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如珊
Weng, Ju-Shan
論文名稱: 清末臺灣洋貨的進口與消費
The Import and Consumption of Foreign Goods of Taiw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曾品滄
Zeng, Pin-Ts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3
中文關鍵詞: 洋貨進口海關報告領事報告清末臺灣庶民消費
外文關鍵詞: Foreign goods imports, Consumption of Foreign Goods in Taiwan, Maritime Customs Reports, 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
相關次數: 點閱:126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末臺灣開港後,對外貿易的活絡,提升本地的經濟情況,促使洋貨大量的進口,對於臺灣庶民生活與消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瞭解臺灣開港的背景,以及臺灣南、北貿易區的形成、特色,建構出清末臺灣出口帶動進口的輪廓。本文更透過《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及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原始資料整理,挑選出貼近一般庶民生活可能常見與消費的洋貨,試圖從生活中不同面向切入,探求洋貨在清末臺灣庶民生活上產生的影響與消費差異。是以,本文以食(洋餅、煉乳、麵粉)、衣(棉毛織品)、嗜好品(洋酒、洋菸)、日常用品(洋傘、火柴、煤油)與昂貴中藥(人蔘)等10項洋貨為例,剖析洋貨對於庶民消費的影響、南北貿易區的社會消費偏好、與階級間洋貨消費與流動的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首先,有6種影響洋貨進口的因素-本地物產出口、消費人口成長、匯率變化、課稅問題、戰爭與自然環境等因素。其次,洋貨進口與臺灣總體景氣循環的關係,則有南北之分-北區呈現穩定、增加的趨勢,而南區則是較混亂、穩定,而個別的洋貨的增減則仰賴各自深入探討。然,就南北貿易的社會消費偏好差異,反應了北部市場勇於嘗鮮,對於外來品的接度較高,其他北部快速的經濟與人口成長所導致南北消費差異。最後,就階級消費與流動,則有麵粉、火柴、煤油三項普遍為各階層所接受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其他洋貨消費從上層階級逐漸擴散往下的趨勢。

    Since Taiwan has been opened in the late Qing, it facilitated the trade business and promoted local economic situation, and further encouraged lots foreign goods imported into Taiwan, which cause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outine life and consumption in common people. With regard to studying the background of opening and the way and characters of the two trade zones- south and north, it constructs the outline that exports lead the imports in Taiwan. In advance, with collating the original data - <Maritime Customs Annual Returns and Reports of Taiwan, 1867-1895> and <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 picking up some foreign goods common to see or consumption in ordinary life, we are managed to explore their influence and difference in common people in Taiwan for different way of life. As a result, we take ‘biscuits and confectionery, preserved milk, and four’ as Food, ‘cotton and wood pieces’ as Cloth, ‘wine and beers, cigar) as luxury goods, and ‘umbrella, matches, and oil Kerosene’ as articles for daily use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n common consumption,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consumption preference, and the consumption preference and fluidity between classes.

