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絹文 HUANG, JUAN-WEN |
|---|---|
| 論文名稱: |
杜甫儒者身分建構研究——從韋伯儒教視域切入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Du Fu's Identity as a Confucian--By Adopting Max Weber’s Confucianism vision field theory |
| 指導教授: |
陳家煌
Chen, Jia-Hu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56 |
| 中文關鍵詞: | 杜甫 、杜詩 、身分認同 、儒者身分 、卡里斯馬 |
| 外文關鍵詞: | Du Fu, Du Fu's poems, Identity, Identity as a Confucian, charisma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5 下載:1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闡明杜甫對儒者身分的認同,探討杜甫如何建構、實踐其儒者身分,並於過程中展現其特有的卡里斯馬,正是此一獨特的儒者卡里斯馬,吸引古今讀者的關注,並以此給予杜甫極高的肯定,使杜甫在中國古典詩壇中,佔有重要且無可取代的地位。所謂身分認同,即「我是誰」、「我如何成為誰」的答案,一旦主體認同了某一身分,即會依著此身分所指引的方向行事,因此,身分會為主體立定某一框架,使主體在該框架下思考、行動。本文的第一章,擷取馬克斯.韋伯(Max.Weber)對東方宗教的精闢之處,界定儒者身分所立下的框架,並將之與佛、道相比較,明確區分儒釋道三者,對於實踐身分、展現卡里斯馬之法的差異。在本章的討論中可知,道,是宇宙的秩序,匡道——使社會回歸秩序中運轉——是儒者救世的方法。儒者藉由入仕與否的抉擇、為官時的積極從政、無官時持續關懷世界三點,實踐並證實自己的身分。後文便就第一章的前提下,分別針對杜甫生存的環境、背景、入仕與否、從政及無官時作討論。第二章將仔細梳理杜甫的成長環境、家世背景、庇蔭資格,探討杜甫於天寶九載前未熱衷於求官之因。第三章討論儒者杜甫如何看待仕與不仕的問題、在道與勢的矛盾中如何抉擇竹自處。第四章專論杜甫為官時的制度意識與職責意識,從而討論一個有趣的問題:深諳制度,亦具強烈職責意識的杜甫,何以不以善宦為巧。第五章專論杜甫無官時,如何持續關懷世界、實踐身分。杜甫在無官時,會善用自己的文學創作能力、敏銳的觀察力,對社會失道之事提出批評建議,成為一名異議者。總的而言,杜甫在認同儒者身分之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與挫折,他的認同都沒有遇過危機,憑藉著高尚的人格及高超的詩歌創作才華,吸引古今中外的讀者。歷來,研究杜甫的學者何其多,但至今尚未有人以馬克斯韋伯(Max.Weber)的儒教視域及卡里斯馬的角度切入,探討杜甫行事、救世的原則。本文便試圖以全新的面向去理解、詮釋杜甫,爬梳出他特有的卡里斯馬,期能為學界開展出另一種研究杜甫的切入角度。
This essay aims to elaborate how Du Fu identifies himself as a Confucian, discuss how he forms and actualizes his identity as a Confucian, and, through the process above, show Du Fu's unique charisma—the exact same thing that draws the attention of readers at all times and gains Du Fu an extremely high recognition from them, which allows Du Fu to hold a significant and irreplaceable place in the Parnassu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Self-identity” is the answer to “who am I” and “how can I be the person I am”. Once identified with a certain identity, one will 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at. Therefore, identities establish certain frames of reference, and have individuals think and act within them.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essay refers to the incisive part of Max Weber’s study on oriental religions, defines the frame that Confucian has established, and compares the frame of Confucian with that of Buddhist and Taoist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their methods toward actualizing their identities and expressing their charisma.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is chapter, we can tell that “Tao” is the order of the universe, and “rectify Tao,” which means to restore the world to order, is Confucians’ way of saving the world. Confucians actualize and confirm their identities by making the decision of whether to become an official, being active as an official, and persistently caring even when not being given an official positio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will discuss Du Fu’s living environment, background, decision of whether to become an official, and doings when he is and is not an official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 then carefully sorts out Du Fu’s living environment, family background, and entitlement in the Patronage System, and explores the reason why Du Fu had no interest in becoming an official before the 9th year of Tianbao.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how Du Fu se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o become an official, and how he struggled to cope with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rinciple of “Tao” and his ascent to power.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Du Fu's awareness of the system and his duty, which then leads to an interesting question: “Why don't Du Fu, who is well aware of how the system works and has a great awareness of his duty, believe that mastering the way of being an official is a good thing?” The fifth chapter concentrates on how Du Fu persists in caring for the world and realizing his identity when he's not an official. When Du Fu is not given an official position, he becomes a dissenter, giving constructive criticisms and advice to events that are out of order by making good use of his composition talent and keen observation ability. Overall, after Du Fu identified himself as a Confucian, no matter what obstacles or setbacks he encountered, he has never faltered in his identity. Du Fu draws the attention of reader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places with his noble character and extraordinary composition talent. Throughout the years, 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Du Fu, but none of them have examined Du Fu's behavior and principle of saving the world using Max Weber's theory of Confucianism vision field and charisma. Therefore, this essay attempts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Du Fu, and sort out his unique charisma with a whole new perspective, hoping that it could create a fresh angle on the study of Du Fu for the academia.
