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謝政曄 HSIEH, CHENG-YEH |
|---|---|
| 論文名稱: |
共同被告陳述與對質詰問權之保護 |
| 指導教授: |
林東茂
Lin, Dong-Mo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5 |
| 中文關鍵詞: | 共同被告 、詰問權 |
| 相關次數: | 點閱:51 下載: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OO三年一月十四日,經過三年多的努力,立法院完成三讀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延續上次修法精神,朝「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方向邁進,證據法則更嚴謹化:1.最重要的是無罪推定原則正式列入法條,被告在被判刑前一律受無罪推定,不因拒絕陳述或保持緘默,而推斷其罪行。2.以後檢方必須舉證嫌犯沒有遭到刑求,而且自白完全出於自願(具任意性,非刑求或違法偵訊所得),否則不能採信;3.降低了自白重要性,被告或共犯自白不得作為有罪判決唯一證據,仍應調查其他必要證據,以察是否與事實相符;新法增列「共犯」要件,即被告與共犯自白不得作為有罪判決唯一證據;並大幅限制證據蒐集要件,警方進行採證需符合程序要求。4.第一審通常審判,從西元2003年9月開始全部改採合議庭審案,不再由單一法官做判決。5.而且為了讓法官速審速結,於準備程序中採用有罪答辯制度。6.嚴謹「證據法則」,尤其增訂傳聞法則及其例外規定,並明定違法證據排除法則之規定,以及交互詰問制度。
在經手承辦的案例中,常發現對於犯罪事實之認定,自白往往左右了一個案件的判斷,尤其是法官以共同被告彼此間之陳述,作為被告不利心證之判斷 ,這當然是法官因襲傳統實務見解之拘束而來。諸如最高法院三十一年上字第二四二三號判例稱「共同被告所為不利於己之供述,固得採為其他共同被告犯罪之證據,惟此項不利之供述,依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條第二項之規定,仍應調查其他必要之證據,以察其是否與事實相符,自難專憑此項供述,為其他共同被告犯罪事實之認定。」、四十六年台上字第四一九號判例稱「共同被告不利於己之陳述,固得採為其他共同被告犯罪之證據,惟此項不利之陳述,須無瑕疵可指,而就其他方面調查,又與事實相符,始得採為其他共同被告犯罪事實之認定。」,均稱共同被告不利於己之陳述得採為其他共同被告犯罪(事實認定)之證據,前開判例即相當拘束司法判斷 。
目前實務及學說,對於共同被告自白的處理,就結論來說,仍以補強證據的方式來解決相關的問題。也就是認為,以補強證據補強共同被告的自白後,便得以其作為認定被告有罪的判決基礎。然而,其衍生的問題可能有:「共同被告的自白得否做為被告自白的補強證據?」、「數共同被告的自白得否相互補強後,直接作為認定被告是否有罪的判決基礎?在處理共同被告自白時,有沒有其他的方式?」以及「被告的相關刑事訴訟程序權益應該如何保障?」等 。因此以補強證據的方式是否能解決現行法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值得加以探究。
再者,如果在被告的審判程序中,使用共同被告審判外的陳述,但是卻沒有經過交互詰問程序,該陳述應該稱為「傳聞證據」,而被傳聞法則所排除。相關國內外的法例及學說,或許可做為參考的對象,亦即藉由借鏡國外學說的探討及實務的運作,或許能夠為此一共同被告自白問題,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及幫助。
一、 專書或論文集
1. 王兆鵬、陳運財、丁中原、宋耀明、葉建廷、張熙懷,《傳聞法則之理論與實踐》一書,2003 年9 月,初版。
2. 王兆鵬,《刑事被告之憲法權利》,翰蘆,1999 年。
3. 王兆鵬,《刑事訴訟法講義(二)》,翰蘆,2002年8月。
4. 王兆鵬,《當事人進行主義之刑事訴訟》,元照,2002年10月。
5.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元照,2004年9月。
6. 王兆鵬,《新刑訴‧新思維》,元照,2004年10月。
7. 李學燈,《證據法之比較研究》,五南,初版,1992 年4 月。
8.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五南,2004年9月,五版。
9. 林鈺雄,〈輪替詰問之法庭活動〉,收錄於《刑事程序法研討會系列(二)—法庭詰問活動》一書,學林,2000年,初版。
10.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自版,2004年3月,四版。
11. 林鈺雄,《嚴格證明與刑事證據》,學林,2002年9月,一版。
12. 李茂生,《權力、主體與刑事法》,自版,1998年5月,初版。
13. 林俊益,《傳聞法則之研究》,司法院研究年報第23輯,2003 年11月,初版。
14. 林榮耀,《刑事訴訟法釋論》,1990年9月,再版。
15. 許玉秀,〈共同被告之自白〉,《刑事訴訟之運作—黃東熊六秩五祝壽論文集》一書,1997年11月,初版。
16. 蔡清遊,〈共犯自白之補強〉,《刑事法學新趨勢-Lothar Philipps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2004年4月。
17.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自版,1993年10月重訂八版。
18. 陳樸生,《刑事訴訟實務》,自版,1989年12月,重訂初版。
19. 陳運財,《刑事訴訟與正當法律程序》一書,元照,1998 年9月。
