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謝芸欣 Hsieh, Yun-Hsin |
|---|---|
| 論文名稱: |
戰後臺灣社會變遷中的廟會活動(1945-1990) The Temple Activities 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Postwar Taiwan (1945-1990) |
| 指導教授: |
曾品滄
TSENG, PIN-TS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2 |
| 中文關鍵詞: | 廟會 、民間信仰 、集體祭祀 、戰後臺灣 、社會變遷 |
| 外文關鍵詞: | temple performing, folk beliefs, collective worship, post war, social transform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92 下載:2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探討臺灣民間重要的信仰、社會、娛樂活動---廟會,在戰後劇烈變遷的社會環境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此一變化的意義。
廟會,是臺灣民間信仰的具體呈現,是民眾藉由集體祭祀活動表達其虔誠的重要場合。
戰後的臺灣社會,無論政治、經濟和社會型態上皆發生劇烈變化。戰後初期到1960年代,逐漸轉型到工商社會之前,依然保有自清領、日治以來的傳統舊慣。但1970年代後,經濟蓬勃發展,生活水準提高,政治權威的鬆動等原因,漸使原有廟會活動的型態產生變化。
1960年代以前的廟會,具有傳統社會的多重功能,兼有娛樂、休閒、經濟、人際關係建構等意義。1970年代後,傳統廟會在現代化潮流的衝擊下,逐漸轉型,所謂的轉型並非是單一的沒落或興盛。轉型的關鍵在於民眾自主力量,以及社會變遷帶來的價值觀轉變。
廟會歷經社會變遷後,從多重功能的集體祭祀漸轉型為文化民俗活動、保護傳統技藝的場合、地區認同的象徵。廟會改變後的型態還有舉辦的間隔期拉長、電子花車等新興娛樂表演出現、供品便利化等。
社會變遷帶來的影響甚鉅,原有的傳統廟會型態因而轉變。但不變的是,臺灣人對自我文化的認同。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Taiwanese folk beliefs, society and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 Temple Performing, the change and its meaning in the dramatically changed circumstance post the war.
Temple performing is a concrete performing of Taiwanese folk belief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occasion to show their piety by collective worship activities.
There are abrupt changes in Taiwan society post the war, no matter in politics, economics, or societies. From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war to 1960s, which is under transformation to industry and commerce society, still retained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from Ching Dynasty and Japanese governed period. Since 1970s, economics prospering, living standard raising up and politics prestige falling down …etc, these causes led the temple performing to change gradually.
The temple performing prior to 1960s, contained diverse functions in traditional society, including entertainment, leisure, economic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nnection. Since 1970s, temple performing began to transform under the stimulation of modernizing trend. So-called transformation is not a single way of downfall or prosperity alone. The key poin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re the strength of people’ autonomy and the values change by society’s transformation.
The temple performing after undergoing the society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ed from multi-functional collective worship into cultural customs, occasions to preserve traditional technique, emblems of area recognition. Besid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mple performing included that prolonging the interval between activities, some new entertainment performing ways like electronic decorated vehicles, and sacrifice simplification, etc.
Social transformation had so much effect that traditional temple performing become to transform. But there is no change in the Taiwanese’s recognition of their culture.
一、史料
1.佚名,《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2.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0種,1958年。
3.佚名,《嘉義管內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58種,1959年。
4.諸家,《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1959年。
5.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9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6.陳文達,《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124種,1961年。
7.丁紹儀,《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
8.朱景英,《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
9.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141種。
10.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臺灣文獻叢刊第93種。
11.〈淡水廳志擬稿〉,收入吳子光,《臺灣紀事》附錄三。臺灣文獻叢刊第36種。
12.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
13.臺灣省政府主計處,《臺灣區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民國五十七年》,1970年編印。
14.《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15.《總統府公報》
16.《臺灣省政府公報》
17. 《臺灣省雲嘉南三縣濱海地區居民生活調查報告書》,行政院,1959年
18.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革新中的臺灣民政》,1969年。
19.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臺灣區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民國五十七年》,1970年編印。
