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佳瑜
Huang, Chia-Yu
論文名稱: 家長與安親老師間互動行為與影響因素分析-以臺南東區補習機構為例
Exploring Impact Factors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ents and Daycare Teachers in Cram Schools: A Case Study in the East District of Tainan City .
指導教授: 周志杰
Chou, Chih-chi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學系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親師互動社會交換理論社會互動安親老師補習機構
外文關鍵詞: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interaction,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Daycare teachers, Cram schools
相關次數: 點閱:5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補習班一直以來帶給家長的印象就是升學考試,經過多次的國教改革、學校生態改變,家長觀念開放,讓學校以往所承載的功能已經無法滿足家長對教育的需求。而安親班是補習班的向下延伸,是時代進步下的產物,婦女意識抬頭,雙薪家庭的結構產生,小家庭型態居多,鄰里網絡薄弱,讓家中有國小學童的家庭對於放學後至父母下班這段期間的人身安全照料與學校課業輔導等事務需要有相當於長輩、家人般信任的角色來接手。
    作者對從業人員與家長做深入訪談後,整理分析發現原本能啟動安親班老師與家長互動的原因都是較為單純,如成績表現、功課加強、點心、安置空間安全等面向。經過時代變遷,家長與安親老師的互動因素已經是多元面向:成為學童日常生活的中繼站;負起家長與校師聯繫的窗口;充當親子間的傳話筒;擔任鼓勵孩子主動學習的角色;提供安撫並理解情緒障礙;給予非傳統且多元的學習模式;分飾家長角色、教導品德;扮演家長家務煩惱的吸音棉。
    而家長與安親班老師間的互動從原本單純需求轉變成對安親老師多元面向的期待其原因是:安親教育是付費的,能即時獲得安親老師回覆;學校無法顧及全部,降低家長與學校老師的互動意願;安親老師跟孩子相處時間長,能比家長自己更懂孩子,雙方與之產生信任;安親老師教學能變通,願意為學生花心思;安親老師理解孩子相處上的難處,家長能獲得同理也能心情抒發。
    最後套用社會交換理論中的交換、合作、競爭、衝突四個互動行為在不同類型安親老師與不同類型的家長間,得到兩兩互動結果為:安份守己型的老師,態度偏向配合,與不同的家長類型其會可能產生交換、合作、競爭三種互動行為;自信風釆型的老師,態度多為引導,與不同的家長類型其會可能產生合作、競爭、衝突三種互動行為;自負敏感型的老師,態度多強勢,其可能產生合作、竸爭、衝突的互動行為;怠惰懶散型的老師,態度較屬事不關己,與不同類型家長可能產生合作、交換、衝突三種互動行為。

    After-school tutoring programs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associated with academic success. However, due to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s, changes in school ecosystems, and evolving parental expectations, formal schools are no longer sufficient to meet modern educational demands. After-school care programs have become essential, especially for double-income and nuclear families. These programs not only provide academic support but also ensure safety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for children. Moreover, they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fostering social skills and providing a structured environment where children can engage in various activities, from sports to arts and crafts. The study identifies the evolving roles of after-school care teachers and their multifaceted interactions with parents, which include acting as a bridge between schools and families, offering emotional support, and providing diverse learning methods. The analysis applies exchange theory to categorize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s based on teacher behavior, leading to various outcomes such as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or conflict. This dynamic relationship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ensuring that children's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re holistic and supportive. As society continues to evolve, these after-school programs will likely adapt further to meet the changing needs of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reinforcing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摘要 i Extended Abstract iii 誌謝 vii 目錄 vi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評析 12 第一節 國民教育改革 12 第二節 臺灣補習教育發展與功能 17 第三節 家長對補習的態度 22 第四節 教改後親師互動的困境 24 第五節 社會交換理論 27 第六節 安親老師與家長類型 30 第三章 家長與安親班的關係 35 第一節 安親班的功能 35 第二節 家長對安親班的隱性需求 37 第三節 安親班功能的變化 41 第四章 安親班老師自我角色定位與價值認知 45 第一節 安親老師的養成 45 第二節 安親班老師自我的價值認知 48 第三節 家長如何看待補習班老師的價值 51 第四節 受信賴的安親班老師特質 56 第五章 安親老師與家長的成因與類型分析 60 第一節 安親老師與家長類型成因 60 第二節 訪談對象類型分析 62 第三節 安親老師與家長互動行為 6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研究結果 67 第二節 建議 72 參考文獻 77 附錄 訪談紀錄 84

