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許哲豪 Hsu, Che-Hao |
|---|---|
| 論文名稱: |
關公戲曲及其民俗研究 Study on Guan Yu Opera and its folk customs |
| 指導教授: |
高美華
Kao, Mei-Hua 陳益源 Chen, I-Y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 畢業學年度: | 10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4 |
| 中文關鍵詞: | 關公 、關公戲 、戲曲民俗 、明清戲曲 |
| 外文關鍵詞: | Guan Yu, Guan Gong Opera, Folklore of opera, The Opera of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9 下載:2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關公戲為明清時期重要的戲劇題材,其特點在於融合戲劇與民俗,形成「祭中有戲,戲中有祭」的特色。
本篇論文以關公為核心,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為緒論,就研究動機、範圍、材料、方法、文獻詳加說明。第二章就關公在文學、信仰之中的形象詳加考索,運用史料、劇本、版畫、民俗以釐清關公具有何種形象。第三章就故事情節加以分類,以時代、情節為經緯,以求出關公故事的演變。第四章考察關公戲的核心意涵,分為懲罰惡人、降伏精怪、勸人為善。並以此論述關公戲的社會性。第五章則以劇場的角度,分論關公戲的民俗性與儀式性,包含劇場、演員、觀眾等。最後再討論關公戲的遺緒關所戲,以求一個較為全面的視野。
Guan Gong Opera was an important drama them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usion of drama and folklore, form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ama in sacrifice and sacrifice in drama."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with Guan Gong as the core.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in detail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scope, materials, methods and literature. The second chapter examines the image of Guan Gong in literature and faith in detail, us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scripts, prints, and folk customs to clarify what kind of image Guan Gong has. The third chapter classifies the plot of the story, taking the time and plot as the latitude and longitude, in order to find the evolution of the Guan Gong story. The fourth chapter examines the core meaning of Guan Gong opera, which is divided into punishing the wicked, subduing spirits, and persuading others to do good. And to discuss the social nature of Guan Gong Opera. Chapter 5 discusses the folklore and ritual nature of Guan Gong Op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ater, including theater, actors, and audiences. Finally, I will discuss the Guansuo play, which is the legacy of Guan Gong play, in order to obt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一)、古典文獻(依時代排列)
先秦.孟子著、史次耘註譯:《孟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2009)
魏.劉邵著、後魏.劉昺著:《人物志》,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2015)。
晉.崔豹:《古今注》(合肥:黃山書社,2009)。
晉.陳壽著,清.常錫布、翁叔元等奉旨重新校脩:《三國志》,康熙二十五年汏內府刊本。
晉.陳壽著、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97)。
晉.陳壽著:《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晉.陳壽撰、斐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2004)。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註:《後漢書》(臺北:中華書局,1983)。
南朝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初版)。
唐.李延壽著:《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5四版)。
唐.房玄齡著:《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三版)。
唐.段成式著:《酉陽雜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唐.董侹著:《貞元重修玉泉關廟記》,收錄於《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2004)
唐.魏徵等著:《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初版)。
宋.宇文懋昭:《欽定重訂大金國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志磐著《佛祖統紀》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宋.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洪邁著:《夷堅志》(臺北:中華書局,2006)。
宋.晁公式著:《郡齋讀書志》(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
宋.潛說友著:《咸醇臨安誌》,收錄於《四庫全書》。
宋.蘇軾著:《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85)。
元.佚名:《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收錄於王季烈校編:《孤本元明雜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元.佚名:《關雲長千里獨行》,收錄於元.王實甫等撰《孤本元明雜劇》第五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77)。
元.胡琦著:《關王事跡》,收錄於清.崇德弟子編:《關聖帝君本傳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
元.胡琦著:《關王事蹟》,收錄於清.崇德弟子編《關聖帝君本傳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
