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妙玲
Lin, Miau-ling
論文名稱: 劉秉忠《藏春樂府》研究
Research of Liu Bing-Zhong 's "Cang-Chun Yue-Fu"
指導教授: 王偉勇
Wang, Wei-y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41
中文關鍵詞: 江西詩派藏春集元詞藏春樂府劉秉忠
外文關鍵詞: Liu Bing-Zhong, Cang-Chun Yue-Fu, Yuan tzu, Collection of Cang-Chun, Kiangsi Poetry School
相關次數: 點閱:94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劉秉忠(1216—1274)是元代的開國名臣,其詞作――《藏春樂府》不僅真實記錄其心態情感,更透露出當時的詞壇氛圍,在金元之際的詞史上具有代表意義,是研究中國詞史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其《藏春樂府》卻一直未有較全面性的觀照。因此,本論文分別從版本校訂、生平交遊、內容風格、形式特色、山谷詩論之承繼五個方面,期能為劉秉忠《藏春樂府》作一更深入的呈現。
    在版本校訂方面:因為劉秉忠生前著述很多,而其詩、詞、文之實際卷數,各家說法駁雜。故本論文首先便根據現有之文史記錄,查考其作品流傳刻印之情形與版本之異同,並釐清現存《藏春樂府》的版本,校對補遺,以求其詞內容之全貌。
    在生平交遊方面:由於作品風格往往和作者之個性想法、行事作風息息相關,而人之思想習慣通常會因為家世背景、社會環境以及周遭人事的影響而有所不同。所以,在正式論析《藏春樂府》內容之前,先著手探討劉秉忠之身家背景、生平際遇、交遊狀況,歸納其個性與行事作風,如此才能對《藏春樂府》之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內容風格方面:由詞作的內容,可看出一位詞人的寫作傾向及生命情調,所以想要瞭解劉秉忠詞作的風格,深入瞭解其詞作內容是必要的。《藏春樂府》之內容可分為詠物、詠史、酬贈、詠懷等四種,我們不僅可以從中得知劉秉忠之心理轉折,更能見其不薄詞為小道,致力為詞之用心。又由《藏春樂府》之內容鋪陳,可以發現劉秉忠詞作多陶寫情性,以不希名譽、不滯於物的蕭散閑淡為主要風格,其造句用語多含蓄蘊藉,更善於援引史書、方志、稗官野史、民間傳說等,以簡鍊的文字,委婉曲折地道出情性心志,無怪乎元好問稱讚劉秉忠:「天資高,內學富,其筆勢縱橫,固已出時人畦畛之外。」
    在形式特色方面:詞到了元代,已漸行衰微,並非文學的主流,北方文人從事詞學創作者稀。但身處金元之際的劉秉忠,卻是當時少數詞作超過八十闋的文人。劉秉忠在詞調選用上,不僅注意詞調聲情相合,更致力填寫小令,欲復唐五代、北宋之盛況;詞律安排部份,除了沿用前人舊譜外,也能變舊調而作新聲,足見其對音律之精熟;其擇韻也相當謹慎,務求聲與情相符合,然其用韻並非依韻書逐字推敲,乃因物起興、隨情歌詠。可見劉秉忠無論在擇調、詞律、用韻相當謹慎,雖然未在當時的詞壇中造成深刻的影響,但他所作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在山谷詩論之承繼方面:劉秉忠於詩詞中,不只一次透露出對「山谷家風」的傾慕,若其詩詞理論更是承繼「山谷家風」,即黃庭堅之詩論而來。而其《藏春樂府》內容以抒發個人情志為主,更以舊為新,好化用前人詩句,援引典例故實,亦常以口語方言入詞。足見劉秉忠為詞以黃氏詩論為宗,其《藏春樂府》更是金元之際延續江西詩風的重要著作。

    Liu Bing-Zhong (1216-1274) was a renowned courtier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a founder of the Dynasty as well. His tzu (a form of Chinese poetry characterized by lines of irregular length) “Cang-Chun Yue-Fu” not only keeps track of his state of mind and his affections, but also reveals the atmosphere of the circle of poets who were his contemporaries. Liu’s works has a significant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 of the history of tzu during the alternate time of the Tungusic and Yuan Dynasties, and are important pieces of the puzzle of Chinese tzu history that no researcher should ignore. However, Liu’s “Cang-Chun Yue-Fu” never received a thorough examin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intend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iu’s “Cang-Chun Yue Fu” based on five perspectives: the emendations of the edition, Liu’s life and acquaintances, content and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 and his inheritance of Mountain-Valley Poetry School.
