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于銓
Tseng, Yu-Chuan
論文名稱: 清法戰爭(1884-5)的重釋:以法軍艦隊記錄的個案研究
Re-interpreting the Franco-Qing War (1884-5): A Case Study of the French Fleet’s Records
指導教授: 陳計堯
Chan, Kai-Yi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清法戰爭法國艦隊海戰臺海區域個案研究
外文關鍵詞: Franco-Qing War, French Fleet, Naval Warfare, Taiwan Strait Region, Case Study
相關次數: 點閱:178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法戰爭」對於十九世紀的亞洲、清帝國與臺灣都有重要的影響,因此這場戰爭擁有豐富且長久的研究脈絡。但在這些研究中,研究者們幾乎都是從政治與各場戰役的角度探討,再加上受限於清軍史料的狀況下,現有研究缺乏對於戰爭中的海洋視角,也缺乏其他如社會或是環境等因素的考慮。因此本文藉由近年出版的法軍檔案加上相關的法軍資料,透過個案研究的方式重新考察清法戰爭。在文中筆者先建構戰爭中法國船艦的移動,再藉由法艦的移動,帶出由布勞岱爾史學觀念所啟發的──長時段的結構與其他結構性問題。以跳脫出現有清法戰爭研究的方式,分析戰爭中的氣候、地理等長時段結構,船艦、電報等技術性問題,和後勤補給的結構性問題,進而點出過往研究所忽略的地點,如馬祖、西貢或香港等地對於戰爭的功能與重要性。而往更深的層面思考,清法戰爭雖然是政治事件,但是在探悉戰爭過程中,會發現有著許多非政治性的層面需要考量,尤其在長時段結構與各種結構性問題的影響下,明顯可以看到實際戰爭的狀況,並非只呈現出單純的戰力對比,在臺海的法軍和他們的船艦需要去面對自然環境、社會和經濟等不同條件的制約。

    The Franco-Qing War had great impact on Asia, the Qing Empire and Taiw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refore, has attracte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researches over time. However, researchers of these studies have mostly paid attention to the political issues alongside with the context underlying every battle. Limited by the scarcity of historical data, these previous researchers have not investigated the war in a maritime perspective, nor have they considered the societ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French military archives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and other relevant French military materials, this thesis uses the case study approach to re-examines the process of the Franco-Qing War.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first constructs the movements of the French fleet in the war, followed by chapters utilizing Fernand Braudel’s concept of the longue durée, and other structur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war. Hoping to break through the intellectual limits of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Franco-Qing War,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climate and geography, technical issues such as ships and the telegraph, and structural issues related to military supplies in the war. It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locations which have not been attended by the previous studies, such as Matsu, Saigon, and Hong Kong,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functions and importance in this war. To go further, although the Franco-Qing War was a political event, there were many non-political aspect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process. In particula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longue durée and various structural issues, it is obvious that the issue was not simply a matter of comparison of the military power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 French forces in the Taiwan Strait had to face the different constraints set by the region’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回顧清法戰爭:政治、戰爭與外交 2 第二節、社會與海洋 4 第三節、歷史與結構 7 第四節、研究方法、史料與限制 11 第二章、清法海戰的規模與範圍 18 第一節、戰爭與談判 18 第二節、範圍與規模 24 (一)利士比的巡航 (二)福州海戰前 (三)福州海戰後 (四)攻打臺灣與實行封鎖 小結 37 第三章、大結構:氣候與地理 42 第一節、氣候 42 (一)季風 (二)颱風 第二節、海流與航線 49 第三節、地形與地理:基隆泊地問題 55 小結 57 第四章、技術(一):船艦 61 第一節、艦種 62 第二節、噸位與尺寸 66 第三節、速度與儲煤 71 第四節、機械的極限 80 小結 82 第五章、技術(二):通訊 84 第一節、法軍對電報資訊的掌握 84 第二節、臺海電報系統速度 88 第三節、戰場與電報系統 91 (一)開戰前的分布 (二)福州海戰 (三)福州海戰後 小結 98 第六章、制度:後勤 99 第一節、既有的補給與維修 100 (一)燃料 (二)維修 第二節、戰時動員補給與維修 107 (一)物資與兵員 (二)食物 (三)燃料 (四)維修 小結 122 第七章、結論 123 (一)清法戰爭的空間結構 (二)海洋、社會、結構與臺灣史研究 (三)限制與展望 徵引書目 131

    一、史料
    Brassey, Lord. Naval Annual, 1887. Portsmouth: J. Griffin and Co., 2, The Hard, 1888.
    Bullock, Captain Charles J., R. N., F. R. G. S. The China Sea Directory. London: The Hydrographic Office, Admiralty, 1884, vol.3.
    Chin, P. C. B. Sc., D. I. C., (F. R. Met. S.).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China Sea Area. Hong Kong: Royal Observatory, 1958.
