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宇辰
Cheng, Yu-Chen
論文名稱: 指引一條綠色小徑:臺灣自然書寫者之旅遊導覽研究
A Path to Nature: Travel Guides by Nature-Writer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仇小屏
Chou, Hsiao-P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自然書寫旅遊導覽吳永華陳世一杜虹劉克襄吳明益
外文關鍵詞: Nature Writing, Travel Guide, Wu Yung-Hwa, Chen Shih-Yi, Du Hong, Liu Ke-Xiang, Wu Ming-Yi
相關次數: 點閱:187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的自然書寫,自一九八○年代開始萌芽以來,經過近三十年的茁長,蘊育出一批出色的自然觀察與寫作群像,也累積了彷如自然生界般豐富、多樣且別具特色的作品。不同的創作者,透過各自的關注面向,為這片土地的美好與殘敗留下真實的、具有時代意義的記錄。由於他們長期關心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且對當前人與自然斷然對立的狀態感到不安,因此,他們時時積極地思考,嘗試拉近兩造的距離,不斷尋求任何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行方式。

    近年來,旅遊風氣的盛行,或許會是一個契機。部份自然書寫者,試圖讓自然觀察與旅行活動結合,讓旅行成為一種引介人們深入自然、認識自然、喜愛自然,進而關懷自然的途徑。於是,他們投入自然旅遊導覽手冊的編寫,且在資訊性與實用性資訊的提供外,於導覽行文中向閱讀者/旅行者傳遞一種面對自然、面對旅行的適宜態度。他們不僅導覽旅行,也同時導覽觀念、導覽思考。

    本文即從這樣的觀察角度出發,首先在第一章,說明開啟論述的問題意識、回顧過去的研究成果、闡述研究的範疇與方法,且對各章節進行簡要的內容介紹。其次,於第二章析論自然書寫者在導覽書寫中所欲傳遞的內容、概述「生態旅遊」與「自然步道」兩種旅遊形式的涵義,作為與論述主題相互對照的旅遊觀點與實踐策略。接著,以五位曾出版旅遊導覽書籍的自然書寫者:吳永華、陳世一、杜虹、劉克襄、吳明益,作為討論的對象。其中,前三者將合併在第三章進行探討;而劉克襄與吳明益則因做出多元的嘗試、呈現特殊的導覽風格,思想與意念也相當鮮明,因此獨立置於後兩章來個別討論。最後,在第六章統整本文的論述重點、提出不足之處,以及未來可以繼續深入辯證的方向。

    Developing since 1980’s, nature writing in Taiwan has nursed a large number of various and distinctive works during the past thirty years. Through their respective aspects they concerned about, different writers kept the real records of the land which posse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 Because these writers have concerned about the nature environment that human beings have lived on for long hours and worried about the opposi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hence, people are always trying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each other and eagerly searching for the ways that humans and nature can live together in harmony.

    Recently, with the prosperity of traveling, it may be a chance to achieve the goal. Some nature writers have tried to combine the nature observation with travel schedules, hoping traveling can be the ways to let people know nature, enjoy nature and even concern for nature. Therefore, they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compilation of the nature-travel guides.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informational and practical messages in the books, the writers also tell readers or tourists the proper attitudes to nature. They not only guide the travel but also guide readers’ thinking.

    The research begins with the kind of point of view. In Chapter 1, the hypothesis, literature review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introductions to each chapter are stated. In Chapter 2, 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ncepts in travel guides written by nature writers and introduces the meanings of “ecotourism” and “nature trail.” Next, five nature writers are illustrated, including Wu Yung-Hwa, Chen Shih-Yi, Du Hong, Liu Ke-Xiang, and Wu Ming-Yi. The first three writers will be discussed in Chapter 3. Liu Ke-Xiang and Wu Ming-Yi will b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in the latter two chapters because of their various attempts, distinctive guiding styles and clear thinking and concepts. Finally, in Chapter 6, the author concludes the points stated in the research, and provides the limitations as well as the dimensions for further study.

