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盟盛 Huang, Meng-Sheng |
|---|---|
| 論文名稱: |
明代傳統火器發展之研究 A Study Of Traditional Firearms In Ming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顧盼
Ku, P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 畢業學年度: | 10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1 |
| 中文關鍵詞: | 火器 、明代 、火銃 、軍事 |
| 外文關鍵詞: | Firearms, Ming Dynasty, Huochong, Militar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8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之目的,主要是探究傳統火器在明代面臨的挑戰,及其續用之原因。首先辨析火藥、火器的發明及運用,並進一步討論各種火器類型的形成及金屬管形火器-火銃的發展,以理解明代最主要使用的火器形成之背景。其次,論述明代中後期傳入的西洋火器,並透過傳統火器和西洋火器的性能比較,了解西洋火器之優越性,說明當時傳統火器面臨之嚴峻挑戰。最後,藉由三眼銃、虎蹲砲等實際例子,來探究傳統火器在明代中後期得以存續、甚至更加活躍的原因。
中國發明火藥的時間,不會晚於九世紀初期,相當於中唐時期。而在十一世紀初、最晚在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火器開始運用在實戰上。之後火器持續發展,在宋代形成所有的火器基本類型,其中宋開慶元年(1259)發明的「突火槍」,是中國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為中國傳統槍炮的鼻祖。元代在竹製的突火槍基礎上,發展出金屬製成、真正具有實用性的管形火器-火銃。成為明代以後火器中的主角。
明代是傳統火器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面臨挑戰的時期。在西洋火器傳入以前,傳統火器的發展已相當可觀,其中金屬管形火器-當時統稱為火銃,是明代火器發展的主軸,也是明朝軍隊中應用最廣泛的火器。不過從明代中期以後,源自西洋的新型火器,逐漸透過各種途徑傳入中國,憑著其優異性能,在中國迅速推廣開來,對傳統火器的生存空間,形成了嚴重的挑戰。
然而傳統火器並沒有因此遭到淘汰,其中有些傳統火器更是絲毫不受西洋火器的影響。透過本文之分析,得知因為環境條件的限制,形成了傳統火槍在北方勝過新型火槍的現象。傳統火砲有著各種的功能,使用彈性極大,也不易被新型火砲完全取代。傳統火器與源自西洋的新型火器互相截長補短,可以滿足明朝軍隊不同的作戰需要,遂延續了傳統火器在明代中後期的發展和應用。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raditional firearms during Ming Dynasty and the causes of its continued existence. Firstly, inven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unpowder and firearms are analyzed. Furthermore, form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firearms and development of huochong (火銃, a kind of tubular metal firearms) are discussed so as to understand background under which firearm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in Ming Dynasty are generated. Secondly, western firearms introduced in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are expounded, and performances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firearms are compared to find out advantages of western firearms as well as demonstrate severe challenges faced by traditional firearms at that time. Finally, actual examples such as san yen chhuni (three eyes gun) and hut un phao (squatting-tiger cannon) are used to probe into reasons for continued existence and even greater activity of traditional firearms in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參考書目
一、史料
1.(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收入於《筆記小說大觀》,四十三編,臺北巿:新興書局,1986。
2.(唐)李延壽撰,《南史》,收入於《二十五史》,第十八冊,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58。
3.(唐)李隆基撰、李林甫注,《大唐六典》,西安:三秦出版發行,1991。
4.(唐)清虛子撰,《太上聖祖金丹秘訣》,收入於《正統道藏》,第三十二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
5.題名鄭思遠撰,《真元妙道要略》,收入於《正統道藏》,第三十二冊。
6.(宋)王應麟撰,《玉海》,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九四八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7.(宋)李新撰,《跨鼇集》,收入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七五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8.(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三一八—第三一九冊。
9.(宋)周應合撰,《景定建康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四八九冊。
10.(宋)陳規、湯璹撰,《守城錄》,收入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四一冊。
11.(宋)徐夢莘撰,《三朝北盟會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宋)許洞撰,《虎鈐經》,收入於《叢書集成初編》,第九四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宋)曾公亮等撰,《武經總要》,收入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四一冊。
14.(宋)路振撰,《九國志》,收入於《宛委別藏》,第四十三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
15.(宋)楊萬里,《誠齋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八二冊。
16.(宋)錢儼,《吳越備史》,收入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五九冊。
