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洪杰 Hung, Jie |
|---|---|
| 論文名稱: |
銀行法違法吸金罪之研究─兼論刑法作為規制金融犯罪之手段 A Study on Illegal Fund-Raising of Article 29 of The Banking Act with Analysis of Financial Markets Protection by means of the Criminal Law |
| 指導教授: |
古承宗
Ku, Chen-Ch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4 |
| 中文關鍵詞: | 銀行法 、違法吸金 、個人財產法益 、金融秩序法益 、加重條款 |
| 外文關鍵詞: | Banking Act, Illegal Fund-Raising, Legal interest of individual’s property, Legal interest of financial market, The Gain Computation of Illegal Fund-Rais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181 下載:4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銀行法第29條、第29條之1違法吸金罪、準違法吸金罪乃是司法實務上甚為常見的金融犯罪,其法定刑亦可謂不低;然而,無論係本罪立法要旨、以及司法實務判決,多未能就本罪保護法益、乃至於更為核心的本罪入刑正當性事由為說明;又雖司法實務上就本罪構成要件已有為數不少的討論,然而在未能釐清本罪保護法益射程範圍之前提下,相關討論是否能切合本罪性質,亦是有待商榷。
基此,本文首要聚焦於對銀行法第29條之1準違法吸金罪其保護法益、刑罰正當性以及構成要件之互動關係進行確認;在確立了「刑罰目的、社會需求創造法益,法益檢驗個別刑罰正當性及刑罰構成要件」以及銀行法第29條之1可罰的不法本質在於「行為人以顯不相當的利息、紅利影響理性投資人投資決策」的前提後,我們可以發現現行銀行法第29條之1準違法吸金罪規制模式過於偏重於空泛的「金融秩序法益」層面,而忽略本罪犯行對「個人財產法益」造成實害風險與未能正確認識「金融秩序法益」內涵、亦即其與「個人財產法益」間本應具備溯源關係。
再者,本文依序就現行法銀行法第29條、第29條之1其立法體系錯置、以及混淆投資、儲蓄本質差異之謬誤,以及可行之修法方向提出建言;法律貴於實踐,縱使未能釜底抽薪仿效外國立法例將現行法不當之處予以導正,就實務上甚常肇致爭議之「顯不相當之紅利、利息」、「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構成要件,沿襲前揭本罪可罰不法本質、以及保護法益的觀點,本文認為銀行法第29條之1準違法吸金罪不應以「抽象危險犯」作為解釋方式,且應刪除「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構成要件,或至少將人數以構成要件予以明確化,避免衍生爭議。
末者,就實務上另一常見的爭議,亦即銀行法第125條加重條款「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計算方式,誠如上開所述,本罪的可罰不法本質既在於「行為人以顯不相當的利息、紅利影響理性投資人投資決策」,而「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在此所表徵者應為不法的質變而非量變,而該加重條款實則屬「加重不法構成要件」,因此,在歸責的模式選擇上,透過將此質變後的不法總量由數共同正犯,以及對於加重條款有所認識、並利用此條件藉此遂行犯罪結果的相續共同正犯一同承擔,方可傳達本罪欲禁止、誡命的不法本質。
In this dissertation we delved into the discussion of illegal fund-raising, which included the protective legal interests, elements of crime and its legal effect; in this dissertation we considered the core of lawlessness in illegal fund-raising is for the disproportional interests and bonus paid-off by the actors to affect the investment decision of rational investors, also its protective legal interests included the protection of individual’s legal interest of property, or to be more precisely, this dissertation made the abov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individual’s legal interest of property and the financial market’s legal interest of order.