    第壹章 緒論...1 一、是為遠行:關於這些那些的閱讀與思考...1 二、攤開舊地圖:前行論述的回顧與討論...4 三、劃定目的地:研究方法與研究範疇...8 四、論述導覽:各章節概要...10 第貳章 行走、觀察、書寫,而後導覽...13 一、是困境,或是書寫自然的另一種可能?...13 二、是導覽、指南,而不只是旅遊手冊...18 三、生態旅遊的臺灣視野與施作意涵...23 四、自然步道的近郊思考與解說實踐...28 第參章 資訊之外,導覽內容的深化嘗試...35 一、旅遊資訊與創作意念的同步傳遞...35 二、以自然誌為厚實基礎的故鄉導覽:吳永華...38 (一)歷史視野:吳永華的自然書寫歷程...38 (二)多元旅行動機:以自然觀察者為主要對象的旅遊指南...42 三、綠色旅行的思考與實踐:陳世一...50 (一)旅遊需要學習:陳世一的自然書寫歷程...50 (二)區域環境解讀:知性內容的活潑式導覽書寫...57 四、生態人文的感性敘述姿態:杜虹...66 (一)書寫半島的美麗與哀愁:杜虹的自然書寫歷程...66 (二)讓官方出版品拾回生命力:引領旅人感知的生動性解說...71 第肆章 個人式自然觀察旅行的示現:劉克襄...79 一、藉文學開展與自然對話的創作旅程...79 二、導覽類型書寫文本的辨識與選定...85 三、關於那些不斷裝載入綠背包的物事...92 (一)生態觀察與環境思考的自然視野...92 (二)史蹟舊物與地方風情的人文情懷...98 四、形塑生活樂趣和休閒價值的指南內涵...104 (一)知性、理想性、主觀以及情感投入...104 (二)以蝸牛式的旅行速度漫遊細微風景...107 (三)以議題式的深度探討引領旅人思維...109 (四)藉手繪地圖的繪製呈顯導覽之關注...114 五、回到詩的柔軟質素...117 第伍章 理性觀察思辯的詩意闡述:吳明益...119 一、從蝴蝶到水濱的思路行書...119 二、以書寫回應自然與自我的詰問...126 (一)以人類智性擬態異種生命的思考...126 (二)百科全書式的廣博性書寫...131 (三)只有美才能詮釋美的創作信念...134 三、嘗試文學性導覽的書寫可能...140 (一)生態園的營造思考...141 (二)邀請的姿態...143 (三)說話者的視野導引...147 (四)尋回感受、建立信仰...150 四、思維的闡述仍在繼續...153 第陸章 結論...155 一、暫時性的註腳...155 二、未竟的旅程...158 三、未來的風景...161 參考書目...165 附錄 關西‧外鳥嘴山記行...181

    A‧文本:

    Aldo Leopold(2004)。《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沉思》。吳美真譯。臺北:天下遠見。
    王家祥(1992)。《自然禱告者》。臺中市:晨星。
    吳永華(1993)。《群鳥飛躍在蘭陽》。臺中:晨星。
    吳永華(1994)。《守著蘭陽守著鳥》。臺中:晨星。
    吳永華(1997)。《蘭陽海岸之歌》。臺中:晨星。
    吳永華(2001)。《守望家園》。宜蘭:宜蘭縣文化局。
    吳永華(2002a)。《蘭陽地區自然旅遊指南》。臺中:晨星。
    吳永華(2002b)。《龜山島生態情報》。臺中:晨星。
    吳明益(1997)。《本日公休》。臺北:九歌。
    吳明益(2000)。《迷蝶誌》。臺北:麥田。
    吳明益(2002)。《台北伊甸園》。臺北:前衛。
    吳明益(2003a)。《虎爺》。臺北:九歌。
    吳明益(2003b)。《蝶道》。臺北:二魚文化。
    吳明益(2007)。《家離水邊那麼近》。臺北:二魚文化。
    吳明益(2010a)。《迷蝶誌》。臺北:夏日。
    吳明益(2010b)。《蝶道》修訂版。臺北:二魚文化。
    吳明益(2011)。《複眼人》。臺北:夏日。
    杜虹(1999)。《比南方更南》。臺北:時報文化。
    杜虹(2000)。《有風走過》。臺北:天培文化。
    杜虹(2003)。《秋天的墾丁》。臺中:晨星。
    胡晴舫(2001)。《旅人》。臺北:新新聞。
    徐仁修(2000)。《邊陲東部》。臺北:大地地理。
    陳世一(1995)。《九份之美》。臺中:晨星。
    陳世一(1996)。《綠色旅行》。臺中:晨星。
    陳世一(1998)。《陽明山之旅:草山與自然之美》。臺中:晨星。
    陳世一(1999)。《探訪八斗子》。基隆:海洋臺灣文化基金會。
    陳世一(2001)。《海螺飄信的故鄉──和平島觀光自導式手冊》。基隆:基市文化。
    陳世一(2003)。《雞籠漁鄉‧魚香》。基隆:基市文化。
    陳世一(2004)。《山海漫遊:基隆自然步道初探》。基隆:基市文化。
    陳世一、林志謀(2002)。《基隆河翠湖步道》。臺北:貓頭鷹。
    陳健一、劉克襄(1997)。《淡水捷運線自然導遊》。臺北:臺北市政府新聞處。
    陳健一、劉克襄(1998)。《台北市自然景觀導覽》。臺北:臺北市政府新聞處。1999年6月,三版。
    陳義芝主編(2003)。《新世紀散文家:劉克襄精選集》。臺北:九歌。
    廖鴻基(2003)。《台11線藍色太平洋》。臺北:聯合文學。
    劉伯樂(2002)。《士林官邸追追追》。臺北:前衛。
    劉克襄(1985)。《隨鳥走天涯》。臺北:洪範。
    劉克襄(1986)。《消失中的亞熱帶》。臺中:晨星。1995年7月,四刷。
    劉克襄(1991)。《太魯閣之旅》。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劉克襄(1992)。《自然旅情》。臺中:晨星。
    劉克襄(1993)。《深入陌生地:外國旅行者所見的臺灣》。臺北:自立晚報。
    劉克襄(1994)。《山黃麻家書》。臺中:晨星。
    劉克襄(1995a)。《臺灣舊路踏查記》。臺北:玉山社。
    劉克襄(1995b)。《小綠山之精靈──台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臺北:時報文化。
    劉克襄(1996)。《偷窺自然──新戶外生活指南》。臺北:迪茂。
    劉克襄(1998a)。《中華汽車完全古道手冊》。臺北:中華汽車編印。
    劉克襄(1998b)。《快樂綠背包》。臺中:晨星。
    劉克襄(1999a)。《福爾摩沙大旅行》。臺北:玉山社。
    劉克襄(1999b)。《劉克襄自然生態綠皮書》。臺北:博陽文化。
    劉克襄(2000a)。《北台灣自然旅遊指南》。臺中:晨星。
    劉克襄(2000b)。《草嶺古道》。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劉克襄(2000c)。《綠色童年:親子戶外旅行》。臺北:玉山社。
    劉克襄(2001a)。《最美麗的時候》。臺北:大田。
    劉克襄(2001b)。《安靜的遊蕩──劉克襄旅記》。臺北:皇冠。
    劉克襄(2002)。《迷路一天,在小鎮》。臺北:皇冠。
    劉克襄(2003)。《少年綠皮書:我們的島嶼旅行》。臺北:玉山社。
    劉克襄(2004a)。《大山下,遠離台三線》。臺北:皇冠。
    劉克襄(2004b)。《小鼯鼠的看法》。臺中:晨星。舊版出版於1988年,臺北:合志文化。
    劉克襄(2005a)。《北台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Ⅰ》。臺北:玉山社。
    劉克襄(2005b)。《北台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Ⅱ》。臺北:玉山社。
    劉克襄(2008)。《巡山》。臺北:愛詩社。
    劉克襄(2009)。《11元的鐵道旅行》。臺北:遠流。
    謝桂禎、許裕苗(2009)。《縱遊綠色林徑──台東自然步道導覽》。臺東:農委會林務局東管處。

