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家榆
Lin, Chia-Yu
論文名稱: 水、商業與信仰的交織:臺南五條港的空間自明性
Interweaving of Water, Commerce, and Faith: Spatial Identity of Tainan’s Wutiaogang
指導教授: 黃恩宇
Huang, En-Yu
王逸璇
Wang, I-Hus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五條港水與商業及信仰關係歷史紋理延續市場設計活化再利用
外文關鍵詞: Wutiaogang,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Commerce and Faith, Continuation of Historical Textures, Market Design, Adaptive Reuse
相關次數: 點閱:57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南作為台灣的文化重鎮,其城市發展歷程與交通系統、水資源、商業活動及宗教信仰之間的互動密不可分。本研究以五條港區為切入點,探討其從水路貿易中心到現代城市的演變歷史,並聚焦於水仙宮市場及部分海安路的現況,進一步分析傳統空間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挑戰與機遇。
    早期的臺南因水路交通而繁榮,港口與河流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形成了以廟宇與市場為核心的城市空間結構。然而隨著河道淤積及陸路交通崛起,水路的重要性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鐵路與公路等現代化交通系統。日治時期縱貫鐵路的建設及近代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使臺南從傳統水路城市邁向現代化,逐步形成新的經濟與交通樞紐。然而,現代化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歷史空間與文化場域造成了壓力,導致部分傳統市場與廟宇功能被削弱。
    在城市化過程中,歷史文化流失與空間使用衝突成為臺南的重大挑戰。隨著商業化的擴展與公共空間的壓縮,原屬於居民共同生活的歷史場域逐漸被現代建設取代,公共性與社會凝聚力因此受到影響,如何平衡歷史文化保存與現代化需求,成為臺南城市規劃的核心課題。
    本研究透過歷史文獻分析與實地調研,探討水仙宮市場及周邊空間的現況與未來發展可能。針對海安路提出概念性設計策略,以回應消逝的水文紋理。透過影像紀錄,觀察攤商如何運用正式邊界(固有攤位)與非正式邊界(市場常見物件)結合,展現傳統市場不同於現代超市、商場的獨特性。進一步分析物件排列方式,找出市場行為的運作邏輯,並嘗試以系統化策略,在保留攤商模式與廟宇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整體改造,使傳統市場不僅維持交易功能,更能成為城市活動的聚集場域。
    本研究旨在提出一套結合歷史與未來的整體策略,將水、商業與信仰之間的關係作為核心,重新賦予傳統場域現代功能。具體而言,透過創新設計與多方協作,促進歷史場域的現代轉型,使其成為既服務當地居民又吸引外來遊客的重要資源。本研究期望為臺南的城市發展提供新視角,實現歷史與現代、傳統與創新的和諧共存,並在現代化進程中重新建立市民與歷史的連結。

    Tainan, as a cultural hub of Taiwan,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s influenced by transportation, water resources, commerce, and religious practic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the Wutiaogang district, focusing on Shuixian Temple Market and sections of Haian Road to explor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raditional spaces in urban modernization.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surveys, and case studie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the market.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merce and religious practice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Tainan’s urban identity. However, modernization has led to conflicts between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reatening traditional markets and religious spaces.
    This study proposes a strategic framework that integrates historical narratives with 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 By revitaliz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ater, commerce, and faith, the market can serve both local communities and visitors, fostering economic growth while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The research aims to offer insights into achieving a balanced coexistence betwee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Tainan’s urban development.