徵引文獻
古代典籍
[東周]孟軻著,楊伯竣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東周]荀況著,[唐]楊倞注,[清]盧文弨、謝墉校:《荀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東周]韓非著,高華平等譯注:《韓非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周何標點:《毛詩正義》,收入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西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西漢]劉向編,繆文遠等譯注:《戰國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王制〉,《禮記正義》冊上,收入《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第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晉]杜預:《春秋釋例》,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釋文,[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
[晉]陳壽著,[宋]裴松之注:《新校三國志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晉]陶淵明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元稹:《元稹集》,臺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唐]吳兢:《貞觀政要》,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唐]李世民:《帝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唐]李林甫:《元和郡縣圖》,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李隆基著,李林甫奉敕注:《大唐六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唐]杜甫著,謝思煒校:《杜甫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唐]孟棨:《本事詩》,收入[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統編》第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唐]林寶:《元和姓纂》,收入《辭書集成》第28冊,北京:團結出版社,1993年。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收入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第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唐]唐處誨、裴庭裕著,田廷柱點校:《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韓愈著,閻琦校注:《昌黎先生文集注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五代]高彥休:《唐闕史》,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8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北宋]王得臣:《塵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北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北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北宋]王讜:《唐語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北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北宋]宋敏求編,洪丕謨等點校:《唐大詔令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北宋]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第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北宋]張九成:《孟子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北宋]黃徹:《蛩溪詩話》,收入[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統編》第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北宋]歐陽脩:《新書唐》,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北宋]歐陽脩著,李逸安點校:《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南宋]朱弁:《風月堂詩話》,收入蔡鎮楚編:《中國詩話珍本叢書》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南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收入[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統編》第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南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南宋]樓鑰:《攻媿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話》,收入[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統編》第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方回:《瀛奎律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明]王嗣奭:《杜臆》,臺北:中華書局,1986年。
[明]高棅:《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明]陸時雍編:《唐詩鏡》,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徐松:《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清]張謙宜:《絸齋詩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9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乾隆23年(1758)法輝祖刻家學堂遺書二種本。
[清]梁詩正等編:《唐宋詩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
[清]陸心源主編:《皕宋樓藏書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刻潛園總集本。
[清]湯球:《十六國春秋輯補》,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楊倫:《杜詩鏡詮》,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年。
[清]劉熙載著,袁津琥校注:《藝槪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清]盧元昌:《杜詩闡》,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4年。
[清]戴震:《乾隆汾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第27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影印清乾隆36年(1771)刻本。
今人著作
專書著作
方瑜:《杜甫夔州詩析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王勛成:《唐代詮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王鈞林:《中國儒學史.先秦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編著:《杜甫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
任繼愈主編:《儒教問題爭論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分有限公司,2012年。
朱東潤:《杜甫敘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吳在慶:《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
吳建民:《中國古代詩學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杜:《二十世紀的中國哲學》,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及風格;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李景明:《中國儒學史.秦漢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汪籛:《唐王朝的崛起與興盛》,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勛初主編:《唐人軼事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尚永亮:《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洪業著,曾祥波譯:《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胡啟凡:《杜甫生平及其詩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
胡適:《胡適文存》,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祝蓂:《獨立蒼茫自詠詩——詩聖杜甫》,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五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康震:《詩聖杜甫》,新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10年。
張忠綱:《杜甫大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灝:《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
梁啓超:《新大陸游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梁啟超:《梁任公學術講演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年。
章太炎:《國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7年。
莫礪鋒:《杜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許凌雲:《中國儒學史.隋唐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許總:《杜詩學發微》,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陳文華:《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陳文華主編:《杜甫與唐宋詩學》,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炲焮:《杜甫評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傅庚生、傅光:《杜甫論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傅偉勳:《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程云清:《杜甫年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年。
閔爾昌:《碑傳集補》,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馮至:《杜甫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57年。
馮至:《馮至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黃應貴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年。
楊慧傑:《杜詩品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萬曼:《唐集敘錄》,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6年。
廖宜方:《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廖美玉:《回車: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聞一多著,孫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中和:《杜詩研究》,臺北:益知書局,1976年。
劉寧:《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以元白之元和體的創作影響為中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蔡志超:《宋代杜甫年譜五種校注》,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鄭文:《杜甫檠詁》,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蕭滌非:《蕭滌非杜甫研究全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
蕭麗華:《杜甫——古今詩史第一人》,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謝一葦:《杜甫生活》,臺北:世界書局,1933年。
韓成武:《杜甫新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
簡恩定:《李杜詩中的生命情調》,臺北:臺灣書店,1996年。
簡錦松:《杜甫夔州詩現地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簡錦松:《親身實見——杜甫詩與現地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顧彭年:《杜甫詩裡的厭戰思想》,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中國社會的肌理與文化法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Calhoun,craig. (1994). Social Theory and Politics of Identity. Oxford: Wiley-Blackwell.
