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慧敏
Fan, Hui-Min
論文名稱: 「視看—知覺—生活世界」:論《行道天涯》、《沈默之島》、《荒人手記》中的身體圖式
The Bodily Schema On the “Consciousness, Body, and World”:To Discusses the Field in “Xingdao tianya”, “Huang renshou ji”, “Chenmo zhi dao”
指導教授: 蔡玫姿
Tsai, Mei-tz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9
中文關鍵詞: 現象學行道天涯沈默之島荒人手記身體圖式
外文關鍵詞: Phenomenology, Xingdao tianya, Huang renshou ji, Chenmo zhi dao, Bodily Schema
相關次數: 點閱:130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主要以「文史哲」的視野來探討「身體論述」,透過了梅洛龐蒂(Merleau Ponty,1908-1961)的「視看—知覺—生活世界」的意向性運動弧線,牽引出一條關於「身體圖式」(Bodily Schema)的理念作為論文的貫穿。身體圖式「大於」身體實體。它統攝了過去、現在、未來與自我的生活世界,甚至呼應社會整體結構,把個人分身、現身與藏身於意識、肉體和體制等多元面向的身體集結起來,成就完整的個體,清楚的呈現出身體處境。
    本論文架構六章:首先,緒論說明動機和論文的研究方法。接著,第二章爬梳出梅洛龐蒂的「身體圖式」概念,以及說明其與存在女性主義者產生的匯聚與互補,成為了本篇論文研究臺灣九○年代女性小說身體的切入點。後續三章則分別透過閱讀不同的語言風格來理解平路《行道天涯》、蘇偉貞《沈默之島》、朱天文《荒人手記》三部作品的身體現象。最後,第六章為全論文之總結,整理歸納論文成果。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body with the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bodily schema, it’s been led though the concept of “consciousness, body, and world” which was brought up by French philosopher Merleau-Ponty. I’ll use the “intentionality” wa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Phenomenology to explain the thesis. The bodily schema is greater than body. It includes the self-life in the pass, the moment and the future, even the social structure. A complete individual will be taken into the body subject, which gathers together from the bodies, dividing from the consciousness, showing from the human body, hiding in the patriarchy.
    This thesis is organized into six chapters. Firstly,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motivation and the meth of my study. In chapter two, It’s reckoned the concept of “bodily” which based on Merleau-Ponty and existential feminism are complementary theory. And then, it could be the important thesis to explain the Taiwan 90s’ novel in “Xingdao tianya”, “Huang renshou ji”, “Chenmo zhi dao” in chapter three to five. Finally, chapter six, concludes the thesi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4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6 第二章 理論追尋與發展 21 第一節 「視看—知覺—世界」的身體拓樸 22 第二節 存在女性主義者與梅洛龐蒂的互補關係 35 第三節 臺灣當代女性小說的「身體」質料與形式 40 第四節 作者讓位:讀者如何「身體」 51 第三章 哀悼歷史:國家與規訓鬆綁的身體 55 第一節 革命英雄的哀悼美學 56 一、擬歷史小說的哀悼劇 56 二、「還原」革命者的血淚的身軀 60 第二節 工具與傀儡的女體 71 一、「國母」是文化的符號 72 二、鏡匣中的陪葬品,鏡框中的蝴蝶 80 第三節 情欲肉身:是墮落之路?還是救贖之路! 83 第四節 小結 88 第四章 漂流島嶼:流動經驗與空間轉化的身體 90 第一節 封閉的漂流島嶼 92 一、島嶼位置與身體意識的形成 92 二、流動與非流動經驗:身體、空間多層次轉化 97 三、裂縫:異質空間,身體異質 101 第二節 身體詩學 105 一、意識即身體:欲望的肉身化 107 二、感覺結構的聚合體 116 三、快感與遊戲:情欲革命的能動力 122 第三節 如何完整?! 126 一、封閉失落的島嶼 126 二、「共生關係」的雌雄同體 127 三、「我」的身體的處境 129 第五章 重組完形:潰散與感官強度的身體 132 第一節 「偽」第一人稱 134 一、直觀與聽診:衝突的身體 134 第二節 帶狀身體感:可逆的時間隧道 141 一、創傷性記憶的身體 144 二、知識性內化的身體 151 三、享樂性記憶的身體 156 第三節 逃逸路線:文字的裝置 164 一、聯覺共鳴 166 二、經典挪用 169 三、戲劇過場 171 第四節 小結 173 附錄:作家訪談實錄——蘇偉貞 186 【引用書目】 188