20. 陳運財,《直接審理與傳聞法則》,五南,2001 年11 月。
21. 陳運財,《傳聞法則之理論與實踐》一書,元照,2003 年4 月。
22. 黃東熊,《證據法綱要》,中央警官學校編印,1986 年8 月。
23.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三民,1999 年3 月,二版。
24.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印行,西元1999 年10 月,初版。
25.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研究第二冊》,中央警察大學印行,西元1999年4月,初版。
26. 黃東熊,〈對質與交互詰問〉,收錄於《當代法學名家論文集》,法學叢刊雜誌社,1996年1月。
27. 黃朝義,〈共犯之自白〉〈補強證據〉,收錄於《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一書,學林,2000年6月,頁141-152、153-164。
28. 何賴傑,〈人證之調查與共同被告之供述〉,收錄於《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一書,學林,2000 年6 月,頁233-252。
29. 黃朝義,《刑事證據法研究》,元照,1999年5月。
30. 黃朝義,《無罪推定-論刑事訴訟程序之運作》,五南,2001年8月。
31.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制度篇》,元照,2002年8月。
32.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證據篇》,元照,2002年11月。
33. 黃朝義,〈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2003年6月。
34. 三井誠著,黃朝義譯,〈共犯之自白〉,收錄於《刑事訴訟法起訴狀一本主義及配套制度法條化研究報告(下)》一書,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叢書(七),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2001年。
35. 黃朝義,〈我國有關共同被告之自白問題〉,收錄於《刑事訴訟法起訴狀一本主義及配套制度法條化研究報告(下)》一書,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叢書(七),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2001年。
36. 柯耀程,〈證據取得與調查之思維〉,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2003年6月。
37. 吳巡龍,《新刑事訴訟制度與證據法則》,學林,2003年9月。
38. 彭勃,《日本刑事訴訟法通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39. 蔡墩銘,《刑事證據法論》,五南,1999 年5 月,初版。
40.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五南,1993 年12 月,初版。
41. 蔡墩銘、朱石炎合著,《刑事訴訟法》,五南,1991 年5 月,初版。
42. 蔡墩銘,《審判心理學》,五南,1986 年7 月30 日。
43. 司法院刑事廳編著,〈刑事訴訟法新制法律問題研討會提案—第十四號」,收錄於《刑事訴訟法新制法律問題彙編》一書,司法院印行,2003 年8 月。
44. 王梅英,證據能力與嚴格證明之研究,士林法院88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台灣士林地方法院,1999年5月。
45. 吳丹紅、劉立霞、劉品新,證人制度之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
46. 謝佑平、萬毅,刑事訴訟法原則-程序正義的基石,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
二、 翻譯書籍
1. 蔡秋明、蔡兆誠、郭乃嘉譯,Arthur Best 著,《證據法入門—美國證據法評釋》及實例解說,元照出版公司,2002 年12 月,初版。
2. 段重民譯,Stephen A. Saltzburg 著,《美國聯邦證據法》,司法週刊社,1985年6月。
3. 洪根樹譯,《日本刑事訴訟則》,司法院,2002年12月。
4. 宋英輝、董璠輿譯,土本武司著,《日本刑事訴訟法要義》,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5月,初版。
5. 穆津、劉迪、張凌譯,田口守一著,《刑事訴訟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9月二刷。
6. 陳浩然譯,鄭善印校訂,石井一正著,《日本實用刑事證據法》,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5月,初版。
7. 蔡墩銘譯,《德日刑事訴訟法》,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7月,初版。
8. 吳麗琪譯,Claus Roxin著,《德國刑事訴訟法》,三民圖書公司,1998年11月。
