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董詠勝
Tung, Yung-Sheng
論文名稱: 利害關係人交易之監控機制
A monitor mechanism for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指導教授: 王志誠
Wang, Chih-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利害關係人交易利益輸送力霸集團案非營業常規交易利益迴避忠實義務
外文關鍵詞: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Tunneling, REBAR Group case, Recusal, Royal liability
相關次數: 點閱:128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利害關係人交易在實務上一直是個廣泛被運用的交易模式,但也因為過於頻繁,使得主管機關根本無力詳盡監督,更使有心人士輕易利用此不法交易來達到利益輸送、虧空公司資產之目的。而環觀我國公司與金融法制,就此命題之規範並非全然闕漏,惟細究彼此之間的規範密度再搭配上實務層出不窮的金融案例,便可知立法模式仍有很大空間值得改進。

    博達案、力霸集團案,都是近幾年來於金融法制上引起多方討論的案例,而其中的共通點都可發現,係公司特定人士透過利害關係人交易來達到圖謀公司資產之目的。為此,即使認為利害關係人交易應採「原則允許,例外禁止」之方向,但是否有限縮原則(允許)範圍之空間,把例外(禁止)情形給放寬,仍值得好好思考。故,在已無法全面禁止利害關係人交易前提下,我們能夠努力的,便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監控機制,不敢奢求能全面杜絕違法關係人交易,但期盼起碼可以減少背後因此所受到的損害。

    在探討利害關係人交易這塊領域,必須先界定出何謂「利害關係人」的範圍,以及什麼「交易」會落入這個區塊,如此才是我們所要探討的利害關係人交易。而利害關係人又可分成形式利害關係與實質利害關係來分別探討,至於交易模式則可類型化為不動產之移轉或使用、動產之交易或使用、無形資產或勞務之交易、資金融通、信用擔保等。不同的排列組合下,將導向不同監控機制,監控機制有決策機關與決議門檻、忠實義務與利益迴避、總量管制與交易條件限制、禁止規範、資訊揭露機制之強化、責任規範之加重等。另外,值得探討是,通常一個關係人交易被認定係違法時,此時會與非營業常規交易有所重疊。

    在一切機制都無法防範違法利害關係人交易之下,最後的手段便是收拾殘局,亦即追究相關人等之民事、刑事與行政責任。這也是我們司法實務在面對損害已經造成時,所能夠盡的最後一分心力。最後,本文從理論面出發,漸次鉤勒出我國與外國法之比較,到末端實務案例之研析,期盼先行建立一套規範關係人交易之監控機制,以達到防止類似博達案、力霸集團案等之再次發生。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is a mode of transaction that is so frequently to be made use of in the financial practice. The authority is unable to supervise thoroughly due to such frequency so that makes person(s) to tunnel and hollow out company easily via such illegal transactions. Our legislator have regulated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in the corporation law and financial law, but we know that it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improve because the legislation is not so intensive that result in more and more cases happening in the practice.

    In recently years, cases such as “PROCOMP Informatics LTD” case and “REBAR Group” case are discussed broadly when we research the financial legal system. Among such cases, the same is what we can find some person(s) hollowed out the company by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I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above mentioned, whether the rule”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is permitted in the principle but prohibited in the exception” shall be modified by more restrictions when permit and more exception when prohibit is contemplating deeply. In the premise that the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is not prohibited overall, what we can effort to do is that to set out a complete monitor mechanism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damage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bring in.

    When discussing of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we shall definite the meaning of Related-Party first, and what transactions will be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We can discuss Related-Party from two parts: “Formal Related-Party” and “Substantial Related-Party” and the model of transaction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 passing the title of realty or the usage of it, the transaction of personality or the usage of it, the transaction of intangible or labor works, financing, or credit guarantee. We shall have various monitor mechanism for various situations. The monitor mechanism as following: the institution for making decisions and the threshold for such decision(s), the total amount control, the restrictions for conditions of transaction, prohibition, strengthening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echanism, and imposing more responsibility. Otherwise, when a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 is deemed illegal, such transaction will overlap on Non-Arm's Length Transfer.

    When we have no way to preclude illegal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the last means is make the person engaged in such transaction responsible for his civil, criminal and administer liability. This is the last thing the judicial can do when the damage have caused. The last, from the view of theory, we compare the law about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foreign. Then we study the practical cas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monitor mechanism for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and no more the cases like PROCOMP Informatics LTD” case and “REBAR Group” case.

