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潘宇欣 Pan, Yu-Hsin |
|---|---|
| 論文名稱: |
論侵占罪之構成要件─與德國法的比較 The Discussion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rime of Embezzlement─In Comparison with German Law |
| 指導教授: |
王效文
Wang, Hsiao-W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 畢業學年度: | 10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8 |
| 中文關鍵詞: | 財產犯罪 、財產法益 、個別財產法益 、所有權法益 、侵占罪 |
| 外文關鍵詞: | Property Crime, the Legal Interest Property, the Legal Interest of Individual Property, the Legal Interest of Ownership, Crime of Embezzlem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3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所討論之對象為侵占罪之構成要件。由於我國侵占罪之規定與德國1998年修正之前的侵占罪規定相似,因此本文參酌德國對於侵占罪之構成要件的解釋,對於我國侵占罪之構成要件的解釋提出本文看法。
第一章為緒論,包含本文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研究範圍、章節架構,並對侵占罪之概念為概略說明。
第二章探討侵占罪中的持有關係,與以持有作為行為主體之身分關係的妥當性。
第三章介紹我國與德國侵占罪所規定之行為客體。
第四章則對於侵占罪之構成要件行為─侵占提出解釋,並探討再次侵占行為之定位。
第五章在探究侵占罪之主觀構成要件:構成要件故意以及不法所有意圖。
第六章則在劃分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條普通侵占罪與刑法第三百三十七條侵占脫離持有物罪的界線。
第七章為總結前述各章之結論。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rime of embezzlement. Because the statute of the crime of embezzlement of Taiwanese criminal law is similar to Germans before the modification in 1998, the study referred to the explanations fo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rime of embezzlement in Germany, and expressed my standpoints about the explanations fo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rime of embezzlement.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including research motive, methodology, domain, chapter structure, and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the crime of embezzlement generally.
Chapter two debated the possessive relationship and propriety of regarding possession as the status of the regulated subject.
Chapter three introduced the object of the crime of embezzlement in Taiwan and Germany.
Chapter four explained regulated act of the crime of embezzlement─ embezzlement, and discussed the position of the repeated embezzlement.
Chapter five is about the su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crime of embezzlement: “ on purpose” and “ illegal intention”.
Chapter six delimited the boundary between Article 335 and Article 337 of Taiwanese Criminal Code.
Chapter seven summarized the conclusions from previous chapters.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1.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二版,三民,2010年。
2. 周冶平,刑法各論,再版,作者自版,1972年。
3.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十版,作者自版,2008年。
4.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五版,作者自版,2005年。
5. 林東茂,刑法綜覽,六版,一品文化,2009年。
6. 蔡墩銘,刑法各論,六版,三民,2008年。
7.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四版,新學林,2011年。
(二) 學位論文
