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麗卿
Liu, Li-Ching
論文名稱: 清代詩文筆記書寫的臺灣怪異圖像研究
A study on the Taiwan freakish images within the poetic notes of the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陳益源
Chen, Yi-Yua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3
中文關鍵詞: 清代臺灣古典文學宦遊文學筆記怪異
外文關鍵詞: Qing Dynasty, Taiwan classical literature, Taiwan traveling official literature, notes, strange
相關次數: 點閱:146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清代詩文筆記為文本,循文史互證之歷史研究法,探討清代詩文筆記書寫的五個臺灣怪異圖像,最後再歸納出〈怪異圖像映照之書寫心理〉,加上〈緒論〉、〈結論〉共八章,茲將各章摘要於下:
    第一章〈緒論〉略述本文對怪異一詞之詞彙義涵、研究構想之形成、研究方法與相關理論之運用,以及前人研究成果之評述。
    第二章〈魔鬼海域中詭異的落漈現象〉先追溯元明清三朝文獻史料對臺灣落漈現象之記載,並考查落漈之同義異名詞,再進一步分析文本中落漈之書寫特色與演變,進而歸納出落漈詭異圖像之型塑過程。
    第三章〈海外蓬萊奇異的他界風貌〉先整理出清代臺灣之三處他界,並觀察出這三處他界之「非常」氣象,其中暗洋最具臺灣在地他界之怪異色彩,而古橘岡和繡孤鸞明顯被故事之寫定者型塑為桃花源和仙鄉。
    第四章〈原漢族群中乖異的人物形象〉本章由清代詩文筆記的書寫歸納出清代臺灣島上原住民、帝國使者與庶民百姓,各種荒誕不經、殊怪、乖張違常、荒謬可笑之形象。
    第五章〈移墾社會中詭秘的民俗信仰〉本章以臺地古怪、誇張、恐怖的民俗信仰之書寫進行論述,並著眼於精神民俗中深具詭秘色彩之讖應、巫俗、靈驗植物、天人感應之災祥為觀察重點,見證清代臺灣文化與社群精神的自然與原始。
    第六章〈異於中土的物產與飲食〉本章以臺灣異於中土之飲食與物產作為探討,並從中掌握住清代臺灣物產與飲食在地之獨特本色,有:原漢食用之食材與食物製作方法不同、臺灣物產具有南方島嶼之風情、清代臺灣蠻荒未闢與不具備近代衛生環境之觀念,故蟲蚊鳥獸猖獗。
    第七章〈怪異圖像映照之書寫心理〉由前述臺灣怪異圖像之論述為基礎,歸納怪異圖像映照之書寫心理乃基於志怪述異之寫作傳統、對海洋與落漈之恐懼、生命之憂與他界之追求、漢文化為中心之帝國思維、考據學風與展示海外紀事之文壇風潮等書寫心理。
    〈結論〉總結全文論述,歸納出清代臺灣怪異圖像之呈現與怪異圖像之轉變。

    Using texts including poems, articles, and notes of Qing Dynasty, this thesis follows historical methodology of interactive evidenc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o study five Taiwan strange images from writings of poems, articles, and notes of Qing Dynasty. After discussions of the strange images, this thesis concludes the writing psychology reflected by the strange images. There are eight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comprising introduction, five strange images, writing psychology, and conclusions. The abstract of each chapter represents as follow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gives a brief statement for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strange”, the 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ideas,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of relative theorems, comments and statements of literature results.
    Chapter 2 (Strange Luo-Gi (落漈) phenomenon of the devil sea arena) firstly retraces records of Taiwan luo-ji phenomenon from historical literature in three dynasties of Yuan, Ming, and Qing. Next, the different phrases of the same meanings of lou-ji are examined. Furthermore,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s of luo-ji in texts are further analyzed. Moreover, this chapter induces the formation procedures of strange images of Luo-Gi.
    Chapter 3 (Exotic other world scenes of overseas wonderlands) arranges three other worlds of Qing’s Taiwan and observes the “unusual” phenomenon of the three other worlds. An-Yang (暗洋) possesses most strange color of other worlds in local Taiwan. Gu-Ju-Gang (古橘岡) and Xiu-Gu-Luan (繡孤鸞) are obviously formed to the fantastic peach blossom spring and the celestial homeland by story writers.