20. 何鳳嬌編《臺灣省警務檔案彙編—民俗宗教篇》,台北:國史館,1996年。
二、專書
1.張漢裕,《臺灣農業及農家經濟論集》台灣研究叢刊第11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4年。
2.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1978年。
3.袁克吾著,沈雲龍主編,《臺灣》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五十一輯,民國十五年版,臺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
4.吳新榮,《震瀛採訪錄》(台南:南瀛文獻叢刊,楊寶發,1981年。
5.李登輝,《台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台北:聯經,1980年出版,1989年增訂。
6.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1983年。
7.林美容,《人類學與台灣》,台北:稻鄉,1989年。
8.牟斯著,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台北:遠流,1989年。
9.何凡,《何凡文集》,台北:夏林含英,1989年。
10.許曹德,《許曹德回憶錄—一個臺灣人的成長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
11.黃文博,《臺灣民俗田野手冊》,臺北:臺原,1991年。
12.黃文博,《跟著香陣走—臺灣藝陣傳奇續卷》,臺北:臺原,1991年。
13.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鄉,1992年。
14.林美容,《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
15.葉肅科,《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
16.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灣研究叢刊,台北:聯經,1994年。
17.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1994。
18.宋光宇,〈當前台灣民間信仰的發展趨勢〉,收入宋書《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19.宋光宇,〈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20.吳濁流著,鍾肇政譯,《臺灣連翹》,臺北:草根出版,1995年。
21.于宗先,〈臺灣經濟發展與經濟政策〉,《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5年。
22.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1997年。
23梶原通好著,李文祺譯,《臺灣農民的生活節俗》,臺北:臺原,1998年。
24.蔡胡夢麟,《嶽帝廟前—台南鄉土回憶錄》,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25.吳瀛濤,《臺灣民俗》,台北:眾文,2000年再版。
26.閻云翔著,李放春、劉瑜譯,《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7.宋光宇,〈蜈蚣閣、藝閣、電子花車:一個歷史的觀察〉,《宋光宇宗教文化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28.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29.林國平,《閩台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30.鄭志明,《台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台北:大元書局,2005年。
31.林忠勝,《劉盛烈回憶錄》台北,前衛,2005年。
32.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著,陳怡如整理,《李國鼎:我的臺灣經驗》,臺北:遠流,2005年。
33.張炎憲等,《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年。
34.馬偕原著,林晚生譯,鄭仰恩校注,《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
35.劉丁妹,《台灣的查某囝--丁妹的生命血淚史》,台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劉沛沛,2007年。
36.董芳苑,《台灣宗教論集》,台北:前衛,2008年。
37.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楊文化,2008年。
38.楊美惠著,趙旭東、孫珉合譯,《禮物、關係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係與主體性建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三、期刊論文
1.劉作炎,〈臺灣農家生活之研究〉,《農林學報》,台中: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1962年。
2.高賢治、馮作民,〈台灣舊慣習俗信仰〉,《臺灣風物》29卷第二期,台北:臺灣風物,1979年。
3.呂理政,〈禁忌與神聖:臺灣漢人鬼神信仰的兩面性〉,《臺灣風物》39卷第四期,台北:臺灣風物,1989年。
4.朱謙、漆敬堯,《臺灣農村社會變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頁190-191。轉引自黃俊傑,〈戰後臺灣農民社會意識的變遷〉,《臺灣風物》40卷第三期(台北:臺灣風物,1990年)。
5.陳金田,〈中港慈裕宮的年中行事〉,《臺灣風物》41卷第三期,台北:臺灣風物,1991年。
6.王杏慶,〈「大學雜誌」與現代台灣—1971-73年的知識份子改革運動〉,《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
7.潘英海,〈熱鬧:一個中國人的社會心理現象的提出〉《本土心理學研究》第ㄧ期,台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3年。
8.許麗玲,〈臺灣民間廟會中神豬競祭的幾個現象與分析—北部幾個客家鄉鎮的實例〉,《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9.李豐楙,〈臺灣慶成醮與民間廟會文化—ㄧ個非常觀狂文化的休閒論〉《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10.游謙,<頭城搶孤的歷史與演變>《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5年。
11.李豐楙,〈節慶祭典的祭品與中國飲食文化─一個「常與非常」的觀點的考察〉,《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1996年。
12.江賜美口述,楊雅慧、謝德錫著,〈戲海女神龍—江賜美女士訪談錄〉,《北縣文化》第53期,1997年。
13.蔡相煇,〈近代化與臺灣民間信仰〉《臺灣文獻》51卷2期,2000年。
李豐楙,〈儀式、演劇與祭祀〉,《傳統藝術》44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
14.施晶琳、洪瑩發,〈另一個世界飲食的想像:府城普度祭品文化意涵初探〉,收入於《第九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2006年。
15.嚴演存,<台灣之艱危時期-民國36 年到民國39 年之台灣>,《傳記文學》第51 卷3 期(1987年9月)。轉引自:陳純瑩,〈戰後台灣經濟警察的研究(1947-1960)〉,《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台北:台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006年。
16.劉志偉,〈國際農糧體制與臺灣的糧食依賴:戰後臺灣養豬業的歷史考察〉《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二期,台北:中研院台史所,2009年。
17.曾品滄,〈辦桌:清代臺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新史學》21卷4期,2010年12月。
四、報紙
1.《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明治三十八年八月二十四日。
2.《民報》,1946年6月12日,02版。
3.《聯合報》1945-1990
4.《中國時報》
5.《經濟日報》
五、圖片
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