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瑋蘋
Kao, Wei-ping
論文名稱: 台灣原住民結核病問題的形成:一個歷史的分析
The making of the tuberculosis problem among aborigines in Taiwan: a historical analysis.
指導教授: 陳美霞
Chen, Meei-Shi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醫學院 - 公共衛生學系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原住民歷史分析政治經濟學分析結核病問題結核病死亡率結核病發生率
外文關鍵詞: aborigines, historical analysis, political economic analysis, tuberculosis problem, tuberculosis mortality, tuberculosis incidence
相關次數: 點閱:150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台灣原住民在諸多健康指標上相較於台灣全體民眾的健康情形來得差,不僅是平均餘命較低且疾病死亡率也較高,尤其在結核病問題更是明顯,原住民比起非原住民有較高的結核病發生率以及死亡率,而且,結核病死亡率的差距過去三十多年中有逐漸加大的趨勢。國內針對原住民結核病的研究缺乏歷史視角的分析,然而,我們若要深刻分析、理解原住民日益惡化的健康處境,必須從歷史的方向做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能夠在歷史脈絡中理解並對於原住民結核病問題的形成有更進一步的詮釋與分析。
因此本研究在宏觀的層次收集相關的量性與質性的歷史資料,分析台灣原住民社會經濟地位的歷史變遷及原住民結核病問題形成的歷史變化,同時檢視公衛體系對於原住民結核病的防治情形。在微觀的層次,筆者以太魯閣族為主要族群的秀林鄉作為田野調查的場域,以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進行資料蒐集,深入田野理解原住民部落及原住民個人的得病歷程。
本研究發現,原住民受到台灣政治經濟變化的影響,導致許多原住民為求生存而被迫遷移,但原住民相對於主流教育是屬於低教育者,進而影響原住民的職業性質多屬於低階層的職業,因此其收入就比較低,遷移後的工作環境並不好,以致造成住屋擁擠、營養不足、低免疫力及較差的健康情形,因而罹患結核病。多數曾遷移或未遷移的結核病患者,得病後居住在原鄉部落,但原鄉部落的低社經地位,對於結核病知識了解不夠充份,導致結核病在部落的傳染,而公共衛生體系在這當中並無法發揮真正的作用,大多是醫療的介入措施較多,所以結核病在原住民部落成為一個惡性循環無法消失的疾病,原住民結核病的問題因此在歷史過程中形成。

Many health indicators of the Taiwanese aboriginal population shows much worse health status than general population, as exemplified by their relatively low life expectancy, higher mortality rates, and higher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tuberculosis. The disparities in TB mortality rates between the Taiwanese aboriginal population and the general population have been increasing gradually in the past 30 years. In the literature, there is very limite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this disparity. However, if we are to do an in-depth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deteriorating health situation of aborigines, we must conduct a historical political economic analysis so that the aboriginal tuberculosis problem can be understood in it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subsequently,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tuberculosis problem in the aboriginal population can be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at the macro level, we collec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historical data and analyz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that have occurred 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o-economic dimensions of the aboriginal people. We also analyze the making of the aboriginal people’s tuberculosis problem while examining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uberculosis among aboriginal people. At the micro level, we use Sioulin Township as our field site, which has Taruku tribe as the main ethnic group. We conduct in-depth interviews and engage i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We use these field data to obt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aboriginal communities and about the tuberculosis effects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We found that aborigines have been seriously affected by Taiwan’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resulting in many aborigines being forced to migrate in order to find jobs and to survive. Relative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ir education level is low, leading to their disproportionate representation in low-level occupational careers, and low incomes. They often live in overcrowded housing and suffer from malnutrition, low immunity and poor health status, further compounding the aboriginal problem of tuberculosis. Many aboriginal tuberculosis patients returned to their homeland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ir diseases. The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the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uberculosis led to the spread of tuberculosis among tribe members. The public health system, constituting mostly medical interventions, is insufficiently equipped to have any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uberculosis among aboriginal people. Consequently, in this vicious circle, tuberculosis in tribal community became a persistent disease, resulting in the making of the problem of tuberculosis among aboriginal people dur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es.

