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燕君
Li, Yan-Jun
論文名稱: 北大荒知青作家作品論
The discussion of educated youth(Zhiqing)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in Great Northern Wildness
指導教授: 蘇敏逸
Su, Min-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0
中文關鍵詞: 北大荒知青文學英雄敘事現實主義個人化敘述
外文關鍵詞: the Great Northern Wildness, educated youth, heroism, realism, personalized expression
相關次數: 點閱:146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北大荒知青作家作品為研究對象,探討在那段特殊的時代裡, 北大荒知青們的生活樣態。文章從研究對象的界定出發,首先對北大荒、 知青、知青文學以及北大荒知青文學做一個簡要的概述,接著選取北大 荒知青作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幾位,分章節進行討論,其中包括了梁 曉聲、韓乃寅、張抗抗、李晶和李盈。這些作家分別以不同的創作手法, 按照從宏觀到微觀、從家國敘事到個人化敘事的順序,描繪了他們對那 段歷史的所思所感,呈現了北大荒的多元面向。
    本論文第一章緒論、第六章結論,主要四章架構分述如下:第二章 以梁曉聲的知青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以及 《知青》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其中所體現的北大荒情結、英雄敘事以 及作家對歷史的省思。第三章以韓乃寅的知青三部曲《遠離太陽的地方》 為研究對象,闡釋小說在現實主義手法下揭露的社會問題、歷史現象, 并對作品主要人物進行剖析對比。 第三章以張抗抗的小說《隱形伴侶》、 《赤彤丹朱》出發,由這兩部小說來窺探作家對「人」的思考歷程—— 從對人與外部世界的衝突轉向對人的本體世界的探索,對人的內心狀態、 靈魂世界的剖析,最後將「人」置於一定的歷史背景中,聯繫具體的歷 史語境還原人生、歷史的豐富性與複雜性,呈現出生活在歷史當中的人 的生存狀態與生命本性。第四章以李晶、李盈的知青小說《沉雪》為研究對象,在新歷史主義的脈絡下,探討作品的「個人化敘述」,並從「新寫實主義」、「苦難敘述」這兩個角度切入,對小說內容進行多方位的分析。
    藉由對上述作家的討論和分析,希望讀者能夠對這段發生在北大荒上的知青歷史有一個較全面、整體的認識,也對「知青」群體有更深刻的認知。

    The movement of educated youth to go and work in the countryside or mountain areas is a significant event in the 1960s and 1970s. This national policy spread to tens of thousands of teenagers and families all over the country, which had a big impac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t breeds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writers in the Great Northern Wildness.
    In this thesis, so as to present the Great Northern Wildness and adolescent literature, I will introduce five typical Zhiqing writers in the Great Northern Wildness including Liang Xiaosheng, Han Naiyin, Zhang Kangkang, Lijing and Liying as my research topics. Although all of these writers created their novels on the basis of their Zhiqing experience, they composed their works from various aspects with totally different writing techniques. After analysing their works, I hope the readers can get more familiar with not only the overview of the Zhiqing literature in Great Northern Wildness but also this phase of histor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文獻回顧.................................................................................................12 一、北大荒、知青文學以及北大荒知青文學研究...........................................12 二、梁曉聲知青作品研究......................................................................................15 三、韓乃寅知青作品研究......................................................................................17 四、張抗抗知青作品研究......................................................................................18 五、李晶、李盈知青作品研究..............................................................................20 第三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論文架構.............................................................21 第二章 梁曉聲:為北大荒知青正名、立碑的書寫者...25 第一節、梁曉聲的生命經驗與創作.............................................................25 一、從食不果腹到平步青雲................................................................................25 二、梁曉聲之創作概述.........................................................................................29 第二節、梁曉聲筆下的北大荒——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地方......37 一、不毛之地——惡劣的自然環境.....................................................................38 二、開墾拓荒的「艱」與「險」.........................................................................42 三、北大荒情結——深沉的愛.............................................................................46 第三節、英雄主義的歌頌者——以〈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今 夜有暴風雪〉為核心.................................................................48 一、英雄主義與理想主義的萌芽與發展..................................................49 二、英雄主義與理想主義的表現——無私、無畏、無悔....................52 三、革命理想籠罩下對人的貶抑...............................................................59 四、對梁曉聲小說褒貶不一的評價...........................................................69 第四節、北大荒的青春記事——兼論《知青》的歷史反思.........75 一、北大荒上的青春樂園............................................................................76 