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俊緯
Lee, Chun-Wei
論文名稱: 近代都市規劃對晚清台南府署周邊市區的衝擊
The Impact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on the District around the Prefectural Government of Tainan-Fu after the ching’s Age
指導教授: 洪傳祥
Hung, Chuan-Hs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4
中文關鍵詞: 畸零地開發衝擊台南府城近代都市計劃台南府署
外文關鍵詞: fractional places,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Tainan,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 Prefectural Government of Tainan-Fu
相關次數: 點閱:275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南府城的歷史悠久,自十七世紀荷蘭人統治以來,歷經明鄭、清領、日 治等各政權的統治,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及統治思維下,各時代的空間紋理交疊 融合形成了府城的空間紋理架構,影響台南市的都市發展甚巨。晚清時期台南 府城舊有的紋理架構已大致成型,而日本政府治台時,學習了西方先進的城市 規劃模式,在台南府城引入了圓環節點、格子狀路網和放射狀道路系統的概念 作實驗性的都市計劃開發。至光復後國民政府接掌台灣,沿用日據時期的都市 計劃藍圖,逐一進行各計劃道路的開闢工程。互相矛盾的街道脈絡在疊合的過 程中無法避免地造成許多衝突,空間組織和型態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新舊之間 的平衡,不僅破壞了原有的都市紋理,造成都市發展和都市景觀上諸多的問 題。

    「台南府署周邊市區」為近代都市計劃道路規劃嚴重衝擊歷史紋理的地區 之一,本論文方向在討論都市計劃變遷過程中,計劃道路進行開發對都市紋理 架構所產生的破壞情形,以及釐清街區開發停滯的問題。主要探討的內容如下:

    1. 台南府城的空間架構:
    藉由探討城市外圍的輪廓與邊界、內部的組成架構及空間形態,以及城市 的交通系統、市集街道、街廓型式、地塊分割模式、建築量體佈局與空間組織 體系等,重建晚清當時台南府城的整體空間結構。進而探討「台南府署周邊市 區」在此空間體系下所處的空間區位。

    2. 台南市的近代都市計劃:
    日治時期台南府城經歷了市區改正階段、市區計畫階段、市區擴張計畫階 段及都市計劃階段,改變了城市原有的道路系統、空間結點和街廓型式。確立 了方正、幾何形街廓,並且圓環節點、放射狀路網系統及新運河的規劃,塑造新的都市軸線,轉移主要大街過去的都市核心地位,改變了原有的交通系統、 地塊分割模式和街廓型態。

    3. 計劃街道破壞街區內地籍系統:
    清末既成的街道紋理脈絡與日治的計畫道路是兩套迥異的路網系統。新舊 兩套系統交互疊合過程中,經過都市計畫數次變更以及分階段開闢計畫道路, 造成「台南府署周邊市區」內既有紋理受到切割破壞,產生了大量的畸零地, 在現行台南市畸零地使用規則的開發限制下,直接衝擊了街區街道景觀。

    4. 市區建築開發遲緩停滯:
    透過調查建築物的類型和使用現況,並對照畸零地的分布情形,藉此了解 研究街區內外差異和開發停滯的主因。不周詳的規畫及貿然開闢,已造成「台 南府署周邊市區」的空間失序。規畫疏失的檢討,同時擬定策略減緩開發所造 成的衝擊,以及如何維護城市既有歷史紋理將是未來的重要課題。

    Tainan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Since the 17th century, it had been developed as a political center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s of the Dutch, the Southern Ming Dynasty of Koxinga, the Ch'ing Dynasty, and subsequently of the Japanese. A unique blend of diverse cultures and administrative concepts therefore marke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of Tainan-Fu. It also has a significant bearing 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Tainan city. Historically, the basic spatial patterns of Tainan was formed during the late Ch'ing rule. However,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modern western urban planning models were implemented in the city. The modern concepts of ring nodes, grid and radiant road systems were launched in the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 of Tainan city.

    Upon the victory of the World War II, the KMT government who took over Taiwan decided to carry on the existing Japanese developing models without reconsideration. As new structures were hastily overlaid upon old ones, mutually conflicting street patterns impacted perforce the harmony of city networks. Such development has not only destroyed the historical fabric of urban textures, but it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and cityscape remodeling.

