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蘇純婉 Su, Chun-Wan |
---|---|
論文名稱: |
清代台灣儒學中「氣類」意識的轉化與在地實踐—以鳳山縣為考察範圍 Consciousness transformation and local practice of “Chi Categories” in Qing Dynasty Taiwanese Confucianism—Feng-Shan as the investigatory range |
指導教授: |
林朝成
Lin, Chao-C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4 |
中文關鍵詞: | 台灣儒學 、氣類 、民變 、鳳山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ese Confucianism, Chi Categories, uprisings, Feng-Shan |
相關次數: | 點閱:160 下載: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代台灣乃一深受海洋文化影響的移民社會,移民組成複雜,不僅言語不通、氣類各異,彼此易生嫌隙。加上清廷不諳台灣風氣,在政治、治安、經濟等方面出現許多不合宜的政策,其消極治台的政策也大爲降低民眾對清政府控制力與公平正義的信任,使得台灣長期社會動亂迭起。爲求對地方有更深入的分析,本文設定台灣較早開發的鳳山縣爲考察範圍。
朱一貴事件與賴君奏案擴大了閩粵客之間的衝突,突顯了政府消極治台、廣用義民衍生的問題。亂平後清廷雖意圖建立儒家倫理來統一分裂的台灣族群之間的價值與倫理觀,但是清廷未能徹底覺察台灣民間地方氣類的特質與問題,初期教化成果未盡理想。然而在循吏與士紳階層共同努力下,鳳山縣城的居住條件改善,人民也更願意爲了身家性命財產付出努力。但清廷長期過分依賴地方勢力治台的結果,使這時的社會動亂深化到官紳合作與鄉里秩序的問題。林恭事件與林克賢案即彰顯此問題的嚴重性!
當時親身治台的循吏一方面遵循著傳統循吏的道路想要化民成俗,變化風氣,更重要的是他們吸收了台灣本土的氣類特質,加上朱子學根柢,力創出一條新道路以治民,也因此碰撞出清代台灣儒學的特殊性—即朱子學與台灣民間氣類結合後,所發展出來的社會實踐氣質。
Taiwan is an immigrant community which is deeply impacted by the marine cultural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composition of immigrants is complicated. Not only the language barrier, but different “Chi Categories” also exists. Therefore, dissatisfaction easily occurs. Coupled with the Qing government not being familiar with Taiwanese culture, there are many inappropriate policies in politics, law and order and economics, etc. aspects. Also, with its passive Taiwan-ruling policy, people’s trust in the Qing government’s control and justice has greatly reduced, which has resulted in Taiwan’s repeated long-term social unrest. To have more in-depth local analysis, the paper has set “Fengshan County”, which was developed earlier in Taiwan as the examination scope.
Jhu Yi-Gui and Lai Jun-Zou events have expanded the conflicts between Fujian and Guangdong people, highlighting the issue derived from the government’s passive Taiwan-ruling policy and widely used Yimin. After the chaos was settled, the Qing government attempted to establish Confucian ethics to unify the value and ethics between the Taiwanese groups, but it could not be fully aware of the Taiwanese local Chi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therefore the initial results were unsatisfactory. However,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officials and the gentry,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Fengshan County have improved, and people are also more willing to put effort into their life and property. Though, due to the Qing government’s long-term over-reliance on local forces to rule Taiwan, it has resulted in the social unrest going deeper into officials’ and the gentry’s cooperation and social orders. Of which, the Lin Gong and Lin Ke-Xian incidents have highlighted the seriousness of this problem!
At that time, the officials who were personally running Taiwan followed the traditional official path, wishing to develop good customs, and change the common practice. More importantly, they absorbed Taiwanese local Chi characteristics, and joined them with the foundation of Zhu Xi to create a new path to rule people. Therefore, the specialty of Qing Dynasty Taiwanese Confucianism, which is the social practice nature developed after the combination of Zhu-Xi and Taiwanese local Chi Categories, was created.