二、《知青》——形塑「烏托邦」及其反思..........................................87 第三章 韓乃寅:北大荒的現實主義書寫者..............99 第一節 韓乃寅的生命經驗與創作.........................................................99 第二節 北大荒兵團的現實主義全景式書寫......................................106 一、北大荒的自然環境和民俗風情............................................................107 二、北大荒兵團的黑暗現實.........................................................................112 第三節 北大荒兵團人物群像................................................................124 一、幹部階層:黑暗與光明的並存............................................................125 二、知青形象:「落後分子」與「先進分子」之諷..............................127 三、女性形象:美與醜的對比....................................................................132 第四章 張抗抗: 「人」的思考者............................136 第一節 張抗抗的生命經驗與創作....................................................136 一、「醜小鴨」的成長歷程....................................................................136 二、張抗抗之創作概述.............................................................................139 第二節 人性的探索者——《隱形伴侶》..................................143 一、大農場中的小家庭——個人與集體的矛盾...............................145 二、陳旭:猙獰而真實如「神樹」....................................................148 三、肖瀟:戴著面具的「誠實」........................................................153 第三節 關於「革命」的歷史反思——《赤彤丹朱》............160 一、革命與理想.......................................................................................162 二、革命與暴力.......................................................................................168 三、革命與愛情.......................................................................................174 第五章 李晶、李盈: 北大荒知青生活的個人化敘述...................182 第一節 《沉雪》——從生命處境出發........................................182 第二節 個人化敘述——小寫的歷史............................................183 第三節 平凡小人物的生存本相.....................................................193 一、一個慣於妥協的弱者........................................................................194 二、揭示真實的生存狀態........................................................................199 第四節 充滿悲苦色彩的苦難敘事.................................................202 一、身體苦難——惡劣環境下的艱苦勞作..........................................203 二、精神之苦——家庭成分的包袱.......................................................208 第六章 結論.......................................................................212 參考書目.............................................................................216

    一、作家作品
    參考書目
    李晶、李盈:《沉雪》,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 張抗抗:《你是先鋒嗎——張抗抗訪談錄》,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年。 張抗抗:《張抗抗自述人生》,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年。 張抗抗:《滄浪之水.無須「自白」,終是「自白」》,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1998年。張抗抗:《隱形伴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梁曉聲:《今夜有暴風雪》,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年。 梁曉聲:《今夜有暴風雪》,台北:泰電電業,2007年。 梁曉聲:《似夢人生》,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2008年。 梁曉聲:《知青(上)》,青島:青島出版社,2012年。 梁曉聲:《知青(下)》,青島:青島出版社,2012年。 梁曉聲:《長相憶》,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05年。 梁曉聲:《梁曉聲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梁曉聲:《雪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頁135。 韓乃寅:《遠離太陽的地方·天荒》,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0年。 韓乃寅:《遠離太陽的地方·苦雪》,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0年。 韓乃寅:《遠離太陽的地方·淚祭》,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0年。
    二、專書
    王力堅:《回眸青春:中國知青文學》,台北:Airiti Press Inc,2008年。 史衛民:《知青備忘錄:上山下鄉運動中的生產建設兵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1996年。 托馬斯‧伯恩斯坦:《上山下鄉》,北京:警官 育出版社,1993年。 自由兄弟:《中國知青半個世紀的血淚史》,台北:獨立作家,2015年。 吳培玉、王陽:《北大荒源流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車紅梅:《北大荒知青文学:地缘文学的另一副面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年。
    1 80
    定宜莊:《中國知青史:初瀾:1953~1968年》,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 於可訓:《中國當代文學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 林華瑜:《「革命與愛情」的現代性 事圖景——中國現代小說的題材 事研究》。 姚先勇:《主體的塑造與變遷——中國知青文學新論(1975-1995)》,廣州:暨南 大學出版社,2000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發行,民三總經銷,1996年。 高明山:《志在圖強——韓乃寅生活與創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張宏:《新時期小說中的苦難 事》,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莫里斯.邁斯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許子東:《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解讀50篇文革小說》,北京:三聯書店,2000 年。