    一、中文專書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2002年。
    王墨林《臺灣身體論:王墨林評論集1979-2009(第一卷)》,臺北:左耳,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輔助出版,2009年。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臺北:田園城市,2000年。
    平路《行道天涯》,臺北:聯合,1995年。
    平路《百齡箋》,臺北:聯合,1998年。
    平路《凝脂溫泉》,臺北:聯合,2000年。
    平路《何日君再來》,臺北:印刻,2002年。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臺北,遠流,1995年。
    朱天文《荒人手記》,臺北,時報,1995年。
    朱天文《荒人手記》,臺北,新經典,2011年。
    汪民安、陳永國編:《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林水福、林燿德主編《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臺北:時報,1997年。
    吳錫德主編《情欲與禁忌》,臺北:麥田,2002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1993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城邦發行,2000年。
    周芬玲《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臺北:印刻,2007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2002年3月。
    紀大偉《晚安巴比倫》,臺北:探索,1998年。
    秦露《文學形式與歷史救贖:論本雅明《德國哀悼劇起源》》,北京:華夏,2005年。
    陳永國編譯《游牧思想—吉爾‧德勒茲、費利克斯‧瓜塔里讀本》,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黎、張芬齡譯《聶魯達雙情詩》,臺北:九歌,2009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2000年10月。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2004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萬胥亭《德勒茲‧巴洛克‧全球化》,臺北:唐山,2009年。
    張敬註《列女傳今註今譯》,臺北:商務,1994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2004年。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2003年。
    黃曉華《現代人建構的身體維度—中國現代文學身體意識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
    張大春《文學的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臺北:聯合,2005年。
    張大春《小說稗類》,臺北:聯合,1998年。
    楊大春《楊大春講梅洛龐蒂》,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楊大春《德希達》,臺北:生智,1995年。
    劉放桐、俞吾金主編,莫偉民、姜宇輝、王禮平著《二十世紀法國哲學》,北京:人民,2008年。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臺北:元尊,1998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臺北:九歌,2001年。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1994年。
    鄭慧如《身體詩論(1970-1999臺灣)》,臺北:五南,2004年。
    蔡玫姿《指染女身》,新竹:清蔚,2002年。
    蔡玫姿《從性別觀點閱讀類型文學》,高雄:巨流,2009年。
    賴俊雄《晚期解構主義》,臺北:智揚,2005年。
    蘇偉貞《陪他一段》,臺北:洪範,1987年。
    蘇偉貞《單人旅行》,臺北:聯合,1999年。
    蘇偉貞《魔術時刻》,臺北:印刻,2002年。
    蘇偉貞《沉默之島》,臺北:時報,2005年。
    蘇偉貞《時光隊伍》,臺北:印刻,2008年。
    蘇偉貞《租書店的女兒》,臺北:印刻,2010年。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2006年。

    二、西方專書
    Adorno,theodor W. “On Popular Music. ” On Record. Ed. Simon Frith and Andrew Goodwin. New York: Pantheon,1990.
    Bachelard,Gaston(加斯東‧巴什拉)《空間詩學》(La Poétique de L’espace)。龔卓軍、王靜慧譯,臺北:張老師,2003年。
    Gilles Deleuze, Felix Guattari ; translation and foreword by Brian Massumi.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7.
