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葉奕成 Yeh, Yi-Cheng |
|---|---|
| 論文名稱: |
台南市孔廟與忠義國小使用者知覺偏好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 A study of users' perceptive preference and satisfaction with Tainan Confucian temple and Jhongyi elementary school |
| 指導教授: |
吳綱立
Wu, Kang-L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0 |
| 中文關鍵詞: | 古蹟 、知覺偏好 、滿意度 、認知 |
| 外文關鍵詞: | perceptive preference, heritage, satisfaction, cogni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71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南孔廟」為國內首座以文化園區的概念來規劃孔廟的案例。本研究的主旨,在於研究古蹟地區使用者對古蹟暨周邊地區之環境知覺偏好與現況使用滿意度,並瞭解不同的使用者與外在環境的變數是否會對於古蹟暨周邊地區的感知與偏好造成差異,因此,本研究以台南孔廟為研究案例,透過回顧知覺偏好與使用滿意度相關文獻資料,以及實地問卷調查為主要之資料來源,藉SPSS統計軟體來整理與分析資料。運用敘述性統計分析,來闡述使用者對古蹟暨周邊地區景觀知覺偏好與實質環境規劃因子偏好及使用滿意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檢視使用者個人背景變項因素,景觀知覺偏好與實質環境規劃因子偏好及使用滿意度是否具有差異性,以及進行各項相關主題之分析探討。研究結果顯示:
(1)各項使用者背景因素對環境知覺偏好與現況使用滿意度皆有影響。但並非與景觀知覺、環境偏好與滿意度的各項因素皆有顯著差異。
(2)使用者對於孔廟暨周邊地區的整體感受以「歷史性」、「文化感」、「代表性」三項為最高,且平均數皆於4以上,而以「神秘性」與「複雜性」最低,平均數皆於3.5以下。
(3)使用者在實質環境規劃偏好上偏好於歷史文化風格形塑上,對使用者參與及活動則較不重視。
The Tainan Confucian Temple is the first case that applies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park to planning Confucian temples. It is an unprecedented example that attempts to embed cultural heritages with a value of public property gener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analysis the perceptive preference and satisfaction with toward the heritage and peripheral place.Therefore, this study take The Tainan Confucian Temple as a case study, employ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acquire primary data and used SPSS program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as follow:
(1)The us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 perceptive preference and satisfaction.
(2)The highest variables of perceptive preference was history, cultural and typical. And the lowest was mystery and complexity.
(3)The preference for variables of environment planning is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designing. And the lowest is activities offered.
Key words:heritage, perceptive preference, satisfaction, cognition
一、英文部分
1.. Gobster, P.H. & Chenoweth, R. (1989), ”The Dimensions of Aesthetic Preference: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 2947-72.
2. 57. Kaplan, S., Kaplan, R., & Wendt, J.S. (1972), “Rated Preference and Complexity forNatural and Urban Visual Material,” 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Vol.12, No.4,
pp.354-356.
3. Kaplan, S. (1987), ”Aesthetic, Affect and Cognition: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Vol.19, No.1, pp.3-32.
4. Kaplan, R., & Kaplan, S. (1989),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Cambridge Univ. Press.
5. Kent, R.L. (1993), “Determining scenic quality along highways: a cognitive approach,”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27, pp.29-45.
6. Zube, E.H., Sell, J.L. & Tayolr, J.G. (1982), “Landscape perception: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theory. Landscape Planning, Vol.9, pp.1-33.
7. Lynch, Kevin.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IT Press.
8. Lynch, Kevin. (1981), “Good City Form”Cambridge: MIT Press.
9. Norberg-Schulz, Christian. (1979), “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New York: Rizz.
10.Karyne Benjamin. (2007), “a bandoned farmlands as components of rural landscapes:An analysis of perceptions and representat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83. p.228-244.
11.M.D. Eyre. (2005),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ssland Auchenorrhyncha (Homoptera) and land cover.” Agric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vol.109, p.187-191
二、中文部分
1. 李英弘等(1999),「景觀評估中之心理學模式之探討」,第二屆造園景觀與環境規劃設計研究成果研討會,台北,第57-69 頁。
2. 李素馨、何英齊(1999),「中山高速公路土地使用景觀偏好探討」,第二屆造園景觀與環境規劃設計研究成果研討會,台北,第37-55 頁。
3. 黃富瑜、林晏州(1999),「淡水捷運線使用者對沿線景觀知覺與偏好之探討」,第二屆造園景觀與環境規劃設計研究成果研討會,台北,第1-17 頁。
4. 陳惠美、林晏州(1997),「鄰里公園景觀美質預測模式之研究」,中國園藝,
5. 林曉薇(2008),「文化景觀保存與城鄉發展之研究─以英國世界文化遺產巴那文工業地景為例」,都市與計劃,第三十五卷 第三期,第205~225頁。
6,王秀華(2004),「居住環境的人性化設計」,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學報vol.4 No.1.