    簡目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利害關係人交易之內涵 9 第一節 導論 9 第二節 利害關係人之判斷標準 11 第一項 形式意義的利害關係人 11 第二項 實質意義的利害關係人 21 第三節 不合營業常規之交易 26 第一項 不合營業常規交易之意義 26 第二項 不合營業常規交易之判斷法則 27 第三項 不合營業常規交易之類型 36 第四節 利害關係人交易之種類 42 第一項 不動產之移轉或使用 43 第二項 動產之交易或使用 48 第三項 無形資產或勞務之交易 50 第四項 資金融通 51 第五項 信用擔保 51 第三章 利害關係人交易之法律規範模式 55 第一節 導論 55 第二節 我國現行法之規範 57 第一項 公司法 57 第二項 證券交易法 62 第三項 金融控股公司法 64 第四項 公開發行公司取得或處分資產處理準則 79 第三節 外國法之規範 85 第一項 美國模範商業公司法 85 第二項 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 88 第三項 美國實務之脈絡 89 第四章 利害關係人交易之監控機制 91 第一節 導論 91 第二節 決策機關及決議門檻 92 第一項 監察人代表同意 92 第二項 股東會決議 93 第三項 董事會決議 94 第三節 忠實義務及利益迴避 96 第一項 忠實義務之內涵 96 第二項 利益迴避 97 第四節 總量管制與交易條件限制 99 第一項 總量管制 99 第二項 交易條件限制 104 第五節 禁止規範 109 第六節 資訊揭露機制之強化 111 第一項 資訊揭露之意義與功能 111 第二項 資訊揭露之具體規範 112 第七節 責任規範之加重 113 第五章 違反利害關係人交易之法律效果 115 第一節 民事責任 115 第一項 民事責任之請求權基礎 115 第二項 民事責任請求權主體 115 第三項 民事責任具體規範 116 第二節 刑事責任 117 第一項 刑事責任之具體規範 117 第二項 刑事責任之案例分析(以力霸案為中心) 119 第三節 行政責任 122 第一項 行政責任之具體規範 122 第二項 行政責任之案例分析(以永豐銀行案為中心) 123 第六章 結論 127 參考文獻 131

    一、中文文獻(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書籍與論文集
    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王文宇,新公司與企業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01月。
    王文宇,公司與企業法制(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月。
    王文宇,從公司管控之觀點論如何加強董事權責,商事法暨財經法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8月。
    王志誠,現代金融法,新學林出版,2009年10月。
    王泰銓,公司法新論,三民出版,2002年10月。
    林仁光,論公開發行公司取得處分資產之規範-由規範掏空資產與利益輸送出發,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8月。
    柯芳枝,公司法要義,三民出版,2005年10月。
    黃銘傑,公開發行公司法制與公司監控-法律與經濟之交錯,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劉連煜,公司監控與公司社會責任,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三),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5月。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出版,2008年9月。
    廖大穎,公司法原論,三民書局,2009年9月。
    廖大穎,論公司與董事間之非常規交易與利益衝突-淺釋日本商法第265條的規定,公司制度與企業金融之法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3月。