    許志英、丁帆:《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郭力:《北極光的「遙望者」——張抗抗論》。 郭小東:《中國知青文學史稿》,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 郭小東:《中國 事:中國知青文學》,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2005年。 郭小東:《現代主義視野下的知青文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 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陳曉明:《表意的焦慮》,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陸貴山:《中國當代文藝思潮》,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2年。 傅高義:《共產黨統治下的廣東》,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1969年。 彭放:《黑龍江文學通史》,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2年。 黃宏、高躍輝:《北大荒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黃宏、高躍輝:《北大荒精神新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楊健:《中國知青文學史,1953-2000》,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 董恒年:《美麗黑龍江》,北京:藍天出版社,2015年。 福柯:《瘋癲與文明》,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劉小萌、定宜莊、史衛民、何嵐:《中國知青事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年。
    劉小萌:《中國知青史:大潮:1966~1980 年》,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劉再復:《人性組合論,上》,台北:新地出版社,1988年。 鄭加真:《北大荒移民錄》,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年。 韓乃寅、逢金明:《北大荒全書,簡史卷》,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1 81
    三、期刊論文
    牛玉秋:〈《沉雪》與個人化 述〉,《小說作家作品研究》2000年第2期。 王永、王則遠:〈北大荒知青文學中「鄉愁」審美意象透視〉,《黑河學院》2013 年第1期。王岳川:〈新歷史主義的理論盲區〉,《廣東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 王海明:〈論專制主義(上)——專制主義概念〉,《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7年第1期。 王源:〈略論知青作家視野中的知青歷史〉,《甘肅 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二期。 曲竟瑋:〈論北大荒知青散文的主題走向〉,《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14年第4期。 宋舒白:〈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韓乃寅長篇小說簡論〉,《文學評論》2012年 第3期。 李鋒:〈一曲悲壯的英雄主義頌歌——談梁曉聲知青小說的主題意蘊〉,《文學研 究》2005年11月期。 車紅梅:〈韓乃寅北大荒小說論〉,《文學理論與批評》2012年第1期。 武云溥:〈梁曉聲:我的「中國感覺」〉,《新京報》2012年9月29日。 胡鞍鋼:〈北大荒之路(1947-2047):從落伍者到領先者〉,《農場經濟管理》 2010年第10期。
    胡鞍鋼:〈再談北大荒之路〉,《農場經濟管理》2011年第10期。 張先雲:〈知青文學的現象寫實主義潮流〉,《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2009年第3期。 張廣昆:〈梁曉聲知青小說散論〉,《文藝評論》1987年第6期。 張頤武:〈梁曉聲的意義〉,《北京日報》,2004年第22期。 郭小東:〈知青一代的終結:從知青文學到知青後文學〉,《上海文化》2009年第2 期。
    陳曉明:〈永遠的舞者——重新解讀梁曉聲〉,《藝術評論》2004年第8期。 陶東風:〈「悲壯的青春」與梁曉聲的英雄 事——知青文學回頭看(之一)〉, 《文壇熱點》2013年第1期。 彭放:〈「北大荒文學風格」研討會在哈召開〉,《學習與探索》1985 年第 2 期 。 黃大軍:〈北大荒知青文學的多維闡釋〉,《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雷頤:〈補史之闕——《沉雪》的歷史學意義〉,《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3期。 劉進軍:〈還原歷史的語境——論新歷史主義小說《米》〉,《山東省青年管理幹 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續鴻明:〈梁曉聲:堅持為人民寫作的作家〉,《中國文化報》2004年第6期。
    1 82
    四、學位論文
    王晨力:《試論中國共產黨對北大荒開發和健設的領導》,湘潭:湘潭大學碩士學 位論文, 2013年。 王誠宏:〈論北大荒精神及當代價值〉,《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年第2 期。 王燕:《張抗抗創作論》,蘇州: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車紅梅:《北大荒知青文學研究》,吉林: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0年。 房娟:《張抗抗小說 事轉型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 文,2009年。 段曉丹:《梁曉聲小說創作論》,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 論文, 2008年。 寇榮波:《梁曉聲知青小說創作模式論》,甘肅:陝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 士學問論文,2013年。 梁艷:《北大荒小說與北大荒精神:韓乃寅小說論》,牡丹江:牡丹江師範學院中 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劉雪靜:《青春.愛情.童話——論張抗抗小說的 事特徵》,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 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劉鋒:《梁曉聲的小說創作階段論》,廣州:廣東技術師範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碩 士學位論文,2014年。 潘文婧:《張抗抗長篇小說的 述話語分析》,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文學修辭學碩 士學位論文,2010年。 韓玉影:《北大荒精神的歷史流變與時代價值》,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大學中國史 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五、網路資料
    鳳凰大視野:《北大荒青春記事》,1A.http://6.cn/watch/32245.html
    梁曉聲:〈「文革」造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族虛偽〉,http://inews.ifeng.com/yidian/44990298/news.shtml?ch=ref_zbs_ydzx_news
    梁曉聲視頻訪談實錄:〈人生第一,寫作第二〉(2008年4月25日),http://www.lyd.com.cn/22f/20080425_lxs/

    下載圖示 校內:2022-07-09公開
    校外:2023-07-0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