    Diane Ackerman(黛安‧艾克曼)《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An Alchemy of Mind:the Marvel and Mystery of the Brain)。莊安祺譯,臺北:時報,2004年。
    Erich Neumann(埃利希.諾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The great mother : an analysis of the archetype)。李以洪譯,北京:東方,1998年。
    Frédéric Gros(費德希克‧格霍)《傅柯考》(Michel Foucault)。何泛筆、楊凱麟、龔卓軍譯,臺北:麥田,2006年。
    Georges Bataille(喬治‧巴塔耶)《色情史》(L’HISTOIRE DE L’ÉROTISME)。劉暉譯,北京:商務,2003年。
    Iris Marion Young (艾莉斯‧馬利雍‧楊)《談女性身體經驗:像女孩那樣丟球中》(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Throwing Like a Girl”and Other Essays )。何定照譯,臺北:商周,2006年。
    Julia Kristeva (克莉絲蒂娃)《恐怖的力量》。彭仁郁譯,臺北:桂冠,2003年。
    John O’nell《五種身體》(Five Bodie:The Human Shape of Modern Society)。張旭春譯,臺北:弘智,2001年。
    Linda MacDowell (琳達.麥道威爾) 《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Gender,Identity&Place:Understanding Feminist Geographies)。國立編譯館主譯,徐苔玲、王志弘合譯,臺北:群學,2006年。
    Maurice Merleau-Ponty (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姜志輝譯,北京:商務,2001年2月。
    Maurice Merleau-Ponty (梅洛‧龐蒂)《眼與心》(L'CEil et l 'Esprit)。龔卓軍譯,臺北:典藏,2007年。
    Michael Payne(邁可‧潘恩)《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Reading Theory:An Introduction to Lacan, Derrida, and Kristeva)。國立編譯館主譯,李奭學譯,臺北:書林,1996年。
    Michel Foucault (米歇爾‧傅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Discipline and punish : the birth of prison)。劉北成、楊遠嬰譯:臺北:桂冠,1993年。
    Martha C. Nussbaum(瑪莎‧納思邦)《逃避人性:噁心、羞恥與法律》(Hiding From Humanity:Disgust, Shame, and the Law)。方佳俊譯,臺北:商周,2007年。
    Peter Brooks(布魯‧克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欲望對象》(Body Work: Object of Desire in Modern Narrative)。朱生堅譯,北京:新星,2005年4月。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Feminist Thought:Desire, Power, and Academic Discourse)。夏傳位、國立編譯館譯,臺北:巨流,1997年。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Le Degre Zero de I’Ecriture: E’lements de Semiologie)。李幼蒸譯,臺北:久大,1991年。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哀悼日記》(Journal de deuil)。劉俐譯,臺北:商周,2011年。
    Richard Sennett(理查‧桑內特)《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Flesh and Stone: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黃煜文譯,臺北:麥田:城邦,2003年。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陶鐵柱譯,臺北:貓頭鷹,1999年。
    Shere Hite(雪兒‧海蒂)《海蒂報告:感官男人》(The Hite Report On Male Sexuality)。譚智華譯,臺北:張老師,1995年。
    Warren Farrell(渥倫‧法若)《男性解放》(The Liberated Man)。鄭至慧、朱恩伶、顧燕翎合譯,臺北:婦女新知,1987年。

    三、學術期刊
    王德威〈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年10月,頁159-180。
    王德威〈一九八○年代初期的臺灣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年10月,頁405-415。
    王德威〈華麗的世紀—臺灣.女作家.邊緣詩學〉,《小說中國》,臺北: 麥田,1993年6月,頁161-192。
    王德威〈想像臺灣的方法—平路的小說實驗〉,《禁書啟示錄》,麥田出版,1997年5月,頁11-32。
    王德威著〈以愛欲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蘇偉貞論〉,收錄於《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城邦發行,2002年,頁75-89。
    王德威〈從〈狂人日記〉到《荒人手記》—朱天文論〉,收錄至王德威著《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城邦發行,2002年,頁21。
    王斑,劉婉俐譯〈呼喚靈韻的美學—朱天文小說中的商品與懷舊〉,收錄於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城邦發行,2000年初版,頁349-350。
    平路〈情色與死亡的抵死纏綿〉,林水福‧林燿德主編,《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臺北:時報,1997年。