    (二)學位論文
    林維衍,關係人交易附註揭露有用性及其資訊特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博士論文,1997年。
    林忠熙,公司治理面向下獨立董事、勞工董事之定位-兼論信賴義務內涵與責任配套機制,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盛煌,論金融控股公司法上之金融犯罪,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邱安琪,我國上市公司關係人交易性質之探索,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國華,董事忠實義務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孫嘉欣,從各國公司治理改革趨勢論完善我國內部監察體制之改革-以獨立董事、監察人法制之改革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蔡昇嘉,股份有限公司內部管控法律規範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葛倫泰,金融機構併購及併購後利關係人交易法律問題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三)期刊
    王志誠,金融機構關係人交易之監控機制-從力霸企業集團事件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43期,2007年4月,頁190-214。
    王志誠,金融重大交易之法律風險及控制,全國律師11卷2期,2007年2月,頁5-13。
    王志誠,銀行業關係交易人之監控,月旦法學雜誌第178期,2010年3月,頁202-226。
    王志誠,董事自己交易規範之適用要件及範圍,台灣法學雜誌130期,2009年6月,頁167-169。
    王文宇,論董事與公司間交易之規範,政大法學評論第62期,1999年12月,頁415-439。
    王文宇,董事、關係人交易與地雷股,月旦法學雜誌第58期,2000年3月,頁28-29。
    王文宇,從公司不法行為之追訴論民、刑、商法之分際,月旦法學雜誌第103期,2003年12月,頁49-60。
    王文宇,從公司治理論董監事法制之改革,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4期,2002年5月,頁99-116。
    王文宇,公司法適用民法原則之探討,法令月刊54卷2期,2003年2月,頁38-53。
    王煦棋,美國與我國金融控股公司對關係人交易規範之研究,法令月刊57卷11期,2006年11月,頁63-85。
    方嘉麟,利害關係人交易問題探討-兼論信託財產運用之限制,月旦法學雜誌第 90期,2002年11月,頁8-33。
    方嘉麟,關係企業專章管制控制力濫用之法律問題(一)-自我國傳統監控模式論專章設計之架構與缺憾,政大法學評論第63期,2000年6月,頁271-321。
    任書沁等合著,公平原則在董事自我交易中的適用-從Weinberger v. UOP一案談起,月旦民商法第19期,2008年3月,頁111-130。
    邱智宏,博達案帶給我們的法律省思,月旦法學雜誌第133期,2006年6月,頁187-201。
    沈瑞畿、林維得,我國關係人交易行為規範與財務報表表達之研究,今日會計第90期,2003年12月,頁46-60。
    林國彬,董事忠誠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之研究—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主要範圍,政大法學評論第100期,2007年12月,頁135-214。
    陳俊仁、廖大穎,公司法與金融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2005年8月,頁114-123。
    葉銀華等合著,公司治理機制對於關係人交易的影響,證券市場發展15卷4期,2004年1月,頁69-106。
    楊文慶,集團企業間非常規交易之類型,律師通訊174期,1994年3月,頁48-54。
    張心悌,控制股東與關係人交易,月旦法學雜誌第101期,2007年12月,頁76-99。
    張冠群,二○○九年一月金融控股公司法關於共同行銷及關係人交易與風險集中揭露之修正條文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68期,2009年5月,頁190-215。
    馮震宇,從博達案看我國公司治理的未來與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13期,2004年10月,頁215-235。
    劉連煜,公司利益輸送之法律防制,月旦法學雜誌第49期,1999年6月,頁90-109。
    劉連煜,關係人交易與控制股東之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16期,2005年1月,頁223-237。
    劉連煜,掏空公司資產之法律責任,月旦法學教室56期,2007年6月,頁83-96。
    劉連煜,力霸弊案後公開發行法制強化的方案,月旦法學教室58期,2007年8月,頁83-96。
    謝金賢,台灣上市公司董事會結構與關係人交易關聯性之研究,致理學報第14期,2001年6月,頁241-269。
    二、英文文獻
    (一)書籍與論文集
    1. ROBERT CLARK,CORPORATE LAW,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86)
    2. RONALD J. GILSON AND BERNARD S. BLACK, THE LAW AND FINANCE OF CORPORATE ACQUISITIONS , Foundation Press, U.S(1995)
    3. WILLIAM CARY AND MELEVIN A. EISENBERG, CORPORATIONS, Foundation Press, U.S(1995)

    (二)期刊
    1. CG Hintmann, You Gotta Have Faith: Good Faith in The Context of Directorial Fiduciary Duties and The Future Impact on Corporate Culture, 49 St. Louis U. L.J. 571 (2005)
    2. Guido Calabresi and A. Douglas Melamed, Property Rules, Liability Rules and Inalienability:One View of the Cathedral, 85 HARV. L. REV.1089(1972)
    3. Ian Aryes and Eric Talley, Solomonic Bargaining:Dividing a Legal Entitlement to Facilitate Coasean Trade,104 YALE L. J. 1027(1995)
    4. Jonathan B. Engel,Developments in Banking and Financial Law:2003 XV. Merchant Banking Developments,23 Ann. REV. Banking&Fin. L. 179 (2004)
    5. Kuan-Chun Chang,The 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in China in the Post WTO Era-The Challenges of Risk Concentration and Risk Contagion,11 U. MIAMI INT’L&COMP. L .REV. 1(2003)
    6. Leo E. Strine, Jr, The Inescapably Empir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mmon Law of Corporations, 27 DEL.CORP. L.499(2002)
    7. Robert Cooter and Bradley J. Freedman,The Fiduciary Relationship:Its Economic Character and Legal Consequences,66 N. Y. L.REV 1045(Oct.1991)
    8. Troy A. Paredes,A Systems Approach to Corporate Govermance Reform:Why Importing U.S. Corporate Law Isn’t the Answer,45 Wm&Mary L. REV. 1055(2004)
    9. Zohar Goshen,The Efficiency of Controlling Self-Dealing:Theory Meets Reality,91 CALIF. L. REV. 393 (2003)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