As stated above, through the confirmation in protective legal interests of illegal fund-raising, this dissertation provided the reasonable advises according to the elements of crime and its legal effect from article 29 of the Banking Act respectively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
1.于宗先、王金利(2005),台灣金融體制之演變,初版,臺北:聯經出版。
2.王文宇等(2013),金融法,七版,臺北:元照。
3.王志誠(2014),銀行法,初版,臺北:新學林。
4.王皇玉(2019),刑法總則,五版,臺北:新學琳。
5.古承宗(2018),刑法分則:財產犯罪篇,初版,臺北:三民書局。
6.余振華(2013),刑法總論,二版,臺北:三民書局。
7.李庸三、錢釧燈(1997),臺灣地下經濟論文集,初版,臺北:聯經出版。
8.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上冊,十版,臺北:元照。
9.林東茂(1996),危險犯與經濟刑法,初版,臺北:五南。
10.林鈺雄(2016),新刑法總則,五版,臺北:元照。
11.柯耀程(2016),刑法總論釋義─修正法篇(上),初版,臺北:元照。
12.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上)(下),四版,臺北:元照。
13.許澤天(2017),刑法各論(一);財產法益篇,初版,臺北:新學林。
14.吳嘉生(2006),銀行法釋論,初版,臺北:新學林。
15.陳子平(2015),刑法總則,三版,臺北:元照。
16.陳子平(2000),共同正犯與共犯論─繼受日本之軌跡與變遷,初版,臺北:五南。
17.陳冲(1992),比較銀行法,初版,臺北:財團法人金融研訓院。
18.曾宛如(2012),證券交易法原理,六版,臺北:元照出版。
19.劉連煜(2015),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十三版,臺北:元照。
20.廖大穎(2013),證券交易法導論,六版,臺北:三民書局。
21.薛求知、黃佩燕、魯直、張曉蓉(2015),郭敏華審訂,行為經濟學理論與應用,初版,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2.賴英照(2009),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股市遊戲規則,二版,作者自版。
23.鄭正忠(2004),銀行法,六版,臺北:書泉。
24.鄭逸哲(2005),法學三段論法下的刑法與刑法基本句型(一)刑法初探,三版,臺北:瑞興書局。
二、論文集
1.王文宇(2004),我國證券私募法制之研究,收錄於:新金融法,頁482-489,臺北:元照。
2.古承宗(2017),危險的電子遊戲場?-評析大法官釋字第六四六號解釋,收錄於:刑法的象徵化與規制理性,頁1-42,臺北:元照。
3.古承宗(2017),刑法作為保障食品安全之手段——兼評彰化地方法院100年度矚易字第1號判決、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101年度矚上易字第295號判決,收錄於:刑法的象徵化與規制理性,頁153-171,臺北:元照。
4.古承宗(2017),沒收不法所得與刑罰威嚇的功能關聯──兼評智慧財產法院一○三年度刑智上易字第十三號判決,收錄於:刑法的象徵化與規制理性,頁263-284,臺北:元照。
5.古承宗(2017),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收錄於:刑法的象徵化與規制理性,頁45-102,臺北:元照。
6.林志潔(2014),論證券交易法第一七一條第一項第二款非常規交易罪,收錄於:財經正義的刑法觀點,頁347-375,臺北:元照。
7.林孟皇(2011),內線交易防制法律問題的研究,收錄於: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頁117-251,臺北:元照,2011年。
8.林孟皇(2011),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以第一審受命法官職務的行使為中心,收錄於: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頁62-107,臺北:元照。
9.黃銘傑(2013),金融資產暨不動產證券化法規,收錄於:金融法,頁347-361,臺北:元照。
10.黃國瑞(2012),論承繼的共同正犯,收錄於:陳友鋒等編,鳥瞰共同正犯,頁455-472,臺北:承法。
11.何佳蓉(2009),九命怪貓不能說的秘密─以力晶併購旺宏案為中心談黃崇仁所涉之內線交易,收錄於:謝易宏主編,繁華落盡-經典財經案例選粹,頁85,臺北:五南。
12.莊永丞(2008),論我國銀行法第29條之1之規範妥適性,收錄於:財經法制新時代─賴源河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434-436,臺北:元照。
13.曾思堯(2012),論共同正犯責任依據與責任核心要素─以日本規範論為借鏡,收錄於:陳友鋒等編,鳥瞰共同正犯,頁425,臺北:承法,2012年。
三、期刊論文
1.Michael Kubiciel著(2018),彭文茂譯,自由、社會制度與抽象危險犯─經濟刑法的新典範,檢察新論第23期,頁273。
