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方敏禎 Fang, Min-Jane |
|---|---|
| 論文名稱: |
十八世紀南台灣阿里港的區域發展與族群移動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thnic Groups Migration in The Aligang Area of Southern Taiwan in 18th Century |
| 指導教授: |
陳文松
Chen, Winsto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History(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0 |
| 中文關鍵詞: | 番社 、移墾社會 、宗族 、經濟活動 、社會變遷 |
| 外文關鍵詞: | aboriginal community, migration and reclamation society, clan, economic activity, social change |
| 相關次數: | 點閱:228 下載:3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十八世紀南臺灣阿里港的區域發展和族群移動作為探討主題。在塔樓社遷移之研究中,內文主要探討清初塔樓社新舊社位址,在田寮水蛙潭社是否為塔樓社分社,塔樓社在乾隆年間的領域擴張到底是勢力擴大或者是離散。在武洛社遷移的研究中,則探討武洛社與大澤機社之關係,武洛社的領域和漢人拓墾關係,乾隆中期武洛隘的位置和乾隆後期武洛隘之遷移。關於乾隆時期塔樓社和武洛社是否遷移原居地之研究,內文認為乾隆年間的守隘番屯政策,造成塔樓社番和武洛社番大量離開原居地,遷移到沿山地帶,留在原居地的社番變成原居地上的少數民族。
關於十八世紀漢人拓墾阿里港的研究,內文主要探究阿里港最早的漢人村落在何處,探索漢人移墾阿里港之路線,研究漢人在阿里港的拓墾活動和發展方向,並探索士紳豪族在阿里港之拓墾活動。從中發現阿里港最早的漢人村落為卓加,發現雍正年間有王姓和楊姓墾戶,楊姓墾戶拓墾塔樓,留下較多契約資料。另外在士紳拓墾阿里港的研究方面,筆者藉由臺南陳登昌家族族譜和相關古文書契約,找出乾隆年間拓墾阿里港邊區的陳鳴珂家族即為臺南陳登昌家族。
關於阿里港街形成之探討,內文探討阿里港的地理優勢、移民移入原因、汛防設置的吸引力和糖業。得知阿里港糖業既是促使阿里港街興起的原因之一,也是維持阿里港街興盛不墜的重要因素。內文也分析乾隆時期阿里港糖產的運送路線,提出與其他學者不同之看法。乾隆五十一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阿里港莊大田等人附和起事,形成莊大田之亂,筆者以乾隆後期阿里港的石碑資料去探究莊大田之亂發生的原因和阿里港之社會變遷。
SUMMARY
The discussion subject of this thesis was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thnic groups migration in the Aligang area of Southern Taiwan in 18th century.
The theme in the study is to discuss whether Swatelauw has the old and new location amd the Chuiketham in Tianliao was the branch of Swatelauw. It is also discuss whether the Mu-le-sia had migrated from Tadackjan to Wuluo in the early years of Qing Dynasty.
Furthermore, about the study of whether Swatelauw and Mu-le-sia had migrated from original habitations, the strategy of frontier guard system and boundary defense system implemented during the Qianlong period was considered by this article as the reason why a great amount of both indigenous people of Swatelauw and Mu-le-sia had migrated from original habitations to areas situated along mountains, which made those who stayed in native habitations become the ethnic minority of that region.
As for the study of Aligang reclamation conducted by Han Chinese in 18th century, this article’s primary aims were to not only discuss the earliest location of Han Chinese village in Aligang, explore the route of Aligang reclamation of Han Chinese, analyze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reclamation activities of Han Chinese as well as reclamation activities of the local gentry and powerful families in Aligang.