(一)古籍(依著者筆劃排列)
【清】《臺案彙錄甲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三十一種)
【清】《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影印)
【清】《清聖祖實錄選輯》(台北:台灣文獻叢刊第一百六十五種,民52)無名氏著《靖海紀事》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十三種,民48)
【清】《清宣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一百八十八種,民52)
【清】《平台記事本末》(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十六種,民47)
【清】《台灣教育碑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六十四種,民48年)
【清】丁曰健等:《治台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十七種,民48)
【清】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十四種,民47年)
【清】川口長孺編:《台案匯錄甲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三十一種,民48)
【清】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一百一十三種,民50)
【清】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一百四十六種,民51)
【清】六十七:《使署閒情》(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一百二十二種,民50)
【清】朱燮辰:《癸丑日記》(北京:學苑,2006)
【清】沈景鴻主編:《清宮月摺檔台灣史料》(一)(臺北:故宮,民83-84)
【清】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六十六種,民49)
【清】姚瑩:《東溟奏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四十九種,民48)
【清】林占梅:《潛園琴餘草簡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兩百零二種,民53)
【清】林豪:《東瀛記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八種,民46)
【清】姚瑩:《東槎紀略》(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七種,民46)
【清】郁永和:《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四十四種,民48)
【清】夏獻綸:《台灣與圖》,(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5 種,1957 年)
【清】高拱乾:《台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六十五種,民49)
【清】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八十七種,民49)
【清】連橫:《台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兩百零八種,民51)
【清】陳文達:《鳳山縣志卷》(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一百二十四種,民50)
【清】陳衍:《臺灣通紀》卷三(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一百二十種,民49)
【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四種,民47)
【清】董天工:《臺海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一百二十九種,民50)
【清】劉璈:《巡台退思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二十一種,民47)
【清】盧德嘉編纂:《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七十三種,民49)
【清】藍鼎元:《平台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十四種,民49)
【清】藍鼎元:《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十二種,民47年)
(二)近人專書(依著者筆劃排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5)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民92)
王見川、林世偉《台灣的宗教與文化》(台北:博揚文化,民88)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巿:聯經,民78)
石奕龍:《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恩愷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艾德華.薩伊德註,單德興翻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2005年)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中譯本,(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11月)
吳劍雄:《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台北:允晨出版社,民82)
李筱峰著,《臺灣史100件大事(上)》,台北:玉山社,1999年
余英時:《商人精神與儒家倫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4)
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
余英時:《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4)
林偉盛:《羅漢腳:清代台灣社會與分類械鬥》(台北:自立晚報,1993)
施懿琳:《國民文選》,(台北:玉山社,2004年)
施懿琳、廖美玉:《台灣古典文學大事年表》(台北:里仁書局,2008)
翁士杰:《台灣民變的轉型》(台北:自立,1994年)
高令印、陳其芳:《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1986)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民68)
陳昭瑛:《台灣儒學》(台北:中正書局,2000)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巿:聯經,民68)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福建省:廈門大學出版,1990年)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文化》,(臺北:允晨,1989)
陳佳韻等作,《南瀛探索》(台南:台南縣政府,2006)
陳其南、陳秋坤:《台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臺北市:牧童,民68)