2.井田良著,黃士軒譯(2018),相續的共同正犯隨筆,月旦法學雜誌第278期,頁274。
3.方元沂(2009),有價證券的定義與投資人保護,真理財經法學第2期,頁96。
4.王士帆(2018),金融八法犯罪所得發還「潛在被害人」──對金融罪犯讓利的修法,月旦刑事法評論第10期,頁8-10。
5.王文宇(1994),資產證券化的意義、基本型態與相關法律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48期,頁23-26。
6.王文宇(2001),金融控股公司法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77期,頁195-196
7.王文宇(2004),金融法制與金融監理,月旦法學雜誌第110期,頁146。
8.王正嘉(2009),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論,法學新論第6期,頁92。
9.王志誠(2009),金融服務業法草案之評釋--新瓶裝舊酒?月旦民商法雜誌第26期,頁7。
10.王志誠(2010),銀行業之投資規範銀行與產業之分合,月旦法學雜誌第182期,頁227。
11.王志誠(2012),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犯罪所得」之計算爭議,台灣法學雜誌第196期,頁22。
12.王志誠(2015),股權群眾募資之管制及法律責任,月旦裁判時報第42期,頁52-53。
13.王志誠(2015),創櫃板與公眾籌資法制之建構(上),月旦法學教室第148期,頁33-34。
14.王志誠(2017),公開收購法制之發展趨勢:百尺竿頭公司收購樂陞公司案之省思,月旦法學教室第173期,頁67。
15.王志誠(2017),違法吸收存款罪之適用爭議:銀行法第125條與刑法339條之競合關係,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30卷第4期,頁15。
16.王志誠,有價證券之核定與授權明確性原則──兼評最高法院105年度台抗字第925號刑事裁定,月旦裁判時報第70期,2018年4月,頁30-31。
17.王紀軒(2017),違法收受存款犯罪的檢討──以虛假金融商品案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267期,頁128-129。
18.古承宗(2011),規範上的共同性與共同犯意聯絡/台高院98上訴156,台灣法學雜誌第185期,頁201-202。
19.古承宗(2012),共同犯意聯絡作為共同行為目的—兼評智慧財產法院99年刑智上易字第59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208期,頁19。
20.古承宗(2013),詐欺罪之相續共同正犯,月旦法學教室第134期,頁25。
21.古承宗(2020),經濟刑法的保護法益與抽象危險,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第24期,頁23。
22.甘添貴(2003),共同正犯的本質,月旦法學教室第6期,頁135。
23.朱德芳(2017),公司法全盤修正管制鬆綁與公開透明應並重──以籌資、分配與資訊揭露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第268期,頁6-12。
24.江俊彥(2013),違法吸金案件刑事規範之研究-以銀行法與證交法間之體系違反為中心,法學叢刊第58卷第2期,頁137-141。
25.江俊彥(2015),吸金案件規範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台灣法學雜誌第269期,頁2-3。
26.江朝聖(2018),檢視以一億元犯罪所得加重法定刑之適當性與修法建議-以證券交易法第171條與銀行法第125條為中心,華岡法粹第65期,頁122。
27.何賴傑、李茂生、黃朝義(2003),徐自強擄人勒贖殺人案件評析:評最高法院92年度台非字第242號等相關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02期,頁229。
28.余雪明(1996),認識證券交易法(二)有價證券之概念,月旦法學雜誌第16期,頁86。
29.吳天雲(2011),兩岸利用地下通匯洗錢之現狀與預防,檢察新論第10期,頁92-93。
30.吳天雲(2015),銀行法違法吸金罪實務問題之研究,月旦財經法雜第36期,頁119-120。
31.吳耀宗(2006),刑法上之「業務」概念:第一講 刑法之解釋方法與業務作為阻卻犯罪成立之要素(業務上正當行為),月旦法學教室第45期,頁42。
32.李紀珠(2003),臺灣金融監督體系之改革與建制—我國金融監理機構一元化,臺灣銀行季刊第54卷第4期,56頁。
33.李茂生(2009),風險社會與規範論的世界,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頁152。
34.李茂生(2016),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的攙偽、假冒─一個比較法上的省思,法令月刊第67卷10期,頁35。
35.李智仁(2007),從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之立法簡析我國金融法制整合方向,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20卷第3期,頁50-51。
36.李開遠(2010),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七十一條有關內線交易罪「犯罪所得」金額計算相關問題之探討,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14期,頁307。