Keywords: aboriginal community, migration and reclamation society, clan, economic activity, social change
一、史料
(一) 方志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劉良壁,《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臺北:遠流出版,2005)。
尹士俍,《臺灣志略》(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5)。
李丕煜,《鳳山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2)。
高拱乾,《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2)。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林豪,《澎湖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王禮,《臺灣縣志》(臺北:遠流出版,2005)。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遠流出版,2005)。
陳壽祺,《道光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
林學增、吳錫璜,《同安縣志》(一)(臺北:成文書版社,1967)。
(二) 奏摺、實錄、石碑、契約文書、文集
梁志輝、鍾幼蘭主編,《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臺灣原住民史料》〈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7輯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戊編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薛志亮,《續修臺灣縣志》(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
陳國英,《臺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
蔣元樞,《重修臺郡各項建設圖說》(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藍鼎元,《平臺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張嗣昌,《巡臺錄》(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5)。
周凱,《內自訟齋文選》(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
臺灣大通書局,《清會典與臺灣事例》(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物權篇》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商事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世宗實錄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雍正硃批奏摺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經世文編選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奏議選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高宗實錄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丙集》(南投: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篇初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臺灣土地臨時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一)~(三) (臺北:南天書局,1998二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九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張翔,《 臺灣史料輯》10 (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陳秋坤、蔡承維,《大崗山地區古契約文書彙編》(鳳山市:高雄縣政府,2004)。
劉澤民編,《力力社古文書契抄選集》(南投:臺灣省文獻館,2006)。
劉澤民編 ,《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劉澤民編,《平埔百社古文書》(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2)。
洪麗完,《臺灣古文書專輯》 (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 (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11)。
伊能嘉矩,《平埔族調查旅行》(臺北:遠流出版,2012)。
翁佳音、陳怡宏翻譯,《平埔蕃調查書》(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
(三) 檔案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編號FSN05-01-004,雍正7年邱若專、邱若斗〈立退契字〉。(傅斯年圖書館藏,以下同)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編號FSN05-01-039,乾隆 17年楊仕廣、楊仕潢〈仝立杜賣契〉。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編號FSN07-06-236,乾隆20年業主楊登買楊元德田,契尾布字1354號。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編號FSN07-06-237,乾隆21年業主楊登買楊元德田,契尾布字2748號。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編號FSN05-02-053,乾隆26年王好〈立杜絕賣契〉。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編號FSN05-02-059,乾隆30年楊衛〈立杜絕賣契〉。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編號FSN05-02-063,乾隆34年塔樓庄楊全〈立杜絕賣契〉。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編號FSN05-02-082,乾隆43年新庄陳公蔭、陳公送、陳三元〈立盡杜賣契〉。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編號FSN05-03-087,乾隆45年東勢后庄營盤埔盧德、盧玉的〈立杜絕賣契〉。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編號FSN07-12-445,乾隆48年張興隆〈立借字〉。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編號FSN05-03-130,乾隆60年塔樓庄楊志昌〈立杜絕賣契〉。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編號FSN05-03-133,乾隆60年卓佳庄邱呂氏等人〈立杜絕賣田契〉。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編號FSN06-10-412,嘉慶5年胞兄再〈立杜絕盡賣契〉。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編號FSN07-09-356,道光7年鄭養生等《立典田契》。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編號FSN06-05-139 ,道光30年 陳福盛〈執照〉。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編號FSN07-04-130,1898年 陳同〈立賣盡根找絕園契字〉。