1. 王玉楚,侵占罪中「自己持有」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2. 吳秉皇,普通侵占罪構成要件之分析,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3. 林大為,竊盜罪與侵占罪之區辨,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4. 黃麗岑,特別犯之參與關係─以刑法第三十一條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三) 期刊及專書論文
1. 王茂松,侵占罪中物之持有關係之研究,法商學報,第26期,1992年6月,頁1-22。
2. 王效文,論侵占罪之持有與侵占行為,月旦法學雜誌,第206期,2012年7月,頁221-244。
3. 吳正順,財產犯罪之本質、保護法益,收於:蔡墩銘(主編),刑法分則論文選輯(下),五南,1984年,頁667-686。
4. 吳正順,論刑法上物之持有,收於:蔡墩銘(主編),刑法分則論文選輯(下),五南,1984年,頁787-804。
5. 吳耀宗,好心沒好報─詐欺罪、侵占罪、竊盜罪與搶奪罪之區辨,月旦法學教室,第84期,2009年10月,頁104-115。
6. 李聖傑,未遂行為刑罰處遇之探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94期,2011年7月,頁22-38。
7. 林東茂,刑法分則:第四講─竊盜與侵占,月旦法學教室,第14期,2003年12月,頁61-65。
8. 林敏生,論刑法上財物之概念,收於:蔡墩銘(主編),刑法分則論文選輯(下),五南,1984年,頁713-730。
9. 柯耀程,竊盜罪與侵占罪之界限─評最高法院八十七年度台非字第二○四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52期,1999年9月,頁151-159。
10. 高金桂,未依約還書得否成立侵占罪,月旦法學教室,第101期,2011年3月,頁18-19。
11. 高金桂,侵占罪之構成要件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63期,2008年12月,頁18-32。
12. 許澤天,論侵占罪─德國法的啟發,法令月刊,第58卷第5期,2007年5月,頁55-65。
13. 許澤天,歸西醉翁的金錶,月旦法學教室,第107期,2011年9月,頁33-35。
14. 陳子平,財產罪的重要課題:第二講─刑法上的「持有」概念,月旦法學教室,第93期,2010年7月,頁63-71。
15. 陳子平,新聞事件的刑法分析─侵占罪與誣告罪,月旦法學教室,第60期,2007年10月,頁53-59。
16. 陳和慧,論侵占罪,收於:蔡墩銘(主編),刑法分則論文選輯(下),五南,1984年,頁731-752。
17. 陳樸生,論不特定物之侵占,收於:蔡墩銘(主編),刑法分則論文選輯(下),五南,1984年,頁779-786。
18. 陳樸生,論侵占罪之持有關係,收於:蔡墩銘(主編),刑法分則論文選輯(下),五南,1984年,頁753-778。
19. 黃惠婷,侵占罪之侵占行為與客體,興大法學,第2期,2007年11月,頁215-238。
20. 黃惠婷,背信罪或侵占罪?,台灣法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12月,頁162-167。
21. 黃惠婷,詐欺罪或侵占脫離物罪?,台灣法學雜誌,第134期,2009年8月,頁133-138。
22. 黃惠婷,竊盜罪與侵占脫離物罪之區別,台灣法學雜誌,第122期,2009年2月,頁109-114。
23. 黃榮堅,侵占罪之基本概念,日新半年刊,第4期,2005年1月,頁26-31。
24. 黃榮堅,致命反光片,月旦法學教室,第27期,2005年1月,頁16-17。
25. 黃榮堅,財產犯罪與不法所有意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5期,2001年8月,頁112-117。
26. 黃榮堅,財產犯罪與持有關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期,1999年12月,頁140-145。
27. 黃榮堅,雙重評價禁止與法條競合,收於:同作者,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元照,1999年,頁323-396。
28. 劉幸義,侵占罪的特定關係問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3期,2002年4月,頁163-167。
29. 蔡聖偉,財產犯罪:第一講─概說:所有權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上),月旦法學教室,第69期,2008年7月,頁52-60。
30. 蔡聖偉,財產犯罪:第二講─竊盜罪之客觀構成要件(上),月旦法學教室,第73期,2008年11月,頁48-56。
31. 蔡聖偉,財產犯罪:第三講─竊盜罪之主觀構成要件(下),月旦法學教室,第80期,2009年6月,頁40-52。
32. 蔡聖偉,財產犯罪:第三講─竊盜罪之主觀構成要件(上),月旦法學教室,第78期,2009年4月,頁65-72。
33. 蔡蕙芳,故意犯罪(一)─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2期,2005年7月,頁166-174。
34. 鄭善印,刑法財產罪之保護法益─以竊盜罪及侵占罪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63期,2008年12月,頁33-49。
35. 鄭逸哲,不法所有的意圖作為主觀處罰條件與判斷犯罪的行為時主義,月旦法學教室,第7期,2003年5月,頁16-17。
36. 鄭逸哲,侵占構成要件乃純正不作為身分犯構成要件─評台灣高等法院九十二年度上易字第二七○五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2004年9月,頁223-233。
37. 薛智仁,不法侵害之現在性與著手實行/最高院99台上5562,台灣法學雜誌,第182期,2011年8月,頁182-188。
38. 蘇俊雄,論竊盜罪與侵占罪之區別,兼論其社會事實同一性之問題─評台灣高等法院八十八年度上易字第三六二四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60期,2000年5月,頁163-169。