37.李聖傑(2010),刑法第二二二條第一項第一款「二人以上共同犯之」之適用思考,政大法學評論第115期,頁37。
38.李曜崇(2005),銀行法第125條違法吸金罪問題之檢討,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8卷1期,頁46-47。
39.李曜崇(2006),金融個別法之研究,法令月刊第57卷4期,頁58-59。
40.林志潔(2014),洗錢犯罪與犯罪收益之定義——從United States v. Santos案看美國反洗錢法之新發展,科技法學評論第11卷第2期,頁15-34。
41.林志潔、蔡謦伊、蔡心雅、陳夢翔、孫永蔚(2017),非法從事匯兌業務之犯罪所得計算,全國律師第21卷第11期,頁8。
42.林書楷(2020),吸毒不能安全駕駛罪之危險概念,月旦法學教室第210期,頁43。
43.林麗香(1993),有價證券公開發行之規制,法政學報第1期,頁8-10。
44.周漾沂(2012),從實質法概念重新定義法益:以法主體性論述為基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1卷第3期,頁1031-1033。
45.邵慶平(2006),證券訴訟上「交易因果關係」與「損害因果關係」之認定:評析高雄地院九一年重訴 字第四四七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79期,頁52。
46.柯耀程(2009),參與論(三)─共同正犯,月旦法學雜誌第164 期,頁253-260。
47.柯耀程(2011),支配理論的緣起與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100期,頁206。
48.馬耀中(2017),掏空幸福:特別背信罪之犯罪所得-評臺北地方法院 104年度金重訴第 14 號判決,月旦裁判時第55期,頁43。
49.許恒達(2011),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第197期,頁140-143。
50.許恒達(2011),資訊安全的社會信賴與刑法第三五九條的保護法益──評士林地方法院九十九年度訴字第一二二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98期,頁240。
51.許恒達(2017),省思罰金刑的設計理念與制度走向,月旦刑事法評論第6期,頁11。
52.許金釵(2007),布克案之後美國聯邦量刑準據的調適,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6期,頁97-98。
53.許澤天(2015),為他人行為的立法--身分犯的漏洞填補,月旦法學教室第149期,頁27-29。
54.郭土木(2012),非銀行經營銀行業務刑事責任之探討,財產法暨經濟法第31期,頁109-110。
55.郭大維(2005),我國證券詐欺訴訟「因果關係」舉證之探討─以美國法為借鏡,月旦法學教室第28期,頁85。
56.郭大維(2006),英國金融監理機制之探討,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4卷第10期,頁12-13。
57.陳志龍(2010),正犯與參與犯的區別標準─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台上字第八七七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6 期,頁93。
58.陳彥良(2011),內線交易犯罪所得計算爭議研析--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四八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88期,頁216-220。
59.陳俊偉(2017),論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重新入罪化之必要性──以最高法院105年度第18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及近期相關判決對「攙偽或假冒」抽象危險行為之解釋爭議為出發點,月旦刑事法評論第5期,頁170-171。
60.惲純良(2017),內線交易罪保護法益的探索以市場效率假設及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6卷第2期,頁530。
61.惲純良(2017),詐欺罪中財產損害之判斷─「財產危險」概念的回顧與展望,國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03期,頁48。
62.惲純良(2018),抽象危險犯作為抗制環境犯罪的基本制裁手段─以汙染水體行為為例,月旦刑事法評論第8期,頁43。
63.曾宛如(2007),從英國金融服務暨市場法論金融服務之整合-以律師所受到規範為例,政大法學評論第96期,頁42。
64.曾宛如(2013),證券交易法之現狀與未來──期許建構體例完善的證券法規,月旦法學雜誌第217期,頁95-96。
65.曾淑瑜(2018),證交法第20條第2項財報不實是否以「重大性」為限,台灣法學雜誌第337期,頁52-54。
66.莊永丞(2008),論證券價格操縱行為之規範理論基礎─從行為人散布流言或不實資料之操縱行為開展,東吳法律學報第20卷第一期,頁196。
67.張心悌(2004),內線交易立法重刑化之初探,實用稅務第354期,頁73。