9. 岳禮玲、溫小洁譯,Thomas Weigend著,《德國刑事訴訟程序》,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10. 宋英輝譯,《日本刑事訴訟法(含刑事訴訟規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11. 崔汴生譯,《美國聯邦證據法增補篇》,司法院,2003年1月。
三、 碩博士論文
1. 蘇俊誠,《補強證據之研究-以自白之補強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6 月。
2. 林志潔,《證言之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以誤判防止與人權保障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6 月。
3. 蔡榮耕,《共同被告不利於己之陳述在刑事追訴上之評價》,東吳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2 年7 月。
4. 周志杰,《共同被告之地位及其供述證據》,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7月。
5. 王澤瑋,《從被告詰問權之保障論共犯或共同被告陳述之處理》,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 月。
四、 論文
1. 王兆鵬,「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後之刑事訴訴法」,最高法院舉辦「解釋權與審判權之分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11月23日,頁1-37。
2. 王兆鵬,「憲法解釋與訴訟權保障」,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三年度學術研討會,2004年12月4日,頁91-126
3. 王兆鵬,「論新修刑訴之證人不自證己罪」,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4卷第1期,2005年1月,頁47-80。
4. 王兆鵬,「論共同被告之合併及分離審判」,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3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1-37。
5. 王兆鵬,「「從新修正刑事訴訟法談傳聞法則之適用--以案例研討為中心」與談人書面報告」,法官協會雜誌,2003年12月,頁429-436。
6. 王兆鵬,「傳聞法則之過去與未來」,全國律師,2003年8月,頁131-146。
7. 王兆鵬,「論最新修正刑事訴訟法之傳聞法則」,萬國法律,第128期,2003年4月,頁2-13。
8. 王兆鵬,「無效的反詰問」,月旦法學教室,第4期,2003年2月,頁90-103
9. 王兆鵬,「共犯或共同被告之陳述」,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頁90-103。
10. 王兆鵬,「共犯之陳述--以美國法為借鏡」,法學叢刊,2002年4月,頁13-35。
11. 王兆鵬,〈美國法上共犯之陳述〉,《「刑事訴訟起訴狀一本主義及配套制度」法條化研究報告(下)》,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2001年10月,頁381-424。
12. 王兆鵬,「.審判中被告之地位--當事人進行主義與職權主義之不同」,月旦法學,1999年9月,頁115-125。
13. 王兆鵬,「如何確保自白之任意性」,全國律師,1999年10月,頁30-43。
14. 王兆鵬,「對質詰問權與強制取證權」,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第3期,1999年4月,頁179-244。
15. 王兆鵬,「審判階段緘默權之理論研究」,月旦法學,1996年9月,頁95-100。
16. 王兆鵬,「「從新修正刑事訴訟法談傳聞法則之適用--以案例研討為中心」與談人書面報告」,法官協會雜誌,第5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429-436。
17. 王茂松,「傳聞法則之研究」,中興法學,1990年4月,頁89-176。
18. 王俊力,「新修正刑事訴訟法有關被告自白之證據能力及調查」,法官協會雜誌,2003年12月,頁125-151。
19. 朱朝亮,「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之評析--從日本法制之比較法觀點論述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2004年12月,頁75-96。
20. 朱朝亮,「「從新修正刑事訴訟法談傳聞法則之適用--以案例研討為中心」與談人書面報告」,法官協會雜誌,第5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419-427
21. 吳景芳,「刑事被告緘默權之研究」,中興法學,43期,1997年12月,頁1-30。
22. 吳巡龍,「對質詰問權合憲限制與違憲限制的分際」,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1期,2005年6月,頁253-261。
23. 吳巡龍,「對質詰問權的保障與限制--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2004年12月,頁97-108。
24. 吳巡龍,「我國採傳聞法則的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頁118-125。
