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余芳蘋 Yu, Fang-Ping |
|---|---|
| 論文名稱: |
永恆的追尋──〈離騷〉神遊情節研究 Eternal Pursuit──The study at Fugue episode of Li-Sao |
| 指導教授: |
陳怡良
Chen, Yi-Li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6 |
| 中文關鍵詞: | 屈原 、〈離騷〉 、神遊 、求女 |
| 外文關鍵詞: | Qu Yuan, “Li Sao”, spiritual journey, court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2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離騷〉是《楚辭》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為屈原一生的縮影,它不僅是屈原用以抒發情志的動人詩篇,亦是寄託其理想政治願景的詩篇。屈原高潔的人品,愛國的情操及剛強的態度,透過〈離騷〉呈現於讀者眼前。〈離騷〉的藝術成就與影響,以繼承《詩經》而來的比興手法,並加以擴大發揮最為人稱道,誠如王逸所言:「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于君」,足見〈離騷〉的藝術技巧,極其精湛。
古今學者無不稱讚〈離騷〉妙用神話傳說之素材,其中尤以神遊情節最為突出。屈原博聞彊志,以其豐富的學識為基楚,加之地域環境、文化風俗的薰染,編織神話傳說,把現實的經歷和浪漫的想像,渾然結合,駕龍御鳳、差遣神靈同遊,構築出奇詭神秘,絢麗多變,壯觀宏偉的神遊場景。然而,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讓屈原面臨理性與感性的衝突,故屈原之遊,實則源自於憂。現實中一再遭受挫敗,使屈原的心靈飽受痛苦煎熬,為求解脫與寬慰,於是馳騁想像,讓精神掙脫束縛,飛升天界,任情遨遊。
本文研究之核心,在分析〈離騷〉中關於神遊情節的描寫。從文義賞析、寫作手法、藝術技巧及神話素材運用等層面,探究屈原創作「神遊情節」的始末與用意,並且將屈原身處的時空背景和政治環境,融入文本分析之中,了解「神遊」此一舉措,如何緩解屈原內心糾結的情感,讓他在理性與感性的衝突之下,試圖跳脫心靈之困境,為自己的生命尋覓出口,作出義無反顧,九死不悔的選擇。
“Li Sao”,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verse in Songs of Chu, has been the epitome of Qu Yuan’s life. It serves not only as an outlet for his feelings but as the outline of his political vision. Qu Yuan’s impeccable personality, patriotism, and uprightness are all vividly manifested in this very piece of verse. “Li Sao“ inherits and furthers the use of metaphors which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the days of The Ancient Chines Classic of Poetry and is therefore highly regarded for its artistic achievement and influences. Wang Yi’s comment on “Li Sao” can be seen as a proof of its ingenious artistic presentation: “’Li Sao’, inspired by Classic of Poetry, applies a wide variety of metaphors. Beautiful birds and fragrant flowers are symbols of loyalty, ugly flocks and odorous objects for treachery, and persons with virtues are compared to lords.”The masterful usage of mythological materials in “Li Sao” has long been admired by scholars, especially the part about Qu Yuan’s spiritual journey. Qu weaved his own rich knowledge and local environments and cultures into myths. He mixed his real experiences and romantic imagination to create a mysterious, glorious and magnificent world where he could ride on dragons and phoenixes and roam with gods. However,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reality and ideality got Qu caught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senses and sensibilities. In view of this, Qu’s spiritual journey was in fact out of his frustration. The eagerness for comfort thence sparkled his imagination to make him break loose from shackles of reality and ascend to heaven.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spiritual journey depicted in “Li Sao”.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motives of Qu’s creation of his own spiritual journey, this thesis is conducted in four aspects: implications, personas, artistic methods and materials. The accounts of Qu’s background and the political phenomenon in his days are also included in the textual analysis to see how this spiritual journey relieved him of his mental conflicts and finally led him to his choice of dedication.