口試合格證明書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 iv 目 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結核病死亡率與發生率相關研究 5 第二節 影響結核病高疾病率的因素 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材料 1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15 第二節 研究概念架構圖 17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式 18 第四章 結核病問題的歷史形成分析 32 第一節 平均餘命與總死因死亡率 32 第二節 結核病死亡率的歷史變化分析 34 第三節 小結 44 第五章 台灣政治經濟發展下的原住民族社會與經濟變遷 45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至光復後 45 第二節 原住民的社會經濟變化 49 第三節 各組結核病死亡指數與教育程度、職業的關係 58 第四節 小結 63 第六章 秀林鄉結核病患者的社會處境 64 第一節 變遷中的秀林部落 64 第二節 來回遷移的工作經驗 76 第三節 生活條件的變動 88 第四節 部落的結核病情形 97 第七章 結核病患者的悲歌 104 第一節 悲歌變奏曲 104 第二節 家庭與部落的社會支持 116 第三節 原住民結核病防治工作 123 第八章 結論與討論 13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0 第二節 研究討論 132 第三節 身為原住民研究者的反思 13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38 表目錄 vii 表3-1.2007年人口結構(%) 19 表3-2.受訪結核病患個案資料(資料截至2009/5/29訪談結束) 22 表3-3.訪談大綱 25 表3-4.受訪結核病個案基本統計資料表 26 表3-5.受訪資料表 27 表3-6.訪談大綱 27 表3-7.訪談大綱 28 表3-8.訪談大綱 28 表3-9.各區域分佈的山地鄉 31 表3-10.各族主要分佈的山地鄉 31 表4-1.原住民與台灣地區的平均餘命差距 33 表4-2.各山地鄉歷年結核病多餘死亡指數及其差距變化 (單位%) .41 表5-1.2007年原住民教育程度與台灣一般民眾比較(%) 49 表5-2. 2007年原住民就業者職業與一般民眾比較 (單位%) 51 表5-3.台灣原住民與一般民眾平均個人所得比率(%) 53 表5-4.原住民家戶收支與生活概況 54 表5-5.原住民族出外謀生人數及佔總人口比率 56 表5-6.原住民人口分布比例(%) 57 表5-7.各山地鄉國中以下教育程度差距(山地鄉減去非山地鄉) 59 表5-8.各山地鄉大專以上教育程度差距(山地鄉減去非山地鄉) 60 表5-9.各山地鄉高階層職業(專門性、技術性及有關人員、行政及主管人員、監督及佐理人員)差距(山地鄉減去非山地鄉) 62 表6-1.原住民歷年納保率與台灣地區比較 84 表6-2.秀林鄉低收入戶數與人口數 95 圖目錄 ix 圖3-1.原住民結核病問題形成之歷史變遷概念架構圖 17 圖3-2.花蓮縣秀林鄉地理位置圖 19 圖4-1.原住民與台灣地區總死因死亡率比 33 圖4-2.山地鄉與非山地鄉年齡標準化結核病死亡率,1971-2007 36 圖4-3.山地鄉與非山地鄉年齡標準化死亡率-依性別,1971-2007 36 圖4-4.山地鄉結核病標準化多餘死亡指數(比較起非山地鄉), 1971-2007 37 圖4-5.山地鄉年齡別多餘死亡指數,1971-2007 38 圖4-6.山地鄉男性年齡別多餘死亡指數,1971-2007 39 圖4-7.山地鄉女性年齡別多餘死亡指數,1971-2007 39 圖4-8.各區域山地鄉結核病標準化多餘死亡指數,1971-2007 43 圖4-9.各族別山地鄉結核病標準化多餘死亡指數,1971-2007 43 圖5-1.山地鄉教育程度差距(比較起非山地鄉),1966-2000 50 圖5-2.山地鄉與非山地鄉比較高階層職業(專門性、技術性及有關人員+行政及主管人員+監督及佐理人員)差距 52 圖6-1.秀林鄉教育程度差距(與非山地鄉比較),1966-2000 74 圖6-2.秀林鄉職業人口百分比,1966-1990 75 圖6-3.秀林鄉高階層職業差距(與非山地鄉比較),1966-2000 75 圖6-4.秀林鄉、山地鄉與非山地鄉結核病發生率,1997-2007 98 圖6-5.秀林鄉結核病多餘死亡指數,1971-2007 10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39 二、英文部分 145 三、其他參考資料 14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葛應欽、劉碧華、謝淑芬:台灣地區原住民的健康問題。高雄醫學雜誌 1994;10:337-351。
林梅香、黃松元:從衛生教育談促進原住民健康。長庚護理 1999;10(4):62-68。
鴻義章、林慶豐、彭玉章、呂淑妤:台灣原住民醫療衛生政策之回顧。台灣衛誌 2002;21(4):235-242。
監察院函:九十一年九月九日(九一)院台調壹字第九一○八○○六三八號函。2003。
許建邦、羅秀雲、李政益、楊祥麟、王貴鳳、楊世仰:台灣都治(DOTS)執行經驗及成效初探。疫情報導 2008;24(3):184-203。
陸坤泰:結核病的基礎知識。結核病診治指引第三版,形政院疾病管制局,2008。
張淑卿:防癆體系與監控技術:台灣結核病史研究(1945-1970s)。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楊堅:台灣地區山地鄉結核病流行病學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胡幼慧、張苙雲、張玨:台灣山地鄉死亡型態與趨勢分析。中華衛誌 1989;9(3):147-161。
