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于安如 Yu, An-Ju |
---|---|
論文名稱: |
女性在劇場——以「兩廳院實驗劇場劇展(1988-2018)」為例 Women in the theater:Take the "National Theater Experimental Theater Drama Exhibition (1988-2018)"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秦嘉嫄
Chin, Jiaj-U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戲劇碩士學位學程 MA Program in Drama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8 |
中文關鍵詞: | 實驗劇展 、女性劇場工作者 、女性議題 、性別職業隔離 |
外文關鍵詞: | Experimental Theater, Female Theater Workers, Female Issues, Gender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3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試圖闡述女性劇場工作人員在台灣劇場發展及轉化過程中所扮演之歷史角色。以往臺灣對於性別的研究多以劇本或表演文本為主,而忽略實際劇場工作之性別差異。因此,本文選擇找尋性別與劇場各種工作之間的關聯。以兩廳院主辦的「實驗劇場劇展」為主要對象,時間範圍則是自首屆1988年起始至2018年為止,分以「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劇展」(1988-1995)、「海闊天空實驗劇展」(-2002)、「新點子劇展」(-2018)三個時期論析。
研究方法上,本論文將每部戲劇製作裡參與的相關工作人員及演員名單加以量化並統計輔以訪談,以更一步檢視在這過程中,女性劇場工作者的人數比例之多寡,是否有女性特別集中於某些工作的情形?或者,在大專藝術科系的陸續成立後,培育出了許多新的劇場工作者,也讓劇場的性別組成有不同的面貌。那麼,工作的分配是更公平、更具能力導向嗎?或是女性不會因為進入劇場工作的機會增加而提升其地位,依舊為次級勞動力?
本研究使用上述三十年的兩廳院實驗劇展資料,對劇場女性工作做長期的趨勢研究,探討兩性就業分佈及差異。研究結果發現,一、導演以男性為主,編劇則性別比例平均;二、舞台及燈光設計女性增長明顯;三、大專院校成立,提供女性較高的性別平等機會。
1.Thesis/Dissertation title:
Women in the theater:Take the "National Theater Experimental Theater Drama Exhibition (1988-2018)" as an example
2. Author’s name: An-Ju Yu
3. Advisor’s name: Jiaj-Uan Chin
4. Department and college:
MA Program in Drama and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5. Summary: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elaborate on the historical role of female theater staff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theater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Past researches on gender studies were mainly script or performance text based, but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actual theater work was neglected. Therefore, this paper sough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ender and various theater works. With the “Experimental Theater” organized by the National Theater & Concert Hall as the subject, the time scope was from the first holding in 1988 to 2018, and the analysis consisted of three time periods: “National Theater Experimental Theater” (1988-1995), “Boundless Sea and Sky Experimental Theater” (2002), and “New Ideas Theater” (2018).
Keywords: Experimental Theater, Female Theater Workers, Female Issues, Gender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6. Introduction: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 this paper quantified the lists of relevant staff and performers taking part in each drama production, which were supplemented by statistics and interviews to further examine 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theater workers during the process and whether the females were particularly concentrated in certain jobs. Perhaps, following the establishments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 art departments one after another, more theater workers have received training, which allows the gender composition in theaters to has a different look. In that case, has the work assignment become fairer and more competency-oriented? Or has women’s status not been promoted despite increasing job opportunities of entering a theater; they remain part of the secondary labor force?
7.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is study adopted 30-year experimental theater data of National Theater & Concert Hall to perform long-term research on the trend of women’s work in theaters, and explored the gender employment distribution and differenc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1. Directors are mainly male, and the gender ratio in screenwriters is equal; 2. Women involved in stage and lighting designs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3. The establishm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provided women with greater opportunities for gender equality.
英文資料
Guy, Mary E.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Gender and Women’s Careers.”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April17, 1994).77–90.
Higgins, Charlotte. “Women in Theatre: Why Do so Few Make It to the Top?,”
(December10 , 2012).
Lally, Elaine. Women in Theatre. Australia: Australia Council for the Arts, 2012. April.