[日]古川末喜著,董璐譯:《杜甫農業詩研究:八世紀中國農事與生活之歌》,西安: 西北大學出版社,2018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李寅生譯:《讀杜札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李慶譯:《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日]後藤秋正:《東西南北之人.杜甫的詩與詩語》,東京:研文出版社,2011年。
[以色列]艾森希塔(S. N. Eisenstadt):〈知識分子——開創性、改造性及其衝擊〉,收入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加]查爾斯.泰勒(Taylor, C.)著,程煉譯:《現代性之隱憂》,北京:中央編緝出版社,2001年。
[加]查爾斯.泰勒(Taylor, C.)著,韓震譯:《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北京:中央編緝出版社,2001年。
[美]休斯頓.史密斯(Huston Smith)著,劉雲安譯:《人的宗教:人類偉大的智慧傳統》,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美]夸梅.安東尼.阿皮亞(Kwame Anthony Appiah)著,張容南譯:《認同倫理學》,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賈晉華譯:《盛唐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
[美]埃里克森(Erikson, Erik H)著,孫名之譯:《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
[美]漢娜.阿倫特(Arendt,H.)著:《人的境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英]喬.派特(Joe Painter)、艾力克斯.傑佛瑞(Alex Jeffrey)著,謝明珊、陳坤森譯:《空間與權力:政治地理學新風貌》,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英]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McPhail Hall)、保羅.杜蓋伊(Paul du Gay)等編著,龐璃譯:《文化身份問題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捷]瓦茨拉夫.哈維爾(Vaclav Havel)著,張勇進等譯:《無權力者的權力》,新北:左岸文化:傾向出版社,2003年。
[德]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王蓉芬譯:《儒教與道教》,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德]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閻克文譯:《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社會學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期刊論文
陳振崑:〈由理論與實踐的對比,論「儒學」與「儒教」〉,《謁諦》第8期,2005年4月,頁185-186。
錢穆:〈駁胡適之《說儒》〉,《東方文化》第1卷第1期,1954年1月。
饒宗頤:〈釋儒——從文字訓詁學上論儒的意義〉,《東方文化》第1卷第1期,1954年1月,頁111-122。
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見的儒〉,《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5年第4期1975年8月,頁70。
毛漢光:〈唐代蔭任之研究〉,《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第3分,1984年9月,頁459-542。
王兆鵬、戴峰:〈20 世紀海內外杜甫研究成果量的時段變化〉,《江海學刊》2015年第3期,2015年5月,頁186-193。
王詮:〈唐代薦舉之制與文人干謁之風〉,《齊魯學刊》2010年第1期,2010年9月,頁123-128。
王輝斌:〈杜甫之父杜閑考略——兼及其子女六人的生年問題〉,《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1997车4月,頁42-47。
王輝斌:〈杜甫母系問題辨說〉,《杜甫研究學刊》總第40期,1994年6月,頁42-44。
王穎:〈淺論杜詩之「拙」〉,《長江叢刊》2017年第7期,2017年3月,頁61。
伍伯常:〈情貴神州與所業唯官——論唐代家族的遷徒與仕宦〉,《東吳歷史學報》第20期,1998年12月,頁1-74。
