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韻媞
Wang, Yun-Ti
論文名稱: 十二年國教下選擇不同班群高中生的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之探究—以台中市市立忠明高中為例
A Study of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Decision of Students in Different Class Group under Twelve-Year Basic Education - A Case of Taichung Municipal Chungming Se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饒夢霞
Rau, Meng-Sh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十二年國教班群生涯自我效能生涯定向
外文關鍵詞: Twelve-Year Basic education, Class group, Career self-efficacy, Career decision
相關次數: 點閱:15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二年國教於2019年開始實施,盡力落實「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願景。因應108課綱之改革,分組學習之「班群」取代過去的「類組」,希望高中生能經由高一之多元探索,分析、統整各方資訊,高二擇其所愛、逐步定向,進入適當的班群、最後高三專精學習,為未來方向做鋪路。
    本研究目的為一、了解十二年國教下,高三生生涯自我效能及生涯定向之現況。二、了解十二年國教下,不同班群、變項高三生對生涯自我效能及生涯定向之差異。三、了解十二年國教下,高三生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間之相關性。與四、了解高三生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間之預測力。
    本研究以台中市市立忠明高中高三普通班學生作為樣本,研究工具將編修黃惠香(2008)「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及吳巧玲(2015)「生涯因素量表」進行施測。運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迴歸等方法,瞭解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的現況、不同背景變項間對「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之差異與兩變項間之相關與預測力。
     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 高三學生知覺生涯自我效能為中上程度
    (二) 高三學生知覺生涯定向之生涯確定為中上程度;生涯不確定源為中下程度
    (三) 不同生理性別、不同班群選擇之高三學生在知覺生涯自我效能上達顯著差異
    (四) 不同班群選擇意見參考來源之高三學生在知覺生涯定向上達顯著差異
    (五) 忠明高中之高三學生知覺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間有相關,且具有預測力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igh-school students’ current situations and differences of choosing different class groups of Twelve-Year basic education on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decision. This research adopts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he Career Self-Efficacy Scale and Career Factors Inventory analyze current condi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decision of students. The study population are students of the third year of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municipal Chungming senior high school.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third year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career self-efficacy as a medium-to-high level.
    (2) The third year of high-school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 of career certainty as a medium-to-high level and career decision of career uncertain factor as a medium to low level.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areer self-efficacy on different biological genders and different class groups of subjects.
    (4)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areer decision on opinion reference source of different class group of subjects.
    (5) The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decision of subjects are predictable.

    摘要 I Extended Abstract III 致謝 VII 目錄 IX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十二年國教中的「班群」 7 第二節 高中生生涯發展的意義與相關理論 14 第三節 生涯自我效能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21 第四節 生涯定向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31 第五節 班群、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之探討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變項 4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7 第三節 研究步驟 48 第四節 研究運用方法、場域與對象 50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4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5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學生樣本現況分析 61 第二節 學生生涯自我效能與不同變項之差異分析 63 第三節 學生生涯定向與不同變項之差異分析 73 第四節 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之相關分析 83 第五節 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之預測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4 第一節 結論 94 第二節 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2 中文 102 英文 106 附錄 108 附錄一 108 附錄二 109 附錄三 110 附錄四 118 附錄五 124

    中文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取自https://12basic.edu.tw/
    于曉平(2007)。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關聯及角
    色楷模課程實驗之影響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21)。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取自
    https://collego.edu.tw/Login/Index
    大學問(2021)。【108課綱】高中分組×四大班群怎麼選?。取自
    https://www.unews.com.tw/
    方寓田(2021)。十二年國教「生涯規劃」課程對高一學生生W2涯自我效能及生涯決定影響之探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內湖高中教師(2020)。課程諮詢師。新北市教育電子報,302。取自
    https://epaper.ntpc.edu.tw/index/EpaSubShow.aspx?CDE=EPS202008260030534M7&e=EPA20191224140139OTA
    田秀蘭(2003)。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2),247-266。doi:10.6251/BEP.20021014
    李文富(2108)。十二年國教普高課綱設計及大學考招方案連動簡報。取自file:///C:/Users/user/Desktop/2602_file_1.pdf
    李坤崇(2010)。高中課程99課綱與95暫綱之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92,1-23。
    李詠秋(2001)。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吳劍雄(1997)。專科生職業認知、生涯自我效能和生涯決定程度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
    吳巧玲(2015)。高中生職業興趣及性向測驗結果對選組決定及生涯定向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石濤文化。
    邱卉綺(2005)。高中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邱雅琴(2021)。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生涯自我效能、專業承諾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市:五南。