    B‧專著:

    Tim Cresswell(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臺北:群學。
    中華民國步道協會(2000)。《台大校園自然步道》。臺北:貓頭鷹。
    古繼堂(1996)。《台灣青年詩人論》。臺北:人間。
    田哲榮等(2011)。《臺灣山國誌:70%國土再認識》。臺北:經典雜誌,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田啟文(2004)。《台灣環保散文研究》。臺北:文津。
    朱仙麗(2003)。《臺灣的自然步道》。臺北:遠足文化。
    吳仁援、王文軍(1998)。《現代應用寫作學》。上海:上海大學。
    吳永華(1994)。《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吳永華(1997)。《蘭陽三郡動物誌》。臺北:玉山社。
    吳永華(1998)。《花蓮港廳動物誌》。臺北:玉山社
    吳永華(2001)。《台灣動物探險》。臺中:晨星。
    吳永華(2003)。《台灣森林探險:日治時期西方人來台採集植物的故事》。臺中:晨星。
    吳明益(2004)。《以書寫解放自然──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臺北:大安。
    吳明益主編(2003)。《臺灣自然寫作選》。臺北:二魚文化。
    吳錫德主編(2003)。《城市鄉土生態文學》。臺北:麥田。
    宋瑞、薛怡珍編著(2001)。《生態旅遊的理論與實務──永續發展的旅遊》。臺北:新文京開發。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2002)。《臺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
    林煙庭(2003)。《大台北山區健行登山路線》。臺北:國民旅遊出版社。
    林澔貞、郭育任、翁儷芯(2007)。《臺灣的國家步道》。臺北:遠足文化。
    邱珮萱(2006)。《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臺北:臺灣學生。
    施上粟(2009)。《生態旅遊:保育、水利與環境》。臺北:華都文化。
    孫燕華(2009),《當代生態問題的文學思考──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宮崎駿(2010)。《折返點:1997~2008》。黃穎凡譯。臺北:台灣東販。
    張文祥(2007)。《旅遊美學基礎》,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
    張永仁(2000)。《台灣賞蝶圖鑑》。臺中:晨星。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2006)。《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Ⅱ:創作類型與主題》。臺北:萬卷樓。
    陳世一(1997)。《尋找河流的生命力:基隆河中游暖暖、七堵段歷史與地景巡禮》。基隆:基市文化。
    陳世一(1999)。《協和社區發展簡史》。基隆:基隆市協和社區發展協會。
    陳世一(2003)。《港都雞籠、文化出航:基隆港人文拼圖調查研究》。基隆:基市文化。
    陳明柔主編(2006)。《台灣的自然書寫》。臺中:晨星。
    章海榮(2006)。《旅遊美學導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
    彭國棟(2008)。《自然保育概論》。臺北:華立圖書。
    週週爬郊山社群(2005)。《週週爬郊山》。臺北:日月文化。
    須文蔚主編(2008)。《11位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台灣文學》。臺南;台灣文學館。
    楊秋霖(2007)。《台灣的生態旅遊》。臺北:遠足文化。
    經典雜誌(2003)。《我們姓台灣──台灣特有種寫真》。臺北:經典雜誌。
    臺北市政府建設局(2005)。《台北森呼吸──20條親山步道指南》。臺北:臺北市政府建設局。
    臺北市政府建設局(2006)。《揭開臺北生態密碼~風火林山水:親山步道生態環境解說手冊》。臺北:臺北市政府建設局。
    劉克襄主編(2008)。《花紋樣的生命:自然生態散文集》。臺北:幼獅。
    謝桂禎(2003)。《南仁山森林世界:熱帶邊境生物多樣性》。屏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C‧報章報導與期刊論文:

