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呈岳
Chien, Cheng-Yue
論文名稱: 宮廟活動對青少年參與者行為態度之影響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Temple Pilgrimage on Temple-Troupe Adolescents’ Behavior and Attitude
指導教授: 郭旭展
Kuo, Hsu-Ch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宮廟陣頭青少年社會鍵理論
外文關鍵詞: Temple, Temple-Troupe, Adolescent, Social bond theory
相關次數: 點閱:112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宮廟文化在臺灣社會中,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它是多數人的信仰依歸,是政府向世界推廣臺灣文化的工具,但參加宮廟活動表演者,卻因為在媒體上不斷被報導的負面新聞,而被多數人抱有歧見,使得其參與者沒辦法驕傲地與大家分享他們所做的努力。宮廟陣頭很常被人留下參與者都是些不務正業青少年的刻板印象,因而使得廟會表演令人望而卻步。然而,宮廟或許是扮演一個失意少年的避風港,他們在課業、學校表現上不得志,但在宮廟活動中獲得成就感,而宮廟,也同時扮演著一個照顧者與教育者的角色,敦促著這些青少年的態度與行為。
    為了驗證這樣子的關係,本研究使用Hirschi(1969)的社會鍵理論,透過社會鍵理論中的四個不同面向:依附、承諾、參與、信念,作為理論分析的依據,試圖找出宮廟團體是否能支持這些在學校失意的青少年,並從宮廟前輩、宮廟活動、參與同儕中,獲得正向的人生觀,從此不再因為學業上的不得志而對未來有所迷惘,進而能有更健全的發展。
    本研究的目的欲探討這些青少年在參與宮廟活動後,能在陣頭中獲得怎樣的成長,以及宮廟是否能發揮其「勸人向善」的本質,讓這些仍在探尋自我的青少年,不會因為迷失自我而誤入歧途,陣頭前輩能否發揮其自身經驗,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互動方式,引導這些孩子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深入梳理研究參與者進行陣頭活動的前後脈絡,並透過訪談、觀察資料,找出這些青少年從陣頭中獲得的人生觀。受訪的個案有八位來自三間不同宮廟的青少年,以及兩位帶領這些青少年的陣頭前輩,透過主觀及客觀的角度,描述青少年參與宮廟活動的歷程,並透過三角驗證法確保研究者的詮釋無誤。
    研究結果顯示,多數參與訪問的青少年,確實在學業上較為落後,父母起初也反對其參加宮廟活動。但在參與的過程中,這些孩子不畏周一到周日不間斷的訓練、出陣時連續數日只睡兩小時的疲憊,堅持到底只為了最完美的演出,又或者是深怕違規受罰,而主動報備的誠實態度,都是宮廟活動帶給這些青少年們的可貴的潛在課程。
    相較其他論文多在探究陣頭參與者的偏差行為,本研究實質點出這些青少年參與者從陣頭活動中獲得的成長,包含互助、堅持等行為上的成熟,以及誠實、傳承等態度上的成長,都是青少年在宮廟活動中,所顯現的人格特質。另外,也透過社會鍵理論的分析,說明了宮廟活動,確實能在青少年行為及態度上產生影響。

    This study is about the temple-troupe-participating adolescents in Taiwan. They are often seen as delinquents due to the prejudice in Taiwan Society. However, not all of them are misbehaved.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teenagers dedicating themselves to preserving the cultur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what changes they had made after joining the temple-troupe. The researcher refers to Social bond theory (Hirschi,1969), trying to find out the bond between the adolescents and the temple-troupe. By using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motiv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y learn various personal traits through the temple-troupe, such as perseverance, honesty, cooperation, and the desire to pass on the culture. Besides, those bonds, such as the belief in God and the attachment with temple-troupe, can truly influence the adolescents’ behavior and attitude, making them less probable to conduct deviant behavio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0 壹、宮廟 10 貳、陣頭 11 參、宮廟活動 12 肆、青少年 13 伍、行為態度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臺灣宮廟與陣頭發展沿革 15 第二節 社會鍵理論與陣頭青少年 20 第三節 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論 23 第四節 青少年參與陣頭之相關實徵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方法之選擇 3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1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的選擇 4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5 第五節 研究資料分析 49 第六節 研究信賴度 52 第七節 研究倫理 53 第四章 研究發現 56 第一節 入陣去-青少年參與陣頭動機 57 第二節 青少年行為態度之改變 63 第三節 社會鍵理論與青少年 70 第四節 青少年參與宮廟活動行為態度之關聯 90 第五章 結論與研究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9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97 中文參考資料 99 英文參考資料 102 附錄一:個別訪談知情同意書 104 附錄二:研究者參與宮廟繞境之影像紀錄 105

    教育部統計處(2017)。國中小學生輟學概況分析。教育統計簡訊,取自https://stats.moe.gov.tw/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民92年5月2日制定
    王立君(2010)。城市事件行銷的框架—以高雄市世界運動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ethesys.lis.nsysu.edu.tw/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etd-0406111-020126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與相關議題。教育資料與研究,56,82-88。
    王雅莉(2002)。越軌?轉位:青少年參與八家將團體之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svufr
    呂珮琪(2018)。社會控制、衝動性、偏差同儕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kn88j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 29, 25-50.