葛應欽,謝淑芬:原住民死因分析。高雄醫學雜誌 1994; 10:352-66.
蔡淑芬、張慈桂:花蓮縣山地鄉與非山地鄉死亡率趨勢之探討,1986-2005年。台灣衛誌 2008;27(5):365-372。
蘇益仁:NRAMP 1基因在台灣原住民結核病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機制。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四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計畫編號:DOH94-DC-1009),2005。
索任:原住民肺結核問題的探討。原住民傳統醫療vs現代醫療,臺灣原住民文
教基金會,2001。
陳慶餘、沈友仁:花蓮縣山地鄉原住民健康問題盛行率之初步調查。中華衛誌1992: 11(1):13-19。
鄒治儉:山地鄉肺結核原住民疾病知識、健康信念及社會支持與服藥遵從行為之相關性研究。台北: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羅淑芬、楊美玲、江明珠、徐銘玉、林秀英:原住民對肺結核之知識、態度與行為。台灣醫學 2008;12:275-83。
吳素萍:影響原住民肺結核病患治癒率相關因素之探討─以花蓮縣秀林鄉泰雅族為例。花蓮: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照惠:原住民肺結核病患未完成治療原因探討。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7。
郭煌宗、樂俊仁:由結核病看花蓮縣秀林鄉原住民健康及社會概況。慈濟醫學 1992;4(Supple.);1-19。
吳思儀:秀林鄉社區肺結核患者疾病觀、服藥行為與在地服藥督促介入探索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福田:社經狀況與結核病發生之區域變異及其相關研究。台北: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林木泉:門諾版的HMO。醫望 1997;23:23-24。
蔡友月:遷移、挫折、與精神失序:蘭嶼達悟人精神病現象的社會學分析。發表於2005年台灣社會學年會,台北:台北大學社會系,2005。
陳慈立:酒的商品化與原住民飲酒行為及其相關健康問題:一個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分析。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2006。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Cohen L, Manion L & Morrison K 著:教育研究法。台北:韋伯文化, 2004。
吳芝儀、李奉儒: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1995。
葉重新: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2001。
潘淑滿: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2003。
陳美霞:南台灣的公共衛生問題:與北台灣的比較分析。台灣衛誌 2005;24(6):504-518。
林秋綿:台灣各時期原住民土地政策演變及其影響之探討。台灣土地研究,2001;2:23-40。
藤井志津枝: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蔡明哲: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蕭新煌:台灣山地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問題。台灣銀行季刊 1984;35(1):126-161。
黃應貴: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1986。
張慧端:「台灣原住民社會發展方案」執行成果評估報告書,台灣省原住民行政局委託研究,1996。
林秋綿:台灣地區原住民保留地問題初探,國政研究報告永續(研)091-029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
黃應貴:光復後高山族的的經濟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75;40:85-95。
李亦園:山地社會問題。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1984,249-267。
張朝琴:貧窮與健康-社會經濟地位與原住民族健康問題探析。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 2008;6:461-486。
花蓮縣秀林鄉公所:秀林鄉誌。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2006。
賴美麗: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員工對其職場角色的認同與衝突之探討。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花蓮縣政府:續修花蓮縣志: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花蓮:花蓮縣政府,2006。
張清富:都市原住民社會問題史。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2001。
林金泡:都市山胞的住居環境一瞥。中國論壇 1981;12(7):29-32。
江詩雯:肺結核與營養。防癆雜誌春季復刊號 2007:28。
