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秀璿
Lin, Siou-Syuan
論文名稱: 青少年生活緊張因素對網路成癮的影響
The Impact of Strain Factors on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
指導教授: 董旭英
Tung, Yuk-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8
中文關鍵詞: 生活緊張因素網路成癮
外文關鍵詞: strain factors,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5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一)探討生活緊張因素中,日常生活困擾、負面生活事件及與他人負面關係與青少年網路成癮的關係。(二)探討日常生活困擾、負面生活事件及與他人負面關係三者中,何者對國中生網路成癮的影響最高。(三)納入控制變項後,生活緊張因素對國中生網路成癮之影響。本研究研究對象為台南市之國民中學學生為,採用分層叢集立意抽樣,抽取六所學校共457名學生,將所得資料以敘述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因素分析與巢式迴歸分析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一)生活緊張因素中的「日常生活困擾」與國中生網路成癮的兩個層面-「網路成癮核心症狀」和「網路成癮相關問題」皆呈正向相關;而「負面生活事件」、「與他人負面關係」則與網路成癮兩個層面無關聯性。(二)生活緊張因素中,日常生活困擾對國中生網路成癮的影響高於負面生活事件及與他人負面關係。(三)納入控制變項年級、性別後,生活緊張因素中的「日常生活困擾」與國中生網路成癮的兩個層面-「網路成癮核心症狀」和「網路成癮相關問題」關聯性仍未受影響,至於性別則和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具有正向相關。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供學校課程、輔導工作與未來研究作為參考。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in factors (including life's daily hassles、negative life events、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and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 (2) Among life's daily hassles、negative life events、neg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which one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3) The impact of strain factors on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 when control variable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data was collected by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from students in six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nan. The effective sample in the study consisted of 457 students. Method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and nested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llected data.

    Finally, some explanations for these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were provid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also propose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that could be a reference to school curriculum, guidance and future researches.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vi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網路成癮5 第二節 青少年生活緊張因素10 第三章 研究方法16 第一節 研究架構16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18 第三節 研究對象22 第四節 研究工具2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6 第一節 各變項之描述統計分析36 第二節 變項間的相關情形40 第三節 影響國中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探討42 第四節 綜合討論5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55 第一節 研究結論55 第二節 研究建議58 參考文獻 61 附錄一64

    中文部分
    王智弘。(2004)。運用網路諮商以因應青少年網路問題行為。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用相關問題與防治對策研討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王智弘。(2008)。網路成癮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輔導季刊,44(1),1-12。
    吳姝蒨。(1999)。電腦中介傳播通道的虛擬人際關係-探訪電子佈告欄中情感關係的組成與發展。論文發表於第三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台北,12。
    李美枝。(2001)。知文知心不知面-談網路人際關係。e世代心理學,189-196。
    周玉慧、吳齊殷。(2001)。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相對重要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439-476。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學刊,2(12),54-01。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科技部。(2014)。「無網不利」:超過半數青少年透過網路找資訊、獲得娛樂並學習新事物!。TCS電子報。Retrievedfromhttp://www。crctaiwan。nctu。edu。tw/ResultsShow_detail。asp?RS_ID=29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灣東華,132。
    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93-117。
    許甄育。(2006)。緊張因素,負面情緒,制握信念與與男女性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1-117。
    許韶玲、施香如。(2013)。網路成癮是一種心理疾病嗎?從實證與論述文獻的脈絡檢視。教育心理學報,44(4),773-792。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彭怡芳。(2002)。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1-101。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究(11),45-68。
    黃德祥。(201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董旭英。(2003)。一般化緊張理論的實證性檢驗。犯罪學期刊,6(1),103-128。
    鄭照順。(1997)。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龍卿、黃德祥。(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6,7),29-62。
    譚子文,張楓明。(2012)。緊張因素,接觸偏差同儕及低自我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26(1),27-50。

    英文部分
    Agnew, R. (1985). A revised strain theory of delinquency. Social forces, 64(1), 151-167.
    Agnew, R. (1989). A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revised strain theory.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 5(4), 373-387.
    Agnew, R. (1992). Foundation for a general strain theory of crime and delinquency. Criminology, 30(1), 47-88.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November, 24, 2004.
    Griffiths, M. (2000). Internet addiction-time to be taken seriously? Addiction research, 8(5), 413-418.
    Margolese, S. K., Markiewicz, D., & Doyle, A. B. (2005). Attachment to parents, best friend, and romantic partner: Predicting different pathways to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4(6), 637.
    Powdthavee, N., & Vignoles, A. (2008). Mental health of parents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children: A within-family analysis of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well-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8(3), 397-422.
    Shapira, N. A., Lessig, M. C., Goldsmith, T. D., Szabo, S. T., Lazoritz, M., Gold, M. S., & Stein, D. J. (2003).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Depression and anxiety, 17(4), 207-216.
    Young, K. S.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3), 237-244.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3-01-0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