    On the emendation aspect: Liu’s works are copious and scholars have derived very different numbers of Liu’s actual volumes of poetries, tzu and prose. Accordingly,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and literature records, tries to verify the circulated inscriptions and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in different editions, while also attempting to clarify the editions of “Cang-Chun Yue-Fu”, proofreading the supplements to provide a completeness of Liu’s works of tzu.
    On the acquaintance aspect, since one’s literary works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his/her thoughts and behaviors, and one’s thinking patterns are influenced by his/her family background, social surroundings and personal matters, this study, before formally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Cang-Chun Yue-Fu,” tries to explore Liu’s background, the changes in his life, and his acquaintances, in order to summarize his personality and styles of conduct, and to provid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of “Cang-Chun Yue-Fu.”
    From the content and style aspects, one can find an author’s inclination of writing and his sentiment about life. One who hopes to understand Liu’s style of tzu needs to understand his content of tzu. The content of Liu’s “Cang-Chun Yue-Fu”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our motifs, which are: intoning for objects, intoning for history, recompenses, and intoning for aspiration. Through analyzing Liu’s tzu, we can find Liu’s psychological transition, his endeavor in writing tzu and the fact that he never looked down upon tzu as a trivial craftsmanship. In addition to that, we also find in Liu’s composition of “Cang-Chun Yue-Fu” that he was fonder of cultivation than hunting for fame. Liu was not confined by the style of otiosity, and his expression was implicit. He was, with concise strokes, also very good at citing history, choreography, anecdotes and folklore to express sentiments and aspirations euphemistically. It is no wonder that Yuan, Hao-Wen once praised him as “highly talented, very knowledgeable, and his writings excel those of his contemporaries.”
    Regarding the characteristic aspect, Tzu declined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and was no longer the main current of literature. Writers in Northern China who engaged in the creation of tzu were very rare. However, Liu, at the juncture of dynasty change, was one of the very few who wrote more than eighty tzu. He not only paid ver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ound-matching in the selection of tsu’s tones, but also tried to write Hsiao-Ling (a small piece of tzu) for the purpose of restoring the glory of the time of the Tan, Wu-Dai (five small dynasties) and the Northern Sung Dynasties. As for the arrangement of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Liu not only continued using his predecessors’ notations but composed new ones as well. This is very good evidence proving that Liu was well versed in sound and rhyme. He was very cautious in selecting rhyme, and tried to match the sound with the sentiments. When Liu used rhyme, he did not follow the rhyme book word by word but was inspired by the objects and moved by the sentiments. This is a very good example that proves he was extremely cautious in his selection of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Even Liu did not mak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tzu circle of his time but his endeavor was quite creditable.