    “The District around the Prefectural Government of Tainan-Fu” is one of most seriously impacted areas. This thesis aims to trace these urban renewal processes in terms of especially the damages of the more recent road construction projects have caused on the historical urban fabrics. With this, I hope to break down the roadblocks that have barricaded furthe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The main point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1.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historical Tainan City:Space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Tainan City.
    With an analysis of relevant topics (the contours, boundary, and periphery of the historical city, the internal structural compositions and spatial patterns, the urban transport system, marketplaces, street blocks, land partition patterns, building mass layout, and urban space deployment, and so on), this section attempts to map out the profile of the historical Tainan City in the late Ch'ing era, based on which an outline of “the district surrounding the prefectural government of Tainan-Fu” will then be discussed.

    2. Modern Urban Planning in Tain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historical Tainan City had undergone different stages of transitions from ‘Street Improvement’, ‘Downtown Planning’, ‘Downtown Expansion’, to ‘City Planning’. These projects altered the original road system, spatial nodes, and block pattern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ometric- shaped street blocks, ring nodes, radial road network system, and artificial canals. A new city axis replaced the status of the traditional main streets as the city hub. The transport system, land partition patterns, street blocks were also influenced.

    3. The dis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adastral system caused by new-
    planned street system:
    The existing road system in late Ch'ing era and the new-planned street model introduced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re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concepts of city network, The overlaying process suffered from multiple changes of plans and intervals between different phases of road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the urban fabrics of “the district around the prefectural government of Tainan-Fu” were disintegrated into large numbers of fractional places. Moreover, current development policies of Tainan City have set huge constraints concerning these fractional places. All these factors have impacted the streetscape of the neighborhood.

    4. The stagnation of new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urban
    area:
    In this section, I will survey the area’s building types and their current usage, and then map these onto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fractional places as a way to specify the causes of stagnation and disjun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ide and the outside of the researched neighborhood street blocks. Ill-planned developing projects and their reckless execution are among the major causes accountable for the physical disorder of “the district around the prefectural government of Tainan-Fu”. On the other hand, careful reconsideration of previous flaws, device of future strategies to absorb the negative impact of new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ity's historical context are among the crucial issues we must confront.

    第1章 緒論 1-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1-2 研究範圍 1-2 1-2-1 時間界定 1-2 1-2-2 空間界定 1-2 1-2-3 行文界定 1-3 1-3 相關文獻回顧 1-3 1-4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1-5 1-4-1 研究方法 1-5 1-4-2 研究流程 1-7 第2章 晚清台南府城的空間架構 2-1 2-1 城市的輪廓 2-4 2-1-1 地形環境基礎 2-4 2-1-2 人為的邊界 2-7 2-1-3 城市空間範圍 2-9 2-2 城市空間體系 2-11 2-2-1 港埠運作模式 2-11 2-2-2 街道網路系統 2-13 2-2-3 城市性設施 2-17 2-2-4 城市空間的運作 2-26 2-3 晚清台南府署周邊市區 2-29 2-3-1 地形地勢 2-30 2-3-2 空間區位 2-31 2-3-3 公共建築與設施 2-34 第3章 台南府署周邊市區的空間改造 3-1 3-1 殖民政府推動都市計劃 3-1 3-2 日治時期台南的都市計劃發展 3-4 3-2-1 市區改正階段(1895 ~ 1911年) 3-4 3-2-2 市區計畫階段(1911 ~ 1929年) 3-5 3-2-3 市區擴張計畫階段(1929 ~ 1941年) 3-7 3-2-4 都市計畫階段(1941 ~ 1945年) 3-10 3-3 府署周邊市區的空間變遷 3-11 3-3-1 晚清府署周邊市區的空間架構 3-11 3-3-2 日治時代的街道規劃 3-20 3-3-3 二戰後的檢討修改 3-26 3-3-4 計畫街道的開闢過程 3-44 3-3-5 交通與土地使用模式的改變 3-59 第4章 近代計畫街道破壞市區地籍系統 4-1 4-1 既存地籍系統的破壞 4-1 4-2 大量畸零地產生 4-4 4-2-1 台南市畸零地之種類 4-4 4-2-2 畸零地之開發使用限制 4-7 4-3 府署周邊市區畸零地的分佈 4-8 4-3-1 主要道路開闢所產生之畸零地 4-9 4-3-2 次要街巷開闢所產生之畸零地 4-15 4-3-3 計畫巷道開闢後將產生之畸零地 4-23 4-3-4 計畫巷道取消所避免產生之畸零地 4-24 4-4 小結 4-26 第5章 市區建築開發遲緩停滯 5-1 5-1 建築物現況調查 5-1 5-1-1 型式類別 5-1 5-1-2 樓層高度 5-12 5-1-3 主體構造 5-14 5-2 計畫街道兩側建築開發實況 5-16 5-2-1 主要道路兩側之建築開發 5-16 5-2-2 次要街巷兩側之建築開發 5-19 5-3 街廓內部建築開發實況 5-21 5-3-1 面臨既成巷道的建築開發 5-21 5-3-2 未面臨既成巷道的建築開發 5-23 5-4 計畫街道阻礙市區發展 5-24 5-4-1 計畫街道造成大量畸零地 5-24 5-4-2 畸零地妨礙沿街建築開發 5-25 5-4-3 街廓內外發展實況比較 5-26 5-4-4 部份計畫巷道的開闢障礙 5-26 5-5 府署周邊市區畸零地使用分析 5-28 5-5-1 難以開發使用的畸零地 5-28 5-5-2 開發使用畸零地實況 5-29 5-6 小結 5-29 第6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 6-1 6-1 結論 6-1 6-2 策略與後續研究 6-3 參考文獻 A-1 附錄一 台灣府署遺址碑文 B-1 附錄二 台南市畸零地使用規則 B-2