    The results of study indicate: first, there are six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orts of foreign goods- exports, population growth, the rate change, taxes, war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Secondly, with regar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orts of foreign goods and prosperity, it could be divided into north and south trade zones – it shows steady and improved in north trade zone, but is chaos and required further explored individually in south trade zone. Then, concerning with social consumption preference, it reflect the north people are more dare to taste something new, and would more like to accept foreign goods, and other differences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people caused by the great economic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north Taiwan. At last, regarding to the consumption preference and fluidity between classes, there are three items- flour, matches, and oil Kerosene, widely accepted by all classes, in the meaning time the consumption tendency of other items are spilled from top class to bottom clas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史回顧 1 第三節 史料來源與介紹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 臺灣開埠背景、南北貿易區形成與其洋貨進口比較 13 第一節 臺灣開埠的背景 13 第二節 臺灣南、北貿易區的範圍、貿易特色與比較 17 第三節 臺灣南、北貿易區洋貨進口情況與比較 27 第三章 進口與消費:以10種洋貨為例(上) 43 第一節 棉毛織品 43 第二節 麵粉、煉乳、洋餅 54 第三節 人蔘 69 第四節 小結 89 第四章 進口與消費:以10種洋貨為例(下) 91 第一節 火柴、洋傘 91 第二節 洋酒、洋菸 107 第三節 煤油 117 第四節 小結 130 第五章 結論 133 參考文獻 139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史料
    1997《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VolumeⅠ-Ⅱ》(Maritime Customs Annual Returns and Reports of Taiwan, 1867-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Robert L. Jarman ed. 1997. 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 1861–1960. (British: Norman Ross Publishing, Inc)
    H.B. Morse、謙祥譯
    1957<1882~1891年臺灣淡水海關報告書>,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6集》,臺灣研究刊第54種。
    Montgomery P. H. S.、謙祥譯
    1957<1882-1891臺灣臺南海關報告書>,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6集》,臺灣研究刊第54種。
    C. W. Le Gendre著、黃逢昹譯
    1994《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6種,以下簡稱臺灣文獻叢刊)。
    Camille Imbault-Huart 著、黎烈文譯
    1958《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 (L'il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研究叢刊第56種,以下簡稱臺灣研究叢刊)。
    G. L. MacKay(馬偕)著、周學普譯
    1960《臺灣六記》,臺灣研究叢刊第69種。
    L W. Davidson著、蔡啓恆譯
    1972《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灣研究叢刊107種。
    W. A. Pickering(畢麒麟)、吳明遠譯
    1959《老臺灣》,臺灣研究叢刊第60種。
    王必昌纂輯
    1961《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
    王瑛曾編
    1962《重修鳯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
    朱仕玠
    1957《小琉球漫誌》,臺灣文獻叢刊第3種。
    朱景英
    1996《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叢刊第019種。
    佐倉孫三
    1996《臺風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07種。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編纂
    1962《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
    易順鼎撰
    1994《魂南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12種。
    胡傳
    1960《臺灣日記與稟啟》,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
    徐宗幹
    1994《斯未信齋雜錄》,臺灣文獻叢刊第93種。
    屠繼善纂輯
    1960《恆春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5種。
    連橫
    1962《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
    1992《雅言》,臺灣文獻叢刊第166種。
    陳衍
    1963《福建通志列傳選》,臺灣文獻叢刊第195種。
    陳培桂、林豪纂輯
    1963《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
    陳淑均纂輯、李祺生續輯
    1963《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
    孫星衍、孫馮翼輯
    1985。《神農本草經》(臺北:五州出版社)。
    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等編
