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俊霖 Lin, Jiun- Lin |
|---|---|
| 論文名稱: |
環境法中限期改善制度之研究 The Study of Improvements within Limited Period in Environmental Law |
| 指導教授: |
王毓正
Wang, Yu- C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 畢業學年度: | 10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5 |
| 中文關鍵詞: | 限期改善制度 、行政裁量 、法律假期 、連續處罰 |
| 外文關鍵詞: | Administrative Control, Improvements within Limited Period System, Legal Holiday, Consecutive Fines System |
| 相關次數: | 點閱:88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限期改善制度」係被廣為運用之行政管制手段,此現象在環境法領域中尤然。但在過往行政法學的討論上,觸及此議題者並不多見,而且往往係附隨在連續處罰制度法律性質之探討上。然而,隨著此議題逐漸出現在司法實務之爭訟中,且許多爭議係有別於以往傳統連續處罰之問題,故對於「限期改善制度」之正確理解與適用,即成為行政法學之新課題,而因在環境法領域中,可見此管制手段被立法者大量使用,故本文以環境法中之限期改善制度,作為研究之主題。
在問題探討之架構上,可分為兩大主軸,一為針對「限期改善制度本身」之法律問題,另一者則係探討「限期改善制度」與「後續制裁手段」彼此間之關聯。而在「限期改善制度本身」問題之討論上,將先從其在憲法之意涵著手,釐清其制度目的後,再由具體法律規範層面檢視其在實務運作上面臨之困境,以及如何達成此制度之功能。至於在「限期改善制度」與「後續制裁手段」問題之探討上,主要處理兩個議題,首先,是融入「限期改善制度」之觀點重新檢視「連續處罰」之性質,再者,討論若主管機關命限期改善之行為出現瑕疵時,會對於後續之行政制裁產生何等之影響。
經由本文之討論,認為「限期改善制度」在憲法上之意涵,實為比例原則之展現,國家藉由「限期改善制度」在公益維護與相對人之「一般行為自由」與「財產權」間取得一衡平。在法律層面行政實務運用「限期改善制度」時,須注意到是否藉此制度替違規之相對人創設「法律假期」,以及改善之義務內容是否明確,所給予之改善期間是否合理。融入「限期改善制度」重新思索「連續處罰性質」方面,結論上認為,造成學說與實務莫衷一是之原因,出於連續處罰制度本身,因此透過解釋之方法,恐怕難以得到讓人滿意之答案。最後,當主管機關之限期改善行為出現瑕疵時,後續之制裁將隨之連動,但並非當然無效。
Improvements within the Limited Period System'have been widely used as administrative control measures,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law. On the other hand, discussions about the issue in the field of administrative law have been rare, and when present, they have often been understood as part of the study of the system of consecutive fines. However, with the gradual emergence of this issue in the litigation of judicial practice, in addition to the rise a large number non-traditional controversies concerning consecutive fine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Improvements within Limited Period System'has become the new topic in administrative law. Given that the regulatory instruments are used largely by legislato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Improvements within Limited Period System in Environmental law'as researched topic.
The framework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aspects, one is the`Improvements within Limited Period System Itself', and the other i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Improvements within Limited Period System'and`Subsequent Sanctions'.The discussion on the issue of improvements within limited period system itself will start from its meaning in the Constitution, to clarify the purpose of their systems, and then view the plight of operation in practice by specific aspects of legal norms, and how to achieve this system functions. As for the discussion on the issue of improvements within limited period system and subsequent sanctions mainly deal with two issues. First, to re-examine`Consecutive Fines System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e`Improvements within Limited Period System'. Second, to discuss if there is a flaw in the order of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it will impact the follow-up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or not.
Through this discussion, the meaning of`Improvements within Limited Period System'in the Constitution is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in fact. The country balances`The Public Interest' and`General Freedom of Action'and`Property Right'. In the legal aspects, when administrative practices use it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if the system is to create a`Legal Holiday'for violators, or the content of the obligations are clear, or the improvement period is reasonable. About re-examining `Consecutive Fines System'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e`Improvements within Limited Period System',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re is no consensus of opin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because it comes from consecutive fines system itself. So, it's difficult to get the satisfactory answer. Finally, when there is a flaw in the order of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it will subsequently linked the follow-up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But it's not invalid absolutely.
