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曾紫萭 Tseng, Tzu-Yu |
|---|---|
| 論文名稱: |
臺灣文學中的語言傷痕書寫研究 A Study on the Writing of Language Scars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
| 指導教授: |
陳慕真
Tan, Bou-Ch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7 |
| 中文關鍵詞: | 語言傷痕 、語言權力 、語言轉換 、母語流失 、母語傳承 |
| 外文關鍵詞: | Language scars, Language power, Language conversion, Mother tongues loss, Mother tongues inheritanc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9 下載:3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討論臺灣文學中的語言傷痕書寫,欲藉由梳理與「語言傷痕書寫」相關的文學作品,強化其在臺灣文學史中的脈絡及定位。首先定義「語言傷痕」,語言傷痕意謂某個個體或群體於某個時代、社會情境,因政治或政權的轉移及語言政策的改變與推行,乃至遭逢某個語言的壓抑、閉口、流失、離散,而產生一切與「語言」有關的傷痕與傷害。
而「語言傷痕」在臺灣文學作品中,具有獨特的表現與共相性。因此本文透過文本分析法、布迪厄的象徵性權力理論和社會語言學概念,分析此些橫跨日治時期、戰後時期,以及近當代的臺灣文學作品。同時,本文亦從臺灣歷史上的兩次國語運動深究,梳理語言政策脈絡,以此呼應於臺灣作家在語言權力關係下所產生的影響與斲傷、面對時代的語言轉換景況及語言流失。
眾多具有時代代表性,以及能夠呈現當時代語言氛圍的臺灣文學作品,詳見於本論文之第三章、第四章與第五章節。且將根據「語言權力關係」、「語言轉換處境」、「語言提倡境況」以及「母語傳承與流失」作為主題劃分。其餘作品則由筆者根據作家發表之年份,歸納、統整各類型、各語言以及各語言議題,收錄於文末附錄之表1。
筆者認為語言傷痕於日治時期與戰後時期皆具有共相性,而本文歸納出的語言傷痕類型有三,其一為不當的語言政策下形成的語言權力關係,使臺灣人及臺灣語言受到宰制,如人們於日常生活、初等教育或工作場域中,必須悖離原先熟悉使用的語言。其二為殖民體制下,變異的語言環境導致臺灣人面臨語言轉換的壓抑和困境。如造成人民有口難言,且語言的轉換導致日常口語與一切書寫將與過往相異。其三為國語政策造成的語言流失和族群認同弱化。當強勢語言興起或強勢語言為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所使用時,使用人口數較少的各族群語言將有被迫擠壓、失傳的可能,使語言失根於某個世代。
本研究試圖歸納「語言傷痕」類型,並由此剖析、詮釋日治時期及戰後、近當代的臺灣文學作品。過程中更加篤定「臺灣語言」與「臺灣文學」密不可分的牽連關係,顯示兩者在臺灣文學場域中的共同重要性及珍貴的意涵與價值。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writing of ‘‘language scars’’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with the aim of establishing a clearer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inforcing its significance in literary discourse. ‘‘Language scars’ refer to the language trauma experienced by individuals or communities within specific historical and sociopolitical contexts, resulting from language suppression, silencing, loss, and dispersion.
Language scars in Taiwanese literary works possesses both unique expressions and universality. This study employs textual analysis, Bourdieu’s theory of symbolic power, and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to analyze Taiwanese literary works spann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postwar era, and contemporary times. Additionally,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aiwan’s two national language movements, contextualizing the impact of language policies on Taiwanese writers, as well as the broader language shifts and language attrition across different periods. Representative literary texts illustrating these language experiences are discussed in Chapters 3, 4, and 5, with additional texts listed in the appendix (Table 1).
This study argues that language scars exhibit universality in both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the postwar era, and it further identifies three primary categories of language scars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 first pertains to the language power dynamics imposed by improper language policies that compelled Taiwanese people to abandon their native languages in education, daily life, and professional settings. The second concerns the challenges of language conversion under colonial rule, which led to language dislocation, silence, and a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in both spoken and written expression. The third involves the erosion of ethnic identity due to national language policies, as dominant languages marginalized those spoken by smaller ethnic groups, ultimately severing language continuity across generations.