17.(宋)趙與褰撰,《辛巳泣蘄錄》,收入於《叢書集成初編》,第三八九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18.(金)元好問撰,《續夷堅志》,卷二,收入於《叢書集成初編》,第二七一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19.(元)托克托撰,《宋史》,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三冊。
20.(元)托克托撰,《金史》,收入於《百衲本二十四史》,第四七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21.(明)王鶴鳴撰,《登壇必究》,卷二九,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九六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2.(明)朱國禎,《涌幢小品》,收入於《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二編,臺北巿:新興書局,1978。
23.(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七八九—第七九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4.(明)何汝賓撰,《兵錄》,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第九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5.(明)何良臣撰,《陣紀》,收入於程素紅主編,《中國歷代兵書集成》,第四卷,北京:團結出版社出版,1999。
26.(明)宋應星撰,《天工開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27.(明)茅元儀撰,《武備志》,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九六四冊。
28.(明)陳子龍等撰,《皇明經世文編》,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二十二冊—第二十九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9.(明)胡宗憲撰,《籌海圖編》,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五八四冊。
30.(明)孫承宗等撰,《車營叩答合編》,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九六二冊,。
31.(明)唐順之撰,《武編》,收入於程素紅主編,《中國歷代兵書集成》,第三卷。
32.(明)張萱撰,《西園聞見錄》,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一六九冊。
33.(明)戚國祚撰,《戚少保年譜耆編》,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五五三冊。
34.(明)戚繼光撰,《紀效新書》,收入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四一冊。
35.(明)戚繼光撰,《練兵實紀》,收入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四一冊。
36.(明)題名湯若望授,焦勖述,《火攻挈要》,收入於程素紅主編,《中國歷代兵書集成》,第四卷。
37.(明)馮璦纂,《萬曆開原圖說》,收入於《中國地方志集成》,遼寧府縣志輯12,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38.(明)趙士禎撰,《神器譜》,收入於《玄覽堂叢書》,第十八冊,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1981。
39.(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40.(清)秦緗業、黃以周等編,《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三四九冊。
41.(清)畢沅撰,《續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7。
42.(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43.(清)清高宗敕撰,《續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4.(清)清高宗敕撰,《續通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45.(清)劉起凡修、周志煥纂,《康熙開原縣志》,收入於《中國地方志集成》,遼寧府縣志輯12,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46.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刊,《明英宗實錄》,臺北市:中文出版社,1984。
47.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刊,《明世宗實錄》,臺北市:中文出版社,1984。
48.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刊,《明穆宗實錄》,臺北市:中文出版社,1984。
49.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刊,《明神宗實錄》,臺北市:中文出版社,1984。
50.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刊,《明熹宗實錄》,臺北市:中文出版社,1984。
51.(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編,《朝鮮王朝實錄》,漢城:探求堂,1973。
二、專書
(一)中文
1.三浦權利著,許嘉祥譯,《西洋甲冑武器事典》,臺北市:尖端出版,2006。
2.王兆春著,《中國歷代兵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王兆春著,《中國火器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
4.王兆春著,《中國科學技術史:軍事技術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5.《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編,《中國軍事史.第一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
6.市川定春著,林耿生譯,《世界武器甲冑圖鑑》,臺北市:尖端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6。
7.地球出版社編輯部編輯,《中國文明史》,臺北市:地球出版社,1994。
8.杜文玉等編著,《圖說中國古代兵器與兵書》,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7。
9.李約瑟著、李彥譯,《中國古代科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
10.李約瑟著、劉曉燕等譯,《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化學及相關技術.第七分冊.軍事技術:火藥的史詩》,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1.林智龍、陳鈺祥著,《宋遼夏金元兵器研究初稿》,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8。