68.張天一(2020),地下匯兌行為之可罰性與處罰範圍──對桃園地方法院105年度金簡字第1號刑事判決暨臺中地方法院106年度金重訴字第1923號刑事判決之檢視,月旦裁判時報第92期,頁74-76。
69.張天一(2021),對銀行法上「準違法收受存款罪」之再檢視──兼評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403號判決及其歷審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10期,頁54。
70.張明偉(2017),淺談金融秩序的管制思維,台灣法學雜誌第320期,頁41-42。
71.黃士軒(2017),概觀日本糾纏騷擾行為罪的處罰現況,月旦刑事法評論第5期,頁110。
72.黃榮堅(2007),讎敵社會裡的修復式司法?-刑事法體系中的損害賠償概念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46期,頁108以下。
73.廖大穎(1998),開發新金融商品與修正證券交易法,月旦法學雜誌第39期,頁24-26。
74.廖大穎(2008),論企業揭露不實資訊與損害賠償之因果關係─兼評台北地院八十七年度重訴第一三四七號民事判決的認定基礎,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頁263。
75.廖大穎(2011),證券交易法系列講座第一講:證券市場與企業金融的管道,月旦法學教室第107期,頁74-75。
76.楊瑞芬(2017),金融科技需要解除戒嚴令-在銀行法等刑罰下談金融科技創新,就如同在報禁下談出版言論自由,台灣法學雜誌第321期,頁89-90。
77.劉連煜(1994),論票券是否可能成為證券法上所規範之證券─美國聯邦最高法院Reves v. Ernst & Young乙案的檢討,中興法學第37期,頁146-148。
78.蔡昌憲(2016),我國股權性質群眾募資之管制發展:從創櫃板到民間募資平台,臺大法學論叢第45卷第1期,頁262以下。
79.蔡蕙芳(2005),故意犯罪(三)--客觀處罰要件,台灣法學雜誌第76期,頁165-167。
80.蔡蕙芳(2013),從一般人民參與刑事審判之功能論適用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之案件類型,月旦法學雜誌第216期,頁203-205。
81.蕭宏宜(2014),共同正犯的概念內涵與實務發展,法令月刊第65卷2期,頁85-86。
82.賴源河(1977),證券法上企業內容之公開制度,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7卷第一期,頁255-258。
83.戴銘昇(2007),論證券交易法上之「有價證券」,華岡法粹第38期,頁168。
84.戴銘昇(2016),違法吸金案:銀行法與證券交易法之交錯/最高院105台上1371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308期,頁130。
85.薛智仁(2000),聚眾鬥毆罪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44卷第四期,頁109-113。
86.薛智仁(2012),內線交易犯罪所得概念,政大法學評論第129期,頁278。
87.薛智仁(2015),非法經營銀行業務之犯罪所得(下),月旦法學教室第150期,頁60。
88.薛智仁(2016),相續共同正犯概念之商榷,月旦刑事法評論第一期,頁103。
89.薛智仁(2018),罰金刑體系之改革芻議,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7卷第2期,頁774。
90.謝開平(2010),相續共同正犯應否對加入前之行為負責─評最高法院98年台上字第4230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2期,頁149。
91.謝煜偉(2009),檢視日本刑事立法新動向——現狀及其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65期,頁154以下。
92.謝煜偉,風險社會中的抽象危險犯與食安管制─「攙偽假冒罪」的限定解釋,月旦刑事法評論第1期,2016年6月,頁78-80。
93.顏雅倫(2017),管制創新與創新實驗機制在臺灣的未來與挑戰,月旦法學雜誌第270期,頁104。
94.蘇俊雄(1977),文化變遷對刑法改革及立法政策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7卷第1期,頁28。
95.顧立雄、陳一銘(2008),論內線交易犯罪所得之相關問題,萬國法律第161期,頁161。
96.臧正運(2018),建構台灣金融科技創新實驗的配套機制,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6期,頁21。
四、學位論文
1.王雨涵(2013),論結夥三人與共同正犯之概念體系暨功能,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尤彥傑(2017),金融科技對我國金融管制之衝擊與挑戰,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3.林小刊(2016),證券集中交易市場操縱行為犯罪所得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4.李嘉泰(2016),現行銀行法非法收受存款規範之妥適性,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5.孫立婷(2014),論不法吸金行為視為銀行法收受存款之妥當性,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6.吳元曜(2016),證券詐欺刑事責任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7.陳友鋒(2002),刑法上行為概念與行為之探索,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