25. 吳巡龍,「我國採傳聞法則必要性之探討--對刑事訴訟法有關傳聞法則修正草案的檢討」,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003年2月,頁50-74。
26. 吳巡龍,「由義大利改革刑事訴訟制度之經驗檢討我國的修法方向」,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002年10月,頁29-43。
27. 何賴傑,「共犯不利其他共犯之陳述與共同被告之地位」,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5 期,2004年2月。
28. 何賴傑,「傳聞法則之同意」,月旦法學,第114期,2004年11月,頁85-92。
29. 何賴傑,「共犯不利其他共犯之陳述與共同被告地位」,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5期,2004年2月,頁137-147。
30. 何賴傑,「傳聞法則下證人陳述之證據能力」,2003年7月,月旦法學教室,第9期,頁22-23。
31. 林東茂,「被告防禦權--評最高法院八十七年臺非字第四0七號判決」,月旦法學,53期,1999年10月,頁182-189。
32. 林一德,「論共同被告之自白--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臺上字第三五八四號判決之省思」,萬國法律,2000年4月,頁91-94。
33. 林俊益,「本土化傳聞法則之實踐--實施一年後之實務分析」,月旦法學,第114期,2004年11月,頁101-122。
34. 林俊益,「釋字第582號解釋與刑訴法第156條第2項之關係」,司法改革雜誌第53期,2004年10月15日。
35. 林俊益,「論拒絕證言權之告知」,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1期,2004年8月,頁164-172。
36. 林俊益,「我國傳聞法則之研究」,法官協會雜誌,第五卷第二期,2003年12月,頁1-91。
37. 林俊益,「傳聞法則下共同被告之陳述與調查」,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5期,2003年4月。
38. 林俊益,「論修正刑訴法之傳聞法則及其例外」,全國律師,第45期,2002年9月,頁30-45。
39. 林俊益,「論刑事被告訴訟基本權之保障」,憲政時代,第45期,2001年7月,頁39-58。
40. 林鈺雄,「被告/告訴證人之嚴格證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1期,2005年6月,頁247-252
41. 林鈺雄,「刑事法院傳訊證人之義務」,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8 期,2005年3月,頁212-215。
42. 林鈺雄,「徘徊在非常上訴的十字路口--評張志文盜匪案之非常上訴及相關判決」,政大法評論,第83期,2005年2月,頁311-364
43. 林鈺雄,「共犯證人與對質詰問—從歐洲人權法院裁判看我國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之後續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年4月,頁9-24。
44. 林鈺雄,「蓋上潘朵拉的盒子--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終結第六種證據方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2004年12月,頁57-74。
45. 林鈺雄,「被告之詢問及其禁止」,月旦法學雜誌,第69期,2001年2月,頁16-17。
46. 林鈺雄,「告訴人之詰問」,月旦法學雜誌,第66期,2000年11月,頁14-15。
47. 林鈺雄,「論告知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60期,2000年5月,頁98-119。
48. 林鈺雄,「直接審理原則與證人審判外之陳述--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綜合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期,2001年1月,頁60-83。
49. 林鈺雄,「嚴格證明法則與直接審理原則--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綜合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期,1999年12月,頁61-78。
50. 林鈺雄,「被告地位之形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期,1999年6月,頁123-127。
51. 柯耀程,「共同被告自白之調查」,月旦法學教室第3 期,2003 年1 月。
52. 柯耀程,「「白手套」的悲歌」,月旦法學教室第16期,2004 年2 月,頁14-15。
53. 李茂生,「蘇建和案事實認定及證據調查的述評」,月旦法學雜誌第14 期,1996 年6 月。
54. 許哲嘉,「析論自白之補強法則-以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二項為契機(上)」,刑事法雜誌第39 卷第4 期,1995 年8 月。