    Chapter 4 (Eccentric personal images of native and Han races) induces various preposterous, strange, crabbed and abnormal, and ridiculous images for natives, empire messengers, and civilians in Taiwan island of Qing from writings of poems, articles, and notes of Qing Dynasty.
    Chapter 5 (Secret folklore faith in the immigrant and cultivated society) discusses writings of quaint, exaggerative, and terrible folklore faith in Taiwan place, and focuses on the observing emphasis for the prophecy, wizard custom, efficacious plants, and disaster and auspiciousness of human and nature interaction of possessing very subtle color in spirit folklore. Additionally, this chapter also gives witness to the nature and native of Qing’s Taiwan culture and social spirit.
    Discussing Taiwanese local specialties and diets different from Qing Dynasty, Chapter 6 (Specialties and diets different from the Qing Dynasty) grasps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Qing’s Taiwan specialties and local diets. The features are the difference of food material and productive methods between native and Han, amorous feelings of the southern island for Taiwan specialties, lacking concepts of modern sanitation and the barbaric wasteland of Qing’s Taiwan, so the insects, birds, and beasts are rampant.
    Chapter 7 (Writing psychology reflected by the strange images) induces the writing psychology reflected by the strange images under the base of former discussions of Taiwan strange images. The writing psychology contains the writing tradition of recording strange and describing different things, fear of the ocean, worry of life and pursuit of other world, empire thought of regarding Han culture as the center, textual research style and fashion of literary circles of exposing overseas statements.
    In sum up, this thesis induc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Qing’s Taiwan strange image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trange images.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怪異」之義涵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6 第三節 取材範疇 7 第四節 論文架構 8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相關理論之運用 9 第六節 前人研究成果評述 12 第二章 魔鬼海域中詭異的落漈現象 23 第一節 「落漈」之名詞釋義與同義異名詞 24 一、 「落漈」之名詞釋義 24 二、 「落漈」之同義異名詞與發生海域 26 (一)「弱水」、「萬水朝東」 27 (二)「南澳氣」 28 (三)「落溜」 32 (四)「海闌」、「海汊」 33 第二節 「落漈」之史料記載與詩文書寫之作品類別 34 一、 「落漈」之史料記載 34 二、 「落漈」的書寫者與詩文書寫之作品類別 35 第三節 「落漈」書寫之內容特色與演變 38 一、 康熙朝采傳聞之說,書異地奇聞 38 二、 雍正朝以說理之才,辨明落漈之謎 40 (一)以對話體書寫而成 42 (二)漂流海上之遭遇,後成志怪筆記創作之養分 42 (三)以「南澳氣」周邊海流為例,說明潮水分合之理 43 三、乾隆朝傳抄、沿襲與衍化為志怪筆記 44 (一)傳抄前人文集之落漈說 44 (二)沿襲采風入詩之書寫方式 45 (三)衍化為志怪筆記題材 45 四、嘉道朝批註前人文集記載之落漈說 54 五、同光朝采錄田野真人真事 59 第四節 落漈詭異圖像之型塑 62 一、落漈之原始圖像 62 二、「閱十二年始還」之懸疑 62 三、停泊「黃金鬼島」型塑之詭異圖像 63 四、落漈詭異圖像之真實與想像 64 第五節 結 語 65 第三章 海外蓬萊奇異的他界風貌 69 第一節 臺灣他界故事之面貌 70 一、康熙年間北臺灣之他界「暗洋」 70 二、乾隆年間南臺灣之桃花源幻境「古橘岡」 72 三、道光年間東臺灣之仙鄉「繡孤鸞山」 74 第二節 他界故事展現之時空境域 76 一、擺脫人世間之時間限制 76 (一)暗洋一歲一晝夜 76 (二)古橘岡盛夏六月橘子紅 77 (三)繡孤鸞山老番歸則壽數百歲 77 二、他界空間場景的建構 78 (一)暗洋之山明水秀 79 (二)古橘岡之巨室與古橘 79 (三)繡孤鸞山之遍山皆菊 79 第三節 他界場景與臺灣土地開發之對應 80 一、紅彛時期北臺灣暗洋原始未開化 80 二、鳳山未入邑前南臺灣古橘岡延袤荒野 82 三、不著年代東臺灣繡孤鸞山開發遲緩 82 第四節 他界之詩文書寫 84 一、乾隆年間 85 (一)視「暗洋」之奇幻,如《山海經》之荒唐 85 (二)古橘岡被比附為仙山,成為遊仙詩之題材 88 二、同光年間 92 (一)「暗洋」之說不可信 93 (二)承襲遊仙詩作之書寫風格 95 第五節 結 語 97 第四章 原漢族群中乖異的人物形象 99 第一節 原住民殊異怪誕之形象與形象之轉變 102 一、康雍乾時期原住民殊異怪誕之形象 103 (一)怪異之外表特徵 103 (二)怪誕之殺人習性 119 (三)異於漢文化之婚俗 131 (四)特異才能 133 二、清代中晚期後生熟番之形象差異 138 (一)內山生番如虎狼 138 (二)熟番歸化既久,百年人事隨風煙 140 