何騏竹:〈杜甫病後的意義治療與自我實踐〉,《成大中文學報》總第44期,2014年3月,頁43-80。
周裕鍇:〈杜甫詩中的儒家情懷及其思想淵源〉,《杜甫研究學刊》2017年第2期,2017年6月,頁9-14。
林繼中:〈杜詩的張力——忠君愛民思想在杜詩中的表現形式〉,《文學遺產》2009年第3期,2009年5月,頁23-28。
林繼中:〈杜詩學——民族的文化詩學〉,《杜甫研究學刊》1995年第4期,1995年12月,頁80-82。
祁和暉:〈杜甫人本境界論(下):杜甫聖於關懷人與生命〉,《杜甫研究學刊》2002年第3期,2002年9月,頁4-17。
祁和暉:〈杜詩的人本境界(上):一場歷時八十年而尚未完結的爭論〉,《杜甫研究學刊》2000年第3期,2000年9月,頁15-27。
胡可先:〈杜甫叔父杜并墓志銘箋證〉,《杜甫研究學刊》總第65期,2001年6月,頁35-44、頁53。
胡可先:〈杜詩學論綱〉,《杜甫研究學刊》總第46期,1995年12月,頁1-16。
胡可先:〈新出土〈鄭虔墓誌〉考論——兼及鄭虔與杜甫的關係〉,《杜甫研究學刊》總第95期,2008年3月,頁47-55。
孫微:〈杜甫外祖母「芳氏」「崔氏」考辨——張說《贈陳州刺史義陽王碑》中的一則校勘問題〉,《杜甫研究學刊》總第128期,2016年6月,頁61-66。
張忠綱:〈杜甫獻〈三大禮賦〉時間考辨〉,《文史哲》總第292期,2006年2月,頁66-69。
陳家煌:〈論白居易詩的晚期風格〉,《國文學報》總第54期,2013年12月,頁113-147。
陳弱水:〈思想史中的杜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第1分,1998年3月,頁1-43。
陳登武:〈再論白居易「百道判」——以法律推理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5期,2011年6月,頁41-72。
黃正建:〈唐代的齋郎與挽郎〉,《史學月刊》1989年第1期,1989年1月,頁 30-33。
黃煥榮:〈組織中之潛在權力和權力運用——結構面與行為面之探討〉,《法政學報》總第3期,1995年1月,頁47-64。
葛曉音:〈杜甫的孤獨感及其藝術提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2007年1月,頁94-98。
廖美玉:〈杜甫家族記憶中的兩性典範與生存感知——兼論父黨、母黨與妻黨的大家族觀〉,《成大中文學報》總第44期,2014年3月,頁1-42。
趙化:〈變異的「詩聖」與「詩史」:英語世界的杜甫研究〉,《中國比較文學》總第108期,2017年7月,頁89-100。
劉麗琴:〈再論唐代的齋郎與挽郎〉,《江漢論壇》2005年第9期,2005年9月,頁91-93。
歐麗娟:〈杜甫詩中的親子關係與教育觀——兼論詩史之開拓與創新〉,《臺大文史哲學報》總第58期,2003年5月,頁25-70。
潘殊閑、張志烈:〈杜甫研究百年回顧與展望〉,《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19年1月,頁42-55。
鄧小軍:〈杜甫〈北征〉補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2007年5月,頁26-37。
黎活仁:〈白居易與彌陀淨土〉,《興大中文學報》總第23期,2008年11月,頁449-478。
蕭麗華:〈出山與入山:李白廬山詩的精神底蘊〉,《臺大中文學報》總第33期,2010年12月,頁185-224。
韓成武、韓夢澤:〈杜甫獻賦出身而未能立即得官之原因考〉,《杜甫研究學刊》總第97期,2008年9月,頁8-11。
Michel foucault . (1982). The Subject and Power. Critical Inquiry, 1982, Vol. 8(No. 4), 777-795.
[日]松原朗、張渭濤:〈近代以來日本的杜甫研究——兼及《杜甫全詩譯注》〉,《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6期,2016年11月,頁42-49。
學位論文
王馳萱:《陸游墓誌銘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徐國能:《歷代杜詩學詩法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郝巧峰:《中古經史視野下的京兆杜氏家族文化研究》,濟寧: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陳家煌:《白居易詩人自覺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蔡琦:《唐代文官「釋褐」考——以兩《唐書》人物列傳為中心》,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網路資料
龔雋:〈從現代性看「人間佛教」──以問題為中心的論綱〉,檢自https://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102547.htm(2022.07.01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