,《日本美術史》,臺北:南天,1996。
潘諾夫斯基,傅志強譯,《視覺藝術的意義》,臺北:遠流,1996
蕭瓊瑞,《島嶼色彩》,臺北:三民,1997。
施慧美,《日本近代藝術史》,臺北:三民,1997。
Michel Hogu,林志明譯,《塞尚─強大而孤獨》,臺北:時報,1997。
劉曉路,《20世紀日本美術》,中國北京:文化藝術,1997。
劉振源,《印象派繪畫》,臺北:藝術圖書,1997。
Paul Smith,羅竹茜譯,《印象主義》,臺北:遠流,1997。
王秀雄,《日北美術史》,臺北:歷史博物館,1998。
顏娟英《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雄獅圖書,1998。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陳瑞林譯,《東西方美術的交流》,江蘇:江蘇美術,1998。
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北京:人民美術,1998。
臺北市立美術館,《梅原龍三郎與郭柏川作品析論》,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8。
王家誠,《郭柏川的生平與藝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8。
Charles Harrison,張堅譯,《現代藝術和現代主義Modern Art and Modernis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88。
Lawrence Gowing,羅竹茜譯,《馬蒂斯》,臺北市:遠流,1999。
劉曉路,《小島與大洋》,中國:吉林美術,1999。
王家誠《臺灣美術家:郭柏川》,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0。
王秀雄,《日本美術史》,臺北:史博館,2000。
戶田禎佑,林秀薇譯,《日本美術之觀察 : 與中國之比較》,臺南:林秀薇,2000。
賽莫.薩基,潘恩典譯,《腦內藝術館》,臺北:商周,2001。
吳風著,《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2002。
黃文叡,《現代藝術啟示錄》,臺北:藝術圖書,2002。
李江山,《視覺與認知》,臺北:遠流,二刷,2002。
黃文叡,《現代藝術啟示錄》,臺北:藝術家,2002。
馬諦斯,蘇美玉譯,《馬諦斯畫語錄》,臺北:藝術家,2002。
劉曉路,《日本美術史綱》,上海:上海古籍,2003。
簡瑛瑛,《女性心靈之旅-女性傷痕與邊界書寫》,臺北:女書,2003。
余鶴清,《日本美術發展史》,臺北:臺灣商務,2004。
劉怡蘋,《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臺南地區》,臺北:日創社文化,2004。
史賓格勒,陳曉林譯,《西方的沒落I》,臺北:遠流,2004。
薛燕玲,《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地域色彩」》,臺中:臺灣美術館,2004。
邱函妮,《灣生‧風土‧立石鐵臣》,臺北:雄獅圖書,2004。
丹納,傅雷譯,《藝術哲學》,臺中:好讀,2004。
Robert L.Solso,梁耘瑭、曾啟雄編譯,《視覺藝術認知Cognition and the Visual Art》,臺北:全華,2004。
鐵源,《明清民窯瓷器鑑定-嘉靖 隆慶 萬歷卷》,北京:朝華,2005。
鐵源,《明清民窯瓷器鑑定-嘉靖 道光卷》,北京:朝華,2005。
倪再沁,《水墨畫講》,臺北:典藏,2005。
Pam Meecham and Julie Sheldon,王秀滿譯,《最新現代藝術批判》,臺北:韋伯文化,2006。
Trevor Lamb,劉國彬譯,《劍橋年度系列講座.色彩》,北京:華夏,2006。
Richard L. Gregory,瞿錦春、張芬芬譯,《視覺心理學.Eye and brain》,臺北:五南,2006。
王文娟,《墨韵色章:中國畫色彩的美學探淵》,北京:中央,2006。
Peter Waston,嚴玲娟譯,《從馬內到曼哈頓當代藝術的崛起》,臺北:典藏,2007。
李乾朗,《帝王的國度》,臺北:遠流,2007。
Kenneth Bendine,譚清譯r,《藝術家的自畫像:從文藝復興的杜勒到當代的鞏立》,臺北:新星,2007。
倪再沁,《臺灣美術論衡》,臺北︰藝術家,2007。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藝術家的書-從馬諦斯到當代藝術》,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
Jonathan Crary,蔡佩君譯,《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 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On Vis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臺北:行人,2007。
李欽賢,《氣質.獨造.郭柏川》,臺北:雄獅圖書,2008。
姜澄清,《中國繪畫精神體系》,蘭州:甘肅人民藝術,2008。