第二節 乖張違常之天使形象 143 一、表裏不一的駐臺驛使 143 (一)道貌岸然,以天使身分自豪 144 (二)心術不正,對豔女存有邪念 144 二、乖張酷狠之臺灣知府 145 三、庸懦昏聵之嘉義縣令 146 第三節 荒謬不倫之庶民形象 148 一、褻慢神明,不敬天怒者 149 (一)豪賭瀆神招禍 149 (二)漫罵風伯遭天譴 150 二、覬覦族叔之妻與財,荒謬不倫者 150 三、夫未亡,急為妻請旌表節孝者 151 四、浪蕩逞兇羅漢腳 152 (一)衫褲不全、赤腳終生,游食四方 153 (二)當衢械鬥,訛索伺掠 154 第四節 結 語 156 第五章 移墾社會中詭秘的民俗信仰 159 第一節 神祕的讖應文化 160 一、康熙朝預言鄭氏興亡之讖謠 161 二、乾隆朝預言林爽文兵敗之神語 166 三、嘉慶朝預言渡海宦臺之扶鸞詩 168 四、同治朝預言彰化收復之讖語 173 第二節 原漢社會盛行的巫術魔法 175 一、原住民魔幻巫術之表現 176 (一) 能向能解 176 (二) 防漢人掠奪取物 177 (三) 治病且治竊盜事 178 (四)農耕咒術 178 二、臺地漢人尚鬼信巫之習尚 180 (一) 信巫不信醫、醫死不悟 181 (二) 持符咒殺人、娼女以厭魅之術惑人 184 (三) 巫蠱致人於死 186 (四) 精魅祟人 187 (五) 狗血敗地理 188 第三節 天人感應災異禍福之民俗徵兆 190 一、民變之異象 190 (一) 竹林開白花 190 (二) 濁水溪清 192 (三) 妖鳥群聚 194 二、地震之兆 195 (一) 莿桐花不華,是年大震 196 (二) 地震乃奸民之亂兆 197 第四節 靈驗的植物 198 一、草占颱風 198 二、醫藥療效三寶薑 199 第五節 結 語 201 第六章 異於中土奇異的物產與飲食 203 第一節 海外島民奇製之飲食 204 一、納口細嚼之「頃刻酒」 204 二、在地取材之珍饈野味 207 第二節 熱帶島嶼殊異之花草瓜果 209 一、花卉草本異於內地之奇特 210 (一) 花開無節之共性 210 (二) 庶民生活之日常應用 212 (三) 醫藥療效 215 二、瓜果別於內地之珍奇 217 (一) 內陸無產番檨 218 (二) 成熟季節別於內地之西瓜 221 (三) 兩地吃法作用差異大之檳榔 221 (四) 熱帶果物外表之奇形怪狀 224 第三節 榛莽蠻地異常之蟲蚊鳥獸 225 一、飛蟲囓人肉爛 226 二、鳥獸之性異於內地 227 (一)禽鳥之異 227 (二)壁虎能鳴 228 (三)巨蛇吞鹿 230 第四節 稀世臺灣玉山玉 231 第五節 結 語 234 第七章 怪異圖像映照之書寫心理 235 第一節 對海洋的驚恐懼怕 235 第二節 生命之憂與他界之追求 237 第三節 漢文化為中心之帝國思維 240 一、以漢族為中心之族群意識 240 二、無所不在的天朝心態 243 (一)延平三世歸降,乃天命所定 243 (二)奸民虣夫為亂,終究不敵帝國 244 第四節 考據學風與展示海外紀事之文壇風潮 245 一、考物土之宜,以合乎裁成輔相之道 245 二、賞觀與考據結合,個人見多識廣之展現 246 第五節 結 語 249 第八章 結 論 251 參考書目 257 附 錄 271

    一、 專 著
    (一) 中國古籍
    牛僧儒:《幽怪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
    毛晃:《增修互註禮部韻略》,日本奈良縣天理市,天理大學出版部,1982。
    王充著、韓復智註譯:《論衡今註今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
    王更生註譯:《晏子春秋今註今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
    永瑢、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
    司馬遷撰、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天工書局,1993。
    任昉:《述異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阮元:《積古齋鐘鼎彛器款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吳福助:《楚辭註繹》,臺北,里仁書局,2007。
    吳普:《神農本草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
    何休:《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臺北,中華書局,1965。
    周斅肅編著:《古今怪異集成》,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90。
    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段玉裁注、徐灝箋:《說文解字注箋》,臺北,廣文書局,1972。
    孫希旦撰:《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孫星衍注:《尚書今古文注疏》,臺北,廣文書局,1980。
    袁珂校注:《山海經》,臺北,里仁書局,2004。
    班固:《白虎通》,北京,中華書局,1985。
    莊周:《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90。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書局,2000。
    陶潛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
    曹雪芹著、胡適考證:《紅樓夢》,臺南,利大出版社,1978。
    溫飛卿著、劉學鍇校注:《溫庭筠全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楊伯峻編著:《列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7。
    戴震著、褚斌傑、吳賢哲點校:《屈原賦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
    劉學鍇撰:《溫庭筠全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
    劉向編、高誘注:《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鄭玄注、唐.孔穎達注:《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79。
    韓非:《韓非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
    嚴可均輯校:《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
    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
    (二) 詩文筆記
    《天妃顯聖錄》,臺灣文獻叢刊第77種,臺銀本,1960。
    《臺遊筆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16種,1965。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1957。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叢刊第90種,1961。