    林亮圻(2017)。大學生知覺父母期待、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關係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林清文(1994)。大學生生涯確定狀態及其因徑模式驗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林清文(2000)。大學生生涯發展與規劃手冊。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錦坤(2001)。青少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林蔚芳、賴協志、林秀勤(2012)。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模式之文獻回顧。輔導季刊,48(3),50-63。doi:10.29742/GQ.201209.0006
    金樹人(2011)。生涯輔導與諮商。台北市:台灣東華。
    柯玫仰(2017)。高中學生親子溝通、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關聯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紀憲燕(1994)。大學生生涯決定類型與生涯決定信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秦羽力(2020)。【生涯鐘聲】高中108新課綱實施後的生涯輔導-普通高中選群輔導初探。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電子報,41。取自http://www.tcdca.org/?p=4755
    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作業要點(2019年7月15日)。取自
    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916
    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諮詢教師設置要點(2018年4月10號)。取自
    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747
    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2021年6月11日)。取自
    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729
    陳子羚(2009)。技優甄審制度進入高職類科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發展歷程之質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金定(1987)。生計決策訓練課程對高一男生生計決策行為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陳婉琪(2013)。高中生選組行為的原因與結果:性別、信念、教師角色與能力發展。台灣社會學,25,89-123。doi:10.6676/TS.2013.25.89
    陳惠怡(2006)。台北市高中生依附關係及自我概念影響生涯定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陳慈怡(2019)。基北區技術型高中技能技藝優良甄審入學 學生學習適應及生涯定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陳盈螢(2021)。班群是什麼、怎麼選?明星高中主任:決定學測數A數B。親子天下。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9379
    郭明惠(2013)。高中生的幸福感、生涯自我效能和父母教養態度的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郭蓓蓉(2008)。臺北市高中生生涯自我概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郭欣瑜(2020)。高中生生涯自我效能、父母生涯支持與生涯決定之關聯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
    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88/%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95%99%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7%B8%BD%E7%B6%B1.pd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0)。做自已的太陽—生涯導航Q&A。取自https://career.cloud.ncnu.edu.tw/resource.aspx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9)。高級中等學校課程實務工作手冊。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gapp.ylsh.ilc.edu.tw/manual/%E9%A6%96%E9%A0%81?authuser=0
    張華甄(2011)。高中職學生自我分化、家人關係與生涯定向之相關研究─以原台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彭滋萍、張高賓(2010)。高中職生家庭環境、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9),33-60 doi:10.6472/JFEC.201012.0033
    黃炤容(2001)。生涯探索團體方案對高職二年級女學生生涯發展及生涯自我效能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黃炳煌、歐用生、張煌熙、林貴美、林永豐、高薰芳、余霖、葉麗君(2005)。我國普通高中課程綱要發展之基礎研究:普通高中課程分化之研究(教育部中教司委託專案 -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
    黃瑛琪(1997)。生涯探索團體對高一生涯不確定型學生生涯定向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預期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
    黃瑛琪、連廷嘉、鄭承昌(2006)。生涯輔導課程方案對高三学生生涯自我效能及生涯定向之效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4,36-63。doi:10.6308/JCG.14.02
    傅郁涵(2017)。高中生家庭氣氛、學校生活適應與 其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黃惠香(2008)。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編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黃馨誼(2020)。高雄市高中生興趣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準備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
    楊依雯(2010)。高中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學校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楊雅陵(2013)。高雄市高職生知覺父母支持、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狀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
    楊錦登(2007)。生涯自我效能之探討。諮商與輔導,264,44-48。
    楊智馨、林世華(1998)。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0(2),1-16。doi:10.6251/BEP.19980827
    楊朝祥(1989)。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楊淑珍(2000)。生涯因素量表之編製(E87058)【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doi:10.6141/TW-SRDA-E87058-1
    管美蓉(2005)。大學入學考試制度與教育控制:台灣地區的歷史考察(1949-2001)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
    管貴貞、洪瑞斌、涂喜敏、徐茂弘(2019)。【生涯專論】台灣青年生涯定向及其阻礙之探索—焦點團體之質性研究。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電子報,39。取自http://www.tcdca.org/?p=4962
    鄧志平(1996)。高中生選擇大學主修科系決策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
    蔣宜玫(2009)。高中生家庭支持、親子依附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研究-以嘉南地區普通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劉怡伶(2012)。高中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人格特質與生涯定向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劉惠媛(2010)。我國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劉玉玲(2007)。生涯發展與心理輔導。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簡君倫(2010)。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親子天下(2020)。108課綱:學習&升學全攻略。親子天下專特刊,33。
    戰寶華、侯欣彤(2017)。從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探究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之運用模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201-208。