    地圖:
    1.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904年,台灣日日新報社出
    版,遠 流出版社再版
    2.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藏,明治四十四年台南廳報:台南廳告示第七十號
    〈台南 市區改正計畫圖〉,明治44年7月23日,1911
    3.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台灣地形圖》,1926年,遠流出版社,1999
    4.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館藏,總督府公文類纂,府番號:總內948:〈(1933年)台南市
    區改正圖〉,圖號:000106250039001001M,昭和9年,1934
    5. 內政部營建署中部辦公室藏:〈(1941年)台南都市計畫圖〉,昭和16年,1941 6. 黃武達,《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 =Atla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cities.1895-1945》,2006年,南天
    7. 台灣省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隊,〈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台南市西
    部〉,台灣省林務局,1977
    8. 台灣省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隊,〈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大港寮〉,台
    灣省林務局,1977
    9. 台灣省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隊,〈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台南市〉,台
    灣省林務局,1981
    10. 台灣省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隊,〈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台南市西
    部〉,台灣省林務局,1984
    11. 台灣省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隊,〈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大港寮〉,
    台灣省林務局,1984
    12. 台灣省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隊,〈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台南市西
    部〉,台灣省林務局,1989
    13. 台灣省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隊,〈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大港寮〉,
    台灣省林務局,1989
    14. 台灣省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隊,〈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台南市〉,
    台灣省林務局,2005