盧乃充申訴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4415冊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
乾隆四十七年塔樓社番毛淡寧的〈招瞨字〉,編號T0297D0244-0001-000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藏) 。
(四) 日記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記》(二) (臺南:臺南市政府,2002)。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記》(三) (臺南:臺南市政府,2003)。
二、專書
鄭瑞明等編著,《鹽埔鄉志》(屏東縣:鹽埔鄉公所出版,2014)
陳秋坤、吳庚元編纂,《里港鄉志》(屏東縣:里港鄉公所出版,2003)。
美濃鎮誌編輯委員會,《美濃鎮誌》(高雄:美濃鎮公所,1996)。
張幼雯等著,《臺灣古蹟全集》第四冊 (臺北:戶外生活雜誌社,1980)。
楊明義,《塔樓村誌》(屏東:屏東縣里港鄉塔樓社區發展協會,2001)。
楊明義,《我楊氏大宗族譜》,國家圖書館複製收藏 (國圖登錄號:m00513066_16),(臺北市:1984)。
藍聰信,《番社庄誌: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文史集》(屏東縣: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發展協會,2011)。
黃森松,《武洛社平埔族:磚仔地地基主》(屏東縣:屏東縣里港鄉磚仔社區發展協會,2009 )。
黃森松,《屏東縣里港鄉載興村磚仔地莊志》 (屏東:屏縣里港磚仔地社區發展協會,1998)。
臺灣州共榮會編纂、卞鳳奎譯,(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
顏義芳編譯,《臺灣總督府殖產史料彙編》(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策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林正慧,《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1989)。
許雪姬,《藍敏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95)。
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簡炯仁,《屏東平原平埔族研究》(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6)。
溫振華,《高雄縣平埔族史》(鳳山:高雄縣政府,1997)。
簡炯仁,《高雄縣岡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
John Robert Shepherd,《Statecraft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臺北:南天書局,1995)。
洪麗完,《熟番社會網路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蕭銘祥,《屏東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12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楊森富,《臺南縣平埔地名誌》(新營:臺南縣政府,2010)。
鄭水萍,《橋頭記事》(高雄縣:橋頭鄉公所,1997)。
蘇義峰,《發現屏東—文化屏東》(屏東市:屏市阿猴城城鄉發展協會,2005)。
洪英聖,《畫說乾隆臺灣輿圖》(南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1999)。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2006)。
王明珂,《華夏邊緣》(臺北:允晨文化,1997)。
戚嘉林,《臺灣史》(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
蔣炳釗,《藍鼎元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四 屏東縣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 卷五 高雄縣第二冊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8)。
許毓良,《清代臺灣軍事與社會》(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出版,2007)。
黃富三,《施世榜家族史》(南投:臺灣省文獻館,2004)。
伊德民,《清代臺灣鳳山縣文官年表》(高雄:高雄市文獻會,民89)。
李玉琴,《石獅、水圳、鍾理和:高樹大路關鄉土誌》(屏東:屏東縣政府,2013)。
李裴雯等著,《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 (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
陳秋坤等著,《屏東縣志:人群分類與聚落村莊之發展》(屏東市:屏東縣政府,2014)。
包樂史編,康培德譯,《邂逅福爾摩沙:臺灣原住民社會紀實:荷蘭檔案摘要》第2冊,1636-1645 (臺北:原民會,順益博物館出版:2010)。
吳密察、翁佳音、李文良、林欣宜等撰,《臺灣史料集成提要》(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主編,《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臺北:中央研究院,2015)。
費德廉、羅效德編譯,《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如果出版,2006)。
史蒂瑞,《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家的臺灣調查筆記》(臺北:前衛出版,2009)。
史蒂瑞,《福爾摩沙及其住民》(臺北:前衛,2009)。
葉婉奇翻譯,《重塑臺灣平埔族圖像:日治時期臺灣平埔族資料彙編》(臺北:原民文化,1999)。
林修澈等編,《平埔族的分布與人口》(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2)。
吳建民總編纂,《臺灣地區水資源史:第三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1)。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1979)。
橋頭鄉公所編,《新橋頭崛起》(橋頭專刊) (高縣:橋頭鄉公所,2010)。
三、期刊
簡炯仁,〈阿里港的開發與族群關係〉,收錄於陳秋坤、吳庚元編纂,《里港鄉志》。
陳秋坤,〈塔樓社人社餉與產權變遷〉,收錄於陳秋坤、吳庚元編纂,《里港鄉志》。
林孟欣,〈清代農業生產與農作市場〉,收錄於陳秋坤、吳庚元編纂,《里港鄉志》。
莊天賜〈里港蔗糖興衰史〉,收錄於陳秋坤、吳庚元編纂,《里港鄉志》。
李國銘〈荷蘭時代的塔樓社〉,收錄於陳秋坤、吳庚元編纂,《里港鄉志》。
曾中宜,〈里港先民的地貌與傳說〉,收錄在陳秋坤、吳庚元編纂,《里港鄉志》。
