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竣凱
Yeh, Jiun-Kai
論文名稱: 臺中市園道系統類型分析及其對都市意象的影響
A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Taichung City's Parkway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Urban Imageability
指導教授: 宋立文
Sung, Li-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臺中市環狀園道系統都市意象空間生產主題式園道生活式園道
外文關鍵詞: Taichung City, Circular Parkway System, Urban Imageability, Spatial Production, Themed Parkway, Lifestyle Parkway
相關次數: 點閱:2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園道系統的獨特性及其對都市意象的影響,臺中市環狀園道系統規劃於1956年的戰後都市計畫,有別於臺灣其他城市多在日治時期所規畫,並以交通為主導的公園道路,其呈現「綠地為主、交通為輔」的空間配置,構成一個環繞舊市區的完整綠帶系統,並在2012年草悟道計畫下,園道成為臺中市具有特定意象的都市空間。
    本研究首先透過歷史研究法與案例分析,梳理全球及臺灣公園及園道空間的發展脈絡,並著重日治時期與戰後時期規劃上的差異對於臺中市環狀園道系統產生的影響性。研究發現臺中市環狀園道系統的獨特性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多數園道規劃時間在戰後而非日治時期、空間形式偏重人行綠地而非車行交通,以及臺中的水文系統為園道提供了基礎條件。這些原因使臺中市發展出明顯有別於其他縣市的園道系統,進而影響後續都市空間的建立。
    過往對於臺中市環狀園道系統的相關研究,多著重在整體園道的現況調查彙整或代表性園道-草悟道的影像力。對此,本研究首次提出「主題式園道」與「生活式園道」的分類框架,並結合凱文·林區(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理論與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空間生產理論進行分析,以釐清臺中市環狀園道系統內部的差異性。研究發現,主題式園道(如草悟道)透過明確的規劃意圖與持續的活動策劃,建立起對外展示的城市意象;生活式園道則藉由居民的日常實踐,形成對內的集體認同。這種雙向的空間生產模式共同組成了臺中市獨特的都市空間特質。
    藉由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進一步指出環狀園道系統對於臺中後續都市發展的影響,主題式園道中「文化設施結合綠帶空間」的規劃邏輯延續到七期重劃區與水湳中央公園等重要都市案例中。並且,本研究的成果不僅有助於理解臺中市都市空間發展邏輯,更為當代其他縣市面臨的空間轉型議題,如鐵路地下化後的園道空間轉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uniqueness of Taichung City’s parkway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urban imageability. The Circular Parkway System in Taichung was planned in 1956 as part of post-war urban development. Unlike the parkways in other Taiwanese cities, most of which were planned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prioritized traffic functions, Taichung’s parkway system adopts a “green space-oriented, traffic-supplementary” spatial configuration, forming a continuous greenbelt surrounding the old city center.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lligraphy Greenway project in 2012, these parkways have become urban spaces with distinctive imagery for Taichung.
    Previous research on Taichung’s Circular Parkway System has predominantly focused on general surveys of the parkways or on representative segments such as the Calligraphy Greenway and their effect on urban imageability. In response, this study proposes for the first time a dual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of “themed parkways” and “lifestyle parkways,” further integrating Kevin Lynch’s urban imageability theory and Henri Lefebvre’s theory of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o clarify internal differences within the system.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med parkways (such as the Calligraphy Greenway) establish outward-facing urban imagery through explicit planning intentions and sustained event programming, while lifestyle parkways cultivate a sense of internal collective identity through residents’ everyday practices. This bidirectional spatial production model together constitutes the unique urba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aichung.
    Building on these findings, the study further identifies how the Circular Parkway System has influenced subsequent urban development in Taichung. The planning logic of “cultural facilities integrated with greenbelt spaces” first found in themed parkways has been extended to other significant urban cases, such as the 7th Redevelopment Zone and Shuinan Central Park.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not only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the logic of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in Taichung, but also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ssues faced by other Taiwanese cities, such as the reuse and transformation of parkway spaces following railway undergrounding projects

    摘要i SUMMARYii 謝誌v 目錄vi 表目錄vii 圖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1 1.2 研究範圍與時間3 1.3 相關研究與理論10 1.4 研究方法與架構15 第二章 公園及園道空間的發展與影響18 2.1 歐美日近代公園發展18 2.2 歐美日近代園道發展26 2.3 公園及園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34 第三章 臺中市公園及綠園道空間歷史發展35 3.1 臺中市都市發展過程35 3.2 臺中市公園及園道空間的發展39 3.3 臺灣各縣市園道空間45 3.4 小節54 第四章 臺中市公園及綠園道空間對於城市意象影響56 4.1 主題式園道58 4.2 生活式園道67 4.3 空間生產理論之分析73 4.4 城市意象理論之分析77 4.5 環狀園道系統對臺中市都市空間發展的影響82 第五章 結論87 5.1 研究發現與統整87 5.2 後續研究建議90 參考資料94