    丁文玲(2003)。〈吳明益──在蝴蝶的世界裡尋找那個光〉,《中國時報》,2003年11月23日,B1版。
    水筆仔(2009)。〈千年宏觀守護鄉土──吳永華書寫台灣自然誌〉,《源》78,2009年11-12月,頁32-41。
    王家祥(1992)。〈我所知道的自然寫作與台灣土地〉,《自立晚報》,1992年8月28-30日,19版。
    王家祥(1995)。〈台灣本土自然寫作中鮮明的「土地」〉,《中外文學》,1995年5月,頁68-71。
    王瑞香(2000)。〈迷蝶誌〉,《中國時報》,2000年10月19日,42版。
    王瑞香(2003)。〈宛如彩翼的博物學誌〉,《中國時報》,2003年11月23日,B2版。
    王鈺婷(2006)。〈生態踏查與歷史記憶──從《迷蝶誌》到《蝶道》〉,收錄於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臺中:晨星,2006,頁103-125。
    王鴻佑(1996)。〈為了宜蘭,為鄉土──吳永華捨我其誰!〉,《新觀念》,1996年10月,頁92-97。
    申惠豐(2010)。〈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美學思想〉,《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期,2010年4月,頁81-115。
    朱惠菁(2011)。〈埋下一顆台灣的種子:劉克襄茲維考演講側記〉,《文訊》303,2011年1月,頁95-96。
    江孟蓉記錄(2002)。〈人與自然的對話:生態化的都會公園與導覽書寫座談紀實〉,《自由副刊》,2002年11月30日,39版。
    江婉如(2007)。〈生態旅遊輔導團打造專業諮詢平台〉,《國家公園》,2007年9月,頁18-25。
    余遠猛(1994)。〈自然觀察與生態關懷──一個鄉土自然誌的見證者〉,收錄於吳永華,《守著蘭陽守著鳥》。臺中:晨星,1994,頁5-10。
    吳明益(2000)。〈選擇:《迷蝶誌》的思考與書寫〉,《文訊》,2000年12月,頁114-116。
    吳明益(2002a)。〈書寫自然,以醒覺心靈──自然寫作的英美脈絡〉,《誠品好讀》20,2002年4月,頁35-37。
    吳明益(2002b)。〈自然寫作的台灣發展〉,《誠品好讀》20,2002年4月,頁38-39。
    吳明益(2003a)。〈從孤獨的旅行者到多元的導覽者──自然寫作者劉克襄〉,《幼獅文藝》,2003年2月,頁28-29。
    吳明益(2003b)。〈從太古飛來:我與台灣特有蝴蝶的初遇〉,收錄於經典雜誌,《我們姓台灣──台灣特有種寫真》。臺北:經典雜誌,2003,頁72-85。
    吳明益(2005)。〈從大山的視野調降〉,《聯合報》,2005年2月20日,C4版。
    吳明益(2006a)。〈且讓我們蹚水過河:形構台灣河流書寫/文學的可能性〉,《東華人文學報》第九期,2006年7月,頁177-214。
    吳明益(2006b)。〈對話的歷程──台灣散文體自然導向文學的演化概述〉,收錄於陳大為、鍾怡雯主編,《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Ⅱ:創作類型與主題》。臺北:萬卷樓,2006,頁136-169。
    吳明益(2006c)。〈創作與論述的不同步演化〉,收錄於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臺中:晨星,2006,頁3-7。
    吳明益(2006d)。〈從物活到活物──以書寫還自然之魅〉,收錄於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臺中:晨星,2006,頁65-73。
    吳明益(2009)。〈自然美豈能獨占?〉,《中國時報》,2009年11月11日,A14版。
    吳明益(2010a)。〈戀土、覺醒、追尋,而後棲居──台灣生態批評與自然導向文學發展的幾點再思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期,2010年4月,頁45-79。
    吳明益(2010b)。〈11元的感動:評劉克襄《11元的鐵道旅行》〉,《文訊》298,2010年8月,頁134-135。
    吳明益(2010c)。〈你們的夢都到我的夢裡來了〉,收錄於王玉萍企劃主編,《一座島的43種旅行:青年壯遊臺灣的感動地圖》。臺北:青輔會,2010,頁8-9。
    吳明益(2011a)。〈編者序:沒有旁觀者的時代〉。收錄於吳晟、吳明益主編,《溼地‧石化‧島嶼想像》。臺北:有鹿文化,2011,頁2-6。
    吳明益(2011b)。〈如果你想毀棄這塊土地,請賣給我們好嗎?〉。收錄於吳晟、吳明益主編,《溼地‧石化‧島嶼想像》。臺北:有鹿文化,2011,頁187-189。
    吳晟(2008)。〈巡山三十年〉,收錄於劉克襄,《巡山》。臺北:愛詩社,2008,頁8-15。
    吳鈞堯(2006)。〈劉克襄的野菜宴〉,《幼獅文藝》633,2006年9月,頁28-29。
    吳億偉(2004)。〈自然咫尺──花蓮,吳明益的生態觀察〉,《自由時報》,2004年5月12日,47版。
    吳億偉(2011)。〈一個旅行者的自然書寫:記劉克襄於法蘭克福書展與海德堡大學漢學系演講〉,《文訊》303,2011年1月,頁92-94。
    巫維珍(2008)。〈攀越寫作的山峰──訪吳明益〉,《幼獅文藝》650,2008年2月,頁76-77。
    李令儀(2001)。〈張耀 劉克襄出旅遊新書〉,《聯合報》,2001年8月31日,14版。
    李令儀(2002)。〈劉克襄用20年前地圖 迷路有驚喜〉,《聯合報》,2002年9月12日,14版。
    李梁淑(2006)。〈從「全球化」看劉克襄的本土旅行寫作〉,《明道文藝》,2006年9月,頁65-73。
    沈怡(1994)。〈劉克襄:累積另一本台灣古道觀察〉,《聯合報》,1994年11月9日,35版。
