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吳怡君 Wu, I-Chun |
|---|---|
| 論文名稱: |
臺灣六堆客家婚姻禮俗之研究──以高雄美濃、六龜地區為例 Study of Hakka Marriages and Ceremonies in Liudui Area of Taiwan : A Case Study of Meinong and Liouguei Districts in Kaohsiung City |
| 指導教授: |
江達智
Jiang, Da-Zh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 畢業學年度: | 10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4 |
| 中文關鍵詞: | 客家 、婚姻禮俗 、六禮 、六堆 、美濃 、六龜 |
| 外文關鍵詞: | Hakka, Marriages and ceremonies, Six rites, Meinong, Liouguei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2 下載:5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客家人對婚姻觀念是以「廣家族,繁子孫」為首要目的,因此,他們極注重結婚一事,並重視婚禮的儀式過程。基本上,傳統結婚典禮是遵循「六禮」進行儀式,可見他們對婚禮的慎重。由於婚姻禮俗(以下簡稱婚俗)會因時而異、因地而別,像是客家人早期移民來臺定居,帶著原鄉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但在臺居住一段時間之後,生活習慣、婚俗等會受當地風俗影響,進而改變了部分的婚俗,但仍然保有原鄉的傳統婚俗。可知客家婚俗也隨著時代、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別。現今臺灣客家婚俗多已簡化許多繁雜的儀式,並受到西方與其他族群文化的影響,使客家年輕一代不甚了解傳統客家婚俗及其涵義。
本研究以客家婚俗為探討,研究對象為美濃、六龜地區(新寮里、新威里、新興里),屬於「六堆」中的右堆。筆者擬將這兩個區域並同為討論,因六龜客家人原是從美濃一帶遷移而來。然而,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尚未針對這兩個地區的婚俗作探討,甚感遺憾。在本研究中,首先,說明「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的過程,並述說客家原鄉的婚俗。再來,先簡述美濃地區拓墾史,然後探討1950年迄今的美濃、六龜地區之婚俗。筆者以1950年為始,因目前學界未針對1950年之後美濃與六龜的婚俗進行研究,也欲藉口訪媒人、結婚者及婚禮用品的老闆,往較早時間回溯,以論述客家婚俗,即筆者的口訪對象多是1950年之後結婚的人。之所以定為迄今,欲自前人的研究成果、筆者的田野調查以及口述訪談等,著眼目前客家婚俗的情況。由此嘗試整理、記錄及分析美濃、六龜地區的婚俗,並凸顯、反映這兩個地區婚俗與風俗民情的特色。最後,筆者將美濃、六龜地區的婚俗與臺灣北部客家村莊、原鄉婚俗作比較。
Marriage concepts of Hakka people is based on continuation and expansion for the family. Therefore, they extremely value marriage and pay much attention to marriage rites. Basically, the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y is to follow the “six rites” : Na-Cai (納采), Wen-Ming (問名), Na-Ji (納吉), Na-Cheng (納徵), Qing-Chih (請期), Qing-Ying (親迎) to perform the ceremony, showing that they are respect for the wedding. Owing to the marriages and ceremonies, varying from time to time and from place to place. For example, the early arrival of Hakka immigrants settled in Taiwan. Customs of Local or other group will influence on lifestyle, customs of Hakka hometown when they lived in Taiwan. It also has been changed partial marriages and ceremonies, but the traditional marriages and ceremonies of the original hometown are still preserved. It can be seen that Hakka marriages and ceremonies also vary with the times and areas. Nowadays, Hakka’s marriages and ceremonies in Taiwan have simplified many complicated rites and influenced by culture of Western or other ethnic group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iscuss Hakka marriages, ceremonies and focus on Meinong and Liouguei districts by related literatures and theses of second-hand research. Field work and oral interview are also applied to supplement the shortage of literatures. Moreover, this thesis explains “six rites” and marriages, ceremonies of the original hometown and analyze, compare marriages and ceremonies of Meinong and Liouguei with original hometown, Hakka areas of Northern Taiwan. In this way, this study will organize, record, and analyze the marriages and ceremonies at Meinong and Liouguei, and highlight 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riage’s customs.