7.林晏州、林寶秀、林庭如、陳惠美(2007),「國際觀光客對日月潭國家風景區之觀光意象 」,第四屆台灣地方鄉鎮觀光產業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
8.曾憲嫻、陳廣武、楊少瑜(2006),「歷史保存區景觀管制之研究-從英國的城鎮景觀思潮及制度發展來探討」,規劃學報,第三十三期,第61~76頁。
9.李素馨(1999),「都市視覺景觀偏好之研究」,都市與計劃,第二十六卷 第一期,第19~40頁。
10.曾憲嫻、呂偉婷、倪佩君(2007),「舊市中心再生計劃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五期。
11.翁金山(2002),「從歷史街區的重塑探討都市保存理念的實踐之道-以台南市三級古蹟開基靈佑宮與B-11號都市計畫道路衝突之解為例」,建築學報,第四十期,P.111~129頁。
12.李華生(2005),「城市尺度人居環境質量評價之研究-以南京市為例」,人文地理,第81期。
13.黃如蘭、林晏州(1998),「行道樹視覺景觀偏好影響因素之探討」,中國園藝,第四十四卷,第一期,P323~337。
14.王小璘、曾詠宜(2003),「都市公園綠地區位景觀生態評估之研究」,設計學報第八卷,第三期。
15.李英弘、William Hammitt,「視覺穿透性在景觀評估心理學模式的應用」,戶外遊憩研究第十二卷,第一期,P.1-17。
16.林晏州(2000),「社會遊憩容許量評估方法之比較」,戶外遊憩研究第十三卷,第一期,P.1-20。
17.林晏州、沈立(2001),「市民農園需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十四卷,第一期,P.55-81。
16.林寶秀、林晏州(2001),「都市公園分佈型態與居民遊憩品質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十四卷,第二期,P.41-61。
17.陳肇堯、胡學彥(2002),「休閒農場遊客認知與滿意度分析-以南部地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十五卷,第三期,P.31-54。
18.吳桂陽、高小倩、鄧慰先(2007),「地域性建築文化與居住環境設計-以苗栗好客屋設計操作課題為例」,建築學暴,第60期,P.227~246。
19.于錫亮、朱盈菁(2008),「文化景觀特色經營之研究-以澎湖七美嶼為例」,鄉村旅遊研究,第二卷,第一期,P.43-52。
20.段禹農(2008),「成都城市景觀雕塑中歷史與民間文化元素的應用」,天府新論,第五期。
21.吳綱立、郭幸萍、趙又蟬(2007),「歷史街區環境改善綜合性評估架構之研究-以台南市府中街歷史街區為例」,建築學報,第62期,P1-22。
22.毛賀(2006),「城市歷史文化景觀與周邊環境關係處理的原則」,廣州科技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
23.李閰魁、袁雁(2008),「歷史遺址保護區周邊高層住區景觀環境設計探討-以武漢佳海”哥林花園”為例」,華中建築耊26卷。
24.陳碧君、凌德麟、王小璘(1997),「都市人行道鋪面情緒體驗之研究」,造園學報,第四卷,第二期,P.101-115。
25.陳玉清、林晏州(1997),「中國式庭園特質感受影響因素之探討-以至善園為例」,造園學報,第四卷,第二期,P.27-45。
26.陳蕙慈、林晏州(1996),「影響遊客對中國式庭園特質感受之因素探討」,造園學報,第三期,第一卷,P.95-110。
27.陳惠美、凌德麟、王小璘(1996),「鄰里公園使用後評估模式之研究」,造園學報,第三期,第一卷,P.21-43。
28.歐勝榮、林擎天(1995),「森林景觀美質評估模式之研究」,造園學報,第三期,第一卷,P.1-19。
29.王小璘、邱江利(1995),「遊憩路線選址視覺景觀資源評估方法之研究」,造園學報,第二卷,第一期,P.61-82。
30.陳惠美、林晏州(1997),「景觀知覺與景觀品質關係之研究」,造園學報,第四期,第一卷,P1-16。
31.吳聖中(2005),「全球化趨勢下台灣都市商業街道自明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32.鄭欽泰(2004),「使用者觀點之都市河岸空間營造-以高雄市愛河河岸空間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33.徐嘉宏(2008),「都市河岸親水空間民眾知覺偏好之研究-以新竹東門城親水公園為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
34.鍾政偉(2002),「景觀知覺偏好與地景結構指數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