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冠廷
Liu, Kuan-Ting
論文名稱: 集會自由作為社會運動之保障—以基本權保障之觀點檢討事前許可制
The freedom of assembly as a safeguard of social movements: Reexamining ex ante assembly permissions from the viewpoint of fundamental rights protection.
指導教授: 蔡維音
Tsai, Wei-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0
中文關鍵詞: 集會遊行社會運動言論自由集會自由事前許可制
外文關鍵詞: Assembly, Social movements, The freedom of speech, The freedom of assembly, Ex ante assembly permissions
相關次數: 點閱:194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集會自由係以全體國民為保障對象,集會遊行亦係泛稱所有不同目的之街頭集會,然不同類型之集會,其目的、規模、訴求、所代表之群體及於民主制度中之意義,皆有相當大之差異,而這樣的差異,勢必影響我們對於集會遊行,乃至於集會自由之認知與想像。我們在思考集會自由之內涵時,應以何類型之集會遊行為設想之情境?弱勢者之集會,抑或是政治菁英動員之大規模集會?在檢討集會遊行法規、操作比例原則做利益衡量時,上開基礎事實設想之差異,將直接影響我們論述的結果,我們應如何區分,做有意義之集會自由之論述與討論?
    另外,集會遊行之本質為何?是否僅單純係街頭形式之言論表達,抑或有其於民主社會中之應然形式與樣貌?民主不是座談會,它是一個權力系統,言論自由僅是影響民主政治運作的因素之一,集會遊行作為民主制度中的一種政治參與形式,一種影響權力系統運作之管道,其意義應不僅是單純之言論表達。探討集會遊行在民主社會中存在之脈絡及意義,將有助於我們認知、理解集會遊行之應然樣貌,在集會自由之內涵,及集會自由保障限制之論述時,亦應能提供有意義之思考。
    本文嘗試以「社會運動」之觀點切入,探究上開之問題意識。「社會運動」之概念,及其於民主制度中之功能及意義,對於思考集會自由之內涵,及集會遊行之應然樣貌,具有相當之參考價值,因此本文擬以「社會運動」之概念內涵,充實集會自由之論述、思考,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檢討我國現行集會遊行法「事前許可制」規定之合憲性。

    The freedom of assembly is one of the basic rights of all people in the country. Types of assembly can be very different because of its purpose, scale, and the group it represented. Therefore, the significance in democracy of different types of assembly is also distinct. Shouldn’t we take the distinction into account when we review regulations of assembly and operate principles of proportionality to measure the benefits?
    Refer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freedom of assembly, which type of assembly should be considered? A large rally held by a party in power in election period or a congregation of a disadvantaged group? The consequences will be diver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ype of assembly that we pick. Hence, how should we make our choice to make the discussion of the freedom of assembly meaningful?
    Moreover, assembly is a form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a democratic system and an approach to affect authorities. To investigate how people take part in politics through assembly is helpful for us to review regulations that limit the freedom of assembly.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use the concept of social movements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the freedom of assembly, and further reexamining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ex ante assembly permissions.