By classifying and analyzing these manifestations of language scars,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deep-se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ese language and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ir mutual significance and intrinsic cultural value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1. 文學著作
女鯨詩社(2001)。震鯨—九二一大地震二週年紀念詩專輯。書林。
方耀乾(2003)。白鴒鷥之歌。台南縣文化局。
瓦歷斯.諾幹(1992)。番刀出鞘。稻香。
瓦歷斯.諾幹(1994)。想念族人。晨星。
瓦歷斯.諾幹(1999)。伊能再踏查。晨星。
瓦歷斯.諾幹(2021)。張開眼睛將黑夜撕下來。讀冊文化。
江自得(1990)。那天,我輕輕觸著了妳的傷口。笠詩刊社。
江鵝(2021)。俗女養成記。大塊文化。
利玉芳(1986)。活的滋味。笠詩刊社。
利玉芳(2010)。夢會轉彎。臺南縣政府。
吳明倫、劉慧真(2009)。2009台灣文學獎創作類得獎作品集(國立臺灣文學館主編)。國立台灣文學館。
吳濁流(1999)。吳濁流集(彭瑞金主編)。前衛。
呂赫若(1995)。呂赫若小說全集(林至潔譯;初版)。聯合文學。(原著出版於1995年)
巫永福(1986)。愛——永州詩集。笠詩刊社。
巫永福(2008)。台灣詩人選集2巫永福集(趙天儀主編)。國立台灣文學館。
李敏勇(2009)。台灣詩人選集37李敏勇集(鄭炯明主編)。國立台灣文學館。
李敏勇編(1997)。傷口的花:二二八詩集。玉山社。
李喬(2003)。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海洋台灣。
李魁賢(2008)。台灣詩人選集25李魁賢集(莊金國主編)。國立台灣文學館。
杜潘芳格(1986)。淮山完海。笠詩刊社。
杜潘芳格(1990)。遠千湖。笠詩刊社。
杜潘芳格(1993)。青鳳蘭波。前衛。
杜潘芳格(1997)。芙蓉花的季節。前衛。
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2013)。部落的燈火。山海文化雜誌。
里慕伊.阿紀(2010)。山櫻花的故鄉。麥田。
亞榮隆.撒可努(2011)。山豬.飛鼠.撒可努。耶魯。
周婉窈(2003)。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允晨文化。
房慧真(2024)。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春山出版。
林沉默(2002)。林沈默台語詩選。金安。
林沉默(2013)。夭壽靜的春天:臺詩十九首。前衛。
林宗源(1977,12月)。行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笠詩刊,82。
林宗源(1995)。林宗源台語詩精選集。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林宗源(未出版)。巴油池的抗命歌。
林宗源(未出版)。北仔北。
林宗源(未出版)。阮兜的地址。
林宗源(未出版)。梳濁水溪的夢。
林宗源(未出版)。給父親的詩。
林宗源(未出版)。碎玉集。
林宗源(未出版)。滴落乳水的土地。
林剪雲(2017)。忤:叛之三部曲首部曲。九歌。
邱一帆(2020)。有夢在自家個心肝肚。華夏書坊。
侯文詠(2023)。淘氣故事集。皇冠。
施淑(1994)。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前衛。
馬翊航(2020)。山地話/珊蒂化。九歌。
張芳慈(1999)。紅色漩渦。女書文化公司。
張芳慈(2001)。天光日。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張芳慈(2016)。留聲。台灣文薈。
張芳慈(2021)。在妳青春該時節。玉山社。
莫那能(1989)。美麗的稻穗。晨星出版社。
郭松棻(2012)。驚婚。印刻。
陳千武(1965)。不眠的眼。笠詩社。
陳千武(1974)。媽祖的纏足。笠詩社。
陳千武(1989)。東方的彩虹。笠詩社。
陳千武(1990)。陳千武作品選集。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陳千武(2003)。陳千武詩全集(陳明台主編)。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陳千武(2023)。獵女犯。大塊。
陳秀喜(1974)。樹的哀樂。笠詩刊社。
陳映真(2009)。陳映真文集(薛毅主編)。三聯。
陳雷(1995)。陳雷台語文學選。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陳雷(2010)。無情城市。開朗。
陳黎(1990)。小丑畢費的戀歌。圓神。
陳黎(1993)。家庭之旅。麥田。
陳黎(1995)。島嶼邊緣。皇冠。
曾貴海(2000)。原鄉.夜合。春暉。
焦桐(2012)。2011臺灣詩選。二魚文化。
黃恆秋(1990)。擔竿人生。愛華。
黃騰輝(2009)。台灣詩人選集17黃騰輝集(莫渝主編)。國立台灣文學館。
奧崴尼.卡勒盛(2001)。野百合之歌。晨星。
鄭炯明(2019)。存在與凝視—鄭炯明詩選。春暉。
賴和(2021)。新編賴和全集(貳)小說卷。國立臺灣文學館、前衛。
龍瑛宗(1980,2月27日)。張我軍之死—高舉五四火把回台的先覺者。民眾日報。
龍應台(1997)。看世紀末向你走來。時報。
鍾肇政(1997)。怒濤。草根出版。
鍾肇政(1998)。鍾肇政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前衛。