    卡維波〈邁向一個新的男性論述〉,收錄Shere Hite(雪兒‧海蒂)《海蒂報告:感官男人》(The Hite Report On Male Sexuality)。譚智華譯,臺北:張老師,1995年,頁3-16。
    朱偉誠〈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閱讀〉,《中外文學》,第24卷第3期,1995年8月,頁145。
    朱天文〈奢靡的實踐〉,收錄於《荒人手記》,臺北:時報,1995年,頁237。
    朱天文〈廢墟裡的新天使〉,收錄於《荒人手記》,臺北,新經典,2011年,頁221-225。
    朱天文〈來自遠方的眼光〉,收錄於《荒人手記》,臺北,新經典,2011年,頁227-237。
    何春蕤〈性革命—一個馬克思主義觀點的美國百年性史〉,《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元尊,1997年,頁33-93。
    李元貞〈貌多實一的身體書寫—從《沈默之島》談女人身體的處境〉,《聯合文學》第11卷第4期,頁129-133。
    李欣倫〈「her-story」的私語及建構—專訪平路〉,《文訊》,2001年12月,頁99-102。
    林燿德〈孫中山∕波利瓦VS.宋慶齡∕平路—評《行道天涯》〉,《聯合文學》11卷第6期,1995年4月,頁161-162。
    林芳玫〈女體的凝固與蒸發—市場、家庭與國家對待女體的方式〉,《聯合文學》第124期,1995年2月。
    林文珮紀錄整理〈第一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決審會議紀實〉,收錄於《沈默之島》,臺北:時報,1994年,頁297-288。
    東 年〈之三.與沈默之島對話〉,收錄於《沈默之島》,臺北:時報,1998年二版,頁294。
    林秀蘭〈耽溺、毀滅與救贖—論蘇偉貞《沈默之島》的「身體意識」〉,收錄於《第二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05年,頁282-308。
    施佳盈〈論《行道天涯》對歷史的解構與重塑〉,《中文研究學報》3期,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6月,頁181-192。
    南方朔〈重塑革命者的血肉和心情—看馬奎茲(Garbriel Garcia Marquez)「迷宮中的將軍」到平路的「行道天涯」〉,《聯合文學》11卷第6期,1995年4月,頁154-157。
    姚一葦〈我看《沈默之島》〉,收錄於《沈默之島》,臺北:時報,1994年,頁291。
    徐宗潔〈厭棄或耽溺?論朱天文《炎夏之都》中的身體意識〉,《臺灣人文》第8號,頁17。
    陳思和〈多重疊影下的深度象徵—試析蘇偉貞小說創作中的三個文本〉,收錄於《感官素材與人性辯證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灣文學館出版,國立成功大學主編,2010年,頁222。
    紀大偉〈在荒原上製造同性戀聲音:閱讀《荒人手記》〉,《島嶼邊緣》1995年9月。
    彭小妍〈百無禁忌:解嚴後小說面面觀〉,《文訊》革新第61期,1996年2月。
    彭小妍〈從婦女、女性、女人到陰性書寫:中國女性主義的發展〉,《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305-314。
    梅家玲〈「她」的故事—平路小說中的女性.歷史.書寫〉,收錄於《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張淑麗〈「閨怨」美學的挑戰—當代臺灣女性書寫的異∕移位〉,《文訊》第149期1998年3月,頁22-25。
    張志維〈以同聲字鏈製造同性之戀—《荒人手記》的ㄈㄨˋ語術〉,《中外文學》第25卷第10期,1997年3月,頁160。
    張大春〈意志裡的詩:一則小說的速度感〉,收錄於《小說稗類》,頁100。
    黃錦樹〈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論朱天文〉,收錄於《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城邦發行,2003年,頁163-164。
    黃凱珺〈哀緬、沈默、協商:論《荒人手記》、《沈默之島》、《行到天涯》的國族∕認同書寫〉,《第三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灣文學館出版,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編印,民國95年,頁269。
    萬胥亭〈「現代性」作為一個事件〉,收錄於黃瑞祺主編,萬胥亭等著《現代性 後現代性 全球化》,臺北:左岸文化,2002年,頁11-47。
    萬胥亭〈「愛撫」與「淫蕩」——沙特與李維納斯的「性愛現象學」〉,收錄於《情欲與禁忌》,臺北:麥田,2002年,頁8-18。
    萬胥亭〈小說作為一種「美學方法」:「感覺體」的組織與「疆域性」的「表現」—司馬中原與黃春明的鄉土小說〉,收錄於《感官素材與人性辯證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灣文學館出版,國立成功大學主編,2010年,頁198。
    楊照〈歷史的聖潔門面背後──評平路長篇小說《行道天涯》〉,《聯合文學》11卷6期,1995年4月,頁158-160。
    楊光紀錄整理〈在時代的脈動裡開創人文的空間:李瑞騰專訪平路〉,《文訊》第130期,1996年8月,頁81-86。
    廖永超〈尋求認同,洞穿幻見:《荒人手記》中(同性情欲)創傷空間與認同政治的對話〉,《中外文學》第32卷第3期,2003年8月,頁79-103。
    劉亞蘭〈從梅洛龐蒂的「自由」概念權勢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問題〉,《言與思》第46卷第4期,2008年12月。
    劉正忠〈違犯‧錯置‧污染—臺灣當代詩的尿尿書寫〉,《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九期,2008年11月。
    蔡淑華〈探勘一座孤島——試讀蘇偉貞及其情愛女子〉,《中文研究學報》第2期,1999年6月,頁137-147。
    蔡淑華採訪整理〈以小說拼寫傳奇—平路專訪〉,收錄於《何日君再來》,臺北:印刻文學,2002年。
    盧建榮〈三至七世紀女性的社會形象塑模〉,收錄於《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臺北:麥田,2001年,頁59-60。
    蕭義玲〈女性情欲之自主與人格之實現—論蘇偉貞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文學臺灣》民國87年4月,頁192-204。
    蘇偉貞〈用小說來反應痛苦——蘇偉貞談小經驗〉,《文訊》36期,1988年6月,頁89-92。