    一、專書
    王淑俐,2007,《你的溝通有沒有用:教師與父母的說話效能》,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2),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志杰,Todd Landman,2007,《最新比較政治的議題與途徑》,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門洪華,Robert O. Keohane & Joseph S. Nye,2002,《權力與相互依賴》(3),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傅士哲,貝恩 (Bain, Ken)原著,2005,《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臺北市:大塊文化。
    黃全愈、陳彤,礦礦,2001,《我的七個美國老師》,臺北市:天衛文化。
    廖文蘭,2016,《企業主管溝通困境與調適模式之研究》,新北市中和區:索引數位。
    李紹嶸、蔡文輝,2024,《社會學概論》(5),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文輝,2020,《社會學理論》(5),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二、期刊
    李芒、喬僑、李子運、劉洁瀅,2019,〈論教師的五大主義〉,《教師教育研究》,31(3):1-19。
    李宜珊、賴韋安、李佳蓉,2019,〈兒童及青少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人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34(12):350-358。
    何瑞珠,2009,〈從國際視域看東亞社會的影子教育〉,《教育政策研討系列》
    沈桂枝,2014,〈誰來主導學校?現代家長與學校互動關係及啟示〉,《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3:50-80。
    吳清山,2018,〈近50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探究:九年國民教育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之分析〉。
    吳清山、高家斌,2005,〈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發展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3):53-66。
    林以凱,2015,〈親、師,怎麼互動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52-53。
    林清江,1994,〈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的關係〉,《教改通訊》,3(5):1-4。
    林麗芬,2009,〈學校與補習班教師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習策略影響之研究-以台北某國中學生數學補習為例〉,《數理學科教學知能》,(1):93-109。
    林建福,2021,〈再思考教育關係:緣起、意義與挑戰〉,《教育研究集刊》,67(4):1-37。
    林生傳,2004,〈臺灣近期教育改革的透視與省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3:1-36。
    林宜親、李冠慧、宋玟欣、柯華葳、曾志朗、洪蘭、阮啟弘,2011,〈以認知神經科學取向探討兒童注意力的發展和學習之關聯〉,《教育心理學報》,42(3):517-542。
    周祝瑛,2003,〈臺灣教育改革之研究〉,民辦教育研討會,上海:東華大學。
    孟瑛如、陳季翎、謝瓊慧,2013,〈國小階段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行為特徵調查研究〉,《特教論談》,14(6):40-56。
    洪研竣、吳秀英、林煜軒,2020,〈青少年網路成癮〉,《台灣衛誌》,39(6):599-601。
    孫扶志,2015,〈翻轉幼兒園新世代父母親職教育成效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47-51。
    張惠博,2001,〈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與教師的專業成長〉,《科學教育月刊》,239:1-13。
    郭家華,2012,〈臺灣國小補習教育的階級複製現象〉,《止善》,12:3-28。
    郭紫宸、林楚欣,2012,〈幼教師與家長知覺親師溝通困境之研究〉,彰雲嘉大學校院聯盟學術研討會,台中市。
    郭吉模,2003,〈從「教改萬言書」看臺灣十年教改〉,《學校行政雙月刊》,27:161-168。
    鈕文英,〈教師與特殊需求學生家長互動之挑戰與因應〉,《特殊教育文集》,11:1-32。
    馬健生、鄒維,2019,〈論學校及其功能〉,《清華大學教育研究》,40(4):24-31。
    陳國堯,2011,〈中學生參加數學補教名師之校外補習對學校教師教學的影響之個案研〉,《教育學刊》,37:37-78。
    許誌庭,2014,〈文憑制度-教育改革的幽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88-91。
    葉玉玲、丁一顧,2021,〈我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回顧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4):1-9。
    黃淑華,2009,〈都會地區教師親師關係的營造與親師溝通〉,《國教新知》,56(3):96-103。
    蔡芬芳,2005,〈多元勞動市場求職歷程、工作經驗與就業表現之分析〉,佛光大學社會學暨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蔡明春、李慶宏,2011,〈選擇國小課後安親評估因素-比較家長及教師觀點〉,《中華管理學報》,12(1):19-38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鄭燕祥,1996,〈學校功能的多元性:學校效能研究的新方向〉,《教育研究學報》,11(2):175-184。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3。
    劉國兆,2013,〈升學主義、學校生活與課後補習:一群七年級國中生的課程觀〉,《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7(2):73~98。
    趙連根,1994,〈學校教育功能淺論〉,《上海教育科研》,(11):26-28。
    蕭佳純,2015,〈教師人格特質、復原力與創意教學關聯之研究: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0(1):85-115。
    三、博碩士論文