    沈怡(1996)。〈劉克襄用線條說故事〉,《聯合報》,1996年8月14日,35版。
    周易(2011)。〈排灣族人籲:別讓阿塱壹成核廢公路〉,《新頭殼 newtalk》(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13460),2011年4月11日。
    林奇伯(2004)。〈蝶道〉,《光華》(中英文國內版),2004年3月,頁86-89。
    林欣誼(2005)。〈台灣:散步,畫自己的地圖〉,《誠品好讀月報》59,2005年10月,頁54-55。
    林欣誼(2010a)。〈環境危機一波波──劉克襄、吳明益站上火線〉,《中國時報‧週日旺來報》,2010年8月15日,16版。
    林欣誼(2010b)。〈大島的自然書寫 劉克襄法蘭克福書展開講〉,《中國時報》,2010年9月29日,A10版。
    林欣誼(2011a)。〈《複眼人》奇幻島的哀傷人生〉,《中國時報》,2011年1月31日,A16版。
    林欣誼(2011b)。〈吳明益談自然作家──走向社會參與是宿命〉,《中國時報》,2011年1月31日,A16版。
    林采韻(2005)。〈憑一把開山刀 劉克襄寫出不知名山徑指南〉,《中國時報》,2005年3月3日,E8版。
    林俶圭(1999)。〈自然步道的理念與特色〉,《看守台灣》Vol.1 No.4,1999,頁45-49。
    林雅玲(2006)。〈軟派旅行文學─論杜虹自然旅行書寫〉,收錄於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編,《臺灣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五南,2006,頁175-195。
    武美齡(2006)。〈翻開生態旅遊白皮書〉,《國家公園》,2006年3月,頁46-49。
    南方朔(1992)。〈一則飛行寓言──評劉克襄《風鳥皮諾查》〉,《聯合文學》,1992年2月,頁113-114。
    胡長松(2001)。〈本土新世代作家專訪──訪吳明益〉,《台灣e文藝》2,2001年4月,頁84-93。
    徐宗潔(2000)。〈生命的迷思──論劉克襄《座頭鯨赫連麼麼》之思想內涵〉,《台灣人文》5,2000年12月,頁1-16。
    徐淑卿(2000a)。〈自然寫作新手上陣〉,《中國時報》,2000年9月28日,41版。
    徐淑卿(2000b)。〈吳明益交上「自然」這個朋友〉,《中國時報》,2000年9月28日,41版。
    徐開塵(2001)。〈劉克襄情詩 私密的語言投射在自然符號中〉,《民生報》,2001年3月23日,A7版。
    徐開塵(2002)。〈劉克襄漫遊小鎮玩出一本書〉,《民生報》,2002年9月16日,A6。
    康原(2001)。〈劉克襄的文學志業〉,《臺灣文學評論》,2001年7月,頁106-116。
    張娟芬(2005)。〈走路是一種生活態度〉,《中國時報》,2005年2月23日,E4版。
    張瑞芬(2004)。〈散文的下一輪太平盛世:2000~2004台灣散文現象〉,《文訊》228,2004年10月,頁27-35。
    張瑞芬(2009)。〈在水之湄──評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收錄於張瑞芬,《鳶尾盛開: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臺北:聯合文學,2009,頁30-33。
    張麗伽(2007)。〈劉克襄:用自然寫成家書〉,《學前教育》,2007年12月,頁48-51。
    張懿文(2009)。〈劉克襄著作目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民國98年3月號,頁23-27。
    莊安華(2007)。〈永續生態旅遊打造保育新願景〉,《國家公園》,2007年9月,頁6-17。
    許雪姬(1995)。〈古道綿長──評劉克襄《臺灣舊路踏查記》〉,《聯合文學》,1995年9月,頁140。
    郭城孟(1997)。〈自然之趣不必遠求〉,《大自然》54,民國86年1月,頁52-57。
    郭城孟(1998)。〈走出自然走出健康〉,《大自然》61,民國87年10月,頁46-51。
    陳世一(1998)。〈基隆印象〉,《源》15,1998年5-6月,頁10-12。
    陳世一(2001)。〈基隆河的故事〉,《源》32,2001年3-4月,頁27-31。
    陳世一(2003a)。〈像海一樣寬容〉,《文化視窗》,2003年7月,頁32-37。
    陳世一(2003b)。〈海洋國家的思考〉,《文化視窗》,2003年7月,頁36-37。
    陳宛茜(2003)。〈迷蝶話蝶 吳明益再寫蝶道〉,《聯合報》,2003年10月30日,B7版。
    陳昌明(2000)。〈人與土地:臺灣自然寫作與社會變遷〉,收錄於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0,頁41-62。
    陳芳明(2003)。〈光之舞踊──吳明益自然寫作中的視覺與聽覺〉,收錄於吳明益,《蝶道》。臺北:二魚文化,2003,頁19-23。
    陳芳明(2007)。〈歷史如夢──序吳明益《睡眠的航線》〉,收錄於吳明益,《睡眠的航線》。臺北:二魚文化,2007,頁4-10。
    陳室如(2003)。〈世紀末的疆域越界──台灣九○年代旅行散文現象論〉,收錄於郭懿雯編輯,《時代與世代:臺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2003,頁227-266。
    陳若曦(2006)。〈自然步道:越走越美麗〉,《源》55,2006年1-2月,頁48-55。
    陳健一(1994)。〈發現一個新文學傳統──自然寫作〉,《誠品閱讀》17期,1994年8月,頁81-87。