    Keywords:assembly ; social movements ; the freedom of speech ; the freedom of assembly ; ex ante assembly permissions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1 第二節 研究標的之選擇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社會運動概論 8 第一節 社會運動之定義 8 第二節 民主社會的權力結構與社會運動之功能 11 第一項 權力結構理論 11 第二項 現代民主社會的權力結構 14 第三項 現代民主社會中的社會運動 17 第三節 社會運動的爭議性本質 19 第三章 社會運動與集會自由之保障 21 第一節 憲法基本權利之保障與社會運動 21 第一項 基本權利之意義與功能 21 第二項 社會運動與基本權利保障之實現 25 第三項 憲法基本權利對社會運動之保障 29 第二節 憲法表現自由之保障 32 第一項 表現自由之內涵及表現形式 32 第一款 表現自由之內涵 32 第二款 表現自由保障之形式 34 第三項 表現自由保障之理論基礎 36 第一款 追求真理說 37 第二款 健全民主程序說 39 第三款 表現自我說 41 第四款 表現自由保障理論之採擇 42 第四項 表現自由之限制 44 第一款 雙軌理論 45 第二款 雙階理論 49 第三節 集會自由之保障 50 第一項 集會之定義及類型 50 第一款 集會之定義 50 第二款 集會之類型 51 第二項 集會自由之內涵 53 第三項 大法官關於集會自由之論述:釋字第四四五號解釋 55 第一款 案件緣起 55 第二款 聲請人主張 56 第三款 大法官解釋就集會自由之論述 58 第四款 小結 61 第四節 社會運動作為集會自由保障之思考 62 第一項 集會自由之保障內涵與社會運動之各項特徵相符 62 第二項 集會自由之保障應以弱勢者為保障之核心 63 第三項 集會自由保障應重視社會運動爭議面向之思考—接近使用媒體權理論之借鏡 64 第四項 以弱勢者保障優先作為集會自由限制措施之審查思考 67 第四章 我國集會自由之法律限制 70 第一節 集會遊行法 70 第一項 集會遊行法之立法沿革 70 第二項 集會遊行法之限制規定 71 第二節 其他涉及集會遊行之法律規範 75 第一項 刑法 76 第二項 社會秩序維護法 77 第三項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78 第三節 集會遊行之法律控制 78 第一項 集會遊行之事前控制 78 第二項 集會遊行進行中之控制 80 第三項 集會遊行之事後追訴與處罰 80 第四項 以事前許可制為中心之法律控制 81 第五章 集會遊行法「事前許可制」規定之合憲性檢驗 83 第一節 法規違憲審查之基準採擇 83 第一項 德國模型 84 第一款 手段適合性之審查 85 第二款 手段必要性之審查 85 第三款 狹義比例原則之審查 88 第四款 修正理解:加入目的合憲性之審查 89 第五款 寬嚴不同的審查基準 91 第二項 美國模型 92 第一款 類型化的標準 92 第二款 合理審查標準 93 第三款 中度審查標準 95 第四款 嚴格審查標準 96 第五款 實質價值取向的審查標準 97 第三項 大法官見解 98 第四項 本文採擇之操作模型 104 第二節 「事前許可制」規定之合憲性檢驗 107 第一項 審查對象 107 第二項 審查標準的選定 108 第一款 決定審查標準之判斷參數 108 第二款 本案審查標準之決定 110 第三項 目的合憲性之審查 114 第四項 手段適合性之審查 117 第五項 手段必要性之審查 117 第一款 民間團體版的自願報備制 118 第二款 行政院版的強制報備制 122 第六項 手段合比例性之審查 125 第一款 事前許可制對基本權的侵犯強度 125 第二款 法律所追求之利益大小與份量 130 第三款 法益的衡量 131 第七項 小結 133 第六章 結論 134 參考文獻 140 附錄: 一、法律專業團體版 「集會遊行保障法」修正草案 145 二、行政院版「集會遊行法」修正草案 164

    一、專書
    內政部,《「集會遊行法有否抵觸憲法」等釋憲案相關資料輯要》,台北:內政部,1999年4月。
    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一版,1996年。
    何明修,《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5。
    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市:元照,2008年9月,四版。
    李震山研究主持,《我國集會遊行法執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1992。
    李震山研究主持,《我國集會遊行法執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1992年9月。
    法治斌、董保城,《中華民國憲法》,台北縣蘆洲市:空大,修訂三版,2001。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台北:董保城出版,二版,2004年。
    苗延威譯,《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巨流,2002。
    翁岳生編,《行政法(上)》,台北市:元照,三版,2006年。
    許志雄等,《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三版,2002年。
    許志雄等合著,《現代憲法論》,台北是,元照,四版,2008年。
    許育典,《憲法》,台北市:元照,二版,2008年。
    陳陽德、衛芷言,《中華民國憲法動態新論》,台北:五南,2001年。
    C. Douglas Lummis 著,劉元琪譯,《激進民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2。
    Dennis H. Wrong著,高湘澤/高全余譯,《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台北:桂冠,初版,1994。
    John Stuart Mill著,程崇華譯,《論自由》,台北:唐山,初版,1986年。
    Michael Parenti著,楊祖珺譯,《少數人的民主》,台北:四季,一版,1980。
    Richard Swift著,王嘉源譯,《民主不民主》,台北:書林,一版,2002。
    二、專書論文
    王甫昌,<社會運動>,收於: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二版,2003年。