二、 外文部分
1. Arzt, Gunther/Weber, Ulrich: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Lehrbuch, Bielefeld 2000.
2. Bockelmann, Paul: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1, 2. Aufl., München 1982.
3. Eisele, Jörg: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2, Stuttgart 2009.
4. Fischer, Thomas: Strafgesetzbuch und Nebengesetze, 58. Aufl., München 2011.
5. Gössel, Karl Heinz: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2, Heidelberg 1996.
6. Haft, Fritjof: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1, 8. Aufl., München 2004.
7. Heghmanns, Michael: Strafrecht für alle Semester. Besonderer Teil, Berlin/ Heidelberg 2009.
8. Hauf, Claus-Jürgen: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1, 2. Aufl., Neuwied/Kriftel 2002.
9. Hillenkamp, Thomas: 40 Probleme aus dem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11. Aufl., Köln 2009.
10. Hohmann, Olaf/Sander, Günther M.: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1, 2. Aufl., München 2000.
11. Jäger, Christian: Examens-Repetitorium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3. Aufl., Heidelberg/München/Landsberg/Frechen/Hamburg 2009.
12. Joecks, Wolfgang: Strafgesetzbuch. Studienkommentar, 9. Aufl., München 2010.
13. Kindhäuser, Urs: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2, 6. Aufl., Baden-Baden 2011.
14. Kindhäuser, Urs: Strafgesetzbuch. Lehr- und Praxiskommentar, 4. Aufl., Baden-Baden 2010.
15. Lackner/Kühl: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7. Aufl., München 2011.
16. Leipziger Kommentar. Strafgesetzbuch, Band 6, hg. v. Burkhard Jähnke/Heinrich Wilhelm Laufhütte/Walter Odersky, 11. Aufl., Berlin 2005.
17. Maiwald, Manfred: Der Zueignungsbegriff im System der Eigentumsdelikte, Heidelberg 1970.
18. Maurach, Reinhart/ Schroeder, Friedrich-Christian/ Maiwald, Manfred: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Teilband 1: Straftaten gegen Persönlichkeits- und Vermögenswerte, 10. Aufl., Heidelberg 2009.
19.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Band 3, hg. v. Klaus Miebach/Günther M. Sander, München 2003.
20. Nomos Kommentar. Strafgesetzbuch, Band 2, hg. v. Urs Kindhäuser/Ulfrid Neumann/Hans-Ullrich Paeffgen, 3. Aufl., Baden-Baden 2010.
21. Otto, Harro: Die Struktur des strafrechtlichen Vermögensschutzes. Berlin 1970.
22. Rengier, Rudolf: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1, 11. Aufl., München 2009.
23. Samson, Erich: Strafrecht II, 5. Aufl., Frankfurt am Main 1985.
24. Samson, Erich: Grundprobleme des Unterschlagungstatbestandes(§246 StGB), JA 1990, S. 5-10.
25. Schmidhäuser, Eberhard: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2. Aufl., Tübingen 1983.
26. Schönke/Schröder: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8. Aufl., München 2010.
27. 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Band 2, hg. v. Hans-Joachim Rudolphi/Eckhard Horn, 7., teilweise 8. neubearbeitete Aufl., München/Unterschleißheim, Stand: 41. Lieferung (Oktober 2005)
28. 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Band 2, hg. v. Hans-Joachim Rudolphi/Eckhard Horn, 6. Aufl., Neuwied/Kriftel/Berlin, Stand: 25. Lieferung (August 1995)
29.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hg. v. Bernd von Heintschel-Heinegg, München 2010
30. Wessels, Johannes/Hillenkamp, Thomas: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2, 33. Aufl., Heidelberg 2010.
31. Wessels, Johannes: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2, 20. Aufl., Heidelberg 1997.
32. Welzel, Hans: Das Deutsche Strafrecht, 11. Aufl., Berlin 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