    Garnot, E.著,黎烈文譯,《法軍侵臺始末》,臺北:臺灣銀行,1960。
    Great Britain. Parliament. House of Commons. Irish University Press Area Studies Series,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China. Shannon: 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71, Vol. 5.
    L., Jean著,鄭順德譯,《孤拔元帥的小水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4。
    Reclus, Elisée. The Universal Geography: Earth and its Inhabitants. London: J. S. Virtue & Co., 1884, Vol. VII.
    于雅樂 (Camille Imbault-Huart) 著,郭維雄編譯,戴麗娟導讀,《福爾摩沙之歷史與地誌》,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9。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
    吳松弟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史料(1860-1949)》,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邵循正等編、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法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2000[1955]。
    科邦 (Coppin, René) 著,季茱莉譯,《北圻回憶錄 : 清法戰爭與福爾摩沙(1884-1885)》,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
    約翰.陶德 (John Dodd) 著、陳政三譯,《北臺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臺北:原民文化,2002。
    張振鵬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法戰爭》,北京:中華書局,2006,第五冊。
    張振鵬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法戰爭》,北京:中華書局,2017,第六冊。
    梁小進編,《曾國荃全集》,湖南:岳麓書社,2006。
    達飛聲 (James W. Davidson) 著、陳政三譯,《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法軍侵臺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二、專書
    Atkins, Beryl T. et al. Collins Robert French-English English-French Dictionary. Glasgow: HarperCollins; Paris: Dictionnaires Le Robert, 1987.
    Beauchamp, Ken. History of Telegraphy. London: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08.
    Brocheux, Pierre. Indochina: An Ambiguous Colonization, 1858-1954.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9.
    Chan, Kai Yiu. Business Expans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Pre-War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Chesneau, Roger.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London: Mayflower Books, 1979.
    Collingham, Lizzie. The 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 New York: The Penguin Press, 2012.
    Fairbank, John K., Edwin O. Reischauer, and Albert M. Craig. East Asi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3.
    Gardiner, Robert and Andrew Lambert eds. Steam, Steel & Shellfire: The Steam Warship, 1815-1905.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2001.
    Headrick, Daniel R. The Invisible Weapo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851-194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Hsu, Immanuel C. Y.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orch, Douglas. The French Foreign Legion : A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Legendary Fighting Forc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 2010.
    Ropp, Theodore. 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rn Navy: French Naval Policy, 1871-1904.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7.
    上田信著,葉韋利譯,《海與帝國:明清時代》,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
    于爾根.奧斯特哈默 (Jürgen Osterhammel) 著,強朝輝、劉鳳譯,《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第二冊。
    毛立坤,《晚清時期香港轉口貿易研究(1869-1911)》,山東:齊魯書社,2020。
    王志毅,《中國近代造船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牟安世,《中法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羽田正,《從海洋看歷史》,新北市:遠足文化出版,2017。
    克里斯多佛.高夏著,譚天譯,《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臺北:聯經出版社,2018。
    李建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不詳:商務印書館,1942。
    岸本美緒著,劉迪瑞譯,《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彼得.柏克 (Peter Burke) 著,姚朋、周玉鵬、胡秋紅、吳修申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二)》,上海:世紀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彼得.柏克 (Peter Burke) 著,劉永華譯,《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1929-198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林玉茹、李毓中,《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 - 2000,第七冊:臺灣史》,臺北: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
    邵循正,《中法越南關係始末》,北平:國立清華大學,1935。
    姜鳴,《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宮崎正勝著,朱悅瑋譯,《從航海圖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變歷史》,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
    郝延平著、李榮昌譯,《十九世紀中國的買辦-東西間的橋樑》,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梁二平,《敗在海上:中國古代海戰圖解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
    理查德.希爾著,謝江萍譯,《鐵甲艦時代的海上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莉琪.科林漢 (Lizzie Collingham) 著,呂奕欣譯,《帝國的滋味:從探索海洋到殖民擴張,英國如何以全球食物網絡建構現代世界》,臺北:麥田出版社,2019。
    陳重金著、戴可來譯,《越南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陳悅,《中法海戰》,北京:臺海出版社,2018。
    陳書麟,《中法戰爭》,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
    費爾南.布羅代爾 (Fernand Braudel) 著,唐家龍、曾培耿等譯,《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及地中海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費爾南.布羅代爾 (Fernand Braudel) 著,顧良、施康強譯,《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
    黃振南,《中法戰爭史熱點問題聚焦》,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
    黃振南,《中法戰爭管窺》,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黃振南,《中法戰爭諸役考》,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黃嘉謨,《甲午戰前之臺灣煤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道格拉斯.諾斯 (Douglass C. North) 著,陳郁、羅華平等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廖宗麟,《中法戰爭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劉子明,《中法戰爭始末》,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劉昭民,《臺灣的氣象與氣候》,臺北:常民出版社,1996。
    蔡思行,《香港史100件大事(上)》,香港:中華書局,2012。
    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
    賴建誠,《布勞代爾的史學解析》,臺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龍章,《越南與中法戰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戴昌鳳,《臺灣的海洋》,臺北:遠足文化,2003。
    濱下武志著,朱蔭貴、歐陽菲譯,《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三、期刊論文
    Tsai, Jung-fang. “The 1884 Hong Kong insurrection: Anti-imperialist Popular Protest During The Sino-French War”,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Vol. 16, No. 1, 2019, pp. 2-14.