    專書:
    1. 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台南文化 創刊號》,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台南,1929
    2. 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台南文化 第三卷第二期》,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台
    南,1931
    3. 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台南文化 第五卷第二期》,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台
    南,1934
    4. 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台南文化 第九卷第一期》,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台
    南,1947
    5. 黃典權,《臺南市志稿》,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台南,1959
    6. C. Imbault-Huart,《L'il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Taipei,1968
    7. 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 ,《台南市綱要計畫》, 行政院經濟設計委
    員會都市規劃處 ,台北,1975
    8. 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 ,《台南市綱要計畫圖集》, 行政院經濟設
    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 ,台北,1975
    9. 洪文雄,《台南市古蹟整理及觀光發展規劃報告》,宗邁建築師事務所,1977 10. 呂秉城、王振惠、游醒民,《台南市志 卷三 政事志(上)》,台南市政府,台南,
    1979
    11. 呂秉城、王振惠、游醒民,《台南市志 卷五 教育志(上)》,台南市政府,台
    南,1979
    12.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聯經出版社,台北,1979
    13. 洪敏麟,《台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台灣文獻委員會,台中,1979
    14. 地球出版社有限公司,《古都臺南》,文開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80 15. 石萬壽,《臺南府城防務的研究:臺南都市發展史論之一》,友寧,台南,1985
    16. 台南市政府,《變更台南市第三區細部計畫(道路系統通盤檢討)案》,台南市
    政府,台南,1985
    17. 台南市政府,《變更台南市第二區細部計畫(道路系統通盤檢討)案》,台南市
    政府,台南,1987
    18. 台南市政府,《變更台南市第二區細部計畫(第一期公共設施保留地專案通盤
    檢討) 案》 ,台南市政府,台南,1989
    19. 孫全文、許銘哲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本省古蹟保存區劃定問題之研
    究—以 台南市為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91
    20. 楊仁江,《臺南市的古蹟》,台南市政府,台南,1991
    21. 台南市政府 ,《台南市綜合發展計畫總體發展計畫》, 台南市政府 ,台
    南,1992
    22. 台南市政府 ,《台南市綜合發展計畫部門發展計畫》, 台南市政府 ,台
    南,1992
    23. 台南市政府 ,《台南市綜合發展計畫規劃過程報告》, 台南市政府 ,台
    南,1992
    24. 台南市政府 ,《台南市綜合發展計畫實施方案》, 台南市政府 ,台南,1992 25. 孫全文,《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之研究》,詹氏,台北,1992
    26. 何培夫、孫德彪,《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志 台南市(上)(下)篇》,國立中央圖
    書館,1992
    27. 黃世孟,《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胡氏圖書,台北市,1992
    28. 周菊香,《府城今昔》,台南市政府,台南,1993
    29. 張景森,《台灣的都市計劃》,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新
    北,1993
    30. 呂順安,《耆老口述歷史(五) 台南市鄉土史料》,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南
    投,1994
    31.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台南市古蹟使用調查與評估》, 行政院文化建
    設委員會 ,1996
    32. 謝國興,《續修台南市志 卷三 政事志 建設篇》,台南市政府,台南,1996
    33. 劉阿蘇、林清堆、林森榮、陳慶吉,《續修台南市志 卷三 政事志 行政篇》,
    台南市政府,台南,1996
    34. 黃武達,《臺灣近代都市計劃之研究 論文集(2)》,台灣都市史研究室,新北市,
    1996
    35. 黃武達,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日治時代臺灣都市計劃
    歷程基本史料之調查與研究》,臺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市鄉規劃
    處,1997
    36. 何培夫 ,《府城文物傳奇》,台南市政府,台南,1997
    37. 石守謙 ,《福尔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國立故宮博物院,台
    北,1997
    38. 吳美雲 ,《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 上冊》,漢聲雜誌社,台
    北,1997
    39. 吳美雲 ,《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 下冊》,漢聲雜誌社,台
    北,1997
    40. 傅朝卿,《台南市文化資產歷史名城》,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台南,1998 41. 范勝雄,《府城叢談》,台南市政府,台南,1998
    42. 高慶和、詹伯望,《重道崇文:大員印象.教育圖像 臺南人百年老照片》,財團
    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台南,1998
    43. 薛志亮,《續修台灣縣志》,武陵,台北,1999
    44. 翁金山,《台南市都市設計規畫綱要之研究 1 都市空間的溯源與演化》,財團
    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台南,2000
    45. 翁金山,《台南市都市設計規畫綱要之研究 3 都市紋理暨形態之建構》,財團
    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台南,2000
    46. 傅朝卿,《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台
    南,2001
    47. 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台南市政府,台南,2002 48. 王存立、胡文青,《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遠足文化,新北,2002
    49. 洪英聖,《畫說康熙臺灣輿圖》,聯經,台北,2002
    50. 羅道聰,《台南「彳ㄥˊ」的故事》,赤崁文史工作室,台南,2002
    51. 黃武達,《臺灣近代都市計劃之研究 論文集(3)》,台灣都市史研究室,新北市,
    2003
    52. 范勝雄,《懷古攬勝說府城》,台南市政府,台南,2003
    53. 郭弘斌,《滿清據台213》,台灣歷史真相還原協會,台北,2004
    54. 魯鼎梅、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2005
    55. 台南市政府,《變更台南市中西區都市計畫(主要計畫)通盤檢討案說明書》,
    台南市政府,台南,2005
    56. 呂理政、魏德文,《16–19世紀西方繪製臺灣相關地圖》,國立台灣歷史博物
    館、南天書局,台南、台北,2005
    57. 詹伯望、范勝雄、陳凱劭,《三五風華造府成—紀念台南建成280週年特展
    圖錄》,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台南,2005
    58. 翁佳音、石文誠、陳佳彗 ,《康熙臺灣輿圖歷史調查研究報告》,國立臺灣博
    物館,台北,2007
    59. 魏德文、高博棋、林春吟、黃清琦 ,《測量臺灣:日治時期繪製臺灣相關地圖
    1895–1945》,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南天書局,台南、台北,2008
    60. 蔡龍保,《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台北,2008
    61. 劉阿蘇,《臺南風情》,社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協會,台南,2010
    62. 馬小蘭、侯聰慧,《府城老字號》,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台南,2010
    63.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縱覽台江大員四百年輿圖》,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台南,2010