參考文獻
壹、中文參考文獻
一、書籍(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王毓正,〈行政處分之個別特徵與要件-「環評有條件通過」到底是不是行政處分?〉,陳慈陽主編《行政法實例研習》,初版,元照(2011)。
(二)王海南、李太正、法治斌、陳連順、顏厥安和著,《法學入門》,三版,元照(2001)。
(三)李惠宗,《憲法要義》,五版,元照(2008)。
(四)李惠宗,《行政法要義》,四版,元照(2008)。
(五)李震山,《行政法導論》,八版,三民(2009)。
(六)李建良,《行政法基本十講》,初版,元照(2011)。
(七)吳志光,《行政法)》,一版,新學林(2006)。
(八)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十版,三民(2007)。
(九)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三版,元照(2005)。
(十)林錫堯,《行政罰法》,二版,元照(2012)。
(十一)洪家殷,《行政罰法論》,二版,五南(2006)。
(十二)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合著《現代憲法論》,初版,元照,(2000)。
(十三)許育典,《憲法》,二版,元照(2008)。
(十四)翁岳生編,《行政法(上)、(下)》,三版,元照(2006)。
(十五)翁岳生,《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二版,元照(2008)。
(十六)陳敏,《行政法總論》,六版,新學林(2009)。
(十七)陳文貴,《行政罰競合理論與實務-雙重處罰禁止論》,初版,元照(2012)。
(十八)陳新民,行政法總論,修訂八版,三民(2005)。
(十九)陳慈陽,《行政法總論:基本原理、行政程序及行政行為》,二版,翰蘆(2006)。
(二十)黃舒芃,《行政法系列-行政命令》,初版,三民(2011)。
(二十一)黃俊杰,《行政法》,初版,新世紀(2005)。
(二十二)廖義男編,《行政罰法》,初版,元照(2007)。
(二十三)蔡志方,《行政罰法釋義與運用解說》,初版一刷,三民(2006)。
(二十四)蔡志方,《行政三十六講(普及版)》,再版,作者自版(1997)。
(二十五)蔡志方,《行政救濟法新論》,三版,元照(2007)。
(二十六)蔡震榮/鄭善印,《行政罰法逐條釋義》,一版,新學林(2006)。
(二十七)蔡震榮,《行政執行法》,四版,元照(2008)。
(二十八)蘆部信喜,《憲法》,李鴻禧譯,初版,元照 (2001)。
二、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邱鼎翔,水土保持法上限期改正及按次分別處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8月)。
(二)洪韻婷,論行政法上一行為不二罰原則之適用,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
(三)陳建江,環境法上按日連續處罰裁處程序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四)陳文貴,違反行政義務行為之處罰競合關係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1月)。
(五)戴鈞宏,我國環境保護法規中連續處罰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
三、研究報告
(一)郭介恆等,水污染防治法罰則修法研議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研究計畫(計畫編號:EPA-100-G106-02-238),中國文化大學,2011年12月。
四、期刊(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王毓正,我國環評史上首例撤銷判決:環評審查結論經撤銷無效抑或無效用之判決─最高行九九判三〇,臺灣法學雜誌,第149期,2010年4月。
(二)李建良,論行政法上「責任」概念及責任人的選擇問題—兼評最高行政法院93年度判字第628號、95年度判字第1421號判決及其相關判決,黃舒芃編,《2007年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8年11月)。
(三)李建良,水汙染防治法有關按日連續處罰規定之適用問題─以台北畜產公司排放廢水之處罰事件為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期(2000年2月)。
(四)李建良,二論水汙染防治法有關按日連續處罰規定之適用問題─最高行政法院89年判字第2573號判決及89年判字第3415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3期,2001年6月。
(五)李建良,三論水汙染防治法有關按日連續處罰規定之適用問題─評析最高行政法院90年判字第125號及186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4期,2003年3月。
(六)李建良,環境行政程序的法制與實務-以「環境影響評估法」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04期,2004年1月。
(七)李建良,論多階段行政處分與多階段行政程序之區辨─兼評最高行政法院96年度判字第1603號判決,中研院法學期刊,第9期,2011年9月,頁313。
(八)林錫堯,淺析「行政罰法」草案,法學叢刊,第192期(2003年10月)。
(九)林昭南、黃宏斌,水土保持計畫審核與監督實務,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35卷第4期,2004年,頁329。
(十)翁曉玲,論坡地管理之共同違法處罰與數行政罰競合之處理,台灣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3卷第4期(2006年12月)。
(十一)翁曉玲,限期改正與法律保留—評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811號判決與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0年度訴字第179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08期(2004年5月)。
(十二)宮文祥,環境汙染裁罰制度之實然與應然─試以美國水汙染法制度之設計提供我國就裁罰規範再思考之比較,法學叢刊,第224期(2011年10月)。
(十三)陳淑芳,限期改正之法律性質,臺灣法學雜誌,第165期(2010年12月)。
(十四)陳文貴,公法上「按日連續處罰」問題初探,法令月刊,第55卷第2期,2004年2月。
(十五)程明修,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大法官釋字第604號解釋簡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6期,2005年11月。
(十六)黃昭元,車速限制與行為自主權,月旦法學教室,第5期,2003年5月。
(十七)葉俊榮,公害糾紛的處理與行政管制,環保與經濟,第30期,1992 年1月。
(十八)蔡震榮,限期改善與一行為不二罰,法令月刊,第62卷第4期,(2011年4月)。
(十九)蔡震榮,論按日連續處罰與怠金,法學講座第 28 期,2004年7月。
(二十)劉惠文,〈行政法上連續處罰規定性質之研究-行政罰與行政執行之區別〉,收錄於行政法實務研究(第五冊),臺中高等行政法院編,2010年6月。
(二十一)蕭文生,裁量濫用,月旦法學教室,第51期,2007年12月。
五、網站資料
黃啟禎,行政法上按日連續處罰問題評議,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發行,「遊於藝」電子報,第101期,2009年12月。(http:// epaper.hrd.gov.tw/101/EDM101-0803.htm)
貳、外文參考文獻
MollyS. McUsic, Redistribution and Taking Clause, in The Politics of Law: A Progressive Critique (Edited by David Kairys)(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