    蘇偉貞主講、吳晨華整理〈小說中的她們〉,《婦女雜誌》第192期,1984年9月,頁69-72。

    四、報章雜誌
    王德威〈在邁向巨星的年代裡—評平路的短篇小說集新作〉,臺北:《中國時報》23版,1988年 7月4日。
    平路〈虛假的陽具、真實的刑臺〉,臺北:《中國時報》27版,1997年8月18日。
    平路〈在父權的邊緣翻轉──《行道天涯》的女性情慾〉,臺北:《中國時報》第39版,1995年3月17日。
    李欣倫〈真實與虛構之間──史傳傳統與歷史小說座談會〉(上),臺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23版,2001年4月28日。
    李欣倫〈真實與虛構之間──史傳傳統與歷史小說座談會〉(下),臺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23版,2001年4月29日。
    南方朔〈作家的墮落或超越(上)(下)〉,臺北:《中國時報》第27版,1997年8月18-19日。
    洪凌、紀大偉〈新世代的冷酷觀點—同性戀書寫〉,臺北:《中國時報》人間週刊,民國84年9月24日,36版。
    袁瓊瓊〈擺盪平凡與偉大之間〉,臺北:《中國時報》42版,1995年4月13日。
    徐淑卿〈平路──在女人的故事中述說自己〉,臺北:《中國時報》41版,1997年6月5日。
    郭箏〈「歷史」與「小說」的翹翹板〉,臺北:《中國時報》第42版,民國84年4月13號。
    郭箏〈璀璨之邊境—進入朱天文的小說世界〉,臺北:《中國時報》,1994年11月21日。
    梅家玲〈平路小說中的「她」〉,臺北:《中國時報》第43版,1998年4月30日。
    張啟疆〈「我」的裏面有個「她」—專訪朱天文〉,臺北:《中國時報》,1994年6月14日。
    張娟芬〈荒人手記、沉默之島新書發表會傳真〉,臺北:《中國時報》第39版,1994年11月15日。
    張娟芬〈朱天文「素」寫同性殘酷物語〉,臺北:《中國時報》,1994年12月29日。
    楊 棄〈歷史與虛構在扞格中交融〉,臺北:《中國時報》第34版,1995年3月18日。
    楊 棄〈知識論述與抒情生命的奇奧對話:讀《荒人手記》〉,臺北:《中國時報》,1994年11月13日。
    劉小梅〈訪平路談小說創作的理論〉,臺北:《聯合報》第23版,1988年4月9日。
    劉大任〈逃不出的荒原—我讀《荒人手記》〉,臺北:《中國時報》,1994年11月12日。
    蘇偉貞、朱天文〈情慾寫作——身體像一件優秀的漆器〉,臺北:《中國時報》第39版,1994年11月10日。
    蘇偉貞〈發燒〉,臺北:《自由時報》第47版,2004年6月6日。

    五、學位論文
    劉芝吟《省視女性主義對梅洛龐蒂的批判:以楊《像女孩那樣丟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劉亞蘭《可見與不可見的:梅洛龐蒂視覺哲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臺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王鈺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以《行道天涯》和《自傳の小說》為考察對象》,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芳璇《平路女性書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林秀蘭《論李昂、平路與朱天心的記憶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7年。
    吳淑芳《文學想像與歷史的再建構——平路小說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年。
    吳培毓《平路小說研究(1983-200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唐毓麗《平路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郭蔚真《平路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韋賓《平路小說國族與性別的權力解構研究--兼及其書寫形式》,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蔡淑芬《解嚴前後臺灣女性作家的吶喊與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平路作品為例》,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3年。
    鄧美華《平路小說對人生困境的省思──從自身經驗出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羅夏美《虛妄之花──朱天文小說的後現代主義敘事策略》,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蔡曉婷《潛海入底,探驪得珠─朱天文及其長篇小說《荒人手記》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呂金霙《解嚴之後朱天文的小說創作傾向研究──以《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為探討對象》,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洪素萱《「對他∕她,亦是存亡之秋」──由書寫治療論《荒人手記》》,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徐正芬《朱天文小說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王韻涵《小說中的空間研究─以蘇偉貞的作品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許婷雅《女性與遷移─蘇偉貞小說的家園書寫》,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韓莉紅《蘇偉貞小說的愛情書寫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張淑惠《蘇偉貞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樊蕙蓉《張愛玲〈金鎖記〉與蘇偉貞《沉默之島》的人物心理及女性意識》,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
    林榮昌《航向色情烏托邦——論蘇偉貞沉默之島與朱天文荒人手記的情慾書寫》,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