    期刊:
    1. 石暘睢,〈西區拾遺〉,《台南文化》,卷3,期4,頁33-37,1954
    2. 黃典權,〈古台灣府治海桑城坊考〉,《台灣文獻》,卷26,期3,頁42-43,1975 3. 范勝雄,〈台南市都市計劃志(上)〉,《台灣文獻》,卷30,期2,頁228-
    286,1979
    4. 范勝雄,〈台南市都市計畫志(下)〉,《台灣文獻》,卷30,期3,頁131- 183,1979
    5. 范勝雄,〈台灣府城海岸線勘記〉,《台灣文獻》,卷32,期4,頁135-148,1981 6. 黃武達,〈日治時代之臺南市近代都市計畫一〉,《建築學報》,期14,頁75-103,1995

    微縮資料:
    1.《臺灣總督府報—昭和16年9-12月 1941;昭和20年1-10月 1945》,國立中
    央圖書館台 灣分館
    2.《臺南廳報—明治36年-大正4年 1903-15》,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3.《臺南州報—大正13年年-昭和5年 1924-30》,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4. 黃世孟,《日據時代台灣都市規劃範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微縮小
    組,台北,1988

    研究論文:
    1. 蕭百興,《清代臺灣(南)府城空間變遷的論述》,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
    論,1990
    2. 梁俊仁,《日據前後臺南市街廓型態之構成與變遷》,成功大學建研所碩
    論,1991
    3. 吳鴻森,《清末台南府城城市空間結構之研究─以聯境守城時期城市空間為
    例》,成功大學建研所碩論,1996
    4. 吳秉聲,《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以台灣(台南)府城五條港區為例
    (1624-1926)》,成功大學建研所碩論,1997
    5. 梁晉榮 ,《近台南市街道命名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研所碩論,1999
    6. 李正暘,《台南市歷史性都心區建物改建量體管制研究─以五條港地區為例》,
    成功大學建研所碩論,2004
    7. 張肇廷,《歷史性都心商業區的居住環境之研究 :以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域之
    核心區為例》,成功大學建研所碩論,2004
    8. 楊啟正,《日治時期台灣州治城市的基礎空間型態比較》,成功大學建研所碩
    論, 2006
    9. 楊璨寧,《近代都市街道規劃對台南府城城西地區的衝擊—以普濟里與三合里
    市區為 例》,成功大學建研所碩論,2007
    10. 林明璋,《近代都市街道規劃對台南府城總爺街區空間開發的衝擊》
    11. 黃華琪,《近代都市計劃道路開發對台南歷史市區發展之影響 ─以大銃街與
    米街沿線市區為例》,成功大學建研所碩論,2008
    12. 黃郁庭,《台南市清水寺與馬公廟周邊歷史市區之空間變遷研究》,成功大學
    建研所碩論,2011

    網路資料:
    1. 中央研究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2. 老屋欣力網路平台:
    http://www.oldhouse.org.tw/
    3. 走讀台灣—台南市:
    http://www.walkingtaiwan.com/content/county/city.asp?bid=11
    4.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下載圖示 校內:2014-09-12公開
    校外:2015-09-14公開
    QR CODE