    On the inheritance aspect, Liu had many times revealed his admiration for “Mountain-Valley Legacy.” His theory of tzu is a successor of “Mountain-Valley Legacy” which also is Huang, Ting-Chien’s poetics. Liu’s “Cang-Chun Yue-Fu” expressed personal sentiments and aspirations, combined old and new tzu, cited examples and stories, and introduced dialect into his own tzu. These facts attest to Liu’s following the path of Huang, Ting-Chien’s Poetics. Liu’s Cang-Chun Yue-Fu is an important artwork that extends the style of the Kiangsi Poetry School at the juncture time of the Tungusic and Yuan Dynasti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5 第二章 《藏春樂府》之版本與校訂………………………………8 第一節 版本………………………………………………………8 一、刻本…………………………………………………………8 二、鈔本…………………………………………………………12 三、現存之情形…………………………………………………15 第二節 校訂………………………………………………………15 第三章 劉秉忠之生平與交遊………………………………………17 第一節 家族考述…………………………………………………17 第二節 生平際遇…………………………………………………21 一、年少潛修時期………………………………………………21 二、和林幕僚時期………………………………………………23 三、從征滇鄂時期………………………………………………25 四、立典輔弼時期………………………………………………27 第三節 交遊情形…………………………………………………29 第四章 《藏春樂府》之內容與其風格……………………………50 第一節 內容………………………………………………………50 一、詠物…………………………………………………………51 二、詠史…………………………………………………………58 三、酬贈…………………………………………………………66 四、詠懷…………………………………………………………67 第二節 風格………………………………………………………78 一、陶寫情性,蕭散閑淡………………………………………79 二、造句用語,含蓄蘊藉………………………………………87 三、善用典故,抒發懷抱………………………………………94 第五章 《藏春樂府》之形式與其特………………………………120 第一節 詞調………………………………………………………120 一、選用之詞調…………………………………………………120 二、特色…………………………………………………………122 第二節 詞律………………………………………………………128 一、承襲舊調者…………………………………………………129 二、因舊創新者…………………………………………………146 三、特色…………………………………………………………152 第三節 用韻………………………………………………………154 一、押韻情形……………………………………………………155 二、特色…………………………………………………………166 第六章 《藏春樂府》與山谷家風…………………………………170 第一節 黃庭堅之詩論……………………………………………170 一、以俗為雅、以故為新………………………………………170 二、援引古事……………………………………………………175 三、抒發情志……………………………………………………179 第二節 劉秉忠詩詞理論承繼與實踐……………………………183 一、詩詞理論……………………………………………………183 二、詞作實踐……………………………………………………186 第七章 結論…………………………………………………………214 參考文獻………………………………………………………………223 附錄:藏春樂府箋注…………………………………………………231 例言………………………………………………………………231 一、木蘭花慢(到閑人閑處)…………………………………233 二、木蘭花慢(既天生萬物)…………………………………236 三、木蘭花慢(笑平生活計)…………………………………240 四、木蘭花慢(望乾坤浩蕩)…………………………………244 五、風流子(書帙省淹留)……………………………………247 六、永遇樂(山谷家風)………………………………………252 七、望月婆羅門引(午眠正美)………………………………257 八、望月婆羅門引(年來懶看)………………………………260 九、洞仙歌(倉陳五斗)………………………………………263 十、江城子(平生行止懶編排)………………………………266 十一、江城子(瓊華昔日賀新成)……………………………270 十二、江城子(松蒼竹翠歲寒天)……………………………272 十三、三奠子(念我行藏有命)………………………………275 十四、玉樓春(閑雲不肯狂馳騁)……………………………278 十五、玉樓春(翠微掩映農家住)……………………………280 十六、臨江仙(同是天涯流落客)……………………………282 十七、臨江仙(滿路紅塵飛不去)……………………………284 十八、臨江仙(堂上簫韶人不奏)……………………………286 十九、臨江仙(冰雪肌膚香韻細)……………………………288 二十、臨江仙(一別仙源無覓處)……………………………291 二十一、臨江仙(十日狂風才是定)…………………………294 二十二、小重山(詩酒休驚誤一生)…………………………296 二十三、小重山(雲去風來雨乍晴)…………………………298 二十四、小重山(曉起清愁酒盎空)…………………………301 二十五、小重山(漠北雲南路九千)…………………………303 二十六、小重山(一片殘陽樹上明)…………………………305 二十七、江月晃重山(芳草洲前道路)………………………307 二十八、江月晃重山(杜宇聲中去住)………………………310 二十九、江月晃重山(太白詩成對酒)………………………312 三十、江月晃重山(紅雨斜斜作陣)…………………………315 三十一、南鄉子(南北短長亭)………………………………317 三十二、南鄉子(翠袖捧離觴)………………………………319 三十三、南鄉子(憔悴寄西州)………………………………321 三十四、南鄉子(遊子繞天涯)………………………………323 三十五、南鄉子(李杜放詩豪)………………………………326 三十六、南鄉子(季子解縱橫)………………………………328 三十七、南鄉子(夜戶喜涼飆)………………………………331 三十八、南鄉子(檀板稱歌喉)………………………………333 三十九、鷓鴣天(垂柳風邊拂萬絲)…………………………336 四十、鷓鴣天(酒酌花開對月明)……………………………338 四十一、鷓鴣天(花滿樽前酒滿巵)…………………………341 四十二、鷓鴣天(清夜哦詩對月明)…………………………344 四十三、鷓鴣天(水滿清溪月滿樓)…………………………346 四十四、鷓鴣天(柳映清溪漾玉流)…………………………348 四十五、鷓鴣天(殘月低簷挂玉鈎)…………………………351 四十六、太常引(長安三唱曉雞聲)…………………………353 四十七、太常引(衲衣藤杖是吾緣)…………………………355 四十八、太常引(青山憔悴瑣寒雲)…………………………358 四十九、太常引(桃花流水鱖魚肥)…………………………360 五十、太常引(當時六國怯強秦)……………………………363 五十一、太常引(至人視有一如無)…………………………366 五十二、秦樓月(杯休側)……………………………………369 五十三、秦樓月(斜陽暮)……………………………………371 五十四、秦樓月(調羮手)……………………………………373 五十五、秦樓月(瓊花島)……………………………………376 五十六、踏莎行(白日無停)…………………………………378 五十七、踏莎行(碧水東流)…………………………………380 五十八、訴衷情(山河縈帶九州橫)…………………………383 五十九、謁金門(春寒薄)……………………………………386 六十、謁金門(醪雖薄)………………………………………389 六十一、好事近(桃李盡飄零)………………………………391 六十二、好事近(酒醒夢回時)………………………………393 六十三、清平樂(月明風勁)…………………………………395 六十四、清平樂(夜來霜重)…………………………………398 六十五、清平樂(漁舟橫渡)…………………………………400 六十六、清平樂(彩雲盤結)…………………………………402 六十七、卜算子(曉角纔初弄)………………………………405 六十八、浣溪沙(桃李無言一徑深)…………………………407 六十九、朝中措(衣冠零落暮春花)…………………………410 七十、朝中措(布衣藍縷曳無裾)……………………………413 七十一、桃花曲(一川芳景)…………………………………416 七十二、桃花曲(青山千里)…………………………………418 七十三、桃花曲(茸茸芳草)…………………………………420 七十四、點絳唇(十載風霜)…………………………………422 七十五、點絳唇(古寺蕭條)…………………………………425 七十六、點絳唇(客夢初驚)…………………………………427 七十七、點絳唇(寂寂朱簾)…………………………………429 七十八、點絳唇(天上春來)…………………………………431 七十九、點絳唇(立盡黃昏)…………………………………433 八十、點絳唇(策杖尋芳)……………………………………435 八十一、點絳唇(恰破黃昏)…………………………………437 八十二、桃源憶故人(桃花亂落如紅雨)……………………440

