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昱新 Wang, Yu-Xin |
---|---|
論文名稱: |
蚵寮聚落之空間構成分析 A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Settlement keliao |
指導教授: |
洪傳祥
Hung, Chuan-Hs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空間構成 、聚落 、蚵寮 、民宅設施 、土地區劃 |
外文關鍵詞: | Resident Facilities, Land Division, keliao, Morphology |
相關次數: | 點閱:162 下載: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西南沿海是早期漢族祖先移民、入墾的地區,至今許多西南沿海聚落仍保存有傳統聚落的空間組織模式與民宅型式,並在其獨特之自然環境與人文因素影響之下,自成一格。然而隨著文明的發展、價值觀的改變,以及生活需求的不同,傳統聚落空間與建築型式已漸漸佚失,有鑑於此,本研究以台南縣北門鄉蚵寮這個沿海聚落作為研究對象,試圖以田野訪查、測繪與蒐集相關史料文獻的方式,再經由分析與歸納的步驟,探討蚵寮地區之聚落空間體系與民宅設施的使用變遷情形。本文主要研究主軸有四大部分:
一、聚落之歷史背景描述:聚落的形成與其自然區位、與水陸交通的便捷性、宗教信仰、人口組成與產業經濟等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藉由文獻資料的回顧,吾人可以了解聚落形成的脈絡或始因,這對於聚落後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聚落空間體系探討:這部分主要針對聚落內棋盤式交通系統的變遷及主要設施的分佈與座落情形,來解析蚵寮聚落與外圍環境的互動關係及聚落內部空間的組織構成模式。
三、土地區劃模式分析:藉由地圖資料的分析,吾人可以得知都市計畫道路開闢前後蚵寮地區的街廓規模、地塊組合方式、大小及形狀,然後據此深入探討不同時期土地與整體聚落空間及個體民宅間之相互關係。
四、民宅設施調查分析:傳統合院式民宅的式微與現代樓房式民宅的興盛,反應出居民對集體認同之文化在觀念上的轉變,透過對民宅型式、空間組織與構造方式等之調查與分析,來了解蚵寮地區的民居特色與建築風格。
蚵寮這個沿海聚落大致形成於清代,自1904年的台灣堡圖之中才在空間形象上有概略描繪;而聚落空間架構則是在日本統治的五十年間才逐漸地趨於具體。隨著時代的轉變,這麼一座漁業村落逐步走向蕭條,然而卻由於居民積極改造誘因的不足,而使得原有的聚落空間架構尚能深入去探究。在沿海聚落之中,它是一個有意思的案例。
The south western coast of Taiwan is the earliest area where the Han people immigrants settled. Due to the effect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ill now, the space organization and resident type of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re still kept here, and build their own unique identity. According with civilization-evolution, the change of value concepts and various daily needs, the space organization and building type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have gone downhill. Therefore, the topic of this thesis is the settlement space organization of coast settlements of Bei-men township's Keliao in Tainan County’s.
We will research into the change of settlement space organization and resident facilities of Keliao through analyzing and inducing the data coming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 mapping and documentation-collection.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four main parts.
1.history of the settl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 settlement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location, convenience of water and l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religion-faith, consist of population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industry. The history and start of a settlement affect its evolution very much, and, by going through documentation, we can get some idea of this.
2. Research of spatial construction of settlement
We put emphasis on the following issues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Keliao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space organization within Keliao: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tessell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within a settlement, the loc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main devices
3. Analysis of Land-Division modes
We can get the difference of fine-street dimension, land collocation, and its size as well as the shape, before and after Californication, by analyzing the maps. Accfording to the previous statement, we can deeply do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overall settlement space and individual dwellings.
4. Diagnosis of Resident Facilities
Decline of translation closed-yard type and prosperity of modern building of two or more storeys reflect the change of the collectively accepted culture of the inhabitants. We also can get the idea of the peculiarity of residents and the building style of Keliao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dwelling types, space organization and building method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by the end of the Ching Dynasty, the Keliao settlement space has started, but it was not described for its space appearance until 1904 in -- The map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it showed th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 However, the settlement space organization only took shape during the 50-year Japanese Occupation era. As time goes by, this fishery village gets bleaker and bleaker. Nevertheless, the space organization is still kept there for our research, because of lack of inducement to residents for reorganizing the village. This is an interesting case for our digging into.