8.陳翌欣(2009),我國私募公司債之制度評析,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9.許愷哲(2002),客觀處罰條件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0.劉羽芯(2018),論我國內線交易罪刑度之妥適性,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1.黃國瑞(2015),刑法在風險社會的角色,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
12.黃鵬達(2016),論犯罪參與體系之檢討與重塑─以共同正犯之歸責法理為論述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3.張鈞翔(2012),從刑事政策論市場操縱法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4.翁楷嵐(2015),內線交易罪之保護法益與構成要件解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5.蔡文元(2019),論銀行法第29條之1違法吸金罪之解析及適用,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16.顏維婷(2010),沒有變革的改革-全球化與台灣金融監理改革,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顏鴻彬(2015),證券交易法之有價證券定義與範圍,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8.龔書翩(2016),銀行法違法吸金犯罪之研究─兼論連帶沒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五、網路資料
1.李紀珠、唐正儀,開放民營銀行設立之經驗與啟示—台灣案例--民營銀行面對的競爭,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https://www.npf.org.tw/2/3635(最後瀏覽日:2018年2月20日)
2.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金融統計,
https://www.banking.gov.tw/ch/home.jsp?id=157&parentpath=0,4&mcustomize=bstatistics_view.jsp&serno=201105120009(最後瀏覽日:2018年12月1日)
3.李曜崇,銀行法上違法吸金罪之研究--以最高法院相關判決為中心(三),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_browse&parent_path=1561,&job_id=68221&article_category_id=1636&article_id=31935(最後流覽日:2018/8/20)。
4.李忠憲,賴文莉遭撞案偵結 酒駕男起訴、警不起訴,自由時報電子報,2012年2月29日,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609194(最後流覽日:2019年4月12日)。
5.許金釵,美國聯邦量刑準據之研究—兼論我國建立量刑準據之可行性,95年公務出國報告,網址: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Detail/detail?sysId=C09401970(最後流覽日:2019/4/19),頁33(2006年)。
6.陳謙函,推動金融科技創新,許毓仁:修法趕不上科技創新的變化,新頭殼newtalk,2017年11月4日,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11-04/102799(最後流覽日:2019年5月19日)。
貳、英文文獻(依作者姓名字母排序)
一、專書
1.Emilios Avgouleas,The Mechanics and Regulation of Market Abuse:Alegal and Economic Analysi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Edward J. Swan,Market Abuse Regul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3.Gary S. Becker, Crime and Punishment:An Economic Approach
Herbert A. Simon,Administrative Behavior : 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Free Press 1997).
4.John M. Keynes,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Palgrave Macmillan 1954).