    (依出版時間排序)

    一、詩詞文集
    (一)《藏春樂府》
    劉秉忠《劉太傅藏春集》,收錄於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元人文集珍本叢刊.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劉秉忠《藏春詩集》,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劉秉忠《藏春樂府》,收錄於王鵬運輯《四印齋所刻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李昕太、張家華、張濤《藏春集點注》,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1993年
    劉秉忠《藏春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九八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二)別集
    趙孟頫《松雪齋集》,台北:學生書局,1970年
    袁桷《清容居士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
    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蘇軾《柳先生集附錄》,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六○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邵雍《擊壤集》,收錄於紀昀《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六八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黃庭堅《山谷別集》,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七二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黃庭堅《山谷集》,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七二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黃庭堅《山谷詞》,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七二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黃庭堅《山谷內集》,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七二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楊萬里《誠齋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八七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劉克莊《後村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九四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趙必豫《覆瓿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九六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好問《遺山文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九八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魏初《青崖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四○○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劉將孫《養吾齋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四○○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王惲《秋澗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四○一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程文海《雪樓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四○一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虞集《道園學古錄》,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四○三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蘇天爵《滋溪文稿》,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四○五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三)總集
    清聖祖編撰《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蕭統編《六臣注文選》,臺北:廣文書局,1964年
    廬陵鳳林書院輯《名儒草堂詩餘》,收錄於王雲五《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康熙皇帝敕撰《佩文齋詠物詩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趙崇祚編;李一氓校;李冰若注《宋紹興本花間集附校注》,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張溥輯評;宋效永校點《三曹集》,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
    嚴迪昌《金元明清詞精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元好問《全金詩增補中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徐征編《全元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等編《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方回《瀛奎律髓》,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四五六冊,〈集部.總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蘇天爵《元文類》,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四五七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二、詩詞評論
    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世界書局,1960年
    朱彝尊《詞綜》,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方東樹《昭昧詹言》,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香港:商務印書館,1995年
    余毅恆《詞筌》,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嚴羽《滄浪詩話》,收錄於陳定玉輯校《嚴羽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吳文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吳喬《答萬季埜詩問》,收錄於王夫之《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9年
    況周頤《蕙風詞話輯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師道《後山詩話》,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四九四冊,〈集部.詩文評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三、詞律詞譜