    1969《清季臺灣洋務史料》,臺灣文獻叢刊第278種。
    1987《籌辦夷務始末選輯》,臺灣文獻史料叢刊203種。
    1994《述報法兵侵台紀事殘輯》,臺灣文獻叢刊第253種。
    劉獻廷、王士禛、鈕琇
    1965《廣陽雜記選》,臺灣文獻叢刊第219種。
    蔡振豐纂輯
    1962《苑裏志》,臺灣文獻叢刊第48種。
    魏嵒壽、茅秀生
    1952《臺灣之發酵工業》,臺灣研究叢刊第15種。

     (二)近人專著或譯著
    John Dodd, 陳政三譯
    2007《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臺灣外記》(臺灣: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John Dodd著,陳政三譯
    2002《北臺封鎖記》(臺北:原民文化)。
    Meskill著,王淑琤譯
    1986《霧峰林家—臺灣拓荒之家(1725~1895)》(臺北:文鏡文化)。
    Robert D. Locke著、陳政三譯
    2005《出磺坑鑽油日記》(臺北:歷史智庫出版)。
    李長莉
    1998《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祖基
    1986《近代臺灣地方對外貿易》。(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享特著,沈正邦譯
    2003《舊中國雜記》(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林滿紅
    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社。)
    孫燕京
    2004《晚清社會風尚研究》(北京:知書房出版集團)。
    彭澤益編
    1984《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1840-1949)》(北京:中華書局)。
    愛新覺羅.溥儀
    2007《我的前半生》(北京:群眾出版社)。
    楊大金編
    1971《現代中國實業誌》(臺北:華世出版社)。
    葉振輝
    1995《開港前打狗史事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NSC79-0301-H110-06。
    褚葆一
    1945《工業化與中國國際貿易》(臺北:商務印書館)。
    劉志琴主編
    1998《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薛化元編
    2008《臺灣貿易史》(臺北市: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二、期刊
    王書吟
    2011<哺育中國:近代中國的牛乳消費-二十世紀二、三0年代上海為中心的考察>,《中華飲食文化》,第7.1期。 
    吳奇浩
    2005<清代臺灣之奢靡風氣>,《臺灣史研究》,第12卷2期。
    吳政憲
    2000年9月〈近代臺灣『慧星牌』燈油銷售通路(1860-1940)〉,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臺灣省文獻會合辦之「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
    李虎
    2006<中國近代海關的洋員錄用制度(1854-1911)>,《歷史教學》,第506期。
    林玉茹
    1995<清末臺灣港口系統的演變:巔峰期的轉型(1861-95)>,《臺灣文獻》,第46卷第1期。
    1995<評介李著《近代臺灣地方對外貿易》>,《臺灣史研究》,第2卷第1期。
    2011<從屬與分立:十九世紀中葉臺灣港口城市的雙重貿易機制>,《臺灣史研究》,第17卷第2期。
    林明璋
    2007<從古圖資推測清代打狗水陸運輸路線之研究>,《地圖》,第17期。
    林滿紅
    1980<清末本國鴉片之替代進口鴉片(1858-1906)>,《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
    1977<清末臺灣與我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1860-189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6期。
    1979<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食貨月刊》,第9卷第4期。
    1995<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的史料價值>,收入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二)》(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2007<清末兩岸經貿關係的分合>,《歷史月刊》,第82期。
    曹幸穗、張蘇
    2009<日本占領時期的臺灣乳畜飼養與乳品生產>,《古今農業》,第3期。
    郭立珍
    2009<清朝中期洋貨進口對中國消費生活產生的影響>,《蘭州商學院學報》,第2期。
    曾品滄
    2003年12月〈晚清帝國邊陲的富紳生活〉,發表於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共同舉辦之「臺灣社會經濟史研討會——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年會」。
    楊選堂
    1953<臺灣之製菸工業>,《臺灣銀行季刊》,第5卷第3期。
    溫振華
    2007<淡水開港與大稻埕興起>,《人本教育札記》,第214期。
    葉振煇
    1984<清季臺灣開埠之研究(一)>,《台肥月刊》,第25卷第12期。
    1984<清季臺灣開埠之研究(三)>,《台肥月刊》,第25卷第12期。
    1987<淡水英國副領事館的設置>,《臺灣文獻》,第38卷第4期。
    1996〈一八六0年代臺灣與英國貿易概況〉《高市文獻》,第8卷第4期。
    潘石屹
    2007<當生活中沒有了火柴>,《課堂內外》,第2期。
    賴永祥
    1976<淡水開港與設關始末>《臺灣風物》,第26卷第2期。
    戴寶村
    2006<打狗開通商後的航運與貿易(1868-1895)>,《臺灣文獻》,第57卷第4期。
    譚銳
    2007<淺析晚清海關監督職權變化及其原因>,《樂山師範學報》,第22卷第10期。

    三、博碩士論文
    安部高義
    1926《臺灣的煙草(臺灣ニ於ケル煙草)》(臺北: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卒業報文,未出版)。
    李紀幸
    2002<臺灣火柴史之研究>(臺北:淡水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品滄
    2006<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蔣竹山
    2006<清代人參的歷史:一個商品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戴寶村
    1982<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1860-189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四、其他與網路資料
    蘭文里
    2011<菸草、煙斗與原住民>,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林文強
    2011。<煙草袋>,文建會臺灣大百科全書。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