二、論文集
1.David A. Hirshleifer,The Blind Leading the Blind: Social Influence, Fads and Informational Cascades,188,191-195 in The New Economics of Human Behaviour,edited by Mariano Tommasi, Kathryn Ierull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三、期刊論文
1.Gary S. Becker,Crime and Punishment:An Ec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6(2).169-176(1968).
貳、日文文獻(依作者姓名五十音排序)
一、專書
1.大谷實(1987),刑法各論の重要問題,初版,立花書房。
2.大谷實(2009),刑事政策講義,初版,弘文堂。
3.大谷實(2012),刑法講義総論,四版,成文堂。
4.大塚仁(2005),刑法概說(各論),三版,有斐閣。
5.井田良(2008),講義刑法学‧総論,初版,有斐閣。
6.板倉宏(1975),企業犯罪の理論と現実,初版,有斐閣。
7.川出敏裕、金光旭(2012),刑事政策,頁73,初版,弘文堂。
8.川口恭弘(1993),現代の金融法,初版,中央経済社。
9.神山敏雄(2001),日本の経済犯罪:その実情と法的対応,二版,日本評論社。
10.神崎克郎、川口恭弘、志谷匡史(1987年),証券取引法,初版,青林書院。
11.神崎克郎、志谷匡史、川口恭弘(2012年),金融商品取引法,初版,青林書院。
12.佐伯仁志(2013),刑法総論の考え方・楽しみ方(法学教室ライブラリィ),初版,有斐閣。
13.城下裕二(2009),量刑理論の現代的課題,二版,成文堂。
14.斉藤正和(1998),出資法,初版,青林書院。
15.芝原邦爾、西田典之、佐伯仁志、橋爪隆(2010),ケースブック経済刑法,頁5。
16.鈴木祿弥、竹內昭夫(1983),金融取引法大系─第二卷:預金取引,初版,有斐閣。
17.高橋則夫(2010),刑法総論,初版,成文堂。
18.西田典之(2011),共犯理論の展開,初版,成文堂。
19.西田典之(2013),刑法総論,二版,弘文堂。
20.樋口亮介(2009),法人処罰と刑法理論,初版,東京大学出版会。
21.平野龍一(1984),刑法の機能的考察,初版,有斐閣。
22.藤木英雄(1965),経済取引と犯罪,初版,有斐閣。
23.藤木英雄、板倉宏(1987),刑法の爭點,初版,有斐閣。
24.森下忠(1992),刑事政策の論点,初版,成文堂。
25.前田雅英(2015),刑法講義総論,六版,東京大学出版会。
26.松尾直彥(2013),金融商品取引法,二版,商事法務。
27.松原芳博(2013),刑法総論,初版,日本評論社。
28.山口厚(2010),刑法総論,二版,有斐格。
29.山中敬一(2008),刑法総論,二版,成文堂。
30.山中敬一(2010),犯罪論の機能と構造,初版,成文堂。
二、論文集
1.垣口克彥(1987),経済と刑法,收錄於:竹內正、伊藤寧編,刑法と現代社会,頁151-152。
2.神例康博(2015),経済刑法の保護法益について─制度依存型経済犯罪における制度的法益と個人的法益の関係―,收錄於:川端博、浅田和茂、山口厚、井田良編,理論刑法学の探究8,頁136。
3.嘉門優(2008),経済刑法と刑法の諸原則,收錄於:神山敏雄、齊藤豐治、淺田和茂、松宮孝明主編,新経済刑法入門,頁51。
4.佐伯仁志(2009),これからの刑事制裁と処遇のあり方について,收錄於:制裁論,頁56。
5.佐伯仁志(2009),法人処罰に関する一考察,收錄於:制裁論,頁151。
6.佐伯仁志(2009),アメリカ合衆国の経済犯罪における重罰化の動向,收錄於:制裁論,頁286-288。
三、期刊論文
1.相內信(1983),承継的共犯について,金沢法学第25卷第二号,頁23。
2.井田良(2007),わが国における量刑法改革の動向,慶應法学第7号,頁11-13。