元.脫脫著:《宋史》(臺北:中華書局,1985)。
元.陶宗儀著:《南村輟耕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元.夢元老著:《東京夢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元.鄭光祖著:《虎牢關三戰呂布》,收錄於《全元雜劇一編》(臺北:世界書局,1962)。
元.羅貫中、清.毛宗崗著:《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2018)。
元.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
元.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合肥:黃山書社,2009)。
元.羅貫中著:《三國演義》(臺北:華正書局,1975)。
元.關漢卿:《關大王獨赴單刀會》
元.關漢卿著:《關張雙赴西蜀夢》,收錄於《全元雜劇一編》(臺北:世界書局,1962)。
明.佚名:《大破蚩尤》,收錄於明趙元度編輯:《孤本元明雜劇》第八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佚名:《關帝神武志傳》名稱為穆氏提編,作者不明。成書約在明代崇禎三年之後。目前僅存崇禎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
明.佚名《怒斬關平》,收錄於明趙元度編輯《孤本元明雜劇》第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佚名著:《古城記》,收錄於林侑蒔主編:《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
明.佚名著:《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收錄於林侑蒔主編:《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
明.佚名著:《喜逢春》,收錄於林侑蒔主編:《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
明.佚名著:《新編全相說唱足本花關索出身傳》,1967年江蘇省嘉定線宣氏婦人墓中出土,為明成化刻本。(臺北:鼎文書局,1978)。
明.佚名著:《韓湘子九度文公升先記》,收錄於林侑蒔主編:《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
明.佚名著:《雙鳳齊鳴記》,收錄於林侑蒔主編:《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
明.佚名著:《雙鳳齊鳴記》,收錄於林侑蒔主編:《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
明.佚名著:《觀音魚籃記》,收錄於林侑蒔主編:《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
明.李卓吾著:《焚書》(湖南:嶽麓書社,2011)。
明.孟稱舜:《死裡逃生》,收錄於明.沈泰《盛明雜劇初集》(臺北:廣文書局,1978)。
明.胡文煥編:《群英類選》,明代萬曆間文會堂所輯刻「格致叢書」之一,收錄於《善本戲曲重刊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1985)。
明.徐文昭著:《風月錦囊》,明代嘉靖癸丑書林詹氏進賢堂重刊本,收錄於《善本戲曲重刊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1985)
明.屠隆著:《曇花記》,收錄於林侑蒔主編:《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
明.馮夢龍著:《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1998)。
明.馮夢龍編刊,魏同賢校點:《古今小說》(江蘇:江蘇古籍出版,新華發行)。
明.趙元度編輯:《孤本元明雜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王秋桂主編:《時調青崑》,收錄於《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胡文煥編:《群音類選》,明代萬曆間文會堂所輯刻「格致叢書」之一種,收錄於《善本戲曲重刊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1985)。
徐文昭編:《風月錦囊》,明代嘉靖癸丑書林詹氏進賢堂重刊本,收錄於《善本戲曲重刊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1985)。
清.毛宗崗著:《讀三國志法》(臺北:三民書局,2006)。
清.永瑢、紀昀等著:《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文淵閣抄本(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清.俞樾著:《茶香室叢抄》(北京:中華書局,1995)。
清.紀昀著:《閱微草堂筆記》(臺北:五南書局)。
清.計六奇著:《明季北略》。
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巿: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張廷玉著:《明史》(臺北:中華書局,2012)。
清.許真君著:《玉匣紀》(臺北:武陵出版,1900)。
清.陳夢雷著:《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
清.趙翼:《陔餘叢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清.錢曾著:《讀書敏求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
(二)、專書(依姓名筆畫排列)
(俄)李福清:《三國演義與中國民間文學傳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一版)。
(俄)李福清:《關公傳說與三國演義》(臺北:漢忠文化,1997)。
卜鍵著:《從祭賽到戲曲》,《國家戲曲研究叢書》第28冊(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
仇德哉著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附明傳奇鉤沉集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王安祈著:《明代戲曲五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王志宇著:《臺灣的恩主公信仰:如宗神教與飛鸞勸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王見川、李世偉著:《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2000)
王見川、林萬傳等合編:《民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2006)
王見川、蔣竹山合編:《民清以來民間宗教的探索》(臺北:商鼎文化,1996)
王見川著:《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1996)
王漢民著:《戲曲與宗教文化論稿》,《國家戲曲研究叢書》第86冊(臺北:國家出版社,2014)。
王樹村著:《關公百圖》(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6)
田福生著:《關羽傳》(北京:中國文史哲出版社,2007)
江燦騰主編、增田福太郎原著:《臺灣宗教信仰》(臺北:東大圖書,2005)
牟鐘鑒、張踐著:《中國宗教通史》上、下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佚名:《玉皇天尊玄穹高上帝、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寶經合冊》(高雄:香林藝苑,2008年六版)。
吳寧遠著:《臺灣宗教世俗化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