    戈載《詞林正韻》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紀昀《御定詞譜總目提要》,收錄於《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王驥德《曲律》,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七五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奕清等編《御定詞譜》,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五○○冊,〈集部.詞曲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潘慎編《中華詞律辭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萬樹《詞律》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五○○冊,〈集部.詞曲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四、史傳通志
    黃彭年《畿輔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李賢《大明一統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劉昌《中州名賢文表》,臺北:臺灣商務,1973年
    袁冀《元太保藏春散人劉秉忠評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屠寄《蒙兀兒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范曄《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劉昫《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吳任臣《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熊夢祥《析津志輯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陳壽《三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房喬《晉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李延壽《南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歐陽修《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脫脫《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張元濟《宋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脫脫《金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宋濂《元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陳瑋《嘉靖武安縣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闕名撰《元典章》,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
    嵇璜、曹仁虎《續通志》,杭州:浙江古籍,2000年
    朱軾《史傳三編》,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五七冊,〈史部.傳記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和珅《欽定大清一統志》,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六四冊,〈史部.地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王軒《山西通志》,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八四冊,〈史部.地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李迪編《甘肅通志》,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八七冊,〈史部.地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五、筆記雜錄
    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吳寶芝《花木鳥獸集類》,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干寶《搜神記》,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張華《博物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陶潛《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陳思《海棠譜》,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四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葛洪《神仙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劉向著;王叔岷校箋《列仙傳校箋》,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2003年
    洪邁《容齋三筆》,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一冊,〈子部.雜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王應麟《困學紀聞》,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二冊,〈子部.雜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李昉《太平御覽》,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九六冊,〈子部.類書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六、藏書目錄
    紀昀等人編《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臺北:故宮博物院,1983年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3年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輯《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臺北:中央圖書館,1986年
    施廷鏞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第三、四、五冊〈總類.私家書目〉,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年
    繆荃孫《嘉業堂藏書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收錄於錢泰吉《續修四庫全書》第九二七冊,〈史部.目錄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翁連溪編校《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

    七、相關專書
    鄭騫《景午叢編》,臺北:中華書局,1972年
    張子良《金元詞述評》,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89年
    唐長孺《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繆鉞、葉嘉瑩《靈谿詞說》,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鄧紹基《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李昌集《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1年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傅璇琮《黃庭堅和江西詩派卷》,高雄:麗文文化出版,1993年
    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徐信義《詞譜格律原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王易《詞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顧易生《宋金元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季明華《南宋詠史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蔣伯潛、蔣祖怡《詞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吳晟《黃庭堅詩歌創作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趙維江《金元詞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白政民《黃庭堅詩歌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
