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雯怡 Wang, Wen-Yi |
|---|---|
| 論文名稱: |
明代祝壽曲詞之研究——以《全明散曲》為主 The Study of the Birthday-congratulation San-qu(祝壽散曲) of Ming(明) Dynasty--Research within Quan Ming San-qu(全明散曲) |
| 指導教授: |
高美華
Kao, Mei-hua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5 |
| 中文關鍵詞: | 全明散曲 、壽他 、自壽 、祝壽曲詞 |
| 外文關鍵詞: | Zi Shou(自壽), Quan Ming San-qu(全明散曲), Shou Ta (壽他), Birthday-congratulation San-qu(祝壽散曲) |
| 相關次數: | 點閱:76 下載: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代散曲祝壽曲詞繼承古代祝壽文化的傳統,在宋代壽詞及元代散曲祝壽曲詞的基礎上,開拓了以鋪敘手法為其特性的祝壽文學形式。據謝伯陽所編輯的《全明散曲》加以統計,收錄有關慶壽、自壽、祝壽、祝讚、初度等內容的曲詞共172首,作家40人,其中包含一部份無名氏的作品。其祝壽對象與宋代「壽詞」相同,可分為「壽他」和「自壽」兩大部分,內容則從「人」擴及到「松」、「花」等自然事物上,形式則承續元代散曲重頭小令、帶過曲、套數的鋪敘形式結構,大量以套數來創作祝壽曲詞。散曲家以節奏韻律嚴謹而敘述性強的形式結構,作為歌頌壽者生平及鋪寫情志的載體,其曲詞內容著重在「祝壽」事物的層層鋪敘,且注重敘事的結構佈局,無論小令、套數都著意於「鳳頭、豬肚、豹尾」的章法,強調語意的首尾貫串。在「壽他」曲詞中雖不免於實用性的酬酢用途,但已超越祈祝富貴長生的習套,而著重在對壽者生命軌跡的鋪寫與頌揚,至於「自壽」曲詞大多跨越「祝壽」的侷限,用以鋪寫對生命意義的體悟及寄寓一己之情志。且明代散曲祝壽曲詞其「祝壽」的真正意義及目的,不在於以遐想式的神仙事物來祝頌「壽者」長生不死,而是在榮耀或總結「壽者」的一生成就,呈現「壽者」這個生命個體的價值。在明代散曲祝壽曲詞中所謂「祝壽」的「祝」的實質意義是在榮耀、肯定一個個體生命價值的行為活動,而「祝壽」的「壽」不單是對於一個生命個體活過五十歲以上的讚頌,而是對於一個生命個體能實踐、彰顯其生命意義的頌揚。
The Birthday-congratulation San-qu(祝壽散曲) of Ming(明) Dynasty has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ancient birthday-congratulating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Birthday-congratulation Ci(壽詞) of Song(宋) Dynasty and San-qu of Yung(元) Dynasty, the Birthday-congratulation San-qu of Ming Dynasty has created a birthday-congratulating literature featuring the descriptive technique. With a mixture of Prose(散文) and Verse(韻文) and a richly descriptive structure, the Birthday-congratulation San-qu of Ming Dynasty is a way to celebrate the virtues and careers of the person who should be congratulated as well as to express emotions and thoughts. Its content mainly describes ideas or objects which is related to birthday-congratulation, focusing on a design of a logical and systematic structure. In San-qu, both Xiao-ling(小令) and Tao-shu(套數) are represented as a "Feng-tou(鳳頭) – Zhu-du(豬肚) – Bao-wei(豹尾)" structure, which refers to a pattern with a concise introduction, a well-structured body part, and an impressive conclusion. But the consistency is also required. Shou Ta Qu(壽他曲) is served as a practical purpose, used on social occasions. However, it is not only limited to functional expressions that convey a wish to be rich and immortal, but more about describing and honoring the life of the person who should be congratulated. As for Zi Shou Qu(自壽曲), it is no more about birthday-congratulation; instead, most deal with the reflections on an individual's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 expressions of one's ambition.