吳蕙芳著:《明清以來民間知識的建構與傳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7)
吳豐山著:《臺灣廟宇文化大系(三)關聖帝君卷》(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4)
宋光宇著:《天道勾沉》(臺北:元祐出版社,1984)。
李則芬著:《三國歷史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1982)
李桂奎著:《人神之間》(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李豐楙、朱榮貴主編:《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
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阮昌銳著:《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
周心慧編:《古本小說版畫圖錄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周心慧編:《古本小說版畫圖錄二》(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周心慧編:《古本小說版畫圖錄三》(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周心慧編:《古本小說版畫圖錄四》(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周心慧編:《古本小說版畫圖錄五》(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周心慧編:《古本戲曲版畫圖錄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周心慧編:《古本戲曲版畫圖錄二》(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周心慧編:《古本戲曲版畫圖錄三》(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周心慧編:《古本戲曲版畫圖錄四》(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周心慧編:《古本戲曲版畫圖錄五》(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周心慧編:《古本戲曲版畫圖錄六》(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周心慧編:《古本戲曲版畫圖錄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林智莉著:《明代宗教戲劇研究》,《國家戲曲研究叢書》第77冊(臺北:國家出版社,2013)。
洪淑苓著:《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95)。
容世誠著:《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社群》(臺北:麥田人文,2003)。
酒井忠夫著、劉岳兵等譯:《中國善書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庹修明著:《巫儺文化與儀式戲劇》,《國家戲曲研究叢書》第55冊(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
莊一拂著:《古典戲曲存目彙考》(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傅惜華著:《元代雜劇全目》(北京:中國戲曲研究院,1956)。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
曾永義:《戲曲學(一)》(臺北:三民書局,2016)。
鈕文英著:《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2018)
葉明生著:《宗教與戲劇研究叢稿》,《國家戲曲研究叢書》第43冊(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76初版),頁802。
蔡東洲、文廷海合著:《關羽崇拜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1)。
鄭志明著:《中國社會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鄭振鐸著:《中國文學史》(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頁645。
魯愚等編:《關帝文獻匯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
顏清洋著:《武聖關公畫傳》(臺北:白象出版社,2011)。
顏清洋著:《從關羽到關帝》(臺北:遠流出版社,2006)。
顏清洋著:《關帝全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
(三)、單篇論文(依姓名筆畫排列)
(俄)李福清:〈關公的青龍刀與赤兔馬〉,收錄於《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
(俄)李福清:〈關公傳說與關羽崇拜〉,收錄於《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
丁孝明:〈論關帝信仰的成因及其文化意涵〉,收錄於蕭福登、林翠鳳主編《關帝信仰與現代社會研究論文集》(臺北:宇河出版,2013)。
化金榮、肖瑞陽、劉照力:〈關羽之死探因〉,收錄於《才智》第17期(吉林:吉林才智雜誌有限公司)。
王止峻:〈談《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收錄於《醒獅》6卷第8期(上海:上海醒獅週報社,1968)
王安祈:〈明代的關公戲〉,見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頁141-201。
王見川:〈軍神、協天大帝、關聖帝君:明中期關公信仰探索〉,收錄於《臺灣宗教研究通訊》第4期(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
王見川:〈唐宋關羽信仰初探—兼談期與佛教之因緣〉,收錄於《圓光佛學學報》第6期(桃園:圓光佛學研究所,2001),頁111-125。
王見川:〈關公明聖經的流傳與著作年代初探〉(臺北:宇河文化,2013)。
王宜峨:〈談談漢民族對關帝的信仰〉,收錄於《中國道教》第1期(北京:中國道教協會)。
王春瑜:〈「人安為寶」、「還我頭來」、「人神之間」—關帝與中國文化傳統〉(福建:福建東山縣社科院,1997)。
史友仁、孟德善:〈從關公在許昌的事跡看其忠義勇人格的形成〉,收錄於《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宜蘭:敕建礁溪協天廟,1997)。
史友仁、張淑霞:〈關聖廟楹聯看關公文化的神隨〉,收錄於《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宜蘭:敕建礁溪協天廟,1997)。
史廷廷:〈關帝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福建:福建東山縣社科院,1997)。
朱大渭:〈武將群中獨一人—關羽人神辨〉,收錄於《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頁55-83。
吳彰裕:〈關公信仰研究〉,收錄於《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李世冕:〈從台南府城的武廟說到國人對於關羽的崇拜〉,收錄於《史蹟勘考》第8期(臺南: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史蹟研究室,1982)。
李炳男:〈關帝信仰羽各教派關係〉,收錄於《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宜蘭:敕建礁溪協天廟,1997),頁126-131。
阮昌銳:〈義神關公的崇拜〉,收錄於《泉南文化》第5期(臺北:泉南文化雜誌社,2002)