    謝如惠(2015)。現實治療取向生涯團體之實施對高中生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謝宏惠(1990)。大專生性別角色、場地獨立性、決策型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不確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謝博航(2019)。師資生依附關係、生涯決定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博士班。
    薛凱方(2010)。生涯自主動機歷程與生涯定向、學習投入之模式驗證-以自我決定理論之觀點(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關永馨(2012)。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阻隔因素之探討-以國立中興大學為例。教育科學期刊,11(2),93-117 doi:10.6388/JES.201212.0093
    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1)。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羅苡萍(2018)。工作價值觀對生涯定向之影響:生涯自我效能的中介角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羅竟祐(2017)。強求的自然組會幸福嗎?高中選組前一定要思考的事!IOH開放各人經驗平台。取自https://reurl.cc/RbWkyn
    蘇鈺婷(200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饒達欽(1983)。美國事業教育之探源及其對我國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之啟示。師大學報,28,19-49。

    西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etz, N. E. (2004). Self-Efficacy: Contribu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Career Counseling: A Personal Perspectiv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2(4), 340-353. https://doi.org/10.1002/j.2161-0045.2004.tb00950.x
    Betz, N. E., & Hackett, G. (2006). Career Self-Efficacy Theory: Back to the Future.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4(1), 3–11.
    Callanan, G. A. & Greenhaus, J. H. (1990). The career indecision of managers and professionals : Development scale and test of a model. Joumal of Vocatinal Behavior, 37, 79-103.
    Chatterjee S.(2013). A conceptual framework examining the Antecedents of career decisiveness using motivation systems theory.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4(4), 196-209.
    Crites, J. O (1969), Career psychology. McGraw-Hill.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W. W. Norton and Company.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W. W. Norton and Company.
    Fuqua, D. R., & Hartman, B. W. (1983).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decision.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2, 27-29.
    Ginzberg, E., Ginsburg, S. W., Axelrad, S. & Herma, J. L. (1951).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ll, T. D.(1976). Career in organization. Goodyear Publishing Co.
    Hackett, G., & Betz, N. E. (1981). 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8, 326-339.
    Jepsen, D. A. & Dilley, J. S. (1974). Vocational decision-making models: a review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4(3), 331-349.
    Jones, L. K., & Chenery, M. F. (1980). Multiple subtypes among vocationally undecided college students: A model and assessment instru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7(5), 469–477.
    Kelly, K. R., Lee, W. C. (2002). Mapping the domain of career decision problem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1, 302-326.
    Lent, R. W., & Hackett, G.(1987). Career self efficacy: Empirical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0, 347-387.
    Lent, R. W., Brown, S. D., & Hackett, G. (1994). Toward a unified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5, 79-122.
    Lent, R. W., Brown, S. D., & Hackett, G. (2000). Contextual supports and barriers to career choice: A social cogni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7(1), 36-49.
    O'Brien, K. M. (2003). Measuring career self-efficacy: Promoting confidence and happiness at work. In S. J. Lopez & C. R. Snyder (Ed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 handbook of models and measures 109-126.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s://doi.org/10.1037/10612-007
    Osipow, S. H., Carney, C. G., Winer, J. L., Yanico, B. J., & Koschier, M. (1976). The Career Decision Scale (3rd rev).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Osipow, S. H., Carney, C. G., & Barak, A. (1976). A scale of educational-vocational
    undecidedness: A typological approach.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9(2), 233-243.
    Parsons,F.(1909).Choosing a Va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Marcia, 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 (Eds.),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159-187. John Wiley.
    McDaniels, C.,Gysbers, N. C.(1978).Counseling For Career Development. Jossey-Bass.
    Shartle, M.A.(1952). Up the Career Path.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3(2), 78-90.
    Super,D.E.(1957).The pschology of careers. New York, NY: Harper. Smart and Peterson.
    Super,D.E.(1976).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 on career education. 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 U.S. office of education.
    Super,D.E.(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Brown, D. &Brooks, L.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197-261. Jossey-Bass.
    Taylor, K.M. and Betz, N. E.(1983).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decis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2(1), 63-81.
    Zunker, V. (1994). Career counseling: Applied concepts of life planning (4th ed.). Pacific Grove, Brooks-Cole.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7-03-21公開
    校外:2027-03-21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