    一、專書
    臺灣省市政建設考察小組(編)。(1955)。台灣省市政建設考察小組報告書。內政部。
    臺中市政府。(1956)。臺中市都市計畫說明書。臺中市政府建設局。
    田中正大。(1975)。日本の公園。鹿島出版會。
    林區(Lynch, K.)。(1975)。都市意像(宋伯欽譯)。臺隆。
    黃世孟(編譯)。(1987)。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
    吳光庭等著。(1993)。台北大街風情。創興。
    艾倫·史考特、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增訂再版)。明文。
    內政部。(1996)。全國公園綠地研討會會議實錄。
    葉晉玉。(1999)。老大墩‧新故鄉。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2001)。修訂台中市綜合發展計畫。臺中市政府。
    侯錦雄。(2003)。臺中市公園綠地(綠園道)發展計畫。臺中市政府。
    郭瓊瑩。(2003)。水與綠網絡規劃:理論與實務。詹氏。
    小野良平。(2003)。公園の誕生。吉川弘文館。
    申龍徹。(2004)。都市公園政策形成史:協働型社會における綠とオープンスペースの原點(初版)。法政大學出版局。
    高雄市政府。(2007)。變更高雄市都市計畫主要計畫(配合交通部「臺鐵捷運化—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案(第一階段:園道用地)計畫書。
    交通部觀光局。(2013)。中華民國101年觀光業務年報。交通部觀光署企劃組。
    白幡洋三郎。(2014)。近代都市公園史:歐化的源流(李偉、南誠譯)。新星出版社。
    Boyer, M. C. (1983)。Dreaming the rational city: The myth of American city planning。MIT Pres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2017)。Urban green spaces: A brief for action。
    二、雜誌期刊
    橫山光。(1948)。公園道路本質論。造園雑誌,12,8-13。
    劉欓河。(1984)。省立美術館的遠景。師友月刊,205,23-25。
    國立自然科学博物館第一期工程。(1986)。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12(1),77-81。
    郭基一、詹耀文。(1988)。臺灣省立美術館之規畫設計。臺灣美術,1。
    石川幹子。(1991)。ニューヨークにおけるセントラル・パークの成立とその歴史的展開に関する研究。土木史研究,11,37-48。
    丁榮生、王增榮。(1993)。從博物館建築到大眾的建築--訪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漢寶德先生。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19(10),142-147。
    田中重。(1998)。近代都市計画における公園道路の成立に関する研究:大正から戦前までの東京都市計画案を事例に。都市計画論文集,33,301-306。
    王俊雄。(2004)。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初期的《首都計劃》。
    王志弘。(2009)。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55,1-24。https://doi.org/10.6161/jgs.2009.55.01
    陳靜寬。(2010)。日治時期公園的設施與都市發展:以臺中公園為例。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32-61。
    蔡佩蓉。(2013)。現代化、日本化與殖民化-日治時期壽山公園的地景形塑與文化意涵。高雄文獻,3(4),50-83。
    蔣雅君。(2016)。從國家文化保存盒到前衛館中館的時、空雙重解構:國立台灣美館之空間文化形式探討。
    吳文彥。(2018)。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高雄文獻,8,32-73。
    秋本福雄。(2020)。「1924年アムステルダム国際都市計画会議」再考:東京緑地計画の環状緑地帯(1938年)のプロトタイプは決議3か? 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85(773),1427-1436。
    赵晶。(2020)。瘟疫、城市公共卫生与风景园林—论英国历史上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城市公共卫生和风景园林的影响。风景园林,27(4),101-105。
    赵晶、傅凡、陈然。(2021)。"公共性"视角下西方城市公共园林的雏形及发展研究。风景园林,28,121-125。
    趙欣怡。(2023)。公共文化建設歷史性與變動性:以省美館到國美館建築空間發展為例。興大人文學報,81-134。
    Myers, M. (1975)。Decision making in allocating metropolitan open space: State of the art。Transactions of the Kansas Academy of Science,78(3/4),149-153。
    Lawrence, H. W. (1988)。Origins of the tree-lined boulevard。Geographical Review,78(4),355-374。
    三、論文
    蔡厚男。(1991)。台灣都市公園的建制歷程,(1895-1987)。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賴志彰。(1997)。投機城市的興起:戰後臺中市都市空間轉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研究所。
    黃旺景。(1999)。台中市新政中心專用區實施都市設計過程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張嘉玲。(2004)。台中市都市空間體系的建構與擴展。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局建德。(2006)。日治時期臺中市區公園綠地計劃發展與影響。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所。
    簡培如。(2006)。二戰後台中市都市空間發展模式的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林怡秀。(2008)。都市綠園道發展之探討-以台中市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所。
    林修合。(2010)。市中心區文化導向的都市再生-以臺中市博物館-綠園道專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林奕萱。(2012)。都市公園道空間轉化之研究_以臺灣五個城市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所。
    周欣宜。(2013)。臺南市近代化改造過程中的歐斯曼化現象。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楊佩勳。(2013)。都市郊區的發展與交通節點的形成-以台中市第七期重劃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
    林怡婷。(2015)。都市綠園道空間形式與使用對空間意象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草悟道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學系。
    林芬郁。(2017)。臺北都市公園發展的空間、環境解析與文化地景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謝孟瑾。(2017)。自媒體時代下台灣年輕讀者眼中之城市意象-以Instagram照片中的上海為例。國立政治大學。
    張敏慎。(2018)。盧毓駿教授建築設計哲理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徐聖凱。(2019)。日治時期臺灣的公共休閒與休閒近代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劉瑋靜。(2019)。日治時期臺南市綠地空間規劃與臺南公園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陳滋妤。(2024)。日治時期公園道路規劃設計及後續發展之考察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8-09-30公開
    校外:2028-09-30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