阮昌銳:〈臺灣關公崇拜〉,收錄於《海外學人》第122期(臺北:海外學人出版社,1982)。
林安梧:〈《三國演義》的關羽與關聖帝君的義〉(臺北:宇河文化,2013)。
施哲雄:〈從臺北行天宮看關公在臺灣民間社會的影響〉,收錄於《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頁220-247。
洪淑苓:〈文人視野下的關公信仰—以清代張鎮《關公志》為例〉,收錄於《文史叢刊》第25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95)。
洪淑苓:〈關公顯聖傳說及其信仰〉,收錄於《歷史月刊》95期,1995,頁198。
胡小偉:〈金代關羽神像考〉(福建:福建東山縣社科院,1997)。
胡小偉:〈關公—唐山過台灣〉,收錄於《民間信仰與關公文化國際研討會》(宜蘭:宜蘭礁溪敕建協天廟五朝福醮委員會、佛光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8)。
胡小偉:〈關羽崇拜的起源—一個文學現象的歷史文化考析、三教圓融羽關羽崇拜〉,收錄於《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宜蘭:敕建礁溪協天廟,1997)。
容世誠:〈論關公戲的驅邪意義〉,收錄於《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社群》(臺北:麥田人文),頁25-57。
張羽新:〈清朝為什麼崇拜關羽〉,收錄於《世界宗教研究》第47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92)。
黃典權:〈關公赤兔馬與臺南祭典〉,收錄於《臺南文化》9卷第3期(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文化資產科,1972)。
趙景深:〈談明成化刊本《說唱詞化》〉,見《曲藝叢談》(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2)。
蕭為、樂聞:〈關羽目錄〉,收錄於《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蕭登福:〈關帝與佛教伽藍神之關係,兼論關帝神格屬性應歸於道而非佛〉,收錄於2013年《關帝文化學術論壇論文集》(臺南:中華道教關聖帝君弘道協會,2013)。
羅錦堂:〈花關索傳說考〉,收錄於《中外文學》第9卷第9期(臺北:臺灣大學外語文學系,1981)。
(四)、學位論文(依姓名筆畫排列)
尤沛鈞:《《三國演義》馬匹、武器、陣圖與人物關係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王俊凱:《從《三國志》看《三國演義》的典型人物與情節安排》(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王國宸:《《三國演義》中英雄人物的死亡書寫》(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9)。
吳清玉:《《三國演義》忠義人物形塑之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李秀玲:《《三國志》忠義人物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
林如隆:《《三國演義》的死亡書寫研究—以毛評本為中心的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林奕欣:《寺廟與地域文化—以關廟鄉山西宮為中心的探討(1661-200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林莉智:《現存元人宗教劇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林逢源:《三國故事劇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
林寶慶:《《三國演義》君臣主從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柯香君:《明代戲曲發展之群體現象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94)。
范純武:《雙忠崇祀與中國民間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徐筱婷:《中國戲曲搬演習俗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
高美華:《明代時事新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90)。
張日郡:《晚清以降《三國志演義》故事新編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
張錦瑤:《關公與李逵—以元、明(初)雜劇中人物形象研究為論》(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梁美意:《三國故事戲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莊文宏 :《《三國演義》軍師與戰神形象研究—以諸葛亮與關公為例》(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
莊嘉純:《關雲長神格化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2)。
陳思齊:《毛本《三國演義》敘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陳昭昭:《從戲劇小說看關公形象嬗變》(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85)。
陳香璉:《《三國志演義》中「五虎將」結構之探討》(臺東: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曾文男:《毛宗崗評改《三國演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黃俊凱:《三國演義之人物表現》(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黃淑卿:《鹿港寺廟楹聯研究—以媽祖及武聖奉祀為研究場域》(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黃脩紋:《《三國演義》當代改編文本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楊玉鳳:《元雜劇中的宗教現象─從神聖走向世俗》(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廖淑芬:《台南市的關帝信仰》(嘉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5)。
劉文菁:《《三國演義》五虎將人物形象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劉淑華:《三國志平話與毛評本三國演義之情節比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蔡一男:《新竹關帝廟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蕭如芳:《三國故事雜劇研究—以《脈望館鈔校古今雜劇》本為核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賴慧玲:《明傳奇中宗教角色研究》(臺中: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鍾明全:《關聖帝君神聖信仰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論文,2016)。
顏嘉儀:《大高雄地區關公信仰傳說及形象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
羅永裕:《《三國演義》人物形像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嚴國明:《台灣關公信仰之儒家精神研究》(新北:華梵大學碩士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