3.小田直樹(2017),法益侵害説について,神戸法学年報第31号,頁10。
4.小野二郎(1976),効率的市場仮説と会計情報,国民経済雑誌第134卷第2号,頁57。
5.甲斐克則(2003),刑事立法と法益概念の機能,法律時報第75卷第2号,頁7。
6.金尚均(2006),承継的共同正犯における因果性,立命館法学第310号,頁157。
7.木村光江(2004),経済刑法と消費者の保護(渋谷達紀教授退職記念論文集),東京都立大学法学会雑誌第44卷第2期,頁55-56。
8.川崎友巳(1999),両罰規定における法人の刑事責任とコンプライアンス・プログラム:「企業システム過失責任」の導入をめざして,同志社法學第50卷第3号,頁131。
9.川崎友巳(2007),現実取引による相場操縦罪における「誘引目的」の意義,企業と法創造第4卷第2号,頁177。
10.平岡克行(2016),銀行法2条2項における「為替取引」概念に関する考察 (2・完),早稲田法学会誌第66巻 2 号,頁400。
11.京藤哲久(2013),刑法から経済刑法へ,明治学院大学法科大学院ローレビュー第19卷,頁24。
12.小島秀夫(2010),共同正犯と幇助犯の区別基準--故意の再評価,法学研究論集第33号,頁58-59。
13.小島透(2003),法定刑の引上げと量刑一罰金額等の引上げ(平成3年)における統計データから見た科刑状況の変化とその検討一,岡山理科大学紀要第39号B,頁66-67。
14.小林憲太郎(2012),「法益」について,立教法学第85号,頁477。
佐久間修(2020),出資法における経済犯罪 : 続・刑法からみた企業法務(1),名古屋学院大学論集第57卷第2號,頁24。
15.佐伯仁志(2011),刑法の社会的機能の変容,新世代法政策学研究第11号,頁2。
16.齋藤金作(1954),共犯理論の研究-3-共同意思主体説の再検討,早稲田法学第29卷第2-3号,頁159。
17.高橋則夫(2003),刑法的保護の早期化と刑法の限界,法律時報第75卷第2号,頁16。
18.高山佳奈子(2009),「政治」が主導する近年の日本の刑事立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72期,頁122-126。
19.瀧川幸辰(1949),共謀共同正犯,法曹時報第一卷第10号,頁7以下。
20.芳賀良(1995),相場操縦規制の保護法益に関する若干の考察,山口経済学雑誌第43卷第6号,頁785。
21.林陽一(2008),文書という制度について--文書偽造罪の保護法益(一),千葉大学法学論集第23卷第一号,頁201-202。
22.林幹人(2018),承継的共犯について,立教法学第97号,頁189。
23.橋本正博(1990),共同正犯の行為支配的構造と共謀共同正犯論,一橋論叢第104卷第一号,頁62。
24.原田國男(2013),裁判員裁判における量刑傾向:見えてきた新しい姿,慶應法学第27期,頁162-170。
25.樋口亮介(2009),刑事判例にみる注意義務の負担主体としての法人,北大法学論集第60卷第4号,頁86-89。
26.樋口亮介(2009),法人処罰の系譜的考察--『法人処罰と刑法理論』補遺,企業と法創造第5卷第1号,頁195。
27.藤吉和史(1986),行為支配説の現況-共同正犯と間接正犯をめぐって-,明治大学大学院紀要:法学篇第23 集,頁222。
28.藤吉和史(2004),共同正犯における機能的行為支配の概念,中央学院大学法学論叢第17卷第1/2号,頁112。
29.真島信英(2009),出資法第2条における預り金の禁止,亜細亜法學,43卷2号,頁93。
30.真島信英(2019),出資法各条の法的性質とその役割,法政論叢第55卷第1號,頁109。
31.本多忠治、沢登佳人(1967),法人の刑事責任(一) : 犯罪能力を中心にして,中亰法學第一卷第二号,頁101-103。
32.松宮孝明(2013),「承継的」共犯について―最決平成24年11月6日刑集66巻11号1281頁を素材に―,立命館法学第352号,頁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