55. 許哲嘉,「析論自白之補強法則-以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二項為契機(下)」,刑事法雜誌第39 卷第5 期,1995 年10 月。
56. 陳樸生,「共犯與共同被告自白之證據價值」,軍法專刊第11 卷第1 期,1965 年1 月。
57. 陳志龍,「刑事訴訟法修正之原則方向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45 期,1999 年1 月。
58. 陳瑞仁,「共同被告審判外陳述有證據能力之八種可能性」,司法改革雜誌第53期,2004年10月15日。
59. 陳瑞仁,「我國傳聞法則逐條釋義」,全國律師,第期,2004年9月,頁60-78。
60. 陳瑞仁,「從檢方角度看新刑訴引發的問題」,全國律師,第期,2003年5月,頁18-21。
61. 陳瑞仁,「從新修正刑事訴訟法談傳聞法則之適用--以案例研討為中心」,法官協會雜誌,第5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335-407。
62. 陳恆寬,「從新修正刑事訴訟法談傳聞法則」,月旦法學,第99期,2003年6月,頁107-117。
63. 陳恆寬,「「從新修正刑事訴訟法談傳聞法則之適用--以案例研討為中心」與談人書面報告」,法官協會雜誌,第5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409-417。
64. 陳運財,「傳聞法則與直接審理」,月旦法學教室,第21期,2004年7月,頁133-136。
65. 陳運財,「傳聞法則之理論與實踐」,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頁85-106。
66. 陳運財,「共同被告之調查」,律師雜誌,第286 期,2003年7月,頁97-135。
67. 陳運財,「現行法下如何落實被告詰問權之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0年11月,頁36-47。
68. 陳運財譯,三井誠著,「.起訴狀一本主義與傳聞法則」,司法週刊,1999年7月,頁3。
69. 陳俊宏,「刑事被告在刑事訴訟中之地位及權利義務-以偵查階段為中心的探討」,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5期,2000年3月,頁185-210。
70. 范清銘,「刑事訴訟法傳聞法則修正評析」,法令月刊,2003年7月,頁9-30。
71. 黃東熊,「當事人主義的神話與美國刑事訴訟程序的改革」,臺北大學法學論叢,2003年6月,頁95-121。
72. 黃東熊,「「刑事證據法則」學術研討會紀錄」,東海大學法學研究,頁385-433。
73. 黃東熊,「談傳聞法則」,軍法專刊,1989年1月,頁16-18。
74. 黃東熊,「需要補強證據之自白」,法學叢刊,1980年12月,頁18-30。
75. 黃東熊,「直接審理主義與傳聞法則--兼論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65條第1項及第196條之解釋」,中興法學,1978年4月,頁219-235。
76. 黃東熊,「.嚴格的證明與自由的證明」,刑事法雜誌,1977年12月,頁1-24。
77. 黃朝義,「從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論共同被告不利他人之陳述」,月旦法學教室,第32期,2004年11月,頁96-107。
78. 黃朝義,「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之概念區分--最高法院八十九年度臺上字第六九六三號判決與八十九年度臺上字第六○四七號等判決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001年3月,頁29-41
79. 黃朝義,「共同被告之自白」,東吳法律學報,第14卷第1期,2002年8月,頁1-18。
80. 黃朝義,「.共犯或共同被告自白之相關問題--評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臺上字第三八○號判決」,月旦法學,第71期,2001年4月,頁163-173。
81. 黃朝義,「.論自白在證據法上之相關問題」,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4期,1999年3月,頁279-316。
82. 黃朝義,「.論刑事證據法上之傳聞法則」,東海大學法學研究,1998年12月,頁163-197。
83. 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刑庭法官研討會--對蘇建和等盜匪案件研討結論(上)」,律師通訊,1996 年5 月。
84. 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刑庭法官研討會--對蘇建和等盜匪案件研討結論(下)」,律師通訊,1996 年6 月。
85. 楊雲驊,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對於刑事訴訟案件的影響,司法改革雜誌第54期,2004年12月15日
86. 楊雲驊,「找回嚴格證明程序之靈魂--釋字第五八二號的意義與影響」,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2004年12月,頁109-123。
87. 楊雲驊,「補強證據」,月旦法學教室,第25期,2004年11月,頁18-19。
88. 楊雲驊,「傳聞法則中所謂的「陳述」」,月旦法學教室,第18期,2004年4月,頁26-27。