一、楚辭類著作
(一)傳統文獻(依年代排序)
〔漢〕王逸:《楚辭章句》,(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再版)
〔漢〕司馬遷等:《楚辭評論資料選》,(台北:長安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宋〕朱熹:《楚辭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四版)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8月,一版六刷)
〔清〕王夫之:《楚辭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0月)
〔清〕李光地:《離騷注》,收入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第67冊
〔清〕林雲銘:《楚辭燈》,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
〔清〕陳本禮:《屈辭精義》,(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12月,再版)
〔清〕程廷祚:《騷賦論》,載蔡守湘,江夙主:《歷代詩話論詩經楚辭》,(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清〕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7月,三版)
(二)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文清閣編委會編:《楚辭要刊選輯》,(北京:燕京出版社,2008年10月,一版一刷),第11冊
朱碧蓮:《楚辭論學叢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
何國治《屈原詩歌的美學探索》,(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一版一刷)
巫瑞書:《南方民俗與楚文化》,(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7年5月,一版一刷)
李玉潔:《楚國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李誠:《楚辭文心管窺─龍鳳文化研究之一》,(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金開誠:《屈原辭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一版一刷)
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新一版)
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
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湖北:武漢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一版一刷)
常森:《屈原及其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一版一刷)
張正明、劉玉堂:《荊楚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一版一刷)
張正明:《楚文化史》,(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4月,初版)
張正明:《楚史》,(湖北:武漢出版社,1995年7月,一版一刷)
許又方:《時間的蹤影─〈離騷〉晬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一版)
郭沫若:〈屈原研究〉,收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郭維森:《屈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一版一刷)
陳子展:《楚辭直解》,(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一版一刷)
陳世驤著,古添洪譯:〈論時:屈復發微〉,收入葉維廉等:《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研究》,(台北:黎明出版社,1977年10月,初版)
陳怡良:《屈原文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9月,一版二刷)
陳怡良:《屈騷審美與修辭》,(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
傅錫壬:《山川寂寞衣冠淚─屈原的悲歌世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6月30日,初版)
彭洪衛:《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彭毅:〈在中國古代文學裡遊仙思想的形成──《楚辭•遠遊》溯源〉,收入鄭因白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鄭因白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下,(台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6月,初版)
彭毅:《楚辭詮微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6月,初版)
游國恩:《學術先進──屈原》,(台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4年5月,初版)
游國恩主編:《離騷纂義》(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9月,初版一刷)
游國恩著,王雲五主編:《楚辭概論》,(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湯炳正:《屈賦新探》,(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2月,初版)
湯炳正:《楚辭類稿》,(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月,初版)
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7月,一版一刷),第53冊
廖棟樑:《靈均餘影:古代楚辭學論集》,(台北:里仁書局,2010年4月20日,初版)
熊傳薪主編:《楚國•楚人•楚文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
褚斌杰:《屈原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一版一刷)
趙沛霖:《屈賦研究論衡》,(台北: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趙輝:《楚辭文化背景研究》,(湖北:武漢出版社,1995年7月,一版一刷)
潘嘯龍:《屈原與楚辭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一刷)
蔡守湘,江夙主編:《歷代詩話論詩經楚辭》,(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魯瑞菁:《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 : 楚辭文心論》,(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9月,初版)
蕭兵:《楚文化與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一刷)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一版一刷)
蕭兵:《楚辭與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一刷)
戴志鈞:《讀騷十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初版)
戴錫琦、鍾興永主編:《屈原學集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6月,一版一刷)
繆天華:《離騷九歌九章淺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11月,修訂三版)
聶石樵:《屈原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一版一刷)
聶石樵:《楚辭新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一版一刷)
顏翔林:《楚辭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一版一刷)
蘇雪林:《天問正簡》,(台北:文津出版社,1982年5月,初版)
蘇雪林:《屈賦論叢》,(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年12月)
蘇雪林:《楚騷新詁》,(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年3月)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錫榮:〈〈離騷〉的浪漫手法與古代巫術〉,(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62年第4期)
何 煒:〈論屈賦神話及其向文學的遞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2期,1994年4月)
李豐楙:〈屈原〈離騷〉中的「追尋」〉,收入《文史選集》〈第三輯〉,(台北:中央日報,1979年)
林宏躍:〈論屈原的「內美」心態〉,收入《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二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3年3月20日)
金開誠:〈求女、周遊說〉,收入金開誠:《屈原辭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一版一刷)
柯品文:〈〈離騷〉、〈天問〉之神話類型與人神關係析論〉,(國立台南大學《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4卷第1期,2010年4月)
柯混瀚:〈屈原之孤獨情結及其文學表現─試從漢人「擬騷」之作談起〉,(東吳大學《有鳳初鳴年刊》,第三期,2007年10月)
荊荃:〈神話思維與藝術思維──兼論先秦南北文學的特色和差異〉,見(武昌:江漢論壇,1994年第11期)
梅家玲:〈不死的春蠶•永遠的蠟炬─從〈離騷〉作者的理智與情感談起〉,(《中外文學》,9卷11期)
畢萬忱、李淼:〈劉勰屈原作品浪漫主義特色的評價〉,(吉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6期)