施添福,〈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頁32-112。
林玉茹,〈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49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3期 (2012),頁47-94。
陳秋坤,〈清代臺灣地權分配與客家產權以屏東平原為例(1700~1900)〉,在《歷史人類學學刊》第2卷第2期(2004年10月),頁1-26。
林正慧,〈閩粵?福客?清代臺灣漢人族群關係新探—以屏東平原為起點〉,收錄於國史館學術審查委員會,《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六期 (臺北縣:國史館,2007),頁1-60。
盧嘉興,〈明朝時來臺開拓的陳登昌與其後裔〉,《臺灣文獻》,第32卷第1期(1981),頁93-124。
中村孝治,〈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第44卷第1期 (1994年3月),頁197-234。
吳進喜,〈岡山地區的區域性〉,收錄於《高雄文獻》第1卷第2期 (2011),頁62-90。
四、碩論
朱明璞,《里港地區的開發》(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藍惠宜,《屏東里港藍鼎元在臺家族的發展》(臺南: 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2013)。
吳文雄,《屏東縣里港鄉塔樓聚落變遷之研究》(臺南: 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2008)。
簡佳華,《里港地區聚落發展與社會變遷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2009)。
潘玫足,《屏東縣里港鄉荖濃溪以北聚落變遷之研究》(臺南: 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2011)。
五、網路資料
里港鄉公所〈細說里港〉網頁,http://web.pthg.gov.tw/TownLto/CP.aspx?s=1758&cp=1&n=11459 ,下載日期2015/9/30。
里港美學工作站/地方概況/里港鄉武洛活動中心,http://old.tncsec.gov.tw/wks/pt06/home.php?page=page4.php&a01=0101&c03=&wks=pt06&page_key=1434 ,下載日期2015/12/11。
〈永安老街懷舊〉引自客家委員會網站,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704&ctNode=1922&mp=1914 ,下載日期 2015/12/30。
日治時期戶口調查資料庫」,http://www.rchss.sinica.edu.tw/popu/form_2.php?Yno=1915&Wname=9&Wname2=902&Wname3=no&Iname=122&c1=&c2=&c3 ,下載日期2016/1/24。
上道憲請查辦南壇義塚摺〉引自鄭謙才,《六亭文選》在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hanji.sinica.edu.tw/index.html ,下載日期2015/01/10。
鹽埔鄉公所網站/鹽埔檔案,http://www.pthg.gov.tw/TownYto/cp.aspx?n=064268CC372B3A56&s=F53ADD6C35FA3247,下載日期2016/ 02/ 15。
高樹鄉泰山村(加蚋埔)地圖局部,引自google地圖,https://www.google.com.tw/maps/place/906%E5%B1%8F%E6%9D% ,下載日期2016/02/19 。
「教育部重修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rjZVrz&o=e0&sec=sec1&op=v&view=1-1, 下載日期 2016/02/21。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鄉土情網站,http://old.tncsec.gov.tw/b_native_stage/b01_content.php?area=pt&c05=89&c03=13&num=89&a=0101 ,下載日期 2016/5/26。
日治時期行政街莊圖(1900年代),引自「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下載日期 2016/05/27。
〈臺灣堡圖〉,引自臺灣新舊地圖比對-〈臺灣堡圖〉(1898~1904): 中央研究院GIS團隊編製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php,下載日期 2015/10/1。
國學導航網站,史部政書類,大清律例錢債 http://www.gouxue123.com/shibu/0401/01dq11/015.htm ,下載日期2016/05/03。
〈鼓山招魂碑文〉,引自臺灣記憶網站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document_ink_detail.hpg&subject_name=%e8% ,下載日期2016/01/11。
六、圖集
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三年 〈康熙臺灣輿圖〉,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雍正元年至雍正五年〈雍正時期臺灣輿圖〉,故宮博物院出版。
乾隆二十一年至乾隆二十四年〈乾隆時期臺灣輿圖〉,故宮博物院出版。
洪英聖,《畫說乾隆臺灣輿圖》(南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1999)。
〈乾隆二十五年民番界址圖〉,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錄於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策與熟番地權》摺頁 (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所,2001)。
〈同治一統輿圖臺灣圖〉,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二種地圖類(一)。
莊永明編撰,《臺灣鳥瞰圖:一九三0年代臺灣地誌繪集》(臺北市:遠流出版,1996)。
〈屏東郡管內圖〉,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地圖編號T0294M0009-0001-000。
〈台灣地里圖〉,林天人撰,張敏英文編譯,《皇輿搜覽: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輿圖》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數位研究中心,2014)。
光緒四年(1878)〈全台前後山輿圖〉,引自林天人撰,張敏英文編譯,《皇輿搜覽: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輿圖》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數位研究中心,2014)。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翁佳音、石文誠、陳佳慧,《康熙臺灣輿圖歷史研究調查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0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乾隆54年(1789)《大清一統輿圖》「臺灣圖附」,引自夏黎明、王存立、胡文清,《你不知道的臺灣古地圖》(新北市:遠足文化,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