    王東,〈近代中國電報利權的維護──以1883-1884年中英交涉福州電報利權為例〉,《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6期(2011),頁33-38。
    李雪,〈西方電報公司向清朝擴張初探〉,《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6卷第3期(2010),頁16-21。
    周明德,〈天氣對澎湖癸亥海戰影響〉,《臺灣風物》,第37卷第3期(1987),頁63-76。
    林子侯,〈牡丹社之役及其影響〉,《臺灣文獻》,第27卷第3期(1976),頁33-58。
    張守真,〈乙未之役澎湖的淪陷〉,《硓?石》,第1期(1995),頁16-24。
    陳昭銘、許華智、蕭登倨,〈臺灣海峽航路海象特性分析──基隆福州航路〉,《臺灣海事安全與保安研究學刊雙月刊》,第3卷第5期(2012),頁1-18。
    陳德智,〈清末臺灣安平砲擊事件之研究〉,《臺灣文獻》.第61卷第3期(2010),頁151-190。
    費德廉 (Douglas L. Fix),〈Charting Formosan Waters: British Surveys of Taiwan's Ports and Seas, 1817-1867〉,《漢學研究》,第32卷第2期(2014),頁7-48。
    葉振輝,〈鴉片戰爭與臺灣〉,《臺灣文獻》,第43卷第2期(1992),頁131-132。
    鄭維中,〈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在臺灣周邊海域的水文調查活動(1636-1668)〉,《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3卷第1期(2021),頁35-79。
    藍啟文,〈風土病影響下的清法戰爭臺灣戰場(1884-1885)〉,《洄瀾春秋》,第8期(2010),頁91-132。
    四、專書論文
    中法戰爭研究史學會編,《中法戰爭論文集》,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第一集。
    廣西中法戰爭史研究會編《中法戰爭論文集》,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四集。
    廣西社會科學部編,《廣西社會科學(增刊)中法戰爭史專集》,廣西:廣西社會科學院,1986。
    鄭維中,〈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在臺海兩岸間的水文探測活動(1622-1636)〉,劉序楓主編,《亞洲海域間的信息傳遞與相互認識》(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8),頁385-386。
    鎮海口海防歷史遺跡領導小組編,《中法戰爭鎮海之役1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五、研討會論文
    石光生,〈歷史與傳說的交融:論〈西仔反傳說〉與幾齣傳統戲曲的詮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編,《清法戰爭滬尾戰役130周年研討會成果集》,頁223-250。
    林于昉、楊蓮福,〈清法戰爭與淡水砲臺的再考證〉淡江大學歷史學系舉辦「清法戰爭1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29-30日)。
    林文鎮,〈清法戰爭在澎湖〉,淡江大學歷史學系舉辦「清法戰爭1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29-30日)。
    林君成,〈清法戰爭滬尾戰役中的幾個爭議與觀察〉,《清法戰爭滬尾戰役130周年研討會成果集》,新北: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14,頁115-127。
    林昌華,〈焚而不毀─清法戰爭時期的馬偕牧師與耶穌聖教》,淡江大學歷史學系舉辦「清法戰爭1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29-30日)。
    紀榮松,〈清法戰爭孤拔提督的巡洋艦、砲臺和杆雷挺〉,淡江大學歷史學系舉辦「清法戰爭1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29-30日)。
    許文堂,〈清法戰爭中淡水、基隆之役的文學、史實與集體記憶〉,淡江大學歷史學系舉辦「清法戰爭1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29-30日)。
    許雪姬,〈清法戰爭對臺灣的影響〉,淡江大學歷史學系舉辦「清法戰爭1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29-30日)。
    葉振輝,〈西仔反淡水之役(1884)〉,《淡水學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南投:國史館,1998,頁135-166。
    葉振輝,〈清法戰爭基隆之役〉淡江大學歷史學系舉辦「清法戰爭1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29-30日)。
    羅運治,〈清法戰役法國封鎖臺灣之探討〉,淡江大學歷史學系舉辦「清法戰爭1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29-30日)。
    六、碩博士論文
    韓晶,〈晚清中國電報局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博士論文,2010。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