一、史料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漢.班固撰,《白虎通》,收入《百子全書》,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李學勤主編,《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儀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漢.鄭眾撰,清.嚴可均輯,《鄭氏婚禮》,收入《經學輯佚文獻匯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清.孫希旦著,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二、方志
清.劉溎年、張聯桂修,清.鄧掄斌、陳新銓纂,《惠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2003。
清.黃釗撰,《石窟一徵》,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清.溫仲和纂,《嘉應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葉廷芳等修纂,《永安縣三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六龜鄉志編輯委員會編輯,《六龜鄉志》,高雄:六龜鄉公所,1985。
美濃鎮志編輯委員會編,《美濃鎮志》,高雄:美濃鎮公所,1996。
徐清明、張瑞恭編纂,《重修苗栗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7。
陳賡虞等修,陳及時纂,《民國始興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2003。
三、專書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王煒民,《中國古代禮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
王灝,《婚嫁的故事》,臺北:臺原出版社,1992。
丘秀強、丘尚堯,《梅州文獻彙編》,第六集,臺北:梅州文獻社,1977。
江運貴著,徐漢斌譯,《客家與臺灣》,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6。
江達智,《傳統中國生育禮俗中的性別控制》,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李允斐等著,《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林正慧,《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8。
林正慧,《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
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林再復,《閩南人》,臺北:三民書局,1988。
林明義,《臺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5。
邱彥貴、吳中杰,《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洪馨蘭,《敬外祖:臺灣南部客家美濃之姻親關係與地方社會》,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
姚漢秋,《臺灣婚俗古今談》,臺北:臺原出版社,1991。
陳世昌,《戰後70年臺灣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37。
陳秋瑾,《新娘禮服傳統與演變──台灣婚禮老照片紀事》,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3。
陳瑞隆,《臺灣嫁娶禮俗》,臺南:世峰出版社,1998。
陳運棟,《臺灣的客家禮俗》,臺北:臺原出版社,1991。
陳麗華,《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曾喜城,《臺灣客家文化研究》,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
曾彩金等著,《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第十篇,《宗教與禮俗篇》,屏東:財團法人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2001。
曾逸昌,《客家概論》,苗栗:曾逸昌出版,2002。
劉善群,《客家禮俗》,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劉錦雲,《客家民俗文化漫談》,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8。
蔡文章,《高縣風情》,臺北:愛書人雜誌有限公司,2005。
薛雲峰,《快讀臺灣客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
鍾壬壽,《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長青出版社,1973。
謝金汀,《客家禮俗之研究》,苗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9。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四、論文
向元玲,〈苗栗地區客家婚俗研究──以苗栗市,公館鄉,銅鑼鄉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朱勝斌,〈六堆客家古今婚姻禮俗之探討〉,六堆客家鄉土誌編纂委員會,《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宗教與禮俗篇,屏東:財團法人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2001,頁284-299。
李允斐,〈從六堆的開拓歷史談六堆居民風貌的演變〉,《客家雜誌》,第3期(1990),頁18-31。
李幸祥,〈客家婚俗談〉,《中央月刊》,第28卷第10期(1995),頁84-90。
吳政恆,陳德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客家婚俗座談會記錄〉,《臺灣文獻》,第34卷,第1期(1983),頁115-130。
吳俞霈,〈屏東萬巒地區客家婚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阮昌銳,〈從中外婚禮的比較談婚禮的意義〉,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生命禮俗研討會」,1984年11月17-18日,頁55-69。
李炳南,〈台灣閩南婚俗的蛻變〉,福建省民俗學會編,《閩台婚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頁46-53。
林瑤棋,〈從台灣漢人習俗看台灣文化之特質〉,《臺灣源流》,第25期(2003),頁95-110。
邱曉玲,〈臺灣高屏六堆客家傳統婚禮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胡必華,〈禮中的器物象徵〉,《民俗曲藝》,第45期(1987),頁113-117。
范珍輝,〈婚俗之演變及其問題〉,「生命禮俗研討會」,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1984,頁71-99。
張二文,〈在家鄉發現歷史──從美濃信仰習俗探討族群文化合成的可能〉,《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7卷第1期(2001),頁78-96。
張安,〈客家婚俗〉,《民俗曲藝》,第45期(1987),頁99-107。
陳霖,〈關西地區客家婚俗變遷之研究(1935-2010)〉,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陳運棟,〈客家婚姻禮俗〉,《苗栗文獻》,第10期(1995),頁134-147。
陳晏榮,〈六堆客家婚姻禮俗變遷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張維正,〈接觸、殖民與文化容受: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婚禮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莊金德,〈清代臺灣的婚姻禮俗〉,《臺灣文獻》,第14卷第3期(1963),頁28-70。
楊越凱,〈客家喜慶喪禮舊禮俗述略〉,《臺灣文獻》,第32卷第4期(1981),頁119-121。
廖素菊,〈臺灣客家婚姻禮俗之研究〉,《臺灣文獻》,第18卷第1期(1967),頁19-87。
蔡采秀,〈高屏地區客家聚落的發展〉,黃俊傑編著,《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4輯,高雄: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7,頁213-249。
劉煥云,〈臺灣客家婚姻禮俗變遷之研究〉,《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5期(2009),頁16-22。
劉薇玲,〈屏東客家婚俗變遷之研究──以六堆中區為例 (1941-2001)〉,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鍾永豐,〈客家人的家族與婚姻〉,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編著,《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頁281-291。
鍾肇政,〈六堆地方的開墾〉,《客家雜誌》,第6期(1990),頁84-86。
羅煥光,〈清末民初的臺灣客家婚姻禮俗〉,《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2期(1996),頁36-83。
五、網路資料
杜文卿,〈客家婚俗辟邪物 體現美濃八卦民俗技藝〉,大紀元新聞網
(http://www.epochtimes.com/b5/17/9/8/n9610950.htm),最後檢索日期:2019.03.04。
林秀昭,〈建構六龜客家地圖與信仰形塑之研究〉,客家委員會(http://web3.hakka.gov.tw/ct.asp?xItem=126814&ctNode=1879&mp=1869),
最後檢索日期:2016.12.27。
高雄市政府觀光局,〈美濃敬字亭〉,高雄旅遊網
(https://khh.travel/Article.aspx?a=6269&l=1&stype=1058&sitem=4113),最後檢索日期:2019.03.01。
高雄市美濃區公所,〈認識美濃的歷史沿革〉
(https://meinong-district.kcg.gov.tw/?Guid=557ece1d-2f63-5399-106f-aa39919dada3),最後檢索日期:2018.11.12。
桃園市政府地政局,〈桃園土地〉,桃園市政府
(https://www.tycg.gov.tw/ch/home.jsp?id=59&parentpath=0,6,58),最後檢索日期:2019.03.1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簸箕〉,中華民國教育部(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GOcVNt&o=e0&brwtyp=dispcont&sec=sec1&op=v&view=3-9),最後檢索日期:2019.03.08。
〈桃園市〉,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1%83%E5%9C%92%E5%B8%82),最後檢索日期:2019.03.11。
〈苗栗山城地理環境〉,苗栗縣政府
(https://www.miaoli.gov.tw/cht/aboutus_2.php),最後檢索日期:2019.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