    王士禛:《香祖筆記》,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8。
    王士禎:《居易錄》,臺北,新興書局,1978。
    王士禎撰、勒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士禎撰、張世林點校:《分甘餘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蘭淽:《無稽瀾語》,乾隆59年刻本。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第1-5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4。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第6-12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8。
    江畬經編:《歷代小說筆記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0。
    池志徵:《全臺遊記》,收於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54冊,臺中,文听閣圖書,2007。
    江日昇:《臺灣外記》,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1960。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臺灣文獻叢刊第3種,1957。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1種,1958。
    李元春:《臺灣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8種,1958。
    吳子光:《臺灣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36種,1959。
    沈雲:《臺灣鄭氏始末》,臺灣文獻叢刊第15種,1958。
    林紓:《畏廬瑣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林豪:《東瀛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8種,1957。
    林謙光:《臺灣紀略(附澎湖)》,臺灣文獻叢刊第104種,臺銀本,1961。
    邱秀堂編:《鯤海粹編》,收於黃哲永、吳福助編:《全臺文》第64冊,臺中,文听閣圖書出版,2007。
    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季麒光:《臺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16種,1965。
    長白浩歌子撰、馮裳 蕭逸點校:《螢窗異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和邦額:《夜譚隨錄》,北京,中國書店,2000。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0。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1959。
    姚瑩:《中復堂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83種,1960。
    胡巨川:《臺灣逸史附言》,高雄,春暉出版社,2001。
    袁枚:《小倉山房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
    袁枚:《新齊諧 續新齊諧》,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徐昆:《柳崖外編》,臺北,廣文出版社,1969。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1960。
    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臺灣文獻叢刊第63種,1961。
    梁恭辰:《池上草堂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0。
    陳漢光編:《臺灣詩錄》,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連橫:《雅言》,臺灣文獻叢刊第166種,1963。
    連橫:《雅堂文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08種,1964。
    屠笏巖:《六合內外瑣言》,臺北,新文豐出版,1980。
    陳國瑛等:《臺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55種,臺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95。
    陳盛韶:《問俗錄》,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6號,1958。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1957。
    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51種,1961。
    鈕琇:《觚賸》,臺北,文海出版社,1982。
    董天工,《臺海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29種,臺銀本,1961。
    翟灝:《臺陽筆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0種,1958。
    蔡廷蘭:《海南雜著》,臺灣文獻叢刊第42種,1959。
    劉埥:《片刻餘閑集》,收於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1冊,臺中,文听閣圖書,2007 。
    蔣師轍:《臺游日記》,臺灣文獻叢刊第6種,1957。
    錢仲聯:《清詩紀事》,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藍鼎元:《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1958。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4號,1961。
    (三) 史料、方志
    《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218種,1965。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2種,1961。
    《清奏疏選彙》,臺灣文獻叢刊第256種,1968。
    《碑傳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20種,1966。