    李家儀,2012,〈安親班服務品質因素之研究〉,文化大學國際企管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何姿嫻,2008,〈影響國小學童家長送子女參加課後補習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桃園縣中壢市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承澔,2022,〈自我調整學習理論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安親班學生完成回家作業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育年,2011,〈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類型與家長管教態度對其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璟斐,2005,〈家長工作時間與學童課後托育需求彈性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振剛,2007,〈網路世代學童之價值觀與網路社會化學習機制參與之關聯性分析-以大台北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學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進福,2017,〈補教業安親班的市場定位與經營策略-以X補習班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志榮,2015,〈補習班學生學習成效影響因素探討-國內某國、高中文理補習班之實證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高階產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瓊洳,2000,〈國中生反學校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峰彬、關秉寅,2008,〈文憑貶值:台灣高等教育擴張與主觀社會地位之變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十三次研討會論文。
    張義雄,2007,〈從家長觀點探討補教業關鍵成功因素-以大台北地區補習班為例〉,淡江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研究所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靜文,2009,〈幼稚園親師互動研究-Foucault權力觀點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
    胡學華,2016,〈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 家長對補習班的選擇行為〉,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會計與管理決策組,碩士論文。
    郭蕙禎,2012,〈臺灣國中生補習與課業成績關聯性之分析-追蹤資料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陳代榕,2013,〈建構式數學政策效果評估--以TIMSS為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發,2007,〈國小教師對建構式數學的滿意度與實施成效之調查分析〉,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
    陳雅筑,2016,〈關係信任、關係價值與家長忠誠度之相關研究 -以臺南市某一連鎖補習班為例〉,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經營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莊雅婷,2016,〈國中學生家長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的認知與選擇補習班動機相關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駱瑩縈,2018,〈華語教師在國際從業上的自我價值感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
    蔡佩珊,2015,〈從權力依賴和社會交換理論探討加明商續約意向的影響因素〉,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麗紅,2022,〈補教教師的課程意識及其教學實踐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廖惠萱,2020,〈以定位理論探討一位補習班英語老師的敘事〉,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英語教學,碩士論文。
    蕭仁如,2020,〈以AHP分析法探討家長選擇補習班考量因素之研究-以嘉義市某補習班為例〉,南華大學管理學院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四、政府及網路公開資訊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行政院,2022,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推動情形。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c1cd8b0e-c129-4fa8-a887-7ee3d68c5e93。
    沃草哲學,2022,學歷至上的網羅:高虹安事件充分反映臺灣社會潛在價值,https://watchout.tw/forum/NK5tcjKuRozrpRmihbAT,2022年10月15日,瀏灠日期2024/05/26。
    關鍵評論,2022,從「反攻復國」的聯考到大考中心「打倒聯考怪物」,近70年來臺灣經歷過哪些大學入學制度?,2022年1月22日,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1896,瀏灠日期2024/04/29。
    陳超明,2023,〈學校是教學的地方?還是學習的場域?──兼論臺灣補習班的教育角色〉,《翻轉教育》,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0590,日期2023年11月14日,瀏灠2024//05/26。
    葉盈君,2012,淺談計畫行為理論,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51期 2012-11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2&edm_no=51&content_no=1421,瀏灠日期2024/05/24。
    廖文蘭,2016,《企業主管溝通困境與調適模式之研究》(1),台北市中和區:索引數位。
    翻轉教育,2023,〈國中社會科現場:不斷趕課,同樣內容重覆二十次〉,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1120,2023年2月23日,瀏灠日期2023/05/27。
    吳敦義,2010,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實錄閉幕詞,日期:2010年8月。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