蘇維鈞:台灣最重要的傳染病:談結核病防治。防癆雜誌春季復刊號 2007:14-16。
李仁智:山地鄉結核病傳染模式之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三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計畫編號:DOH93-DC-1106),2004。
張玉婷、羅淑芬、施仁興:結核病患同住青少年對結核病知識、態度及健康促進行為之探討。慈濟護理雜誌 2005;4(4):79-87。
李永盛:高發病地區家族特性結核病傳染模式探討。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7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計畫編號:DOH96-DC-2034),2007。
陳憲明、汪明輝:台灣山地鄉的酒類消費與飲酒問題。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1993;20:57-100。
利格拉樂‧阿女烏: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晨星,1996。
詹珮君、曾俊華、蔡寶櫻、胡雅容、劉士豪、賴明和、呂寶雲、王貴鳳、雷永兆、楊世仰:一位因結核病死亡之十四歲少女-我們應該如何為具傳染性之結核病個案的接觸者進行衛教?疫情報導 2008;24(3):117-183
賴文琳:台灣結核病診斷與治療延遲的流行病學研究:以健保申報資料進行人口基礎的分析。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蘇維鈞:抗結核藥物常見之副作用與藥物交互作用。結核病診治指引第三版,2008。
李茹萍、邱艷芬:肺結核病人的服藥遵從性。護理雜誌 1998;45(1):63-68。1997
蔡文正:原住民肺結核病患需求評估。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計畫編號:DOH95-DC-1011),2006。
姜義新:結核病的診斷。結核病診治指引第三版。台北:行政院疾病管制局,2008。
胡曉雲、蔡文正、龔佩珍:肺結核病患未完成治療原因探討。台灣衛誌 2005;24(4):348-359。
賴昭如:X光巡迴車對結核病防治的貢獻。防癆雜誌2008年冬季號,2008:19-20。
臺灣省政府公報046年冬73期。臺灣省政府令(46)1217衛癆字第二六七二六一號。
陳利克:山地鄉X光巡迴檢查工作記要。防癆雜誌夏季號 2006:10-11。
黃青青:台灣防癆體系私有化之探討:一個歷史發展的考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謝家如:結核病與個案管理模式。護理雜誌 2003;50(2):77-80。
劉曉融:台灣原住民勞工流動之初探。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2003。
施正鋒:都市原住民政策初探。法政學報 2008;21:121-40。
張岱屏:看不見的土地--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的歷史、論述與行動。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徐菁苹:台灣原住民疾病認知與治療行為之研究—以桃園縣復興鄉泰雅族為例。桃園: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結核病防治工作手冊。2002。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台灣結核病防治年報。2009。
行政院衛生署慢性病防治局:民國86年結核病防治年報,1997。
行政院衛生署慢性病防治局:民國87年結核病防治年報,1998。
行政院衛生署慢性病防治局:民國88年結核病防治年報,1999。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民國89年結核病防治年報,2000。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民國90年結核病防治年報,2001。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96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與政策研究。2008。
台灣省戶口普查處: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1969。
內政部: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台閩地區人口統計,1974。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1982。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1992。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2002。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民國九十五年台灣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報告。2007。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九十一年臺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2002。

二、英文部分
David S. Jones. The persistence of American Indian health disparities. Am J Public Health 2006;96:2122-2134.