    《清初海疆圖說》,臺灣文獻叢刊第155種,1962。
    《清史列傳選》,臺灣文獻叢刊第274種,1968。
    《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
    川口長孺等撰:《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1959。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1961。
    王圻:《續文獻通考》,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
    王小虹等譯:《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發行,1996。
    江樹生譯注:《熱蘭遮城日誌》,臺南,臺南市政府,2002。
    沈約撰:《宋書》,臺北,中華書局,1965。
    沈安全總編輯:《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李賢:《大明一統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李廷璧、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1962。
    杜臻:《粵閩巡視紀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灣文獻叢刊第29種,1959。
    林豪:《澎湖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1963。
    和珅:《欽定大清一統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1962。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92種,1961。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1961。
    范曄:《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37種,1959。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1960。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1963。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1961。
    陳文達:《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4種,1961。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1963。
    連雅堂:《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79。
    郭輝中譯、王詩琅、王世慶校訂:《巴達維亞城日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曹仁虎、嵇璜:《續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
    崑岡等修、劉啟瑞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楊家駱編:《新校本元史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2。
    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
    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1961。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5。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95。
    蔡振豐:《苑裏志》,臺灣文獻叢刊第48種,1959。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1962。
    鐵保輯、趙志輝校點:《熙朝雅頌集》,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四)文學、文化研究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王穎:《乾隆文治與紀曉嵐志怪創作》,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孔慶茂:《林紓傳》,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李亦園:《文化人類學選讀》,臺北,食貨出版社,1980。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臺北,里仁書局,2010。
    林惠祥:《民俗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秦啟文、周永康著:《形象學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陶立璠:《民俗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1987。
    張紫晨:《中國巫術》,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92。
    陳益源:《中越漢文小說研究》,香港,東亞文化出版社,2006。
    葉慶炳:《晚鳴軒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
    達尼埃爾-亨利.巴柔著、孟華編譯:《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2001。
    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2005。
    魯迅:《中國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4。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臺北,大元書局,2006。
    謝貴安:《中國讖謠文化研究》,海口市,海南出版社,1998。
    龔顯宗:《臺灣小說精選-神話、傳奇、鄉野、歷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1683-1895) ,By Emma Jinhua Teng. Cambridge,Mass.:Published by th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n Center,2004.
    (五) 歷史、地理研究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
    白尚德著、鄭順德譯:《十九世紀歐洲人在臺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
