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柏光 Chen, Po-Kuang |
|---|---|
| 論文名稱: |
晉代僧人的情性問題研究─以支道林為例 |
| 指導教授: |
林朝成
Lin, Chao-C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4 |
| 中文關鍵詞: | 高僧 、名僧 、情性 、風流 、佛教 、清談 、名士 |
| 相關次數: | 點閱:81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提要
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名僧是融合佛教社會與士人社會兩個系統的關鍵角色,既必須為代表精緻文化的名士所認同,又必須以行動來實踐他們的宗教理想,使其言行與生活出現可雙重詮釋的空間。這種現象除了反映在「玄佛義理的交流」外,也反映在「面對情性的態度」上,且後者的爭議顯然比前者大得多。
晉代士人面對「情性」多半抱持正面肯定的態度,「情性」是判斷一個人是否為「名士」或「高士」的重要標準;然而佛教面對「情性」時態度卻是消極的,要介入士人的生活圈必然會遭遇許多障礙,僅透過「玄佛義理的交流」不見得能突破這些障礙,除非僧人的生活模式也能得到認同。因此晉代僧人必須選擇是否參與士人的生活,他們實際上面臨的「情性」問題,也來自此「必須參與的選擇」。至於內容,則包含了他們如何結合兩種不同的文化系統?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對佛教的階段性任務發揮什麼效果?表現出來的主體性有何傾向?來自佛教內部的評價如何?來自士人的反應又如何?
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分五章來討論: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與方法,研究的時代範疇與對象,以及研究現況。
第二章〈先秦到晉代情性觀的演變〉,探討先秦至兩漢,以及魏晉時期情性觀的演變。前者側重在梳理先秦以來「性」、「情」、「欲」三者不同的內涵與演變概況;後者分為「人物品評的標準」、「聖人有情無情的討論」、「情性生命的落實」三個單元,呈現魏晉士人從肯定「才性」到肯定「情性」的軌跡,以及不同階段中典型不同的「情性」意義。
第三章〈「情性」與晉代佛教的聯繫〉,首先介紹晉代佛教的發展,與名僧階層活動的概況;其次分別探討佛教經論中關於「情」和「性」的論述,以及僧人參與「逍遙義」與「聖人有情無情」等課題的狀況;最後由「緣情」與「反情」,論及世俗的「禮」與沙門的「戒」本質的異同。
第四章〈「情性主體」的展示─風流名僧支道林〉,「風流」為「情性主體」的高度概括,而支道林在思想的詮釋,以及實際生活的內容兩方面,都體現了這種特質,且無論從佛教或士人的角度看來,他都呈現了獨特的文化意義。
第五章〈結論〉,總結前面數章,說明本文歸納之結論。
non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一)佛教類古籍
1.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No224,新文豐
出版社,1983年。
2.支遁撰《支遁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影印本)。
3.竺法護譯《光讚般若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No222,新文豐出
版公司,1983年。
4.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No221,新文豐出
版公司,1983年。
5.道宣撰《廣弘明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No2103,新文豐出
版公司,1983年。
6.道世撰《法苑珠林》,《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三冊No2122,新文豐出
版公司,1983年。
7.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No223,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8.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五冊No2145,新文
豐出版公司,1983年。
9.僧肇撰《注維摩詰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八冊No1775,新文豐
出版公司,1983年。
10.僧祐撰《出三藏記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五冊No2145,新文
豐出版公司,1983年。
11.僧祐撰《弘明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No2102,新文豐出
版公司,1983年。
12.慧遠撰《維摩義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八冊No1776,新文豐
出版公司,1983年。
13.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初版3
刷。
14.懷信述《釋門自鏡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一冊No2083,新文
豐出版公司,1983年。
15.寶唱撰《名僧傳抄》,《續藏經》第一三四冊,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
委員會,1967年。
16.釋道誠集《釋氏要覽》,《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四冊No2127,新文
豐出版公司 1983年。
(二)其它類古籍
1.王雲五主編,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年10月修定五刷。
2.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3
年出版。
3.王叔岷撰《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6
月三版。
4.李滌生著《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2月初版。
5.余嘉錫著《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10月出版。
6.房玄齡撰《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出版。
7.洪邁著《容齋隨筆》,台北:漢欣出版社,1993年出版。
8.范曄撰《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出版。
9.皇甫謐撰《高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10.徐震堮著《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9月再版。
11.班固撰,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3
年出版。
12.許慎撰,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出版
社,1991年4月增訂七版。
13.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出版。
14.郭模著《人物志及注校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出版。
15.陳壽撰、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77
年出版。
16.錢穆著《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11月五版五刷。
17.鍾肇鵬主編《春秋繁露校釋》,山東: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年12月
初版。
18.戴明揚主編《嵇康集校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出版。
二、專書
(一)佛教類專書
1.王延惠著《六朝詩歌中之佛教風貌研究》,台北:萬卷樓,2003年5月
出版。
2.方立天著《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河北:中華出版社,1982年。
3.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第一版三刷。
4.佐藤達玄著,釋見憨等譯《戒律在中國佛教的發展》上下冊,嘉義:
香光書鄉出版社,1997年出版。
5.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出版。
6.李剛著《魏晉南北朝宗教政策研究》,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8
月出版。
7.林朝成、郭朝順著《佛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2月出版。
8.許里和著,李四龍、裴勇等譯《佛教征服中國》,江蘇:江蘇人民出
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9.區結成著《慧遠》,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10.曹仕邦著《中國佛教史學史─東晉至五代》,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10月初版。
11.梶山雄一等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1989年1
月1日初版一刷。
12.湯用彤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年9月
台二版。
13.楊俊誠著《般若與玄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年。
14.聖嚴著《戒律學綱要》,台北:佛光文化事業,1997年出版。
15.談錫永主編《小品般若經論對讀》,台北:全佛文化,1999年2月初版。