    吳宜燕(2011)。國中生參與家將團及相關輔導措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9b5g8
    吳秉憲(2001)。變調的民俗活動─八家將。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9
    吳騰達(1996)。臺灣民間陣頭技藝。台灣東華。
    何明修(2002)。介紹:保羅.威利斯《學作工》。教育社會通訊,41,3-7
    林茂賢(2017)。臺灣重要媽祖信仰民俗活動之探討,藝術學,173-206。
    周益昇(2018)。中學生參與陣頭活動之學校生活探勘---以嘉義市某國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nu6bv
    張立人(2013)。國中生參與廟會陣頭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5rqj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東華。
    張瑞芳(2011)。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一位青少男參與八家將的故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d7fea
    麥謹麟(2016)。參加宗教陣頭青少年生命歷程之探討-以嘉義市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本館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文洲(2007)。臺灣家將陣頭之研究──以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為例。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eeg47
    陳秀蓉(1998)。日據時期台灣民間信仰的發展。歷史教育,3,143-162
    陳彥仲等(2003)。台灣的藝陣。遠足文化
    陳順賢(2014)。青少年參與家將團其行為影響個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x483ah
    黃文博(2000)。臺灣民間藝陣。臺北:常民文化。
    黃文博(1991)。臺灣民俗田野手冊(現場參與卷)。臺北:臺原。
    黃福坤(2006)。少年參與家將團之心理歷程與行為意義─以台北縣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2fyup
    黃庭康(2017)。P. Willis的《學做工》:概念、方法與研究方向。教育研究集刊,63(4),37-63
    黃慶祥(2015)。返鄉日記。作者自費出版。
    黃慶祥(2021)。返鄉日記2。作者自費出版。
    游玉英、許全守(2019)。從社會控制理論之觀點探討國中學生中輟預防之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31,1-33
    劉郁嘉(2020)。徒步進香為何是藝術作品-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為例。文化研究季刊,169,1-23
    董柏宏(2019)。參與廟會陣頭活動之動機、學習意願與價值認同分析-以嘉義地區國高中學生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9p2cu
    蔡淑婷(2016)。凡人/神將─青少年參與陣頭經驗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教育行政碩士班(夜間)碩士論文,台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9nbc
    簡淑娥(2012)。「正邪之間」~家將少年與其偏差行為產生關鍵之探討。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jq94z
    簡雅雪(2015)。青少年參與廟會陣頭活動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屏東地區高中職學生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pj9yx
    廖怡然(2014)。國中生參與陣頭訪談研究-以苗栗縣後龍鎮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rv9nf3
    謝文智(2008)。從家將團青少年與其偏差行為看現行青少年政策-以參與新竹市香山地區家將團青少年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a83x6
    謝宗榮(2003)。臺灣傳統宗教文化。晨星。
    嚴啟能(2007)。廟會繞境活動組織管理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9hn3b
    Akers, R. L. (1999). Criminological Theories: 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2nd ed.).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062723
    Bogdan, R.C. & Biklen, S.K. (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5th Edition, Allyn & Bacon, Boston, MA.
    Brinkmann, S., & Kvale, S. (2015). Interviews: Learning the craft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Vol. 3). Thousand Oaks, CA: Sage.
    Chriss, J. J. (2007). The functions of the social bond.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48(4), 689-712.
    Gold, R. (1958).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s. Social Forces, 36(3), 217-223. doi:10.2307/2573808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Hahn, C. (2008).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using your computer: A practical guide. Sage.
    Hirschi, T. (1969). Key idea: Hirschi’s social bond/social control theory. Key Ideas in 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stice,(1969), 55-69.
    Hirschi, T. (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ncoln, Y. S., & Guba, E.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Seidman, I. (2019).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eiss, R. S. (1994). Learning from strangers: The art and method of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ies. Free Press.
    Wiatrowski, M. David (1978). Social Control Theory and Delinquency.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Paper 857.
    Willis, P. (1977). Learning to labor.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