    李國銘:《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金鋒春:《漢代思想史》,上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林偉盛:《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1993。
    高國藩:《中國巫術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印:《東沙記憶》,臺北,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2008。
    馬騰嶽:《泰雅族文面圖譜》,臺北,馬騰嶽出版,1998。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陳捷先:《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陳捷先:《康熙寫真》,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陳豐祥、林麗月:《中國近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移川子之藏著、楊南郡譯註:《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臺北,南天書局,2011。
    盛寧著:《新歷史主義》,臺北,揚智文化,1995。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溫吉編譯:《臺灣番政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國史館出版,1995。
    謝雲聲編纂:《福建故事》,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3。
    戴昌鳳:《臺灣的海洋》,臺北,遠足文化事業出版,2003。
    二、論 文
    (一) 學位論文
    許惠玟:《道咸同時期(1821~1874)臺灣本土文人詩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7。
    潘星吟:《宋代「詩讖」說研究 》,世新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
    藍偵瑜:《清代來臺文人之臺灣特殊性書寫研究》,成大臺文所碩士論文,2007。
    陳維君:《清代筆記中的臺灣故事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莊淑珺:《王蘭沚及其《無稽讕語》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
    吳毓琪:《康熙時期臺灣宦遊詩之研究》,成大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
    王幼華:《清代臺灣漢語文獻原住民記述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4。
    陳佳妏:《清代臺灣記遊文學中的海洋》,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蔣淑如:《清代臺灣的檳榔文化》,東海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
    郭侑欣:《憂鬱的亞熱帶:郁永河《裨海紀遊》中的臺灣圖像及其衍異》,靜宜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
    施懿琳:《清代臺灣詩所反應的漢人社會》,國立臺灣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1991。
    (二) 期刊論文
    王志宇:〈方志論述中的災祥觀-以林豪及其相關著述為例〉,《臺灣文獻》第61卷第1期,2010年3月,頁7-27。
    湯熙勇:〈船難與海外歷險經驗-以蔡廷蘭漂流越南為中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1卷第3期,2009年9月,頁467-499。
    羅景文:〈庶民思維的呈現與家族歷史的傳承-左營舉人卓肇昌傳說研究〉,《臺灣文獻》第60卷第1期,2009年3月,頁1-46。
    李宜靜:〈消失的仙鄉-清代臺灣的「桃花源」傳說〉,《康寧學報》,2009年6月,頁145-167。
    許惠玟:〈寫實與想像的交錯:鳳山文人卓肇昌的區域書寫〉,《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2號,2009年12月,頁35-76。
    陳明德:〈臺灣「黑水溝」險象傳說及其別名〉,《湖南文獻》第36卷4期,2008年10月,頁330-334。
    顏美娟:〈以〈飛番傳說〉論傳說的虛與實〉,《建構西拉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1月,頁145-168。
    鄭喜夫:〈劉埥《片刻餘閑集》關於臺灣之記載〉,《臺灣文獻》第59卷第2期,2008年6月,頁85-111。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人口估量〉,《興大歷史學報》第20期,2008年8月,頁75-108。
    韓希明:〈評述《閱微草堂筆記》中關於臺灣的描寫〉,《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2期,頁110-112。
    吉朋輝:〈和邦額生平新考〉,《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頁114-115+124。
    郭侑欣:〈烏托邦與叛亂之島-郁永河《裨海紀遊》中的臺灣論述〉,《當代的民間文化觀照》,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頁19-50。
    李東霖:〈從「古橘岡詩序」看早期臺灣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係〉,《國文天地》第23卷第3期,2007年8月,頁63-66。
    陳慧先:〈半斤八兩?-清代臺灣度量衡之探討〉,《臺灣文獻》第58卷第4期,2007年12月,頁203-236。
    蕭相愷:〈由《霽園雜記》到《夜譚隨錄》──論和邦額對作品的修改〉,《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8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5。
    王幼華:〈清代臺灣的渡海詩歌〉,《聯大學報》第3卷第1期,2006年6月,頁145-155。
    陳伯楨:〈中國早期鹽的使用及其社會意義的轉變〉,《新史學》第17卷4期,2006年12月,頁15-72。
    廖振富:〈清代臺灣古典詩中的渡海經驗〉,《第二屆「臺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探尋華人的海洋文化論文集》,2006年,頁193-213。