    陳健一(1996)。〈書寫地方的新經驗──讀陳世一《九份之美》〉,《聯合文學》,1996年1月,頁158。
    陳健一(1998)。〈記錄大地之心──自然觀察作家的探索之路〉,《中央日報》,1998年10月12日,26版。
    陳健一(2009)。〈在記憶中搜尋阿里山──莫拉克颱風過後〉,《國語日報》,2009年9月12日,12版。
    鹿憶鹿(1996)。〈給孩子一座山:讀劉克襄《山黃麻家書》〉,《文訊雜誌》,1996年9月,頁21-22。
    曾美雲(2007)。〈自然與文學之間──試論劉克襄散文中的變與不變〉,《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十四期,2007年12月,頁263-320。
    曾懿晴(2011)。〈愛上慢活花東 劉克襄帶路玩〉,《聯合報》,2011年6月22日,A10版。
    賀淑瑋(2007)。〈左手散文,右手小說〉,《中國時報》,2007年6月2日,E2版。
    黃宗潔(2006)。〈動物之愛──論劉克襄作品中的動物關懷〉,收錄於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臺中:晨星,2006,頁37-62。
    黃宗潔(2009)。〈劉克襄動物小說中的自然觀〉,《東華漢學》10,2009年12月,頁285-324。
    黃莉貞(1997)。〈「自然好男人」劉克襄 引領孩子觀察自然、記錄自然〉,《自立早報》,1997年2月14日,31版。
    黃福森(2005)。〈另番新視野:讀劉克襄《北台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1、2》〉,《文訊》236期,2005年6月,頁24-25。
    黃躍雯(2009)。〈台灣推動生態旅遊概念的再建構與省思〉,《國家公園》,2009年9月,頁96-99。
    楊立萱(2002)。〈「一輩子都獻給自然寫作」 吳明益結合文字與圖像編選集〉,《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文院通訊》創刊號,2002年12月25日。
    楊南郡(1999)。〈福爾摩沙大旅行〉,《中國時報》,1999年11月4日,42版。
    楊照(1995a)。〈看花看鳥、看山看樹之外──「自然寫作」在臺灣〉,收錄於楊照,《痞子島嶼荒謬紀事》。臺北:前衛,1995,頁237-241。
    楊照(1995b)。〈地理景物的人文縱深──讀劉克襄臺灣舊路踏查記〉,《中國時報》,1995年7月29日,34版。
    楊照(1995c)。〈揣測大自然的思想──評劉克襄的《座頭鯨赫連麼麼》〉,收錄於楊照,《文學的原像》。臺北:聯合文學,1995,頁55-59。
    誠品網路編輯群(2011)。〈擱淺在平行世界的真實之島:專訪《複眼人》吳明益〉,《誠品站 Eslite Station》(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1196&page=1),2011年4月11日。
    鄒欣寧(2004)。〈攤開冒險家的觀察地圖〉,《文訊》221期,2004年3月,頁122-126。
    廖啟宏(2002)。〈生命交感的詩境──吳明益的自然寫作〉,《幼獅文藝》,2002年8月,頁18-19。
    廖淑鈴(1997)。〈樂在自然當「鳥人」:劉克襄〉,《成功雜誌》34,1997年8月,頁41-45。
    廖箴(2009)。〈劉克襄書寫大自然的故事──書與人系列活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民國98年3月號,頁14-17。
    趙瑜婷(2006)。〈劉克襄引領孩子親近蟲魚鳥獸〉,《國語日報》,民國95年12月17日。
    劉永毅(2000a)。〈另一種「劉克襄」〉,《中國時報》,2000年9月21日,44版。
    劉永毅(2000b)。〈生命和自然的二重奏〉,《中國時報》,2000年9月21日,44版。
    劉克襄(1993)。〈自然觀察者〉,收錄於吳永華,《群鳥飛躍在蘭陽》。臺中:晨星,1993,頁10-12。
    劉克襄(1995)。〈1995年初關渡解說之旅〉,《臺北畫刊》,1995年6月,頁24-29。
    劉克襄(1996)。〈台灣的自然寫作初論〉,《聯合報》,1996年1月4-5日,34版。
    劉克襄(1997a)。〈自然深度旅遊的興起〉,收錄於許美慧執行編輯,《台灣大自然深度之旅》。臺北:綠生活,1997,頁4-5。
    劉克襄(1997c)。〈富士古道紀行〉,《源》11,1997年9-10月,頁47-49。
    劉克襄(1997b)。〈臺灣自然生態運動的發展與演變〉,《環境教育季刊》,1997年5月,頁108-115。
    劉克襄(1998a)。〈四獸山小徑:象山自然步道〉,《源》13,1998年1-2月,頁36-38。
    劉克襄(1998b)。〈茶葉古道:三玄關步道〉,《源》14,1998年3-4月,頁53-55。
    劉克襄(1998c)。〈水管路步道:天母古道〉,《源》17,1998年9-10月,頁37-39。
    劉克襄(1998d)。〈坪頂古圳水路:平田步道〉,《源》18,1998年11-12月,頁44-47。
    劉克襄(2000a)。〈台大校園自然步道〉,《中國時報》,2000年3月30日,46版。
    劉克襄(2000b)。〈台灣特有種──一個自然寫作的新面相〉,收錄於吳明益,《迷蝶誌》。臺北:麥田,2000,頁24-31。
    劉克襄(2000c)。〈90年代台灣生態旅遊指南的趨勢〉,《淡江大學國際生態論述會議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主編,2000年10月,頁182-196。
    劉克襄(2001)。〈自然志的孤寂探索〉,收錄於吳永華,《台灣動物探險》。臺中:晨星,2001,頁5-7。
    劉克襄(2003a)。〈遭遇曙鳳蝶〉,收錄於吳明益,《蝶道》。臺北:二魚文化,2003,頁24-30。