陳懷恩,《圖像學 :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 = Iconography and iconology : the mean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visual arts》,臺北:如果,2008。
謝冬冰,《表現性的符號形式︰卡西爾—朗格美學的一種解讀》,臺北:學林,2008。
松田行正,《松田行正の配色.紙材設計典 = Designers' coloring book》,臺北:博碩文化,2009。
郭熙,《林泉高致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山水訓(電子資源)。
丹納,張偉、沈耀峰譯,《藝術哲學》,北京:當代世界,2009。
Johannes Itten,蔡毓芬譯,《色彩的藝術作者》,臺北:地景,2009。
王淑津,《南國.虹霓.鹽月桃甫》,臺北:雄獅圖書,2009。
劉益昌,《臺灣美術史綱》,臺北:藝術家,2009。
王振勳,〈臺灣歷史與文化:福爾摩沙的住民.心性.生活與記憶〉,臺北:華立圖書,2010。
廖心田,《藝術的張力.臺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臺北:典藏藝術家,2010。
劉學穎,《臺灣色彩幻覺研究》,臺北:南天,2010。
王其鈞,《曠世奇觀-中國地標》,臺北:龍騰,2011。
王惠君.二村悟,《老建築 好故事》,臺北:臺灣東販,2011。
(二) 期刊
陳冷,〈老畫家的理想與夢-郭柏川特集〉,《雄獅美術》,期38,1974,頁24-25。
立石鐵臣,莊伯和譯,〈回憶臺灣諸畫友〉,《雄獅美術》,期111,1880,頁112-119。
中道,〈郭柏川的油畫〉,《藝壇》,期54,1972,頁16-17。
倪再沁,〈西方美術‧臺灣製造〉,《雄獅美術》期242,1991,頁114-133。
李松泰,〈郭柏川畫風之探訪〉,《炎黃藝術》,期47,1993,頁29-33。
黃才郎,〈精煉而美麗的感情-論郭柏川的生平與藝術〉,《藝術家》,期36-4-215,1993,頁321-331。
郭為美,〈堅定的情懷,奔放的色彩-郭柏川前期生涯憶舊〉,《典藏藝術雜誌》,期17,1994,頁88-91。
林詮居,〈藝貴獨創.畫融中西的郭柏川-懷抱大中國情懷的本土前輩畫家〉,《典藏藝術雜誌》,期17,1994,頁80-87。
林詮居,〈郭柏川「北京故宮」何以獨領風騷﹖〉,《典藏藝術雜誌》,期32,1995,頁160-161。
李欽賢,〈梅原龍三郎旋風捲過臺灣〉,《藝術家》,期256,1996,頁226-247。
王家誠,〈郭柏川傳(十三)傳衣缽〉,炎黃藝術,1996,期82。
王家誠,〈郭柏川傳(十四)桃李門牆〉,《炎黃藝術》,期83,1996,頁109-113。
黃才郎,〈郭柏川-凝聚情感 經營氣勢〉,《藝術家》,期42-6-253,1996,頁254-255。
炎黃藝術,〈「今日的經典,明日的國寶」-第一代美術家代表作知多少[陳澄波、郭柏川、廖繼春]〉,《炎黃藝術》,期75,1996,頁94-103。
王家誠,〈父女之間〉,《炎黃藝術》,期81,1996,頁84-87。
王家誠,〈傳衣缽〉,《炎黃藝術》,期82,1996,頁109-112。
太乃,〈郭柏川懷抱的中國情懷〉,《統領雜誌》,期129,1996,頁100-104。
朱婉華,〈相知柏川二三事〉,《現代美術》,期75,1997,頁11-13。
王素峰,〈「梅原龍三郎與郭柏川」作品賞析〉,《現代美術》,期76,1998,頁2-20。
王素峰,〈九〇年代末在臺灣看梅原龍三郎與郭柏川〉,《藝術家》,期46-1-272,1998,頁429-437。
鄭功賢,〈純潔高雅的「百合花」-郭柏川的佳作葉榮嘉忍痛割愛〉,《典藏藝術雜誌》,期73,1998,頁208-209。
形而上,〈郭柏川-宣紙上的古早臺灣〉,《藝術家》,期46-4-275,1998,頁494-495。
劉平衡,〈郭柏川與梅原龍三郎〉,《現代美術》,期76,1998,頁9-12。
李錫佳,〈東方野獸趣味的播種者-論郭柏川藝術成就〉,《現代美術》,期76,1998,頁15-20。
新屋,〈郭柏川-臺灣美術巨匠系列〉,《藝術家》,期49-5-294,1999,頁514。
蘇意茹,〈光之留顏-席德進、郭柏川眼中的臺灣風景〉,《幼獅文藝》,期567,2001,頁20-21。
李欽賢,〈北國新人生.南國陽光新風格-郭柏川的藝術「放浪記」〉,《藝術家》,期55-3-328,2002,頁418-421。
謝里法,〈李石樵和郭柏川打架,請番哥、猴根、蔡殿做公裁〉,《藝術家》,期55-6-331,2002,頁127。
臺南市立藝術中心,〈郭柏川教授暨南美會五十周年特展〉,《藝術家》,期55-5-330,2002,頁513。
汪開果,〈府城掀起前輩藝術家郭柏川熱〉,《南主角》,期10,2002,頁6-7。
東之畫廊,〈「畫」說故事,文件展(之一)-梅原龍三郎、廖繼春、郭柏川〉,《藝術家》,期55-4-329,2002,頁514。
鄭惠美,〈聖廟的瑰麗-梅原、藤島、廖繼春、郭柏川的孔廟〉,《藝術家》,期56-4-335,2003,頁188-189。
鄭惠美,〈風華不褪-石川欽一郎、郭柏川的赤崁樓〉,《藝術家》,期56-5-336,2003,頁294-295。
王家誠,〈尋求文化根源的郭柏川〉,《臺南文化》,期56,頁1-17,2004。
李建平,〈試論安井曾太郎的藝術人生及其特色〉,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期2,頁168。
張曉雯,〈中國線性風格對西方繪畫語言的解構與重建〉,《電影評介》,期22,2008。