16.談錫永主編《維摩詰經導讀》,台北:全佛文化,1999年7月初版。
17.鄭郁卿著《高僧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
18.劉貴傑著《東晉道安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出版。
19.劉貴傑著《支道林思想之研究─魏晉時代玄學與佛學之交融》,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出版。
20.羅光著《中國哲學思想史─魏晉隨唐佛學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5年。
21.Richard H.Robinson 著,郭忠生譯《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
南投:正觀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二)其它類專書
1.王曉毅著《放達不羈的士族》,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2.尤雅姿著《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年9月初版一刷。
3.何啟民著《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出版。
4.李建中著《亂世苦魂─世說新語時代的人格悲劇》,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8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5.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八版。
6.周大興著《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04
年11月出版。
7.徐復觀等著《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0年11月
初版六刷。
8.馬良懷著《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第一刷。
9.許輝、邱敏、胡阿祥主編《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9月出版。
10.許抗生著《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12月出版。
11.梁啟超《墨子學案》,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57年十月台一版。
12.陳明著《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初探》,台北:文津
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
13.鄭毓、陳來著《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3月出版。
14.湯用彤等著《魏晉思想:甲編五種》,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出版。
15.馮友蘭著,涂又光譯《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年2月初版一刷。
16.張蓓蓓著《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
17.萬繩楠著《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
18.鄭毓瑜著《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出
版。
19.魯迅校錄《古小說鉤沉》,濟南:齊魯書店,1997年出版。
20.薛惠琪著《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3月
出版一刷。
21.羅宗強著《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
月初版一刷。
三、學位論文
1.江建俊《魏晉玄理與玄風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
年。
2.李虹瑩《魏晉尚達之風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3.林朝成《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之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1992年。
4.吳冠宏《魏晉士風新探—以「情」為主要綰合及詮釋進路》,臺灣大學中
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5.孫瑞琴《魏晉士人論禮─以喪服議為中心之探索》,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9年。
6.徐立強《梁武帝制斷酒肉之主張與中國佛教素食文化之關係》,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7.陳昌明《六朝「緣情」觀念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年。
8.陳美朱《西晉之理想士人論》,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9.曾俞翔《支遁即色義之考察》,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0.楊雪珠《般若學與中國玄學交接研究─般若思想初入中土之歷程探
討》,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11.楊俊誠《兩晉佛學之流傳與傳統文化之交流》,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0年。
12.裴承東《東晉時期士大夫對佛教的態度與反應》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論文,1994年。
13.盧桂珍《慧遠、僧肇聖人學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年。
四、期刊論文
1.王曉毅〈支道林生平事蹟考〉,《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 ,1995年。
2.王曉毅〈般若學對西晉玄學的影響〉,《哲學研究》第9期,1996年。
3.方立天〈佛教倫理中國化的方式與特色〉,《哲學研究》第6期,1996年。
4.孔毅〈東晉名士與玄佛合流〉,《求索》第5期,1995年。
5.孔毅〈論魏晉名士關于理想人格的理論與實踐〉,《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6年。
6.孔毅、李民〈魏晉玄學的衰落及其與佛教的合流〉,《許昌師專學報》第
2期,1997年。
7.李志夫〈佛教中國化過程之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7
月。
8.何錫光〈風流放達氛圍中的東晉仕者〉,《煙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4期,1996年。
9.沈維華〈莊子、向郭與支遁之逍遙觀試析〉,《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
1998年3月。
10.余敦康〈鳩摩羅什與東晉佛玄合流思潮〉,《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1994
年。
11.林麗真〈魏晉人論聖賢高士〉,《孔孟月刊》第18卷第3期。
12.林傳芳〈支遁傳考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3冊,大乘文化,1980
年10月。
13.吳虛領〈佛教初傳中國時期的形態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1994
年。
14.侯傳文〈《維摩詰經》的文學意義〉,《齊魯學刊》第3期,1998年。9
15.孫麗〈兩晉之際琅邪王氏宗教信仰初探〉,《東嶽論叢》第2期,1998
年。
16.高華平〈阮籍﹑嵇康與酒及道釋宗教之關系〉,《江漢論壇》第10期,
1999年。
17.陳道貴〈從佛教影響看晉宋之際山水審美意識的嬗變─以廬山慧遠及其
周圍為中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3期,2000
年5月。
18.陳士強〈《名僧傳抄》與《高僧傳》比觀〉,《香港佛教》第339期,1988
年8月。
19.章義和〈試論漢魏六朝的隱逸之風〉,《中國文化月刊》第170期,1993
年12月。
20.曹虹〈慧遠與廬山〉,《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2000年。
21.張捷、陳旭遠〈慧遠佛教教育思想探微〉,《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
1994年。
22.張世欣〈佛教的社會德育思想辨析〉,《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期,1995年。
23.張海明〈從老玄到佛玄—略論玄學的發展與分期〉,《中國文化研究》總
第11期,1996年。
24.蒲慕州〈神仙與高僧─魏晉南北朝宗教心態試探〉,《漢學研究》第8卷
第2期,1990年12月。
25.楊儒賓〈向郭莊子注的適性說與向郭支道林對逍遙義的爭辯〉,《史學評
論》第9期。
26.寧稼雨〈從《世說新語》看維摩在家居士觀念的影響〉,《南開學報》第
4期,2000年。
27.蔡纓勳〈《高僧傳》中的文學史料〉,《圓光佛學學報》第1期,1993年
12月。
28.劉果宗〈支道林在玄學興盛時代之地位〉,《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5卷
第7期,1972年7月。
五、工具書
1.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市: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發行,1989
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