    劉克襄(2003b)。〈帶著舊指南旅行〉,《講義》,2003年2月,頁61。
    劉克襄(2004)。〈吳魯芹散文獎得獎感言:在不斷創作的行程裡〉,《聯合報》,2004年9月16日,E7版。
    劉克襄(2005a)。〈手工山徑地圖的況味〉,《張老師月刊》,2005年5月,頁84-89。
    劉克襄(2005b)。〈新世紀的郊山書寫〉,收錄於週週爬郊山社群,《週週爬郊山》。臺北:日月文化,2005,頁4-5。
    劉克襄(2005c)。〈走路,是一種生活態度〉,《誠品好讀月報》59,2005年10月,頁46-48。
    劉克襄(2006)。〈一個自然作家在臺灣〉,收錄於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臺中:晨星,2006,頁13-18。
    劉克襄(2007)。〈新時代的老街之旅〉,收錄於時報周刊編輯部,《出發,散步去:逛老街、發掘城市的另一張臉》。臺北:時周文化,2007,頁2-4。
    劉克襄(2008)。〈打開文學地誌的窗口〉,收錄於《閱讀文學地景‧散文卷》。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頁9-11。
    劉克襄(2010a)。〈《迷蝶誌》再序〉,收錄於吳明益,《迷蝶誌》。臺北:夏日,2010,頁2-7。
    劉克襄(2010b)。〈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壯遊〉,收錄於王玉萍企劃主編,《一座島的43種旅行:青年壯遊臺灣的感動地圖》。臺北:青輔會,2010,頁62-63。
    劉克襄(2011)。〈背著一個島旅行:訪德文學交流札記〉,《文訊》303,2011年1月,頁82-88。
    劉奉(2003)。〈作家劉克襄的故事〉,收錄於劉克襄等,《台灣之美》。臺北:未來書城,2003,頁254-259。
    劉梓潔(2005)。〈優遊山間古道的鳥人〉,《中國時報》,2005年2月23日,E5版。
    劉湘吟(2003)。〈旅人劉克襄的漫遊書──用自己的方式,遊走台灣〉,《新觀念》181,2003年4月,頁30-35。
    歐佩佩(2007)。〈吳明益:與二十年後的戰爭對話〉,《誠品好讀月報》,2007年7月,頁98-100。
    歐素美、盧賢秀、林嘉琪、曾韋禎(2010)。〈搶救田寮洋/報告吳揆 濕地不只是河川流過〉,《自由時報》,2010年7月25日,版。
    潘榮隆(2007)。〈生態旅遊之奧義〉,收錄於楊秋霖,《台灣的生態旅遊》。臺北:遠足文化,2007,頁2-3。
    蔣慧仙記錄(1998)。〈人與自然〉,《聯合報》,1998年4月20日,41版。
    蔣勳(2004)。〈吳魯芹散文獎推薦:劉克襄建立了報導與紀實散文的美學方向〉,《聯合報》,2004年9月16日,E7版。
    鄭宇辰(2009)。〈書寫半島的美麗與哀愁──試論杜虹自然書寫的內涵與特質〉,《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6期,2009年7月,頁169-193。
    鄭宇辰(2010)。〈尋覓、遭遇、認識、離去──王家祥為矮黑人織寫的現代神話〉,《臺灣學研究》第9期,2010年6月,頁123-144。
    蕭義玲(2007)。〈一個知識論述的省察──對台灣當代「自然寫作」定義與論述的反思〉,《清華學報》,民國96年12月,頁491-533。
    戴定國(2009)。〈生態攝影 談觀念不談技術──專訪自然生態攝影師徐仁修〉,《國家公園》,2009年12月,頁70-75。
    戴玲(2002)。〈《臺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讀後〉,《中國文化月刊》270,2002年9月,頁120-125。
    簡婉姿(2003)。〈重新認識台灣──論劉克襄的自然旅記〉,《國文天地》,2003年10月,頁75-82。
    簡義明(2000)。〈跨越詩與自然的疆界──劉克襄論〉,收錄於路寒袖主編,《台灣文學研討會:台中縣作家與作品論文集》。臺中:中縣文化,2000,頁436-476。
    簡義明(2002a)。〈「荒野」意謂著什麼?〉,《自由時報》,2002年4月17日,39版。
    簡義明(2002b)。〈當代台灣自然寫作(1981~2000)的危機論述與論述危機〉,收錄於林耀福主編,《生態人文主義:邁向一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社會》。臺北:書林,2002,頁197-219。
    簡義明(2003)。〈愛與冒險──論一九九○年代之後劉克襄的「都市轉向」〉,收錄於陳義芝主編,《新世紀散文家:劉克襄精選集》。臺北:九歌,2003,頁13-24。
    藍建春(2006)。〈舞出幽微天啟──談吳明益的蝴蝶書寫〉,收錄於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臺中:晨星,2006,頁75-102。
    藍建春(2008)。〈自然烏托邦中的隱形人──台灣自然書寫中的人與自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六期,2008年4月,頁225-271。
    魏貽君(2006)。〈自然何方?劉克襄的「自然」空間試探──以《小綠山》三部曲、《偷窺自然》、《快樂綠背包》為探索範圍〉,收錄於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臺中:晨星,2006,頁19-36。
    羅奇(2001)。〈人文旅書用腳愛台灣 美麗之島希望鄉情〉,《聯合報》,2001年9月24日,29版。
    蘇惠昭(2009)。〈幸好這塊土地有劉克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民國98年3月號,頁20-22。