蔡勝全,〈野獸派色彩對臺灣前輩畫家的用色影響〉,《藝術論壇》期8,2010,頁27-65。
松平美由紀,〈施宣宇的華麗裝飾美學〉,《陶藝》,臺北:五行,期72,2011。
(三) 碩博士論文
梁營得,《野獸派在臺灣的發展野獸派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1993。
李錫佳,《郭柏川繪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1989。
張正霖,《郭柏川繪畫藝術與其時代之研究:藝術社會學的詮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2000。
(四) 圖錄畫冊
黃才郎,《郭柏川》,臺北:藝術家,1993。
臺北市立美術館,《梅原龍三郎與郭柏川展覽專輯》,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8。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郭柏川教授暨南美會五十週年展》,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02。
葉氏勤益文化基金會,《郭柏川畫集= Kuo Pai-chuans》,臺北:葉氏勤益文化基金會,1980。
國立臺灣美術館,《時代性.民族性.自我性的實踐者:郭柏川》,臺北:國立臺灣美術館,2010。
二、 外文書目
Eik Kahng, Stephen Bann, “The Repeating Image: Multiples in French Painting from David to Matisse”, Simon Kelly, Richard Shiff, Charles F. 241Stuckey , Mr. Jeffrey Weiss, Ed edition Walters Art Museum, 2007.
W. Eugene KLEINBAUER, “Modern perspectives in Western Art History – An Anthology of 20th-century Writings on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 (Chicago, San Francisco Atlanta, Dallas, Montreal, Toronto, London and Sydne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71.
Schmalenbach Werner, translated by Robert Allen with James Emmons.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 “Fernand Leger”, 1991. New York : Abrams, 1976.
Takashina, Shuji, “Paris in Japan : the Japanese encounter with European painting”, Tokyo : Japan Foundation ; St. Louis : Washington University, 1987.
T.J. Clark, “The Painting of Modern Life: Paris in the Art of Manet and his Followers”,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99.
Foster, Hal., “Art Since 1900: Modernism, Antimodernism, Postmodernism”, Volume 2: 1945to the Present by Hal Foster (eds.)pub.Thames & Hudson,2004.
Dixon, “Twenty-First-Century Perspectives on Nineteenth-Century Art: Essays in Honor of Gabriel P. Weisberg Chu, Petra Ten-Doesschate (EDT)”, Laurinda S., Associated Univ Pr, 2008.
Eisenman Stephen, “Nineteenth Century Art : a Critical History”, Ed.Thomas Crow, Brian Lukacher, Linda Nochlin, David L. Phillips, Frances K. Pohl, New edtion, pub.Thames & Hudson, 1994.
Lorenz Eitner, “An Outline of 19th Century European Painting, From David through Cezanne”,New York: Icon editions,1992.
Hal Foster, “Art Since 1900: modernism, Anti-: modernism, post modernism”, volume 2, 1945 to the present, Thames & Hudson,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