Dale Bramley, Paul Hebert, Leah Tuzzio, and Mark Chassin. Disparities in indigenous health: 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between New Zea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m J Public Health.2005;95:844-850.
Chi-Pang Wang, Shan-P Tsai, Yaw-Tang Shih and Wen-Shen Isabella Chung. Bridging the gap in life expectancy if the aborigine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4;33:320-327.
C Jane Freemantle, Anne W Read, Nicholas H de Klerk, Daniel McAullay, Ian P Anderson, Fiona J Stanley‧Patterns, trends, and increasing disparities in mortality for Aboriginal and non-Aboriginal infants born in Western Australia, 1980–2001: population database study. Lancet 2006; 367: 1758–66
Tsung-Hsueh Lu, Li-Hsing Ho, Meng-Chih Lee, Chi-Hua Yen. Epidimiological transition and trends of inequality in mortality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aiwan,1974-1998.Chung Shan Med J 2003;14:545-555.
Eileen Schneider. Tuberculosis among American Indians and Alaska Nat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3-2002. Am J Public Health 2005;95:873-880.
Ming-Chih Yu,Kuan-Jen Bai,Jer-Hwa Chang, and Chun-Nin Lee:Tuberculosis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Aboriginal Areas of Taiwan,1997-2001.J Formos Med Assoc 2004;103:817-23.
N. Gibson, A. Cave, D. Doering, L. Ortiz, P. Harms. Socio-cul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in immigrant and Aboriginal communities in
Canad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5;61:931-942.
Thomas McKeown.The role of medicine:Dream, Mirage or Nemesi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
Paul Farmer .Infections and inequalities: the modern plagu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Michael F. Cantwell , Matthew T. Mckenna, Eugene Mccray, and Idam. Onorato. Tuberculosis and Race/Ethni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Impact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8:157(4):1016-1020.
Randall M. Packard. White plague, black labor. Tuberculosis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South Africa.1989.
Ming-Jung Ho. Sociocultural aspects of tuberculosi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case study of immigrant tuberculosi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4;59:753–762
Kitagawa EM, Hauser PM. Differential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tudy in Socioeconomic Epidemiology.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三、其他參考資料
秀林鄉戶政事務所。URL:http://slhr.hl.gov.tw/。引用2009/4/15、2009/12/15。
秀林鄉衛生所。URL:http://sho-hlh.doh.gov.tw/pub/LIT_6.asp. 引用2010/01/21。
疾病管制局網站。URL:http://www.cdc.gov.tw/mp.asp?mp=1。引用2010/02/05。
行政院主計處:國情統計報。URL: 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1481&CtUnit=690&BaseDSD=7&mp=1。引用2009/10/13。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9。URL:http://www.evta.gov.tw/home/index.asp
花蓮縣政府:民國85年-89年、95年花蓮縣統計要覽。
URL:http://www.hlhg.gov.tw/static/book/index_book.htm。引用2009/11/13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看見資本主義社會的一道曙光。
URL:http://www.laf.org.tw/tw/public/vignette_detail.php?LV_ID=17。引用2010/1/6
自由時報電子報,2008/4/3。
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pr/3/today-north9.htm。引用2009/12/16
貧窮國三女染肺結核,狂咳致死。中時電子報,2009/4/1。
URL:http://mag.chinatimes.com/print.aspx?artid=203。引用2009/10/30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97年度「原住民族部落多元福利第二期四年計畫」評核報告。URL:http://210.241.21.133/DOC/4383/PLAN_60_2009070223012849.htm。引用2010/1/12。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