曹永和:《台灣史論叢第一輯》(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年)
張炎憲等人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社,1996)
張勝彥《台灣開發史》(台北:空大,1997年)
黃麗生編《東亞海域與文明交會:港市、商貿、移民、文化傳播》(基隆: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2008)
黃新憲:《閩台教育的交融與發展》(福建:福建人民,2003)
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沙》(台北:聯經,2000年)
楊熙:《清代臺灣:政策與社會變遷》,(臺北:天工書局,1985)
楊雲萍著,《南明研究與台灣文化》(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3年)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2000年)
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福州市:福建人民,1997)
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83)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調查表》(192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台灣民變史研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1)
潘英:《台灣拓殖史及其族性分布》(台北:自立晚報,民81)
潘朝陽:《明清台灣儒學論》(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蔡志展:《清代臺灣水利開發研究》(臺中:昇朝出版社,1980)
鄭用錫:《北郭園全集》,(台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韓家寶(Pol Heyns)著 ; 鄭維中譯:《荷蘭時代台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出版,2002年)
戴炎輝:《清代台灣的鄉治》(臺北:聯經,民68)
(三)單篇論文(依著者筆劃排列)
石萬壽,<臺灣棄留議新探>,《臺灣文獻季刊》,第五十三卷四期
李國祁:〈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臺灣史研討會紀錄—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拓展》,(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1978)
武守志:〈關於武頌揚清季參與經略台灣諸事考略〉之附錄銘文(《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1期)
林耀潾:〈謝金鑾的儒學思想與實踐〉(台南:成功大學,「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
林朝成、盧其薇:〈清代台灣「分類械鬥」思想探源:以朱熹「氣類」觀念為核心的考察〉一文,載於《東華漢學》第五期,。
陳鳳虹:〈朱一貴生平傳說考略〉(史匯,9, 2005)。曾子良,〈台灣朱一貴歌考釋〉(台灣文獻,50.3, 1999)
張永雋:〈清代朱子學的歷史處境及發展〉(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28卷71期,2001)
黃麗生:〈清代台灣儒學邊緣位格的構成—以渡台仕儒的朱子論題為中心〉(尚未出版)
張守真 :〈康熙領臺時期鳳山縣治設置問題探討〉,《高縣文獻》 ,11,(高雄縣:高雄縣路竹鄉,1991年)
張守真 :〈清代鳳山縣城歷史回顧〉, 《「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嘉義縣民雄鄉: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2000年9月)
張菼:〈清初治台政策的檢討〉(台灣文獻,21,1)
張菼:〈臺灣反清事件的不同性質及其分類問題〉(臺灣文獻,二十六卷二期)
張永雋:〈清代朱子學的歷史處境及發展〉(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28卷7期,2001)
曾志朗:〈文化是一種選擇〉(台北:科學人雜誌,2005年)
曾春海:〈朱子德行修養論中的「格物致知」教〉,收於《儒家哲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
楊士範:〈政治探險下對台灣族群圖像的掠影郇和(R. Swinhoe)1858 年環島行之知識社會學〉發表於2008年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溫振華,〈清代台灣漢人的企業精神〉,《國立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九期,1981年
劉淑芬,許雪姬,方惠芳 :〈清代鳳山縣的研究〉,《高雄文獻》 ,20,21(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 1985年)
蔡宏嘉:〈朱一貴事件的領導人及族群分類問題研究〉(嘉大史地, 1,2006)
蔡淵洯:〈清代台灣移墾社會的商業〉,(《史聯雜誌》,第7期1985.12)。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史聯雜誌》,第2期)1983。
蔣素芝:〈論康雍乾時期台灣儒學的區域發展性特徵〉(《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2月)
(四)學位論文(依著者筆劃排列)
丁國財:碩士論文《清代台灣游民研究:以羅漢腳為中心的探討(1684-1874)》(東海大學歷史學系,1988)
王惠琛:碩士論文《清代台灣科舉制度研究》(成功大學歷史所,民79年7月)
石弘毅:博士論文《清康熙年間治台政策研究》(成功大學歷史所,2007年1月)
李宜憲:碩士論文《清乾隆朝的台灣民變研究》(成功大學歷史所,民79年6月)
吳青霞:碩士論文《台灣三大民變書寫》(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民95年)
林滿紅:碩士論文《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經濟社會變遷》,(台大歷史研究所,1976)
陳秋坤:碩士論文《十八世紀上半葉台灣的開發》(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1975)
張朝隆:碩士論文《清朝鳳山縣治遷移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
許家逢:碩士論文《台灣朱一貴民間故事所反映的台灣社會現象與影響》(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民97年)
黃淑卿:碩士論文《鴨母王朱一貴傳說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5年)
黃俊雄:碩士論文《清代分類械鬥書寫之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97年1月)
劉妮玲:碩士論文《清代臺灣民變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71年六月)
藍偵瑜:碩士論文《清代來台文人之台灣特殊性書寫研究》(成功大學台文所,民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