12.翁同文著、宋德熹編,《中國科技史論叢》,臺北縣:稻香出版社,2004。
13.許保林著,《中國兵書通覽》,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
14.馮家昇,《火藥的發明和西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15.馮家昇,《馮家昇論著輯粹》,北京:中華書局,1987。
16.童超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後勤制度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
17.筱田耕一,《中國古兵器大全》,香港:萬里機構,1999。
18.楊泓、于炳文、李立著,《中國古代兵器與兵書》,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19.楊泓、楊毅著,《兵器史話》,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3。
20.葉鴻灑,《北宋科技發展之研究》,臺北縣: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21.劉秋霖、劉健、王亞新、關琦編,《中國古代兵器圖說》,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22.劉廣定著,《中國科學史論集》,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2。
23.趙鐵寒,《火藥的發明》,臺北市: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
24.劉旭,《中國古代火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5.劉旭,《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26.潘吉星著,《中國火箭技術史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27.歐陽琛、林志遠著,《明清中央集權與地域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8.鐘少異主編,《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二)西文
1.Joseph Needham, Science in traditional China :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2.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5: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t.7:Military technology: the gunpowder epi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三、期刊論文
1.毛元佑,〈《武經總要》作者署名及成書時間考辨〉,《軍事歷史》,1988年第3期,頁45—46。
2.孔德麒,〈《車營叩答合編》初探〉,《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2期,頁144-151。
3.牛達生、牛志文,〈西夏銅火銃:我國最早的金屬管形火器〉,《尋根》,2004年第6期,頁51—57。
4.李斌,〈《火龍經》考辨〉,《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1期,頁36—38。
5.李斌,〈永樂朝與安南的火器技術交流〉,收入於鐘少異主編,《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研究》,頁147—158。
6.李約瑟,梁豐譯,〈關於火器的通訊〉,《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7年第1期,頁71—73。
7.李最欣,〈《吳越備史》的成書、流傳及版本源流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5期,頁37—47。
8.周維強,〈佛郎機銃與宸濠之叛〉,《東吳歷史學報》,第8期(2002),頁93—127。
9.周維強,〈試論鄭和艦隊使用火銃來源、種類、戰術及數量〉,《第七屆科學史研討會彙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2007,頁377—396。
10.姜勇,〈《武經總要》纂修考〉,《圖書情報工作》,2006年11月,第50卷第11期,頁131—135。
11.南炳文,〈中國古代的鳥槍與日本〉,《史學集刊》,1994年第2期,頁60—66。
12.范學輝,〈皖口之戰與宋太祖朝軍事裝備的革新〉,《史學集刊》,2001年第1期,頁39—48。
13.郭正誼,〈火藥發明史料的一點探討〉,《化學通報》,1981年第6期,頁59—60。
14.陳炳應,〈甘肅出土的幾件銃砲研究〉,《絲綢之路》,1999年S1期,頁68—72。
15.張秀民,〈明代交阯人在中國之貢獻〉,收入於《中越關係史論文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2,頁45—74。
16.張志軍,〈寧夏鹽池縣館藏鐵質火筒的時代與價值分析〉,《文物世界》,2010年第2期,頁46—50。
17.黃一農,〈歐洲沉船與明末傳華的西洋大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五本,第三分,(2004),頁573—634。
18.黃一農,〈明末薩爾滸之役的潰敗與西洋大砲的引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九本,第三分,(2008),頁377—415。
19.黃一農,〈明清之際紅夷大砲在東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一本,第四分,(2010),頁769—832。
20.黃一農,〈明清獨特複合金屬砲的興衰〉,《清華學報》,新41卷,第1期,(2011),頁73—136。
21.董少新、黃一農,〈崇禎年間招募葡兵新考〉,《歷史研究》,2009年第5期,頁65—86。
22.楊泓,〈降魔變絹畫中的噴火兵器─探尋古代管形火器發明時間的新線索〉,收入於鐘少異主編,《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頁95—99。
23.潘吉星,〈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火箭武器—談一一六一年采石戰役中的霹靂炮〉,《文史哲》,1984年第6期,頁29—33。
24.劉鴻亮,〈關於16-17世紀中國佛郎機火砲的射程問題〉,《社會科學》,2006年第10期,頁185—192。
25.歐陽琛、林志遠,〈明末購募西砲葡兵始末考〉,《文史》,2004年第4期,頁213-256。
26.閻素娥,〈關於明代鳥銃的來源問題〉,《史學月刊》,1997年第2期,頁103—105。
27.鐘少異,〈關於「焦玉」火攻書的年代〉,《自然科學史研究》,1999年第2期,頁147—157。
28.鐘少異、齊木德•道爾吉、硯鴻、王兆春、楊泓,〈內蒙古新發現元代銅火銃及其意義〉,《文物》,2004年第11期,頁65—67。
四、網路資源
1.度量衡單位換算系統,製作單位:國立臺灣大學資工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http://thdl.ntu.edu.tw/weight_measure/transformation8.php。
2.明清人名權威資料庫,製作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校內:2015-09-04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