    江中柱:〈林紓與臺灣〉,《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總第76期,頁13-17。
    劉惠萍:〈臺灣原住民文面起源神話傳說初探〉,《2006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頁35-62。
    施懿琳:〈憂鬱的南方-孫元衡《赤嵌集》的臺灣物候書寫及其內在情蘊〉,《成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頁107-135。
    林淑慧:〈臺灣清治前期旅遊書寫的文化義蘊〉,《中國學術年刊》第27 期(春季號),2005年3月,頁245-292。
    吳炳輝:〈孫元衡《赤嵌集》詩中的臺灣風土〉,《明新學報》第31期,2005年10月,頁1-18。
    陳文豪:〈「落漈」故事釋析〉,《澎湖研究-第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澎湖,澎湖縣文化局出版,2005年,頁37-45。
    林富士:〈清代臺灣的巫覡與巫俗-以《臺灣文獻叢刊》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討〉,《新史學》第16卷第3期,2005年9月,頁27-28。
    蔡梅曦:〈《桃花源記》的境界與其筆記小說技巧探討〉,《靜宜語文論叢》創刊號,2005年5月,頁1-29。
    胡萬川:〈土地.命運.認同-京官來臺灣敗地理傳說之探討〉,《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年10月,頁1-21。
    蕭相愷:〈和邦額文言小說《霽園雜記》考論〉,《文學遺產》,2004年第3期,頁101-111。
    戴力芳:〈和邦額評傳〉,《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6卷第1期,2004年3月,頁28-30。
    王鵬惠:〈漢人的異己想像與再現:明清時期滇黔類民族誌書寫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8期,2002年6月,頁146-192。
    吳毓琪:〈論孫元衡《赤嵌集》之海洋意象〉,《文學臺灣》第43期(秋季號),頁151-163。
    陳龍廷:〈相似性、差異性與再現的複製:清代書寫臺灣原住民形象之論述〉,《博物館學季刊》第17卷第3期,2003年7月,頁91-111。
    陳進國:〈民間通書的流行與風水術的民俗化-以閩台洪潮和通書為例〉,《臺灣宗教研究通訊》第4期,2002年10月,頁198-219。
    占驍勇:〈《柳崖外編》作者徐昆生平考〉,《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2期(總第60期),頁197-202。
    陳益源:〈明清時期的臺灣鬼怪傳說〉,《聯合文學》第16卷第10期,2000年8月,頁55-56。
    陳益源:〈明清時期的臺灣民間文學〉,《中正中文學報年刊》第3期,2000年9月,頁183-203。
    林丁國:〈清代臺灣羅漢腳存在因素之探討〉,《臺灣史料研究》第14期,1999年12月,頁33-57。
    蔣竹山:〈女體與戰爭-明清厭砲之術「陰門陣」再探〉,《新史學》第10卷第3期,1999年9月,頁159-186。
    陳明鎬:〈中國古典詩歌創作上之詩讖觀〉,《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6期,1999年5月,頁15-32。
    張佳訊:〈論《夜譚隨錄》〉,《滿族研究》第4期,1997年,頁70-76。
    張萍:〈中國古代的文身風習〉,《歷史月刊》第98期,1996年3月,頁112-117。
    馮藝超:〈《子不語》的成書、取材來源及創作態度試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9期,1994年9月,頁123-140。
    翁佳音:〈被遺忘的臺灣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臺灣風物》第42卷第4期,1992年,頁145-188。
    孟祥瀚:〈清代臺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興大歷史學報》創刊號,1991年2月,頁133-161。
    方正耀:〈和邦額《夜譚隨錄》考析〉,《文學遺產》,1988年3期,頁102-110。
    小川環樹著、張桐生譯:〈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一輯,1988年7月,頁85-95。
    倪紅(林富士):〈頭髮與疾病〉,《歷史月刊》第9期,1988年10月,頁132-133。
    翁佳音:〈平埔族漢化史考略〉,《臺灣風物》第34卷第1期,1984年3月,頁1-27。
    方豪:〈《憶臺雜記》重印小記〉,《臺灣文獻》第26卷第4期與第27卷第1期(合訂本),1976年3月,頁1-23。
    賴建銘:〈陳鳳昌及其遺著《拾唾》〉,《臺灣風物》第18卷第4期,1968年8月,頁23-35。
    孫家驥:〈巡臺御史兩鷺洲〉,《臺灣風物》第12卷第2期,1962年4月,頁13。
    何啟瑞:〈泰雅族獵頭風俗之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期,1956年,頁151-208。
    三、網路資料
    湯熙勇:《東沙海域文史資源調查研究成果報告》,內政部營建署委託辦理,2006年12月,http://dongsha.cpami.gov.tw/cp/main4.aspx。
    湯熙勇:《東沙島地方志資源調查委託辦理計劃成果報告》,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委託,2008年12月,詳見: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8&docid=100549774。
    中天新聞臺「神秘百慕達」:http://www.ctitv.com.tw/newchina_video_c130.html。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平埔文化資訊網」:
    http://ianthro.tw/p/44
    http://ianthro.tw/~pingpu/museum/introduction/title.htm
    四、工具書
    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93。
    石昌渝:《中國古代小說總目》,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2004。
    侯健主編:《中國小說大辭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姚覲元編:《清代禁燬書目(補遺)》,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
    新文豐公司編輯:《新編中藥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

    下載圖示 校內:2012-08-25公開
    校外:2012-08-2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