    徐子方《挑戰與抉擇:元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陶然《金元詞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丁放《金元詞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陳伯海等主編;蔣哲倫等著《中國詩學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錢志熙《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袁國藩《元代蒙古文化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趙琦《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傅璇琮編《黃庭堅和江西詩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黃啟方《黃庭堅與江西詩派論集》,臺北:國家,2006年

    八、學位論文
    王源娥《黃庭堅詩論探微》,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83年
    林錦婷《蘇軾與黃庭堅詩論異同之比較》,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吳幸樺《黃庭堅律詩的語言風格研究:以詞彙的運用現象為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慷玲《山谷詞及其詞論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7年
    蕭麗華《元詩之社會性與藝術性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1998年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許奎文《黃庭堅詞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尹紅霞《論劉秉忠的學術與文學》,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廖鳳君《蘇軾與黃庭堅詩論及其比較》,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輝誠《黃庭堅詩美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向軍《劉秉忠藏春詞研究》,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陳雋弘《黃庭堅論詩意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琇文於《金元詠梅詞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湘華《江西詩派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九、期刊論文
    袁冀〈試擬元史張易傳略〉《大陸雜誌》,第25卷,第七期,1962年
    張清徽〈南宋詞家詠物論述〉收錄於《東吳文史學報》,第二號,1977年
    白鋼〈建一代成憲的太保劉秉忠〉,《文史知識》,第3期,1985年
    王崗〈元大都的設計者――劉秉忠〉,《文史知識》,第5期,1988年
    范玉琪〈元初名臣劉秉忠書丹《國朝重修鵲山神應王廟之碑》考釋〉,《文物春秋》,第4期,1994年
    趙永源〈關于劉秉忠《藏春集》及其佚詩〉,《文教資料》,第3期,1996年
    雷煥芹、胡考尚〈元初名臣劉秉忠家族墓冢考〉,《邢臺師範高專學報》,第4期,1996年
    劉景毛〈劉秉忠的征雲南詩〉,《雲南教育學院學報》,第6期,1996年
    謝真元、聶心蓉〈論劉秉忠及其散曲〉,《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2002年
    謝真元、聶心蓉〈劉秉忠散曲的價值呈現〉,《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2年
    鐘振振〈元詞中的一篇歸去來兮辭――元人劉秉忠《洞仙歌》(倉陳五斗)詞賞析〉,《名作欣賞》,第2期,2003年
    趙君秋、黃赤〈功名利祿清淡如水――元代劉秉忠的權力觀〉,《繼續教育與人事》,第8期,2003年
    尹紅霞〈劉秉忠詩歌藝術論〉,《邢臺學院學報》,第1期,2005年
    李向軍〈《全金元詞.劉秉忠》校正補遺〉,《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2005年
    查洪德〈劉秉忠文學文獻留存情況之考查〉,《文獻》,第4期,2005年
    陳水根〈宋末元初江西詞派的第一人――劉秉忠及其詞〉,《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6年
    楊子才〈終生清廉的元代元勛劉秉忠〉,《中國監察》,第6期,2006年

    十、其他
    國學整理社原輯《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毛先舒《填詞名解》,收錄於查培繼輯《詞學全書》,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劉道醇《宋朝名畫評》,收錄於嚴一萍續編《美術叢書》第二十六冊,臺北:藝文書局,1975年
    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白雲觀長春真人編《道藏》第十九冊,臺北:新文豐,1977年
    左丘明《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年
    河村孝照編《大藏新纂卍續藏經》第七十冊,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1988年
    劉安《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中國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發行,1994年
    陳垣《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崔富章編《楚辭集校集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發行,2002年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收錄於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十三冊,〈經部.易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徐興無注譯《新譯金剛經》,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十一、多媒體電子資料庫
    CNS11643中文全字庫 http://www.cns11643.gov.tw/web/index.jsp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www.sinica.edu.tw/%7Etdbproj/handy1/
    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 http://cnki.csis.com.tw/
    中國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http://155.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2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 http://readopac.ncl.edu.tw/html/frame1.htm
    成功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料庫文淵閣四庫全書內聯網版http://skqs.lib.ncku.edu.tw/scripts/skinet.dll?OnLoginPage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http://140.122.127.253/dragon/
    南京師範大學項目組研製全唐五代詞、全宋詞、全金元詞檢索與賞析http://202.119.108.211/Ci_ku/ci_web/title2.htm
    康熙字典網上版 http://www.kangxizidian.com/index2.php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字形檢索 http://140.111.1.40/suo.htm
    搜文解字 http://words.sinica.edu.tw/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7-07-0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