許東海:〈賦家與仙境─論漢賦與神仙結合的主要類型及其意涵〉,(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年12月)
郭杰:〈論屈原想像的獨創性〉,(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
郭精銳:〈神的觀念與神話──神話基礎理論初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5年第17期)
陳子展:〈〈離騷〉三求女發微〉,收入陳子展:《楚辭直解》,(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一版一刷)
陳有昇:〈試論屈原賦之「怨」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中國古典悲劇初探〉,收入朱光潛,宗白華著:《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
陳怡良:〈〈橘頌〉的傳承與突破─兼論屈原創作〈橘頌〉之因緣與勝處〉,(雲夢學刊,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陳怡良:〈瀝血嘔心,構思神奇─試探〈離騷〉及其神話天地之創作理念〉,收入《慶祝蘇雪林教授九秩晉五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1991年4月),再收入陳怡良:《屈原文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9月,一版二刷)
陳洪:〈論《楚辭》的神遊與遊仙〉,(文學遺產,2007年第6期)
彭毅:〈《楚辭•遠遊》溯源─中國古代文學裏遊仙思想的形成〉,收入彭毅:《楚辭詮微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6月,初版)
彭毅:〈屈原作品中所呈現的儒者情懷〉,收入彭毅:《楚辭詮微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6月,初版)
彭毅:〈屈原作品中隱喻和象徵的探討〉,收入彭毅:《楚辭詮微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6月,初版)
彭毅:〈諸神示象─《山海經》神話資料中的萬物靈跡〉,收入彭毅:《楚辭詮微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6月,初版)
馮小祿、張歡:〈論擬騷體中漢人焦慮心態的表現及根由〉,(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3期,2012年6月)
黃松毅:〈論《楚辭章句》中的漢代擬騷作品〉,(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3期,2002年5月)
楊儒賓:〈離體遠遊與永恆的回歸──屈原作品反應出的思想型態〉,(台北:國立編譯館館刊,1993年,第22卷第1期)
廖棟梁:〈對話批評:論漢代「擬騷」作品在「楚辭學」上的意義〉,(輔仁國文學報,1998年,第13期)
熊良智:〈擬騷作品的接受與傳播〉,(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4期,2010年7月)
潘嘯龍:〈論〈離騷〉的浪漫主義表現及其精神特色〉,(鄭州:中州學刊,1984年第1期)
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收入李豐楙主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文化與世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鄭曙斌:〈詭譎浪漫的楚國神話〉,(歷史月刊,第168期,1992年1月)
蕭 兵:〈〈離騷〉結構的癥結:三次飛行,四次對話〉,收入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第一部分〈離騷〉:關鍵的破解,(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
蕭兵:〈〈離騷〉的三次飛行〉,(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
聶石樵:〈屈原求女的意義〉,收入聶石樵:《屈原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一版一刷)
顏翔林:〈生命與美交織的神話空間──〈離騷〉論〉,收入顏翔林:《楚辭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魏子高:〈屈賦淵源於詩三百篇〉,載(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10期,1978年10月)
蘇昕:〈簡論屈原的藝術想像與變態心理〉,(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蘇慧霜:〈從遊仙到水仙─屈原生命意象的自覺超越與永恆信仰〉,(三峽論壇,2010卷5期,2010年9月25日)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宣釘奎:《楚辭神話之分類及其相關神話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5月)
高秋鳳:《天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5月)
黃碧璉:《屈原與楚文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陳曉雯:《屈作神話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紫琳:《詩意地棲居──《楚辭》中的空間感與身體感》,(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陳逸根:《屈賦神話與屈原審美精神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6月)
詹詠翔:《離騷意象論》,(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二、其他類著作
(一)傳統文獻(依年代排序)
《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一版一刷;1993年1月,一版八刷)
〔宋〕朱熹:《詩集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三版)
〔宋〕朱熹集注,〔宋〕趙順孫纂疏:《四書纂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2月,初版)
〔宋〕宗懍:《荊楚歲時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北京第一版)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羅泌:《路史‧後記一》,(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4月,台三版)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12月,再版)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2月31日,初版)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11月,三版)
〔晉〕郭璞:《山海經注》,(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7月,再版)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68年7月,臺六版)
〔梁〕劉勰著:《文心雕龍•物色》,載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譯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6月,初版一刷)
〔梁〕蕭統:《昭明文選》,(北京:華夏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0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6月,五版),卷一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6月,初版)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1月,一版二刷)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收入蔡守湘,江夙主編:《歷代詩話論詩經楚辭》,(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清〕徐文靖:《管城碩記》,《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一版),子部167,雜家類
〔清〕章學誠著,〔民國〕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校讎通義校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9月1日,初版)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台北:天工書局,1989年9月10日)
〔清〕焦詢:《毛詩補疏序》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夏傳才,董治安主編:《詩經要籍集成》二十九,(北京:學苑出版設,2003年)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8年9月)
〔漢〕桓譚撰,〔清〕孫馮翼輯注:《新論》,(台北:中華書局,1980年)
〔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下》,收入《二十五史》3:《漢書補注一》:(新北市:藝文印書館)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7月,再版四刷)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1月1日,初版),卷十六
〔漢〕劉向編著,石光瑛校釋,陳心整理:《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月,一版一刷)
〔漢〕劉安著、許匡一譯:《淮南子》,(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一刷)
《新編諸子集成》,(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第七卷
徐幹撰,王道榮發行:《典論•中論•仲長統論》,(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8年5月,初版)
(二)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新辭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5月,出版)