    王振寰,<權力與政治體系>,收於: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二版,2003年。
    李丁讚,<社會力的誕生與轉型>,收於:王振寰、章英華主編,《凝聚台灣生命力》,台北:巨流,初版,2005年。
    林子儀,<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收於《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元照,初版,1999。
    林子儀,<言論自由的限制與雙軌理論>,收於《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元照,1999。
    林子儀,<言論自由導論>,收於《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台北:元照,2002。
    林子儀,<論接近使用媒體權>,《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市:月旦出版,初版,1993年。
    許宗力,<比例原則之操作試論>,《法與國家權力(二)》,台北:元照,初版,2006年。
    許宗力,<比例原則與法規違憲審查>,《法與國家權力(二)》,台北:元照,初版,2006年。
    許宗力,<違憲審查程序之事實調查>,《法與國家權力(二)》,台北:元照,初版,2006年。
    黃俊杰,《弱勢人權保障》,台北市:傳統文化,一版,1998年。
    湯德宗,<違憲審查基準體系建構初探—「階層式比例原則」構想>,收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9年6月。
    三、期刊論文
    牛銘實譯,<公眾抗議活動在英美兩國憲法上的地位>,《憲政思潮》,第29期,1980年3月。
    吳豪人,<台灣人權再檢驗>,《台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4期,2008年12月。
    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1期,1997年。
    李惠宗,<論比例原則作為刑事立法的界限—大法官釋字第五一七號解釋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8期,2001年1月。
    李震山,<民主法制國家與集會自由─從言論自由及行政刑罰觀點探討─>,《警大法學論集》,第3期,1998年3月。
    李震山,<民主法治國家與集會自由-許可制合憲性之探討>,《全國律師》,1998年3月。
    林吉洋,<解構「集會遊行法」—街頭如何不狂飆:80年代末街頭統治權的國家精緻暴力>
    法治斌,<集會遊行之許可制或報備制:概念之迷思與解放>,《憲政時代》,第42卷第3期,1998年12月。
    張志偉,<比例原則與立法形成餘地>,《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5期,2008年5月。
    張嘉政,<論集會遊行自由之事前限制>,《憲政時代》,第16卷第2期,1990年10月。
    許志雄,<集會遊行規制立法的違憲審查基準(上)-司法院釋字第四四五號解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37期,1998年6月。
    許宗力,<基本權利的起源與發展>,《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2002年10月。
    黃昭元,<憲法權利限制的司法審查標準:美國類型化多元標準模式的比較分析>,《台大法學論叢》,第三十三卷第三期,2004年5月。
    黃國昌,<關於集會遊行法之修正-法律專業團體版的緣由->,《全國律師》第12卷第12期,2008年12月。
    黃默,<台灣人權的回顧與展望>,《台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4期,2008年12月。
    廖元豪,<不准在我的土地說話?—言論自由與公共論壇>,《月旦法學教室》,第62期,2007年12月。
    廖元豪,<把街頭還給基層異議者!-重省集會自由與集會遊行法->,《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5期,2006年8月。
    廖元豪,<高深莫測,抑或亂中有序?—論現任大法官在基本權利案件中的「審查基準」>,《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期,2008年3月。
    廖元豪,<誰的法律?誰的人權-建構「弱勢人權」芻議>,《律師雜誌》,第321期,2006年6月。
    劉靜怡,<言論自由的雙軌理論與雙階理論>,《月旦法學教室》,第28期,2005年2月。
    四、學位論文
    李英毅,《集會自由的概念及限制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張嘉政,《人民集會遊行權利之規範與保障-我國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之檢討》,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蔡宜均,<論我國集會自由之保障與限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五、網站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mar/8/today-life3.htm,造訪日期:2010.7.20。
    http://www.tta.tp.edu.tw/1_news/detail.asp?titleid=1379,造訪日期:2010.7.20。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2744,造訪日期:2010.7.20。
    http://freedomhouse.org/template.cfm?page=251&year=2008;http://freedomhouse.org/template.cfm?page=251&year=2009,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網站,造訪日期:2010年7月21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