Macpherson, David A., andBarry T.Hirsch. “Wages and Gender Composition: Why Do Women’s Jobs Pay Les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3 (1995): 426–71. https://doi.org/10.1086/298381.(檢索日期:2019年8月10日)
中文資料
王亞玲。〈人間劇展外一章,「不是實驗劇展 也非演台表演,人間為戶外劇場傷腦筋,既怕半路停電 又怕吵了鄰居」〉。《中國時報》,1994年9月20日。
EX-亞洲劇團。http://www.ex-theatreasia.com/article.php?lang=tw&tb=1&ot=all
(檢索日期:2019年7月23日)
女性與社區工作小組。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action.htm(檢索日期:2019年7月23日)
王友輝。〈台灣實驗劇展研究(1908~1984)〉。《藝術評論》。第11期,(2000年)。頁119-224。
王惠巧。〈醫院職場性別平權課題探討─以高雄市某大型醫院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5377(檢索日期:2019年5月23日)
———。〈實驗劇展〉2009.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6849(檢索日期:2019年7月30日)
本刊。〈迎接劇場新紀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年8月16日。
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http://archive.etat.com/?p=1621(檢索日期:2019年6月30日)
朱珈漪、黃昱晉。〈默默耕耘 舞台監督徐仲驊〉。《交通大學喀報》,2018年5月6日。
李屏瑤。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844(檢索日期:2019年7月19日)。
李惠美。〈個人訪談〉。2019年3月8日下午17時至19時,國家兩廳院戲台咖啡。
杜思慧。《單人表演》。臺北市:黑眼睛文化,,2008。
———。〈個人訪談.〉。2019年10月17日下午14時至16時,臺南市安平區深藍咖啡廳。
周伶芝。〈在舞台發亮,打造Her/story 台灣劇場女演員之路〉。《PAR表演藝術雜誌 》。第232期,(2012)。頁44-47。
林鶴宜。〈台灣戲劇現代化的一段序曲-論張曉風《曉風戲劇集》〉。《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建會,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
邱坤良。《「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台灣戲劇發展概說(一)》。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
———。舞台設計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
青年日報。https://www.ydn.com.tw/News/228938(檢索日期:2019年7月8日)
姚一葦藝術基金。http://yaoyiwei.tnua.edu.tw/theatre/index.html(檢索日期:2019年7月8日)
客家電視台。https://tw.news.yahoo.com/歡喜扮戲團-走唱17年-宣布休團-120205365.html(檢索日期:2019年7月10日)
柯永輝、張錦華。《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上冊。臺北市:碩人出版,1995年。
洪欣慈等。《戲癮:台灣小劇場剖面》。新竹:交大出版社,2014年。
紀蔚然。〈探索與規避之間—當代台灣小劇場的些許風貌〉。《中外文學》。第31卷,第6期,(2002年)。頁44。
胡美鑾。〈男班長?女學藝?-國中班級幹部性別分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范磊嶸。〈空中的性別平權:男女空服員的勞動處境與職涯發展〉。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徐鳳吟。〈性別刻板印象對玻璃天花板知覺程度之影響〉。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小虹、黃素卿。〈性別、身體與意識形態:當代西方女性劇場與社會變革〉。《中外文學》。第22期,(1994年2月)。頁66-86。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市:聯合文學,1995年。
張元騏。〈男性從事非傳統性別職業之生涯抉擇與適應〉。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陳正熙。〈實驗劇展(1980-1984)的歷史意義〉。《美育學刊》。第158期,(2007年7月)。頁40-41。
陳玲玲。〈我們曾經一同走走看—記實驗劇展〉。《文訊月刊》。第31期,(1987年8月),頁98-109。
陳茂康。〈生生不息「新點子」表演創意實驗場〉。《PAR表演藝術雜誌》。第317期,(2019年5月)。頁104-109。
陳儷云、王鈴雅。http://www.arttime.com.tw/?md=index&cl=artArea&at=artArea
Cont&id=12505(檢索日期:2019年11月15日)
傅裕惠。〈個人訪談〉。2019年9月3日下午18時至20時,臺北市大安區集客人間茶館台大店。
———。〈女人如此「多嬌」?臺灣女性劇場創作概述〉。《美育學刊》。第191期,(2013年1月)。頁2-3。
曾彥婷。〈個人訪談〉于安如訪談。2019年11月11日下午19時30分至20時30分,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秦嘉嫄教授研究室。
黃美序。〈台灣小劇場演變初探〉。《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第5期,(1996年7月)。頁199-222。
黃煥榮。〈組織中天花板現象之研究-行政院部會機關女性陞遷之實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黃鈺翔。〈工作的優勢與限制:以男性兒少保社工為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楊其文。https://www.peoplenews.tw/news/aff199bd-ec6a-4739-842f-026e2c280f46(檢索日期:2019年7月2日)
楊美英。〈劇展˙劇展˙鴻圖大展〉。《表演藝術雜誌》。第99期,(2001年3月)。頁1-17。
楊淑雯。https://taipeioctopus.pixnet.net/blog/post/59636645(檢索日期:2019年12月16日)
楊慧文。〈九八實驗劇展 女人當家〉。《中央日報》,1998年10月20日。
鄒欣寧。2013. http://mjkc.tw/?p=813(檢索日期:2019年12月9日)
———。2013. http://mjkc.tw/?p=808(檢索日期:2019年12月9日)
廖俊逞、陶維均。〈全方位的劇場職人 舞台監督黃諾行〉。《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32期,(2012年)。頁122-125。
廖俊逞。〈打造品牌到解讀市場 藝術也能是好生意?〉。《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05期,(2010年1月)。頁78-79。
———。〈她的劇場,她思考,她創作-台灣女性劇場創作者掠影〉。《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85期,(2008年5月)。頁54-56。
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3676(檢索日期:)
劉昶讓。〈優劇場溯計劃的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慧芬、于善祿。http://www.com2.tw/chta-news/2007-3/chta-0703-ac1.htm(檢索日期:2019年4月15日)
潘祈芸。〈公務體系男性主導職場之性別考選制度的反思——以調查人員考選制度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蔡淑鈴。〈評論 女性知識份子與就業〉《女性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謝雲青。〈張曉風戲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碩士論文,2001年。
藍貝芝、鄭尹真。〈妳的劇場行政人生〉。《美育學刊》。第191期,(2013年1月)。
鴻鴻。〈實驗劇場運動篇—荒野之狼˙暴力之風〉影迷劇場專題講座講義。國家戲劇院。(講座時間:2019年5月18日下午14時至16時)
藝文版。〈藝文焦點〉。《中國時報》,1994年10月21日。
———。〈藝文焦點〉。《中國時報》,1994年11月5日。
藝文工作者勞累 薪資與投入不符。http://shuj.shu.edu.tw/blog/2019/04/23/.(檢索日期:2020年02月08日)
邊裕淵。〈女性知識份子與就業〉。《女性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