    摘要 1 誌謝 5 目錄 6 圖目錄 9 1 第一章、緒論 13 1.1 研究動機 13 1.1.1 臺南的城市發展與交通系統的歷史連結 13 1.1.2 城市發展的背面 14 1.2 屬於城市的自明性 15 1.3 研究方法 16 1.4 研究目的 18 2 第二章、五條港歷史回顧及現況 19 2.1 五條港的興衰 19 2.1.1 城西地區的出現 19 2.1.2 港區的繁盛與定位 21 2.1.3 港區的衰微、轉變與破壞 26 2.2 歷史紋理再破壞 31 2.2.1 海安路的拓寬與地下化 33 2.2.2 街道美術館的設置 34 2.3 水、商業與信仰的發展 36 2.3.1 定位上的轉變 36 2.3.2 臺南水仙宮與市場的關係 38 2.4 小結 44 3 第三章、設計範圍與案例參考 45 3.1 設計範圍與選擇原因 45 3.2 地下化空間之於城市:CU2030 46 3.2.1 CU2030 46 3.2.2 Stationsplein 47 3.3 地上空間之於城市:心中山線性公園 49 3.3.1 地上裝置的利用 49 3.3.2 高程利用 51 3.4 市場空間之於城市 53 3.4.1 高雄鹽埕第一公有市場 54 3.4.2 巴塞隆納的聖卡特琳娜市場改建 56 4 第四章、願景發想與設計策略 61 4.1 水的紋理再連結 62 4.2 商業空間的更新與轉型 66 4.3 信仰空間的延續與擴散 67 5 第五章、設計發展與成果 70 5.1 海安路改造-人流呼應舊有水文 72 5.1.1 觀看城市的角度 74 5.1.2 人本交通與地下空間結合 76 5.2 市場內的商業行為 79 5.2.1 物件擺放與觀察 81 5.2.2 系統化下的市場 83 5.2.3 系統化下的攤位 85 5.2.4 活動式攤位的變換 86 5.3 市場中非正式邊界的延伸 89 5.4 市場環境的改善 92 5.5 不再只是市場 95 6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96 6.1 研究結論與反思 96 6.2 設計發展與建議 96 6.2.1 水文空間的復原 96 6.2.2 以永續角度回應市場改造 97 6.2.3 五條港自明性的建立 97 6.3 後續研究課題 98 6.3.1 以五條港為始,探討其他城市相關空間的可能性 98 6.3.2 行為觀察的嚴謹度 98 參考文獻 99 附錄 101

    石志偉,2002,傳統街屋空間使用特性之研究:以台南市神農街為例,國立成功大學
    吳秉聲,1997,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以台灣(台南)府城五條港區為例(1624-1926),國立成功大學
    沈奎良,2003,台南市傳統零售市場發展評估研究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
    李祐安,2013,晚清臺南府城空間紋理保存現況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
    吳昱寬,2022,「城市即展場」城市策展概念下空間思考:以台南建成四百年城市博覽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
    林韋憲,2019,神話府城:由14做廟宇的水岸共構探尋台南城市空間組織的演變脈絡,東海大學
    洪辰瑜,2017,商業街區之建築空間型態研究:以臺南府城「五條港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
    徐麗琪,2007,府城(台南)五條港聚落空間的歷史變遷,國立臺南大學
    梁佳美,1997,從社會結構變遷與文化形式涵構探討臺南府城的都市空間特色,國立成功大學
    許朝傑,2008,傳統市場系統化之格律與變奏-以空間、環控、氛圍之操作為題,國立成功大學
    楊淑媚,2002,以消費者行為探討傳統零售市場發展定位與對策: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
    楊佳儒,2023,邊界浮沉:域之擾動與重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劉嘉惠,2013,傳統市場在歷史區域再生中的角色扮演:以台南市東菜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
    賴隆億,2014,近代都市計畫對台南歷史街區的衝擊:以水仙宮周邊市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
    林育慈,2022,都市再生計畫:恢復傳統市場與公共空間活力-巴塞隆納的聖卡特琳娜市場改建,營建知訊479期
    黃秋月建築師事務所,1999,台南市第三級古蹟水仙宮調查研究與修護計劃,頁41~47
    Kevin Lynch著,胡家璇譯,2014,《城市的意象》
    石萬壽,1985,《臺南府城防務的研究 : 臺南都市發展史論之一》
    高拱乾,1956,《臺灣府志》
    陳文達,1961,《臺灣縣志》
    陳梅卿,2011,《走在五條港 : 五條港的傳統產業與宗教信仰》
    CU2030,https://cu2030.nl/
    LaVie專訪|荷蘭建築團隊MVRDV用綠意重塑府城地景改造計畫,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1802066
    LaVie|高雄鹽埕第一公有零售市場改造新生!引入自然光與通風,翻轉潮濕陰暗印象,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2201505
    LaVie|串起台北的綠色廊道!「心中山線形公園」用山作為連接城中南北的文化束道,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2000219
    WIKIPEDIA | CU2030,https://nl.wikipedia.org/wiki/CU2030
    WIKIPEDIA|海安路地下街,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5%B7%E5%AE%89%E8%B7%AF%E5%9C%B0%E4%B8%8B%E8%A1%97
    國家文化記憶庫|海安路地下街工程,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15070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