2. 學術著作
王德威(2005)。臺灣:從文學看歷史(王德威主編)。麥田。
呂珮綾、班與唐、秦佐等(2025)。文學關鍵詞100:給入門者的通關秘笈。大塊。
李時雍、何敬堯、林妏霜等(2018)。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李時雍主編)。聯經。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巨流。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聯合文學。
許丙丁、莊啟勝等(2000)。大學臺語文選(上冊)(鄭良偉、曾金金、李櫻、盧廣誠等主編)。遠流。
許佩賢(2012)。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台灣新式教育的誕生。東村。
許佩賢(2015)。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1930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衛城。
連橫(1991)。臺灣語典。金楓出版社。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等(2007)。臺灣小說史論。麥田。
陳國偉(2007)。解嚴以來(1987-)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五南。
陳國強(2002)。文化人類學辭典。恩楷股份有限公司。
陳培豐(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麥田。
黃宣範(200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文鶴。
黃英哲(2007)。「去日本化」「再中國化」: 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麥田。
黃默、司馬晉、張一彬、葉仁真等(2007)。人權辭典。(黃默、司馬晉、張一彬、葉仁真等主編)。教育部。
薛化元(2010)。戰後臺灣歷史閱覽。五南。
謝宜安、陳彥伃、巴代等(2021)。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王鈺婷主編)。聯經。
Bourdieu, P.(199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James Griffiths. (2021).Speak Not:Empire,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Zed Books.
Julie McGonegal,Ranjini Mendis Bill Ashcroft. (2012).Literature for Our Times.Brill. Academic Pub.
Ralph Fasold. (1984)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 Oxford:Basil Blackwell.
Skutnabb–Kangas T., Phillipson, and M. Rannut, eds. 1994. Linguistic Human Rights. Overcoming Linguistic Discrimination.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3. 期刊論文
何萬順(2009)。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0(2),375–419。
吳新榮 (1946,9月)。文化在農村。臺灣文化,1(1),21。
李台元(2018)。原住民族語言文字系統的發展,原住民族文獻季刊,36,31-36。
杜昭玫(2014)。認同與批判:論杜潘芳格的現代客家詩。臺灣文學學報,24 ,91–117。
林育辰(2021)。戰後初期臺灣推行國語運動之探討:1945-1949。環球科技人文學刊,27,19–31。
林曙光(1994,1月5日)。難忘的回憶—記台語劇運先驅蔡德本。文學台灣,9。
張學謙(2008)。融入語言人權的弱勢語言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82,17–44。
張學謙(2013)。台灣語言政策變遷分析:語言人權的觀點。臺東大學人文學報,3(1),45–82。
張學謙(2018)。聯合國追求語言多樣與語言人權 對台灣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啟示。新世紀智庫論壇,84,53–61。
張學謙(2020)。母語優先的臺灣本土語言復振教育規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1),175–200。
梁淑慧(2011)。母語要往何處去?。新使者,125,9–13。
梅家玲(2010)。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臺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臺灣文擊研究集,7,125–160。
陳芷凡(2005)。母語與文本解讀的辯證——以魯凱作家奧威尼.卡露斯《野百合之歌》為例。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6,188–201。
陳芷凡(2014)。「第三空間」的辯證—再探《野百合之歌》與《笛鸛》之後殖民視域〉。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9,115–144。