一、 地圖
1.《日軍攻台戰鬥地集圖》-1885年,遠流,台北,1995年。。
2.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904年,遠流,台北,1999年。
3.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台灣地形圖》-1926年,遠流,台北,1999年。
中,1985年。
5. 台灣省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隊:《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蚵寮》,台灣省林務
局,1985年。
6. 台灣省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隊:《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蚵寮》,台灣省林務
局,1989年。
7. 台南縣北門鄉鄉公所:《北門鄉行政區域圖》,北門鄉鄉公所,台南,1994年。
8. 內政部地政處土地測量局:《中華民國台灣區分縣市圖-之12台南縣》,內政部土地測
量局,,台中1984年。
二、專書
1. 九宜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北門鄉整體城鄉風貌改造規劃設計報告書》,九宜工程顧問
有限公司,台南,2000年。
2. 方淑美:《南瀛地形誌》,台南縣文化局,台南,2000年。
3. 北門鄉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蚵寮保安宮沿革誌》,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台
南,1999年。
4. 台南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台灣鹽專賣志》,總督府專賣局,台南,1925年。
5. 台南縣政府:《臺南縣誌》,卷五經濟志,台南縣政府,台南,1980年。
6. 台南縣文獻委員會:《臺南縣志稿》,卷一,自然志(上),台南縣文獻委員會,台
南,1960年。
7. 呂金鎖:《澎湖本島鄉村現代民宅形式形成之研究》,成大碩論,台南,1995年。
8. 林美容: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
論文集(三)》,中研院社科所,1988年。
9.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南投縣,1993年。
10. 吳新榮:《南台灣采風錄》,遠景,台北,1981年。
11. 吳新榮:“南縣地名沿革總論”《震瀛採訪記》,台南縣政府民政局,台南,1981年。
12. 拉普普:《住屋形式與文化》,境與象出版社,中和市,1985年。
13. 涂叔君:《南瀛二二八誌》,台南縣文化局,台南縣,P.294-307,2001年。
14. 陳其南:“漢人宗族型態的人類學研究”《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允晨文化,
台北,1998年。
15. 陳其澎:“台灣傳統聚落文化的表徵”《聚落與社會》,台北市,1998年。
16. 陳正祥:《臺灣地誌上冊》,敷明產地理研究室,台北,1992年。
17. 張雅蕙:《漚汪傳統民宅空間之研究》,成大碩論,台南,2000年。
18. 張德水:《台灣種族、地名、政治沿革》,前衛出版社,台北縣,P.342,1996年。
19. 黃文博:《尋找北門嶼》,台江出版社,台南,1996年。
20. 黃文博:《南瀛歷史與風土》,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1995年。
21. 黃文博:《南瀛王船誌》,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台南縣,1994年。
22. 黃文博:《南瀛刈香誌》,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1994年。
23. 黃文博:《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台南縣文化中心,台南縣,1998年。
24. 黃文博:《管船大王沿革史》,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台南縣,1988年。
25. 黃文博:《虎爺的口水》,台南縣文化中心,台南縣,1999年。
26. 黃文博:“北門鄉蚵寮保安宮的王船信仰”《南瀛王船誌》,台南縣文化中心,台南
縣,P.230-251,2000年。
27. 黃文博:《南瀛石敢當誌》,台南縣文化中心,台南縣,2001年。
28. 葉振輝:《台灣開發史》,臺原出版社,台北市,1995年。
29. 潘英:《台灣拓殖史及其姓氏分布研究》下冊,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台北市,1992
年。
30. 劉還月:《台灣產業誌》,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1997年。
31.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之調查指研究”《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吳三連基金
會,台北,1995年。
32. 蔡忠志:《安平六部社聚落與民居之研究》,成大碩論,台南,1989年。
33. 謝玲玉:《南瀛漁鄉誌》,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台南,2000年。
34. 鍾孝上:“台灣的宗教”《臺灣先民奮鬥史》,台灣文藝出版社,台南市,1982年。
三、期刊論文
1. 王唯仁:“澎湖合院住宅形式及其空間結構轉化”《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
報》,第3卷,第1期,P.87-118,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台北,1987年。
2.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鹽業史”《台灣銀行研究季刊》,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台北,1955年。
3. 李容福:“臺灣省的漁會組織與業務”《臺灣文獻》,第21卷,第2期,1970年。
4. 林長聰:“臺灣之漁港”《臺灣漁業之研究》第二冊,臺灣銀行,台北市,1974年。
5. 林美容:“一姓村、主姓村與雜姓村-台灣漢人聚落型態的分類” 《台灣史田野研究
通訊》,第18期,台北,1991年。
6. 周維亮:“台灣之製鹽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26卷,第2期,P.206-239,台南縣
立文化中心,台南,1996年。
7. 吳春瑩:“台南縣石敢當巡禮記”《南瀛文獻》,第四卷下期,P.41-43,台南縣立文化
中心,台南,1958年。
8. 吳新榮:“南部台灣的聚落型態上”《南瀛文獻》,第1卷,第2期,P.97-100,台南縣
立文化中心,台南,1953年。
9. 吳新榮:“南部台灣的聚落型態下”《南瀛文獻》,第1卷,第3、4期,P.207-210,台
南縣立文化中心,台南,1953年。
10. 洪燦楠:“台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台灣文獻》,第29卷,第2、3期,P.13-47,
台灣省文獻會,南投,1978年。
11. 柯振榮:“臺灣之漁會”《臺灣漁業之研究》第二冊,臺灣銀行,台北市,1974年。
12.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P.191-
20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北,1973年。
13. 涂順從:“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生的心路歷程”《南瀛文獻》,第40卷,P.20-
232,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台南,1990年。
14. 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36期,
P.165-190,1973年。
15. 郭肇立:“傳統聚落空間研究方法”《聚落與社會》,田園城市,台北市,1998年。
16. 陳敏璜:“日據時期北門郡概況”《南瀛文獻》,第41卷,P.138-144,台南縣立文
化中心,1996年。
17. 陳漢光:“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23卷,第1期,P.85-107
,台灣省文獻會,南投,1976年。
18. 黃文博:“台南縣濱海三鄉地名初探”《南瀛文獻》,第41卷,P.1-57,台南縣立文
化中心,1996年。
19. 黃文博:“王爺信仰與南鯤鯓廟”《南瀛文獻》,第34卷,P.13-25,台南縣文化
中心,1989年。
20. 盧嘉興:“臺南古鹽場考”《臺南文化》,第3卷,第3期,P.546-548,1953年。
21. 盧嘉興:“臺南縣鹽場史略”《南瀛文獻》,第2卷,第1、2期,P.327-338,1954年。
22. 盧嘉興:“光復前台灣鹽務機構”《鹽務月刊》,第6期,P.46-49,1970年。
報告》,第27期,P.12,1979年。
23. 盧嘉興:“台南縣古地名考”《輿地纂要》,台南縣政府民政局,台南縣,1981年。
24. 盧嘉興:“水產篇鹽業章”《台南市志》,卷四經濟志(上),台南縣政府,台南縣
,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