89. 楊雲驊,「告訴人的陳述與傳聞法則」,月旦法學教室,第22期,2004年1月,頁20-21。
90. 楊雲驊,「告知義務的履行」,月旦法學教室,第4期,2003年2月,頁20-21
91. 楊雲驊,「二○○四年初新修正刑事訴訟法被告及共犯自白規定之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97 期,2003年6月,頁70-84。
92. 楊雲驊,「被告地位之形成與告知義務」,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期,2003年3月,頁144-148。
93. 楊雲驊,「德國刑事訴訟法對傳聞證據的處理」,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期,2003年2月,頁106-110。
94. 楊雲驊,「證人變被告」,法學講座2003年1月,頁69-75。
95. 楊雲驊,「.秘密證人與公正審判程序--我國大法官會議解釋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的比較分析」,刑事法雜誌,2000年6月,頁1-51。
96. 蔡墩銘,「自白與補強證據」,刑事法雜誌,40卷3期,1996年6月,頁1-9。。
97. 蔡墩銘,「共犯之自白」,法令月刊,47卷10期,1996年10月,頁20-22。
98. 戰諭威,「淺談共同被告之自白」,法律評論,第60 卷第7、8 期合刊,1994年8月。
99. 高玉舜,「.共犯之自白」,刑事法雜誌,36卷第5期,1992年10月,頁13-26。
100. 谷鳳翔,「以共同被告不利於己之陳述作為證據資料之研究」,警學叢刊,4卷4期,1974年6月,頁4-6。
101. 劉邦繡,「共犯自白真實性之證據調查程序」,玄奘法律學報,1卷1期,2004年6月,頁31-58。
102. 劉豐洲,「從美國法論交互詰問制度下傳聞證據的禁止」,律師雜誌,第286期,2003年7月,頁69-96
103. 蔡秀雄,「.共犯之自白」,司法週刊,1155期,2003年10月15日,頁2-3。
104. 顧立雄、許恆達,「共同被告之自白與供述證據」,月旦法學教室第3 期,2003年1月,頁64-78。
105. 顧立雄、許純琪,「從美國法檢討我國傳聞法則之規定」,法官協會雜誌,第5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93-123
106. 陳運財等人,「我國採傳聞法則必要性之探討--對刑事訴訟法有關傳聞法則修正草案的檢討」,刑事程序法第15次研討會,2003年1月11日,台灣本土法學,第43卷,2003年2月。
107. 蘇友辰,「蘇建和案之省思」,台灣人權促進會,http://www.tahr.org.tw/site/sue/menu3/sueyuchen.htm.。
108.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蘇建和案—蘇建和、莊林勳、劉秉郎案 判決評鑑」,1996 年,http://www.jrf.org.tw/sue/paper.html。
109.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蘇建和案—蘇建和案疑點摘要整理」,http://www.jrf.org.tw/sue/Q.html.。
110.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蘇建和案—歷年來司法程序大事記」,http://www.jrf.org.tw/sue/list.html.。
111. 褚劍鴻,「論傳聞法則」,法令月刊,1990年6月,頁3-9。
112. 李學燈,「中國法上唯一傳聞法則--評刑訴法第一五九條」,法令月刊,1972年9月,頁3-4。
113. 周世傳,「刑事證據法上傳聞法則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1977年2月,頁153-186。
114. 何尚先,「刑事證人訊問之法則」,刑事法雜誌,1995年2月,頁35-73。
115. 葉啟洲,「證人審判外陳述之證據能力問題」,法學叢刊,第47卷第4期,1992年10月,頁59-96。
116. 彭國能,「對質詰問權於我國運作之應然與實然」,律師雜誌,第265期,2001年10月,頁64-87。
117. 彭國能,「對質詰問權於我國實務之運作 (上)」,司法週刊,第1059期,2001年11月28日,頁2。
118. 彭國能,「對質詰問權於我國實務之運作 (下)」,司法週刊,第1060期,2001年12月5日,頁3。
119. 彭國能,「對質詰問與證人保護」,律師雜誌,第255期,2000年12月,頁82-112。
120. 彭國能,「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對於刑事訴訟案件的影響」,司法改革雜誌第53期,2004年10月15日。
121. 林麗瑩,「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與談意見」,司法改革雜誌第53期,2004年10月15日。
122. 葉建廷,「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對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九條之一規定之影響」,司法改革雜誌第53期,2004年10月15日。
123. 羅秉成,「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的爭議及其後續影響」,司法改革雜誌第53期,200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