陳建忠(2002)。解構殖民主義神話:論賴和文學的反殖民主義思想。中外文學,31(6),93–131。
陳慕真(2011)。臺灣島上个女人樹——專訪客語作家杜潘芳格。台灣文學館通訊,32,98–101。
曾進豐(2013,1月)。論巫永福詩的「鳥獸」意象及其象徵。高雄師大國文學報,17,129–163。
黃建銘(2011)。本土語言政策發展與復振的網絡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9,71–104。
黃建銘(2012)。復振本土語言之組織再造與政策設計之研究以臺灣閩南語為例,中華行政學報,11,233–248。
黃惟諠(2013)。試析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之詩歌。美和學報,32(1),291–304。
熊貴藍(2013)。邊緣戰鬥:瓦歷斯.諾幹的後殖民批判空間。世新中文研究集刊,9,71-110。
蔣為文(2005)。收編或被收編?——當前臺文系所對母語文學及語言人權態度之初探。海翁臺語文學,39,4–25。
蘇席瑤(2018)。台灣華語的在地化及標記化。台灣學誌,17,1–35。
顧力仁(1998)。歷史法及其圖書館學研究上的應用。書府,18/19,48–62。
Chung, Karen Steffen. (2006).Hypercorrection in Taiwan Mandarin.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16(2), 197–214.
Krauss, M..(1992).The world's languages in crisis. Language, 68(1), 4–10.
4. 學位論文
朱宥勳(2014)。戰後中文小說的「日本化」風格:鍾肇政、陳千武、郭松棻、陳映真、施明正。國立清華大學。
吳正芬(2003)。陳千武詩作中的台灣意象研究。國立中正大學。
林俊樑(2015)。陳雷台語短篇小說研究。靜宜大學。
林香誼(2011)。揚帆掌舵—陳黎詩作中的島嶼史建構。國立中正大學。
林晉輝(2005)。台灣語言教育發展之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中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林璟瑜(2013)。杜潘芳格、利玉芳、張芳慈客語詞彙風格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徐碧霞(2005)。臺灣戰後客語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
張竹玫(2011)。吐芳的向日葵——利玉芳詩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
陳麗珠(2011)。河壩个歌——利玉芳詩作之客家書寫研究。國立交通大學。
黃俐娟(2009)。笠詩社女詩人政治詩研究——以陳秀喜、杜潘芳格、利玉芳和張芳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廖慧萍(2000)。林宗源及其詩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
蘇明賢(2009)。戰後台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國立中興大學。
5. 其他文獻
王潔宇(1947,2月26日)。學國語。新生報,第490號。
行政院《國家語言發展法》—改善語言斷層危機、尊重多元文化發展,2019年,(來源: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acb034c7-e184-4a39-be3f-381db50a6abe,檢索日期:2023/1)
行政院主計總處202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總報告,〈6歲以上本國籍常住人口目前主要使用語言情形〉,2021年8月,(來源:https://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1831151816OM26MHO7.pdf,檢索日期:2024/7)
吳守禮(1946,5月21日)。臺灣人語言意識側面觀。臺灣新生報,1。
呂興昌(2003)。請你做伙來救助。第三屆賴和大專文學營代營主任 ê 話。http://ws.twl.ncku.edu.tw/bu–gi/chhong–chok/chok–chia/li–hengchhiong/chohoe–lai–kiuchou.htm
林志鴻(2022,7月14日)。歷史上的今天:廣電法方言設限解除。新台灣和平基金會。http://www.twpeace.org.tw/wordpress/?p=2070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5年,7月23日)。愛.疼.惜:台語文學展—台灣語言政策大事紀(1895~2007)。國立臺灣文學館。https://taigi.nmtl.gov.tw/#
許錫慶(2013,9月30日)。臺灣總督府首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二來臺推展日語教育。國使館臺灣文獻館第114期電子報。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14/1600
鍾肇政、鍾理和等(1957年,6月)。關於台灣方言文學之我見。文友通訊,4。
魏建功(1946,5月28日)。臺語即是國語的一種。臺灣新生報,5。
UNESCO.(2021). UNESCO World Atlas of Languages: summary document. UNE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