一、古代典籍(以時代先後為序)
《詩經》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冊2,1993,十二刷。
《禮記》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冊5,1993,十二刷。
《莊子集釋》 周‧莊周著、清‧郭慶藩輯,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9初版。
《史記》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7.11,縮印本,第一冊。
《詞源注》 宋‧張炎著、夏承燾校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7初版。
《樂府指迷箋釋》宋‧沈義父著、蔡嵩雲箋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7初版。
《中原音韻作詞十法疏證》 元‧周德清撰、任訥撰,臺北:復華書局,1963。
《陶庵夢憶》 明‧張岱著,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8.9四版。
《金瓶梅》 明‧笑笑生著,臺北:桂冠圖書,1988.6再版一刷。
《震川先生集》 明‧歸有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影印縮本臺二版。
《念菴文集》 明‧羅洪先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周恭肅公集》 明‧周用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55冊,臺北:莊嚴文化事業,1997。
《御製大明律》 明‧朱元璋、劉惟謙撰,《續修四庫全書》第862冊,上海:上海古籍,2000。
《曲律》 明‧王驥德著,《續修四庫全書》第175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沜東樂府》 明‧康海撰,臺北:復華書局,《散曲叢刊》第一函,1963。
《海浮山堂詞稿》明‧馮惟敏撰,臺北:復華書局,《散曲叢刊》第一函,1963。
《秋水菴花影集》明‧施紹莘撰,臺北:復華書局,《散曲叢刊》第一函,1963。
《明史》 清‧張廷玉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97.11。
《閱世編》 清‧葉夢珠撰,臺北:木鐸出版社,l982.4。
《輟耕錄》 清‧陶宗儀撰,北京:中華書局,1985北京新一版。
《劉熙載文集》 清‧劉熙載著、薛正興點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12第1版。
《新編南詞定律》清‧呂士雄輯,上海:上海古籍,2002 【影印本】第一版。
《全唐詩》 清聖祖輯,北京:中華書局,1960.4第1版,1990.2第4刷。
《全唐五代詞》 曾昭岷等編撰,北京:中華書局,1999.12北京一刷。
《敦煌歌辭總編》任二北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全宋詞》 唐圭璋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6第1版。
《全元散曲》 隋樹森輯,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初版。
《元人散曲選詳註》 曾永義、王安祈選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
《全明散曲》 謝伯陽編,濟南:齊魯書社,1994。
《全明雜劇》 陳萬鼐主編,臺北:鼎文,1979。
《全明傳奇》 林侑蒔主編,臺北:天一,無出版年。
二、相關論著(以出版時間先後為序)
《散曲概論》 任中敏撰,臺北:復華書局,1963。
《新曲苑》 任中敏編,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臺一版。
《北曲新譜》 鄭騫撰,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北曲套式彙錄詳解》 鄭騫撰,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4初版。
《明雜劇概論》 曾永義撰,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
《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 張淑香撰,臺北:長安出版社,1980。
《中國散曲史》 羅錦堂撰,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
《吳梅戲曲論文集》 王衛民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05。
《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 顏天佑著,臺北:華正書局,1984。
《散曲叢刊》 任中敏選輯,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
《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撰,臺北:丹青出版社,1985臺一版。
《元雜劇所反映之時代精神》 耿湘沅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南宋詞研究》 王偉勇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元散曲的音樂》孫玄齡編著,北京:文化藝術,1988。
《讀曲常識》 侯鏡昶、劉致中著,臺北:國文天地,1990。
《中國古代散曲史》 李昌集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發行,1991。
《談俗說戲》 汪志勇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明清散曲作家匯考》 莊一拂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中國禮俗史》 王貴民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中國民俗大觀》惠西成、石子編,臺北:漢欣文化,1993。
《中國明代習俗史》 王熹著,北京:人民出版發行,1994。
《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 王爾敏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元代散曲論叢》王忠林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初版。
《南北詞簡譜》 吳梅著,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
《中國散曲學史研究》 楊棟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8第1版。
《中國散曲學史研究(續篇)》 楊棟著,濟南:山東大學,1998。
《曲選》 楊振良、蔡孟珍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
《「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 周碧香撰,高雄:高雄復文書局,1998。
《元雜劇聯套研究:以關目排場為講述基礎》 許子漢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中國古代人際交往禮俗》 杜家驥撰,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8。