〔日〕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黃帝的傳說──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年2月)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5月,初版六刷)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著,馮至、范大燦譯:《審美教育書簡》,(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7月)
〔德〕席勒J. C. F. Schiller著,徐恆醇譯:《美育書簡》,(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民國〕梁啟超:《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台北:中華書局,1958年4月,臺一版)
〔民國〕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台北:中華書局,1970年,臺二版),第十四冊
〔民國〕梁啟超:《楚辭解題及其讀法》,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25冊
文物出版社編部:《中國歷史年代簡表》,(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2年9月,一版一刷)
王庚生校注:《新編晏子春秋》,(國立編譯館,2001年6月,初版一刷)
王國維著, 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8月,初版)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
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2月,一版三刷)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新北市: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第十三章:藝術的創造(新北市: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5月,初版一刷)
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
吳怡:《逍遙的莊子》,(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10月,初版)
吳開先:《新校漢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73年3月,再版),第四冊
呂珍玉:《詩經詳析》,(台北:五南出版社,2011年11月16日,一刷)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7月,二版一刷)
李長之:《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10月15日,初版)
李春青、李珺平主編,劉清河、李銳著:《先秦禮樂》,(新北市:雲龍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一刷)上中下三冊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一刷)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一刷)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一刷),上下冊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一刷)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游仙詩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初版)
周亞平編譯:《攷正古文觀止》,(台南:龍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10月,再版)
周寧、金元浦譯:《美學接受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1991年陝西大學博士論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一版三刷)
姜亮夫:《姜亮夫全集》,(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第一刷),第一冊、第六冊、第八冊、第十九冊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胡適:《白話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2月,初版)
徐志平、黃錦珠:《文學概論》,(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9月,初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3年12月,初版再刷)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1月)
袁珂:《中國神話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5月20日,初版一刷)
袁珂:《神話論文集》,(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月20日,活版一刷)
張宏:《秦漢魏晉游仙詩的淵源流變論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一版一刷)
張銀樹:《莊子遊的人生哲學思想》,(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初版)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一版一刷)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一版一刷)
陳昌明:《緣情文學觀》,(台北:臺灣書店,1999年11月,初版)
陳炳良:《神話•禮儀•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4月,初版)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上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一版一刷)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一刷)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11月,初版),上冊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年12月,初版)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第一卷,(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楊牧:《失去的樂土》,(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2年8月,初版)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楊華:《先秦禮樂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一版一刷)
聞一多著,孫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新華發行,1993年)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3月,二版二刷)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2001年4月),上冊
劉文忠選注:《漢魏六朝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12月,一版一刷)
劉禹昌,熊禮匯譯注:《唐宋八大家文章精華》,(湖北:荊楚書社,1987年5月,一版一刷)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大新書局,1965年)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微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1月)
鄭因白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鄭因白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下,(台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6月,初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新北市: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6月,初版)
魯迅:《魯迅全集》,(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第五卷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中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一版一刷)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五冊《先秦諸子繫年》,(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初版)
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初版)
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幾個文化圈的比較》,(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年10月,初版)
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臺一版),第162冊《河圖》
龔鵬程、張火慶主編:《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6月,)
三、網路資料
臺灣心理諮商資訊網:http://www.heart.net.tw/mind/defense.shtml
林聰舜:〈逍遙、遊世──《莊子》對精神自由的追尋〉,載於:http://beaver.ncnu.edu.tw/projects/emag/article/200601/%E8%8E%8A%E5%AD%90.pdf
校內:2020-12-2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