    D‧學位論文:

    田運良(2010)。《劉克襄自然書寫裡的旅行印/意象》。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98學年度。
    江典育(2010)。《台灣生態書寫研究:以劉克襄、許悔之、張芳慈為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98學年度。
    吳明益(2003)。《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91學年度。
    李靜華(2009)。《台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97學年度。
    林玄淞(2005)。《臺灣當代「自然╱旅行」書寫研究──兼論劉克襄「自然╱旅行」的書寫與成就》。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93學年度。
    林玉芬(2009)。《從不同高度關懷台灣──論劉克襄的山林徒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97學年度。
    侯德興(2009)。《吳明益的自然書寫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97學年度。
    高湘茹(2008)。《吳明益作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96學年度。
    梁銘浩(2010)。《殖民意識、象徵地景與城市轉向──台灣現代山岳書寫中的文化意識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97學年度。
    郭紋菁(2006)。《劉克襄及其自然寫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94學年度。
    黃瑋瑲(2010)。《慢.漫.蔓──劉克襄漫遊系列作品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98學年度。
    劉又萍(2009)。《劉克襄與夏曼•藍波安生態文學之環境倫理觀比較》。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97學年度。
    簡義明(1998)。《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86學年度。

    E‧網路資源: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39.com/index.html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http://naturet.ngo.org.tw
    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http://tleda.ngo.tw/
    永續公共工程入口網:http://eem.pcc.gov.tw/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http://www.huf.org.tw/bulletin/int01.htm
    參與者土地關懷工作室:http://www.taconet.com.tw/delialo/index.htm

    下載圖示 校內:2011-08-15公開
    校外:2011-08-1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