《文章章法論》 仇小屏著,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元明散曲:大俗之美的張揚與泛化》 王星琦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元明散曲史論》王星琦著,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第1版。
《曲譜研究》 周維培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1版。
《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 許子漢撰,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出版,1999。
《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以題材為核心之探討》 游宗蓉編著,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初版。
《中國古典戲劇語言運用研究》 王永炳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篇章結構類型論》 仇小屏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2初版。
《20世紀元散曲研究綜論》 趙義山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第1版。
《中國戲曲小說初論》 王漢民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 仇小屏著,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初版。
《曲學探賾》 蔡孟珍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初版。
《禮俗史話》 王貴民編著,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
《曲學概要》 羅麗容著,臺北:里仁書局,2003初版。
《元雜劇的聲情與劇情》 許子漢著,臺北:里仁書局,2003。
《元散曲通論》 趙義山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1版【修訂本】。
《壽誕:民俗文化趣談》 金文男著,香港:萬里,2004。
《明傳奇戲劇情節研究》 高禎臨撰,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初版。
《明清曲家考》 汪超宏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發行,2006第1版。
三、碩博士論文
尹壽榮,《元散曲所反應之文人思想》,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呂凱,1986。
李雲霞,《施紹莘及其散曲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黃麗貞,2002。
王漢民,《道教神仙戲曲與傳統文化》,成都:四川大學,博士後,導師姓名:張志烈、易崗穎,2003.06.01。
沈 敏,《明代神仙劇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導師姓名:鄭傳寅,2005.05.01。
魏 強,《康海文學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龔喜平,2005。
韓立平,《南宋壽詞的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指導教師:彭國忠,2006.04.01。
張雅綾,《晚明江南家樂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吳振漢,2008.1。
四、期刊論文
鄭土有,〈做壽習俗的歷史發展及其文化內涵〉,收錄於《中國民間文化(第七集):人生禮俗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劉尊明,〈宋代壽詞的文化內蘊與生命主題——兼論中國古代壽辭文學的發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三卷第二期,1993.6。。
汪志勇,〈元散曲中的帶過曲研究〉,收錄於《元人散曲新探》,臺北:學海出版社,1996.11初版。
曾永義,〈明代帝王與戲曲〉,收錄於《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3初版。
齊森華,〈試論明代家樂的勃興及其對戲劇發展的作用〉,《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1期。
邱仲麟,〈誕日稱觴——明清社會的慶壽文化〉,《新史學》第11卷第3期,2000.9。
邱仲麟,〈耆年冠帶——關於明代「壽官」的考察〉,《臺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12。
陳 捷,〈朱有燉生平及其作品考述〉,《藝術百家》,2001第四期。
李惠綿,〈論「章法」「格局」在戲曲批評史上的意義〉,《臺大中文學報》15,2001.12, 頁147-192。
徐子方,〈朱有燉及其雜劇考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6第2期。
李紅霞,〈論南宋壽詞的興盛及其文化成因〉,《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7第31卷第4期。
劉水雲,〈明代家樂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3.03,頁87-122。
李紅霞,〈從文化學角度解讀南宋壽詞的勃興〉,《江淮論壇》2004年第3期。
李惠綿,〈明代戲曲文律論之開展演變〉,《臺大中文學報》20,2004.06,頁135-194。
林智莉,〈誠齋雜劇的歷史定位—以宗教劇的承繼、創新與影響為討論〉,《民俗曲藝》145,20004.09,頁39-89。
趙崔莉,〈明代婦女的二元性及其社會地位〉,《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9月第32卷第5期。
鄭 莉,〈明代宮廷慶賞據研究〉,《四川戲劇》,2005年05期。
陳貞吟,〈試論康海散曲與雜劇的思想呈現〉,《輔仁國文學報》增刊,2006.01,頁287-308。
陳貞吟,〈試論明散曲中的北曲帶過曲〉,《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20,2006.06,頁1-20。
王學鋒,〈20世紀朱有燉生平及劇作研究述評〉,《藝術百家》,2006第七期。
柯香君,〈明代私人家樂研究〉,《國文學誌》13,2006.12,頁125-168。
韓立平,〈南宋自壽詞的人生體悟〉,《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6期,2007.12。
柯香君,〈明代徽商與戲曲關係之研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4,2007.06,頁99-129。
高美華,〈《全明散曲》中北曲同宮調曲牌帶過的形式與結構〉,發表於「第三屆辭章章法學學術研討會」,2008.10.18。
高美華,〈《全明散曲》中帶過曲之研究—元明帶過曲使用情況之考察〉,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7,2008.12,頁5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